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1.67-2018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葛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021.67-2018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葛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摇摇次前言5451摇范围5462摇规范性引用文件5463摇术语和定义5464摇规格等级划分5465摇要求546附录A(资料性附录)葛根药材历史产区沿革548附录B(资料性附录)葛根药材品质评价沿革550544前摇摇言T/CACM1021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分为226个部分:第1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编制通则;第66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摇肉桂;第67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摇葛根;第68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摇苦杏仁;第226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摇玄明粉。本部分为T/CACM1021的第67部分。本部分代替T/CACM1021郾42017。本部分按照GB/T1郾12009标准
2、化工作导则摇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T/CACM1021郾42017,与T/CACM1021郾42017相比较,标准编号进行了调整,并重新进行了编辑。本部分由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及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天津大学、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彭华胜、黄璐琦、彭代银、郭兰萍、赵宇平、詹志来、杨俊、胡珂、程铭恩、高文远、邵旭、查良平、段海燕、徐涛、赵玉姣、余
3、意、马方励。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T/CACM1021郾42017。545规格等级性状描述共同点区别点葛根丁选货本品具有较多纤维;气微,味微甜,口尝无酸味大部分呈规则的边长为0郾51郾0cm的方块。切面整齐,切面颜色浅灰棕色,外皮颜色灰棕色至棕褐色;微具粉性,质坚实统货呈规则或不规则块状,切面平整或不平整,粉性较差。表面黄白色或棕褐色葛根片统货本品呈不规则厚片状,切面不平整,可见同心性或纵向排列的纹理,粉性较差。表面黄白色或黄褐色,纤维较多。质坚实。间有破碎、小片。气微,味微甜,口尝无酸味注1:市场上葛根丁加工的直径通常有0郾5cm、0郾8cm、1郾0cm、1郾2cm等类型,以
4、便于商品流通交易。这些不同直径的葛根丁是切制葛根时调节切丁机器的结果,质量差异不大,为简化起见,本部分不作为过细的划分。注2:硫熏后的葛根丁为黄白色,清水漂洗后葛根丁色泽更白,这两类药材均不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因此本部分不制定此类药材的规格等级。注3:关于葛根药材历史产区沿革参见附录A。注4:关于葛根药材品质评价沿革参见附录B。T/CACM1021郾672018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摇葛根1摇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葛根的商品规格等级。本部分适用于葛根药材生产、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2摇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部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
5、本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部分。T/CACM1021郾12016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编制通则3摇术语和定义T/CACM1021郾12016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郾1葛根摇PUERARIAELOBATAERADIX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郾)Ohwi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3郾2同心性环纹摇tongxinxinghuanwen葛根药材横切面上,由数圈异常维管组织呈环状排列形成“同心性环纹冶。4摇规格等级划分根据不同切制形态,将葛根药材分为“葛根丁冶和“葛根片冶
6、两个规格。再根据药材个头大小和外观性状将葛根丁规格项下划分为选货和统货两个等级。应符合表1要求。表1摇规格等级划分5摇要求除符合T/CACM1021郾12016的第7章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无变色;546T/CACM1021郾672018无黑块;无虫蛀;无霉变;杂质不得过3%。547T/CACM1021郾672018附录A(资料性附录)葛根药材历史产区沿革摇摇葛根在历代本草中的基原包括了葛和粉葛两个种,葛主要分布在从东北至西南一带,粉葛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植物的分布区并不能代表药材的产区,如有的地区尽管有葛分布,但是其资源量小,尚未形成葛的主产区。因此,对历代本草中
7、葛根的产区进行考证,探讨葛根的产地与品质的关系。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一名鸡齐根,味甘,平。葛的产地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生川谷。冶魏晋吴普本草记载:“生太山。冶名医别录记载:“生汶山(今甘肃岷山)川谷。冶汶山属于今甘肃境内。可知,南北朝以前的本草中记载了葛根有汶山和太山两个产地。本草经集注则记载:“南康(今江西南康县)、庐陵(今江西吉安)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但为药用之,不及此间尔。冶由此可知,江西的南康、庐陵两个产地的葛根更适宜做食用,并且首次描述了不同产地之间葛根的差异。唐代新修本草沿袭了前代的记载:“生汶山山谷南康(今江西南康县)、庐陵(今江西吉安)间最胜,多肉而少筋
8、,甘美,但为药用之,不及此间尔。冶千金翼方记载:“生汶山(今甘肃岷山)山谷。冶此时期的产地是延续了前人的记载,并无新的产地记载。宋代本草图经则记载葛根:“生汶山(今甘肃岷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冶“江浙冶即现今的江苏与浙江一带。同时本草图经的附图还记载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葛根冶和“成州(今甘肃成县)葛根冶,其海州葛根附图结合现代的葛属植物分布可以确定为葛,说明宋代的海州亦是葛根的产地之一。从书中记载的“今处处有之冶和列举的“汶山冶“江浙冶和“海州冶可见此时葛根的产地已经较多。本草衍义:“葛根又将生葛根煮熟者,做果卖,虔(今江西赣州)、吉州(今江西吉水县)、南安军(今江西大庾县)亦如
9、此卖。冶通过查阅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可知,虔州曾在魏晋时期称作南康,吉州在魏晋时期称作庐陵,此产地记载与本草经集注所载产地一致,且南安军也是在现今江西境内。从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南康、庐陵的葛根“多肉而少筋,甘美冶至宋代“做果卖冶,均说明当时产自南康、庐陵、南安军等地的葛根基原可能为粉葛。本草品汇精要对葛根产地的记载:“生汶川山谷及成州、海州,今处处有之。道地江浙、南康、庐陵。冶综合了前人的记载,并指出江浙、南康和庐陵为葛根的道地产区。本草原始记载了:“始生汶山山谷,今处处有之。冶本草乘雅半偈对产地的描述较笼统,即:“出闽、广、江、浙,所在有之。冶记录了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省地区有分布,
10、表明当时葛根的产地分布很广。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则岭南重之,吴越亦尠。无论燕、豫、江西、湖、广皆产葛南昌惟西山葛著称,赣州则信丰、会昌、安远诸处,皆冶葛。有家园种植者,亦有野生者湖南旧时潭州、永州皆贡葛,今惟永州有上贡葛。葛生祁阳之白鹤观、太白岭诸高峰。冶书中对葛根的产地记载较为详细,潭州和永州的葛根作为贡品,此后,仅永州贡葛。民国药物出产辨记载:“各省均有产。惟以广东境所沽者最不合用冶虽无较多详细的产地记载,但记载了广东地区的葛根质量较差。1959年药材资料汇编记载产地:“南北各省均有分布。以浙江长兴、安吉、孝丰、建德、淳安、兰溪、寿昌,安徽广德等地为主产地;广东所产,称广粉葛。冶记载
11、了多个葛根产区,并提到广548T/CACM1021郾672018东所产称“广粉葛冶,应来源于粉葛。综上所述,葛根的产地从古至今也在逐渐变多,从南北朝时的江西南康、庐陵,宋代时增加江浙,明代时增加福建、广东,清代时增加岭南地区和湖南,直至近代增加河南。549T/CACM1021郾672018附录B(资料性附录)葛根药材品质评价沿革摇摇最早关于葛根品质评价的记载出现于本草经集注:“当取入土深大者南康、庐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但为药用之,不及此间尔。冶可知,葛根作为药食两用的药材,认为药用的葛根应取入土深、个大的;同时还认为纤维性弱的葛根作药材品质欠佳,不如纤维性强的葛根好。新修本草中记载:“
12、葛虽除毒,其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脰。脰,胫也。服之令人吐,以有微毒也。冶记载了入土较浅的葛根有小毒,不宜入药。本草图经记载:“葛根以入土深者为佳,今人多以作粉食之,甚益人。冶本草蒙筌记载:“葛根入土深者力洪冶本草纲目记载:“以入土最深者为良。冶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利害观点均与之一致,认为入土深的葛根的品质最好。清代本草原始记载:“葛根今市卖者多劈切成片,用者以片宽二三指,白多面者为良。条细、色黄白、少脂者,乃白葛也,不易入药。冶首次提出以“白多面者为良冶的观点,同时指出条细、色黄白、少脂的葛根质量不好。本草述记载:“雪白多粉者良,去皮用。冶本草逢原记载:“色白者良。冶近现代药材资料汇编:“质嫩
13、色白有粉质者,为佳。冶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以块大色白、质坚、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冶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的标准将全体粉白色葛根作为一等品,黄白色的作为二等品。“白多面者冶为葛根中淀粉含量较高的类型,即本草经集注中描述的“多肉而少筋冶的葛根。自本草原始至今,认为葛根色白多粉者质量好,而在此之前的本草均认为南康、庐陵的葛根粉性强,做药材质量较次,此观点的转变可能与本草品汇精要中将南康和庐陵作为葛根的道地产区记载有关。葛根最早记载的用法多为生用,而在本草图经中始有“暴干冶的记载,而后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原始均沿袭了“暴干冶的记载。金朝用药法象始有“去皮冶的记载;元代汤液本草亦记载了“去皮用冶。明代本
14、草品汇精要记载了葛根“刮去皮冶,同时期本草蒙筌记载了葛根:“去皮用之速效。冶医学入门记载葛根:“去皮晒干用。冶本草述:“去皮用。冶药物出产辨记载:“将葛去皮,用水洗净,用大盆满贮清水,将葛切片如骨牌形,放落清水盆略浸五分钟,取起晒干用。冶将葛根去皮,切片,水漂,晒干。此后,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文献均记载:“刮去粗皮。冶但现今药典并无去皮相关规定。古代本草书籍对葛根的品质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入土深者为佳冶的观点,此观点自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便有记载,至清代逐渐忽略了此种品质评价方法。“入土深者为佳冶说明在葛根根系的不同部位的品质是存在差异的,而造成这一差异的因素尚不清楚。二是以粉
15、性强弱为品质评价指标,自本草原始就有明确记载以葛根的颜色和粉性强弱作为药材质量的评价指标,此类观点一直延续至今,即以色白、粉性足者为佳。以本草经集注为代表的本草认为葛根纤维性强的好,纤维性差的葛根品质较差。葛的粉性和纤维性均与淀粉含量有关,粉性强的葛根淀粉含量高,而纤维性弱。依据粉性强弱作为葛根品质评价指标在不同本草中存在变迁,即明代以前以纤维性强的葛根好,明代后以粉性强的葛根好,哪一种观点更准确有待进一步研究。三是以去皮与否为品质评价指标。葛根在金元时期始有去皮的记载,之前的本草中未提到是否去皮。在对去皮的描述中,大部分本550T/CACM1021郾672018草仅描述了去皮的工序,仅本草蒙筌认为“去皮用之速效冶。可见去皮明显会影响葛根药材质量,但历代本草对去皮的记载较少,可能是因为对药材质量影响不大。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