《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二轮训练-第十七单元第4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二轮训练-第十七单元第4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4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年份卷型主题时段设问2020卷清末新政(中国近代)(1)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2)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卷王安石变法将兵法(中国古代)(1)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2)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卷俄国农奴制改革(世界近代)(1)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2)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2019卷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中国古代)(1)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
2、的各自作用。卷明治维新(世界近代)(1)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2)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卷戊戌变法康有为设计制度局(中国近代)(1)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2018卷汉武帝年号制改革(中国古代)(1)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卷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国现代)(1)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卷湖南保卫局的创建(中国近代)(1)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2)说明湖南
3、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命题规律分析(1)知识内容: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2)设问方式:都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背景(原因)、特点、内容(措施)、影响(作用)、实质等,有的还要求比较异同或进行评价等。(3)命题素材:多以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的命题更加贴近教材,从所学重要改革为命题点,通过提供有关新材料,从新的视角考查概括和理解能力。命题点一王安石的将兵法改革(2020全国卷,45)历史选
4、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 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 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
5、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9分)设问审读问题序列答案来源解题方式解答核心内容限定分值第(1)问材料;所学知识概括找出关键句,进一步提炼和归纳历史背景从士兵、兵力、战斗力方面将兵法6分3个要点;每点2分第(2)问材料;所学知识评价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改革将兵法9分3个要点;每点3分材料信息关键句及相关所学主要信息及要点“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兵力;财政(状况)“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兵将关系如何据“熙宁二年(1069年)” 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战斗力与国家实力(状况局限性
6、上)“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 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军队编制和战斗力(状况积极性上)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北宋的社会危机(是否能根本解决)尝试作答_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命题点二农奴制改革前后的俄国对外贸易(2020全国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
7、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 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设问审读问题序列答案来源解题方式解答核心内容限定分值第(1
8、)问材料概括找出关键句,进一步提炼和归纳变化从到改革前后对外贸易6分3个要点;每点2分第(2)问材料;所学知识简析扼要分析;说明与评价原因分析为什么对外贸易发生变化9分3个要点;每点3分材料信息解答核心关键句及相关所学主要信息及要点变化“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 680万卢布”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态势)“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进口关税税率(态势)原因“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作用)“农产品仍然占最大
9、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农产品和国际粮食需求(如何)“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 680万卢布”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及工业化进程(怎么样)尝试作答_答案(1)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口关税税率降低。(2)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
10、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原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这会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俄)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
11、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和“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改革背景(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等)、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矛盾组织条件。(5)改革者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2改革结局(1)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结局的好坏,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延续。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12、,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能继续下去的改革就是成功的改革。(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看改革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措施的执行。三、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些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以及改革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2
13、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能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
14、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考向一 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商鞅变法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及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预测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原文有改动材料二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地、坚定地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
15、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原文有改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答案(1)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推动: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维护并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
16、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族的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考向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改革中的经济政策和思想预测练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实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
17、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朝廷在大农丞之下设立均输令,各地设均输官,建立起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同时,又采取“平准法”,由国家来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它与均输相辅相成,构成官营商业的统一体系,成为中央政府控制市场、从流通领域获取利益的重要工具。材料二王安石用增长的观点看待国民经济。他认为,财富是个变量,只要扩大流通和生产,经济总量就会增长。国家将个体化的经济行为,导入经济增长的统一轨道中,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国与民之间对立性的此消彼长,而是彼此双赢的共同增长,以繁荣民生,增加国用的增长。王安石的经济思想突破了小农经济视野,有了国民经济
18、的观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实行“均输法”和“平准法”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解决财政危机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经济思想与汉代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答案(1)加强了中央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保障了经济运行秩序;有利于抑制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主张:通过国家力量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民富国强。共同特征:依靠政府构建经济发展秩序。考向三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重大改革的兴起和成败预测练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是离不开我
19、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我们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康有为辅助光绪推行了百日的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有两件大新政,在我们今日看起来都是应该早办的,但在戊戌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的人居大多数。材料二早在变法酝酿之初,慈禧太后告诉光绪皇帝:“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第戒帝勿操之过蹙而已。”“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
20、也。”对之后的戊戌政变有人评论:“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开展的背景,并指出变法中“反对的人居大多数”的“两件大新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1)背景: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王朝统治日益腐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推动;最高统治者有变法的愿望。“两件大新政”:调整行政机构,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2)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势力弱小;光绪帝未掌握实权;脱离群众;变法急于求成;袁世凯的背叛;
21、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考向四通过所提供的新材料,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综合对比重大改革之异同预测练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木战争中,俄国被打败,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它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据不完全统计,18251855年共爆发农奴暴动674次,其中18451854年就达348次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太平天国革命势力波及18省,攻占过600多个城池,坚持斗争十多年,部分地主阶级企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装备和生产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严鋕钰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之比较,原文有改
22、动材料二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取消封建武士俸禄,取消封建行会组织,准许买卖自由。沙皇政府对上层建筑也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是以保护地主阶级既得利益为出发点的。在如何发展近代工业上,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近代工业发展迅速;而沙皇俄国直到19世纪八十年代,近代工业才开始了真正的起步。日本文化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的极端重视与推动之下实行的,改革过程中善于吸取西方文化和选择利己的教育经验,并频繁地进行总结和调整。俄国文化教育向资产阶级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它的军事的、封建的、神学的性质,以致使它具有更大的反动性。(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
23、奴制改革和洋务运动背景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政策措施的不同点,并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两者都是在封建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发生危机的情况下,为维持其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在客观上都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都是为适应19世纪世界形势的发展而求变、求强。(2)不同点: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改革的态度不一;在如何发展近代工业上,支持力度不同;在发展近代教育上,重视程度相异。启示:改革政策措施要注重顶层设计;要落实有力。课时精练A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秦孝公三次召见卫鞅,问以治国之道。卫鞅先后以“帝、王、伯三术”应答。孝公视“尧、舜、禹及汤
24、、武之帝王术”为迂阔无用之谈,不宜适用。卫鞅遂以“伯术”进献,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赏罚必信,政令必行,而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孝公曰:“善哉,此术寡人能行之。”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愿君熟思三日,以定可否,然后臣敢尽言。”至第三日,卫鞅复入见,孝公赐坐,请教,其意甚切。拜卫鞅为左庶长,谕群臣:“今后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有违抗者,与逆旨同!”群臣肃然。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秦孝公为何重视“伯术”。(7分)(2)归纳材料中体现的商鞅变法的核心,分析商鞅
25、变法成功的因素。(8分)答案(1)春秋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秦国地处偏远,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在秦国盛行;诸侯国会盟,秦国被拒之门外,秦孝公受到刺激,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2)核心:富国强兵。成功因素:变法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法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商鞅策略得当,变法内容深入人心;厉行法治,赏罚分明。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
26、次参与修订太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1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7分)答案(1)重用儒生,修订和完善律令;引礼入法,注意法治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削减繁杂严苛的法令,趋向轻刑;注重法律的监督执行;法律运用利民为先,注重德刑。(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或汉化)进程;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借鉴。但由于官员的素质、文化差异及守旧官僚的抵制,影响了法律的适用效果,导致北魏后期法制的混乱。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医疗福利制度是宋代政府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儒、道、佛等中华传统文化在宋代的传承和发扬是其产
28、生的思想根源。它在统治阶层重视医学的背景下逐步建立和实施,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和平民百姓等阶层为对象,以“医乃仁术”为宗旨,以实施医疗福利和稳定社会秩序为目的,通过奏议、诏令及各种规章制度的颁发,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建立,形成自上而下运行的医疗福利体系。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决策过程,主要通过颁布诏令以实施。皇帝诏令中所包含的医疗福利内容有赈济灾民、救治疫病、抚恤鳏寡笃疾、收养弃儿、关注军事医疗、掩瘗尸骸等,这些诏令与诸臣奏议形成对应关系,反映出帝王对于臣子所奏事项的积极回应。诏令内容体现了对平民百姓医疗福利的重视,这与统治者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讲求仁政治国,稳定国内环境相关。
2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医疗福利体系形成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医疗福利体系形成的影响。(8分)答案(1)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的影响;理学思想的形成;统治者高度重视医学的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2)推动了古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减少了疫病对民众造成的损失;有助于政治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贵族地主对农民的统治权在法律上被取消了。对于沙皇政权来说,这意味着它赖以统治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基础动摇了。沙皇政权必须寻找一些新的“中间人”来代替贵族地主的角色,
30、以适应改革后社会的需要。于是,沙皇政权决定设立地方自治局。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引起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贵族中逐渐出现一些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所谓自由派贵族。他们主张废除农奴制,实现民主、立宪。另外,为了“补偿”贵族在改革中的“损失”,给他们创造条件,参与国家事务,地方自治局于是应运而生。 地方自治局是地方民选机构,分省和县两级、被按权管理与每个省、县地方的经济福利和需要有关的事务,主要是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在俄国近代的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地方自治局产生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地方自治局的作
31、用。(7分)答案(1)俄国农奴制改革动摇了沙皇政权的基层统治;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促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贵族地主力量仍较为强大;自由派贵族要求改良政治,西方启蒙思想在俄国的传播。(2)作用:推动了俄国近代地方公共事务的发展,是俄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民主制转变;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或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改革很不彻底,作用有限(或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
32、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1879 年,重新颁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8分)答案(1)参考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政府积极推动,不断调整;注重教育公平;地方具有一定的教
33、育管理权;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强化国民效忠观念;改革较为系统完善。 (2)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巩固了明治维新的成果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完善了教育制度,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日本国民素质的提高;保留了浓厚的军事主义的武士道精神,等等。课时精练B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
34、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原文有改动(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9分)答
35、案(1)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 意义: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竟,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宋之不竟,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也。北宋自宋真宗时起,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
36、下,大量养兵。“荆公立志改变弋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局面,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遂其力从事生产也。公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于是制置三司条例司,公所创立之财政机关也。其青苗、均输、市易诸法皆此本意也。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命之曰社会主义。其说以国家为大地主、大资本家、大企业家,而人民不得有私财。本意欲以摧抑兼并,万一行之不善,而国家反为兼并之魁,则民何诉焉?而盗臣之因缘以自肥,又无论也。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原文有改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安石实
37、施财政政策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的财政政策。(8分)答案(1)北宋统治者实行分化事权产生冗官;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吃紧;民族矛盾尖锐造成军费及缴纳岁币巨大;范仲淹改革失败。(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北宋抵御少数民族的袭击奠定了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贾的势力;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亚历山大二世被称为“沙皇解放者”,他于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签署了农民改革法令,宣称“在祈求上帝赐以支持之后,朕决心将此项事业切实施行”。“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
38、利”。实际上,地主农民通过赎买才能得到宅园地与份地,份地“不归农民所有,而是永久使用”,土地一经赎回就变为村社的集体财产。政府将贷款交给农民以便进行赎买,该贷款应于49年内还清。农民被列入纳税等级,获得家庭生活、结婚、经商、从事手工业,订立合同和拥有动产与不动产等公民权力,但是农民未经村社允许,仍旧不得离开村庄。尽管还存在不足,但这次改革意义重大,此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逐渐加快脚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亚历山大二世成为“沙皇解放者”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并说明其经济意义。(7分)答案(1)外部因素:克里米亚战争失
39、败,激化了国内矛盾。内部因素: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经济的进步;国内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新思潮。(2)局限性:改革后农民自由权利仍受到很大限制,在经济上对农民具有掠夺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意义: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他们(维新派)通过对欧洲、日本教育的研究,认为“泰西诸国,首重政治学院”,日本仿效西方。“变法则独先学校,学校则重政治。”日本因此“不三十年而崛起于东瀛”。维新派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无宗旨犹可苟且迁就,如果教育没有宗
40、旨,“则寸毫不能有所成”。何者应为教育之宗旨?梁启超说,学校确为培养人才之地,但有一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他曾反问道:“夫培养汉奸之才,亦何尝非人才;开奴隶之智,亦何尝非民智。”维新派极力提倡西学和中学的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用梁启超的话说,即“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维新派提出的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些具体主张,绝大多数被光绪采纳,并在百日维新期间以诏书的形式,颁发各地,实力推行。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内容包括: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将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许各省府州县广开农会,刊发家报;设立译书局,准于上海设立编译学堂;倡办
41、报馆,改时务报为官报,命各省挑选学生派赴日本留学等。 摘编自张玉芬论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原文有改动(1)根据材料,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思想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答案(1)强调学校教育的政治价值;认为学校应重视德育;强调中西结合,知行合一。(2)使中国教育进一步挣脱了封建体系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厘金税原本是清政府为了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向过往水陆关卡的客商征收货物通过税,后来逐渐成为地方政
42、府固定的财源。民国初年,各地为了自身利益到处设卡,到1929年全国关卡已有690余处。孙中山曾指出“一物之微,莫不有税,商贾困惫,物价腾贵”。经过多方筹划,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于1931年1月1日裁撤厘金。为弥补裁厘后的经济损失,国民政府决定仿效西方国家成例,就国内工业产品,如卷烟、面粉、棉纱、火柴等征收统税,史称“裁厘改统”。统税实行一物一税原则,所有应纳统税货物一税征足后,即可通行全国,改变了过去关卡林立的局面。至1937年底,统税收入已达1.75亿元,成为当时国民政府仅次于关税、盐税的第三位财政收入来源。摘编自夏国祥近代中国厘金制度改革思想之演进等,原文有改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裁厘改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实行裁厘改统的作用。(9分)答案(1)厘金制度弊端丛生;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经济建设的需要。(2)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一;税则统一,减少腐败;课税范围大大缩小,减轻民众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本国产品对国外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