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396781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训练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选题1(2022湖北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高三期末)“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图为空中俯瞰“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渔光互补”发电新模式可能会()A降低大气温度B提高水体温度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增强地面辐射(2022重庆万州纯阳中学校高三阶段练习)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大气成分中,即能参与光合作用,又具有保

2、温作用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臭氧3当今,导致大气成分比例发生不合理变化的人为原因有()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大量使用制冷剂植树造林兴修水库ABCD(2022福建厦门市华师希平双语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三阶段练习)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4b层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A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B对流强盛,输送热量多C地面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D吸收大量地面辐射5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正确的有()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ABCD(2022浙江海亮

3、高级中学模拟预测)地形云是气流顺着山峰抬升,遇冷凝结而成,其中极具观赏价值的主要有三种:被强风吹离的旗云,在山顶形成的帽状云以及在背风坡形成的荚状云。在珠峰的登山过程中,地形云常作为登山者判定是否可以登顶的重要依据。完成下面小题。6上述四幅图中表示有旗云的是()ABCD7登山者最适合登顶的天气是图中的()ABCD8(2022江苏东台创新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高空中,空气作水平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风向与等压线斜交B地转偏向力有利于加大风速C风向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D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2022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高三期中)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9

4、图中所示大气垂直分层可能位于()A低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C高纬度地区D赤道地区10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AA层BB层CC层DA层和B层11关于图中各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BB层无云雨天气,适合航空飞行CC层大气密度为各层中最大DC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保护伞”(2022福建厦门市国祺中学高三期中)今年8月7日立秋,标志着秋季正式到来。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2图中、分别代表()A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D大

5、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13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于图中的()ABCD(2022黑龙江大庆市左思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平流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BCD15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面辐射BCO气体C臭氧气体D人类活动16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是()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20左右(2022吉林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三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7四种大气环流模式图中不正确的是()AABBC

6、CDD18形成上图四个环流的缘故是()A风的阻碍B海拔不同C地面冷热不均D地转偏向力(2022吉林洮南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灯柱是在较为平静的大气条件下,大气中的冰晶把地面的灯光反射在空中形成的奇景。2020年8月8日,福建平潭出现了罕见的“暖夜灯柱”(与寒夜灯柱相对,指地表气温并不严寒时出现的灯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寒夜灯柱一般形成于()A春季夜晚B夏季夜晚C秋季夜晚D冬季夜晚20与寒夜灯柱相比,暖夜灯柱()A形成高度更高B分布纬度更高C出现几率更大D空气湿度更小(2022云南罗平县第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1近地面大气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7、A一一一B一一一C一一一D一一一22决定近地面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是()ABCD23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辐射少B地面吸收辐射少C地面吸收辐射少D大气吸收辐射少(2022山西英才学校高三阶段练习)下图中各箭头及序号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4图中()A甲表示大气的保温作用B乙表示大气的削弱作用C丙表示大气辐射D丁表示地面辐射25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与之相关的是()A甲B乙C丙D丁26与甲作用无关的大气成分是()A氮B臭氧C水汽D尘埃

8、27在图中箭头所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A甲B乙C丙D丁28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甲B乙C丙D丁29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2022新疆巴楚县第一中学高三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0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31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二、综合题32(2022广东清远市华侨中学高三期中)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1)

9、填出图中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_,_。(2)简述早春和晚秋,霜冻往往出现在没有云的晴朗夜晚原因?(3)简述图中比细的原因。(4)简述一天的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的原因。33(2022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高三期中)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2)根据A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3)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填字母)层,该层大气层空气_运动显著。(4)图中B层是_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5)_(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对_通信有重要影响,且该层空气密度_

10、。34(2022辽宁高三期中)读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2)图中A、C两地相比,_风力较大,原因是_。(3)图示表示的是_(近地面、高空)的情况,理由是_。35(2022吉林长春市第六中学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绿洲“冷岛效应”是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最高气温比毗邻的沙漠戈壁低,在绿洲产生一种温润凉爽小气候的现象。绿洲与沙漠之间温差大小影响气压差,从而影响绿洲与沙漠之间风力的大小。下左图示意塔里木盆地绿洲、沙漠分布,下右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绿洲和附近沙漠7月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1)指出该日61

11、8时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绿洲和沙漠间近地面风力大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2)推测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冷岛效应”最显著的地点,并做出解释。(3)分析绿洲“冷岛效应”对绿洲植物生长的有利影响。参考答案:1A【详解】“渔光互补”发展新模式中的光伏板遮挡阳光,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大气温度降低,A正确;光伏板遮挡阳光,水体降温,B错误;进入水体的阳光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浮游动物生长速度减慢,C错误;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减弱,D错误。故选A。2C3A【解析】2参与光合作用的大气成分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但只有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C正确,B错。氮气和臭氧并不参与光合作用

12、,AD错。故选C。3大气的成分比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目前在人为作用下,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比例增加。 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导致的,氟利昂增多是大量生产制冷设备如空调、电冰箱等导致的,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库使大气成分向良性方向变化,正确,错。故选A。【点睛】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能够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最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具有保温作用。4A5D【解析】4b层为平流层,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而使该层增温,A对;该层不

13、是对流层,无对流运动,B错;臭氧吸收的紫外线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热源,C错;该层远离地面,已经无法吸收到大量地面辐射,D错。故选A。5b层为平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天气现象也出现在这一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而非平流层,错;平流层中形成了臭氧层,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防止地球生物过度照射紫外线受伤甚至突变,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对;平流层大气平稳,空气多平流,少有上下对流颠簸,有利于高空飞行,对;高空大气有若干电离层,对地面的信号进行反射,对无线通信有重要作用,而非平流层,错。组合符合题意,D对,A、B、C错。故选D。【点睛】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

14、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因此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因此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6B7C【解析】6依据材料可知,旗云被强风吹离,有强风吹动,在山地左侧形成旗云,B选项正确。山顶处云层像帽子一样覆盖在上面,是帽状云,A选项错误。山顶在背风坡一侧形成的云应是荚状云,C选项错误。处在迎风坡一侧形成降水,应属于积雨云,D选项错误。故选B。7帽状云、荚状云出现时,山顶气流稳定,风力较小,适合登顶,可以登山。依据材料,有旗云时,山顶附近会出现大风天气,不适合登顶,不能登山。为积雨云,山上会出现强降雨,不适合登山,不能登山。综上所述,正确,故

15、选C。【点睛】当珠穆朗玛峰出现旗云时,意味着山顶有大风,旗云飘动的方向取决于高空风的风向,旗云延展的方向即为顺风方向,因此可以把旗云的方向、厚度等,作为登山时判断天气和风向的依据。8D【详解】高空中的水平气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故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力。D正确。故选D。9B10A11B【解析】9大气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A、平流层B和高层大气C。对流层随纬度不同而厚度不同,低纬度上界为1718km,中纬度上界为1012km,高纬度上界为89km。读图可知该层下界为12km,图中所示大气垂直分层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B正

16、确,CD错误。故选B。10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流层,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高层大气。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高层大气。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密度为各层中最大;B层无云雨天气,适合航空飞行,B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保护伞”;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它的厚度不一,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

17、,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12A13C【解析】12图中箭头由大气上界之外指向地面,应为太阳辐射,图中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应为大气逆辐射,图中箭头由地面指向上,应为地面辐射。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读图可知,图中、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不是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即主要来自于图中的,不是主要来自于、,C符合题意,排除AD;大气逆辐射()是大气损失能量的方式,不是热量来源,排除B。故选C。【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

18、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14A15C16C【解析】14根据图中大气层高度分析,该大气层处在12千米50千米之间,主要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远离地面,受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错误,CD错误;受臭氧层浓度影响,所以平流层上部升温快,下部升温慢,正确,错误,A正确,B错误;故选A。15平流层大气远离地面,受地面影响小,受上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的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影响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臭氧,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图示大气层为平流层,没有电离层,电离层在高层大气,A错误;平流层上热下冷,天气晴朗,对流不旺盛,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B错误,C正确

19、;根据图中图像,平流层顶部与底部的气温在-50到0,相差约50,D错误;故选C。【点睛】平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17A18C【解析】17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实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A错误,D正确;城市和郊区之间存在由郊区吹向城市的城市风,B正确;夜晚时,山坡比同高度山谷降温快,风从山坡吹向谷地,C正确

20、。故选A。18四图表示的都是热力环流实例,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导致的,故C正确,ABD均不是形成以上环流的原因,故错误。选C。【点睛】海陆风和山谷风风向可记忆为:黑山白谷,白海夜陆。19D20A【解析】19根据材料“灯柱是在较为平静的大气条件下,大气中的冰晶把地面的灯光反射在空中形成的奇景”可知,大气条件是平静的,冬季的夜晚地面降温时间长,地面冷,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比高空温度低,易形成逆温现象,大气平稳。寒夜灯柱的原理,是大气当中存在大量水平姿态的扁平片状冰晶(简称片晶)反射灯光,人眼所看到的景像。这个原理就是简单的镜面反射,只不过因为不同高度上均有冰晶充当镜面,所以灯光被反射到

21、各个高度的合集,就是一根拉长的光柱。这就是寒夜灯柱。越冷大气中冰晶越多,故D正确;寒夜灯柱夜晚气温要较低,春季、夏季和秋季夜晚气温比冬季时的夜晚要高,不易形成寒夜灯柱, ABC错误。故选D。20根据材料“寒夜灯柱相对,指地表气温并不严寒时出现的灯柱”可知,与寒夜灯柱相比,暖夜灯柱形成高度更高,因为只有更高处才可能出现水汽结晶,A正确。由地表气温并不严寒可知,分布纬度更低,B错误。空气的湿度要更大,才会有充足的水汽结晶,并且出现几率更小,CD错误。故选A。【点睛】寒夜灯样现象的形成是由干寒冷,使得空气中的水凝结成了冰晶,这些冰晶捕捉到附近的光线,并像数以百万计的微型镜子一样,将光线折射回地面。天

22、气寒冷是形成的条件之一,天气越寒冷光柱反射的就越强烈。21B22D23A【解析】2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削弱后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导致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近地面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所以近地面大气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故选B。2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热源,距离地面越近的地区,受地面辐射的影响越强,气温相对较高,海拔越高的地区,受地面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弱,气温相对较低,所以决定近地面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是地面辐射,故选D。23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

23、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少,气温低,A正确。青藏高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较多,B错。为大气逆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但并不是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少导致气温低,C错。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对当地近地面气温的直接影响不大,同时气温的升高并不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而升高,D错。故选A。【点睛】注意:大气也会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如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也会吸收红外线,但是根据太阳辐射的电磁光谱,紫外区和红外区所占的能量较小,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依靠吸收太阳辐射。24C25D26A27B28D29B【解析】24图中甲箭头由大气指向到达

24、地面的太阳辐射,表示大气对太阳辐的削弱作用,A错;乙箭头由太阳指向地面,表示太阳辐射,B错;丙箭头从太气指向宇宙,表示大气辐射,C正确;丁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D错。故选C。25图中甲表示大气对太阳辐的削弱作用,乙箭表示太阳辐射,丙表示大气辐射,丁表示大气逆辐射,人造烟雾可增加丁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D正确、ABC错。故选D。26图中甲表示大气对太阳辐的削弱作用,臭氧可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水汽在空中为云,可反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臭氧、水汽和尘埃对太阳辐射都有削弱作用,BCD不符合题意;氮与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

25、关,A正确。故选A。27图中甲表示大气对太阳辐的削弱作用,乙箭表示太阳辐射,丙表示大气辐射,丁表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B正确;其他都为长波辐射,ACD错。故选B。28大气逆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地面由于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D正确、ABC错。故选D。29图中甲表示大气对太阳辐的削弱作用,乙表示太阳辐射,丙表示大气辐射,丁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B正确、ACD错。故选B。【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

26、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其中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地面由于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30B31B【解析】30据图分析可知,地质年代表越往下越老,越往上越新。据图,

27、植被的演化顺序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古生代早期的动物。鱼类属于海生脊椎动物,古生代中期的动物。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属于中生代的动物。因此从老到新为三叶虫鱼类恐龙,B正确;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C错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B。3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是臭氧,臭氧在大气层中主要集中分布于平流层中,电离层存在于高层大气层中,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 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动物演变: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

28、段(前寒武纪)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3、植物变化:前寒武纪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32(1)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2)早春和晚秋晚上没有云时,大气对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吸收减弱,大气的逆辐射减小,从而使地面能量损失过多,气温降低,早春和晚秋气温过低会出现霜冻。(3)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等作用,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要少得多(4)正午(12点)太阳辐射最强,地面不断吸收太阳辐射增温,过后(13时)地面辐

29、射最强;地面辐射能被大气不断吸收而增温,到午后2时(14时)左右,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最多,气温达到最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个方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图中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为地面辐射,表示大气逆辐射。(2)早春和晚秋多晴天。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长波辐

30、射吸收减弱,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能量损失过多,地面温度急剧下降,因此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3)图中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会被大气发射、吸收、散射掉一部分,其余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因此图中比细。(4)一般正午(12点)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不断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大约13时地面辐射最强;地面辐射能被大气不断吸收,大气增温,大约到14时左右,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最多,此时气温达到最高。33(1)b(2)地面(地面长波)辐射(3) A 对流(4) 平流 升高 高空飞行(5) C 无线电

31、(短)波 小【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为材料,主要考查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大气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并结合材料中的图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1)对流层底部近地面的平均温度应该在0一30之间,图中只有b曲线符合,a曲线近地面气温低于零下50,c曲线及d曲线近地面温度超过50,cd曲线都不符合实际,所以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b曲线。(2)据图可看出,A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3)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对流层,图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

32、A,对流层大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4)图中B层为平流层,因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升温,所以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适合高空飞行,所以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高空飞行。(5)地球大气的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影响,图中表示高层大气的字母是C层;且该层空气密度较小。34(1)A(2) A A地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大。(3) 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分析】本题以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涉及近地面风向的判断,等压面图的判读,气旋与反气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

33、该区域位于南半球,水平气流自高压区吹向低压区的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A表示正确。C处向左偏转,B处和D处大致由低压区吹向高压区,BCD错误。(2)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图中AC两处相比而言,A处等压线更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为强劲。(3)近地面风最终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地面风最终风向是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一方。高空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空风最终与等压线平行。35(1)风力先变大,后变小。原因:绿洲和沙漠间地表温差先变大,后变小;近地面水平气压差先变大,后变小,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先

34、变大,后变小。(2)丁地。丁地绿洲面积最大,绿洲与周边沙漠气温差异大,“冷岛效应”最显著。(3)绿洲地区气候温润凉爽,抑制了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使绿洲地区水分更充足,有利于绿洲植物的生长;夜间温度低,能够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质的消耗。【分析】该题以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冷岛效应”为情境,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风的成因以及气候对植被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的学科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恶化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1)该小题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风力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面摩擦力和地形(狭管效应)的共同影响。材料中“绿洲与沙漠之间温差大小

35、影响气压差,从而影响绿洲与沙漠之间风力的大小。”已经指出了影响风力的因素间接与温差有关系。右图坐标中显示618时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绿洲和沙漠间近地面的温度差异先增大,到16点前后温差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减小,618时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绿洲和沙漠间近地面的气压差是先增大,然后减小,风力先变大,后变小。(2)该小题考查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中下垫面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纬度差异性小,气温主要受到下垫面状况的影响。从图中可知,丁地的绿洲面积最大,气温变化最慢,在7月份,气温上升速度慢,与周边沙漠之间形成最显著“冷岛效应”。(3)该题考查绿洲气候对绿洲植被的影响。主要要从绿洲的气温等对植物的影响来分析。绿洲地区气候温润凉爽,抑制了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使绿洲地区水分更充足,有利于绿洲植物的生长;从图中坐标图可知,绿洲的夜间温度更低,低温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质的消耗,促进植物的存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