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1级高一历史学科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1.“考古中国”在2021年3月发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特点,另一部分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具有古蜀文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A.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D.青铜铸造世界领先2.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
2、.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C.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 D.青铜铸造技术成熟3.下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的随葬品统计表。随葬品坟墓占全部分布比例3140件1座03%2130件3座08%111247座128%110件270座738%0件45座123%上表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贫富分化 B.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C.阶级的产生 D.墓葬规格的扩大4.我们国家进行人口普查时会统计“籍贯”。籍贯通常指的是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从母系的相对较少 。“籍贯”传统源于( )A.宗法制 B.法家思想 C.分封制 D.神权观
3、念5.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处应填入的是( )A.内外服制、小农经济 B.内外服制、井田制C.分封制、井田制 D.分封制、小农经济6.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实现了家国一体 D.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7.西周中期有一位名叫矩伯的贵族除了用十块田地从贵族裘卫那里换取了一件价值八十朋的瑾璋之外,还用三块田换取了两件价值二十朋的虎形玉器、两件鹿皮披肩和一件蔽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井田制度走向崩溃 B.封建土地私有
4、制确立C.贵族政治已经瓦解 D.传统秩序出现了松动8.秦国商鞅变法曾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同时又规定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些规定( )A.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B.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C.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9.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意在说明( )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天下共主”局面丧失 D.各国纷争华夏认
5、同10.下图为小明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图中的分别对应不同的学派,两个序号之间是学派间争论的问题。分别对应的学派是( )A.儒、墨、道、法 B.儒、道、法、墨C.道、墨、儒、法 D.墨、道、儒、法11.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异性贵族。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 )A赋予异姓贵族祭祀祖宗的特权 B使嫡长子继承权得到维护C不利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D对宗法关系做到了有益补充12.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
6、( )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B.礼法兼治,王霸并用C.以民为本,推崇天理 D.恢复周礼,倡导仁义13.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民族交融推动社会变迁C唐人善于学习西洋文化 D.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14.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5.下图是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
7、甲兵虎符。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12字铭文,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在秦朝( )A.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 B.地方完全听命于皇帝C.虎符象征着皇位永固 D.铭文的使用十分普遍16.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甲(某人)有完城旦(筑城)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何以论?当迁病所处之”。西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东汉延熹五年,军队疾病,名将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这表明,秦汉时期( )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 B.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C.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防治 D.中国传统中医学成就突出17.
8、西汉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妻奴连坐法、段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这反映出汉朝( )A.摒弃依法治国方针 B.践行兼爱尚同精神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强化大一统的思想18.汉武帝把与匈奴的商品贸易纳入政府的严格管辖之下,凡参与互市的私商,必须到政府部门领取“符传”,方准参加贸易。还规定不准内地商贾以铁、兵器、马匹、铜钱与匈奴贸易,违者治罪。这些措施旨在( )A.保护内地商品贸易 B.遏制匈奴势力发展C.稳定边疆社会秩序 D.厉行重农抑商政策19.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崇尚法家学说;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
9、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说明秦汉时期( )A.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B.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一C.文化专制有所放松 D.主流思想为现实政治服务20.秦朝法律答问载:“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上述规定旨在(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以立法手段维护社会秩序21.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一带
10、。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B.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C.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D.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22.根据下列示意图,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国家分裂与统一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3.南朝时,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有些地区实行稻麦轮作,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此可知,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北方农民的南迁 B.政治清明C.民族之间
11、的融合 D.国家统一24.东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善于书法,却迷信鬼神,没有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以门第作为主要的标准 B通过考试来公平录取C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 D以道德品行作为标准25.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这一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这种思潮称为“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出现( )A.是道教渐趋本土化的产物 B.是逃避现实政治斗争的思想上的反映C.使士人更加崇尚现实生活 D.使儒学逐渐丧失了其主流的正统地位26.古代中国有一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
12、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等内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是(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27.隋朝大儒王通,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 )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倡导思想多元28.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都对儒家学派进行打压 都因暴政引发大规模起义A. B. C. D.29.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
13、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A.官僚体制的形成 B.统治集团的开放性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矛盾基本消除30.“谱牒”是中国古代专门用来记录氏族世系之书。唐太宗编纂谱牒氏族志,规定评判家族等级的标准不再是血缘家世,而是现有官员的爵位等级,当时编入的姓氏共计293个,共有1651家。唐初这一做法( )A.顺应了当时社会需要 B.剥夺了高门贵族特权C.终结了士族门阀政治 D.平衡了各阶层的利益31.唐朝前期,科举考试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
14、疆关系等重大问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32.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C.科举注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33.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
15、护府唐玄宗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由上表可知唐朝(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34.武则天在与唐高宗共同执政时下诏修订氏族志,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到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区” 的情況,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后,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土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中后期( )A.政治活动摆脱宗法观念影响 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政治人才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D.四民等级制度趋于瓦解35.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
16、(931),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A.雕刻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B.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C.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36.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37.下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政权名称存亡时期开国国君国君原来身份后梁907923年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92
17、3936年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936947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950年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951960年郭威邺都留守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 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38.北魏至唐初,政府都出台颁授土地给成年人的相关法令。这些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A.扩大国家赋税来源 B.实现儒家社会理想C.应对地方藩镇割据 D.促进农耕技术改良39.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中国古代政府的“反佛”活动主要是因为佛教( )A.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B.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C.冲击
18、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40.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二、非选择题(3道大题,共40分)41.不断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
19、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4分)(2) 写出材料二中、所示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相制与汉朝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积极作用。(9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
20、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
21、化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影响。(6分)(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4分)(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4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
22、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
23、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及整体的统合功能。(4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2021级高一历史学科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答案一、 选择题1-5 BABAC 6-10 DDACC11-15 DDBCA16-20 BCBDD21-25 DBAAB26-30 BAABA31-35 BDCBC36-40 CCABA二、非选择题41.【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1分);设立中朝(1分);实行
24、察举制(1分);设立刺史制度(1分)。(2)机构名称:尚书省(1分)门下省(1分)中书省(1分)。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或实行群相制或集体宰相制)。(2分)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2点4分)42.【答案】(1)影响:“废井田,开阡陌,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普遍推行县制。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行什伍连坐,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富兵强,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3点6分)(2)特点:仿照汉族创建新制;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具有全面性。(1点1分,3点4分)(3)原因: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中的秦孝公和北魏的孝文帝坚决变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比较彻底。(2点4分)43.【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点2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1点1分,共4分)(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连续性。(1点1分,共4分)(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1点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