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七章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七章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提示: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要素是生物。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表现为哪两方面?提示:生产功能、稳定功能。2根据稳定功能的特点,判断
2、正误。(1)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2)稳定功能和生产功能一样,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功能。()(3)稳定功能就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稳定。()(4)稳定功能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产物,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特点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
3、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带来重大影响:干扰不断增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连锁变化环境快速变化不利于人类的适应。命题视角(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演绎法学习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要素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
4、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命题点全训图1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2为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态的主要原因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AB CD解析:1.A2.D第1题,箭头:气候水文,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淮河和松花江流域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箭头:地貌土壤,表示地貌
5、对土壤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水文土壤,表示水文对土壤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态的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气候土壤,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而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第2题,图示为沙丘,是沉积地貌,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的结果。某群岛(如图)面积12 200平方千米,由数百个小岛组成。岛上植被低矮、浓密,无天然树木生长,鸟类丰富。读图完成34题。3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阴凉多风的气候B过早与大陆分离C单一的地形D火山不断喷发4群岛上鸟类丰富得益于( )A靠近大陆的位置B流经沿岸的洋流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解
6、析:3.A4.B第3题,读图可知,该群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常年受西北风影响,且受西风漂流影响,阴凉多风,不利于树木生长。第4题,群岛四面环海,受沿岸洋流影响,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适合鸟类生存;是否靠近大陆和是否有大型食肉动物对鸟类生存影响不大;根据题目信息不能判断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弱。命题视角(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实践性学习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得益于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但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
7、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人类因建筑和燃料用材而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幅缩小。最终黄土高原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思考探究1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是什么?提示: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提示: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后经流水长期的侵蚀而成的。3由问题2可知,材料显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什么?提示: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整体性原理1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进而相
8、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3某一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引起其他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1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2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
9、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命题点全训题点(一)分析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BCD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
10、候B地形 C水文D生物解析:1.A2.D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A项正确。第2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题点(二)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沙尘暴频发洪涝灾害增多AB CD4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
11、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解析:3.D4.B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区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梯田面积在增大。由于开垦梯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使河床抬升,容易产生洪涝灾害,故正确,所以D正确。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加剧的根本原因是植被破坏,故B项正确。题点(三)分析某一区域环境变化对其他区域产生的影响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56题。5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A地面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
12、D地面径流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增大河湖及其水量增加太阳辐射更强AB CD解析:5.B6.A第5题,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即风尘沉积通量大,干燥度强。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增大,说明气候变得干旱,影响的主要环节是水汽输送,B对。第6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阻碍了水汽输送环节,导致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燥,气候的大陆性变强,对;晴天多,太阳辐射更强,对。A对。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读图,回答12题。1图中
13、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B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处于枯水期C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D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2图中能正确反映人地关系的是( )A甲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少B乙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C丙河流下游地区更适合修建水库D丁城市要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解析:1.C2.B第1题,表示气候与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A错误。表示气候与水文之间的关系,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为夏季,处于丰水期,B错误。表示地貌与水文之间的关系,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符合题意,C正确。表示气候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是气候与
14、生物之间的关系,D错误。第2题,甲为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是人类与水文的关系,A错误。乙为地貌与人类的关系,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B正确。丙为人类与水文之间的关系,河流上游地区更适合修建水库,C错误。城市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不利于森林的保护,D错误。在课上学生分组做了一个简易的地理实验:每组在两块木板上覆土,倾斜放置,其中一块土上覆盖人造草皮。各小组用等量的土壤和等大的草皮,用喷壶从正上方分别喷洒等量的水,收集流到杯中的水(如图),并作观察记录。据此完成34题。3该实验可简单说明( )土壤对植被的影响地形对土壤的影响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B CD4实验结
15、束,对比各组号杯发现第二小组号杯泥沙较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喷洒水流较大草皮位置偏下覆盖土层较薄木板倾角较大AB CD解析:3.D4.C第3题,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可简单说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即植被可以保持水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D。第4题,实验结束,对比各组号杯发现第二小组号杯泥沙较多,主要原因可能有喷洒水流较大或木板倾角较大,水流量大或水流速度快,对土壤冲刷作用强。故选C。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57题。
16、5影响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坡度 C海拔D坡向6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D温带针阔混交林7高黎贡山西坡黄壤分布地( )A降水量最大B土壤肥力最高C气候最适宜D应防止水土流失解析:5.D6.C7.D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东西方向有明显不同,图中显示该山体东、西两侧纬度接近、海拔接近、坡度差异小,但东西坡向不同,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水热条件不同,使黄棕壤、黄壤两种土壤分布下限的不同。第6题,图中山体处于亚热带区域,褐红壤地带位于山体内部的河谷地带或较
17、低海拔的坡地,降水较少,难以发育森林,故该地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灌丛或草类植物。第7题,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处于河谷一侧岸边,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量不可能最大;这里海拔高,地表起伏大,土层薄,土壤肥力较低;降水变率大,温差大,气候条件较差;由于坡度大,地势高,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火烧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土壤、水文及微生物产生一定影响。下图为敦煌西湖荒漠湿地芦苇植物群落火烧后第一年干扰样地和未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图。研究发现,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据此完成810题。8火烧后第一年,芦苇植物群落( )A盖度增加B高度降
18、低C密度增大D生长期缩短9火烧干扰区域( )A表土含水量降低B地下水位上升C太阳辐射增强D地表温度下降10火烧干扰区域入侵植物的生长习性是( )A喜湿耐寒B喜阴忌晒C喜光耐旱D喜凉忌涝解析:8.C9.A10.C第8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草本植物火烧后盖度减少,高度降低,密度增大,灌木火烧后盖度增加,高度升高,密度增大,故A、B错误,C正确。由文字材料“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可推知该地区芦苇植物生长期延长,D错误。第9题,火烧使土壤热量增加,蒸发量上升,因此火烧干扰区域表土含水量下降,A正确。火烧使植物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同时土壤热量增加,地表温度升高,蒸发
19、旺盛,地下水位下降,B、D错误;火烧干扰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不大,C错误。第10题,火烧干扰区域蒸发了较多表土水分,使表土含水量下降,故入侵植物耐旱,敦煌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光照强,入侵植物应喜光。二、非选择题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南美洲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护最好的地区,但人类活动以及火灾等使其面积不断减小。2019年18月,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超过7.5万处,其中,超过半数是在亚马孙热带雨林。(1)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2)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保留面积大的人为原因。(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雨林大火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
20、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降水、气温和地形等角度综合分析。该区域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终年多雨;纬度低,终年高温;地势平坦开阔,向东部大洋敞开,有利于暖湿气流进入;沿岸暖流经过,增加了温度和湿度。第(2)题,亚马孙热带雨林保留面积大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开发历史、人口密度和数量、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政策因素等角度分析。第(3)题,解答该题的关键词是“大火”,限定词是“不利影响”。“大火”毁坏局部林地、产生浓烟、降低森林覆盖率,“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局地旱涝灾害增多、大气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答案:(1)该区域面积广阔,以平原为主;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
21、多雨;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向大洋敞开,有利于大西洋湿热气流的深入;东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等。(2)开发历史较晚,人口分布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源消耗量小;国家政策保护等。(3)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旱涝灾害增多;燃烧时产生的烟雾造成大气污染;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壤肥力下降。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 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
22、层,在暖季全部消融。第四纪以来,祁连山脉大幅隆起,冻土发育。如图示意祁连山脉木里河某段河谷,地表年均温约0.51.76 ,除河床及近岸区为季节性冻土外,其他区域为多年冻土。河谷平原多松散堆积物且厚度较大,其多年冻结层之下常年存在液态地下水。(1)简析祁连山脉隆起对当地冻土发育的作用。(2)受地表覆被与水分影响,该地河谷平原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较基岩山区薄,试作出合理解释。(3)观测显示,近年来该地地表年均温逐年递增,推断该现象对当地多年冻土的影响。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 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从气温看,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
23、年均温下降到0 以下;从地下水来看,山地降水增加,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第(2)题,河谷平原区较于基岩山区,覆被与水分条件较好,覆被区较基岩热容量大,升温与降温速度慢;夏季,覆被使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水分比热容大,地表升温慢,地温低,融化厚度小,活动层薄,永冻层厚。第(3)题,由于气温升高,适宜冻土形成的温度条件发生变化,使得冻土层面积减少,时间变短。冻土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气温升高,季节性冻土增加,而多年冻土变薄。答案:(1)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年均温下降到0 以下;山地降水增加,(暖季)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2)河谷平原区相较于基岩山区,覆被与水分条件较好;夏季,覆被使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水分比热容大,地表升温慢,地温低,融化厚度小。(3)导致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缩小(部分呈岛状分布);融冻期延长,冻结期缩短(活动层融化开始时间提前,冻结开始时间延后);活动层厚度增大,冻结层厚度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