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4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4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4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陕西省宁陕县在秦岭南麓建设了一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每年吸引大批运动员常驻训练。为保护当地水环境,该基地配有高质量的“引水一排水”工程(下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 关于“引水一排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形集水沟主要收集高山冰川融水B. 蓄水池在冬季向泄水管道分流较多C. 甲地适合建设小水电站向营区供电D. 湿地对训练营的污水具有净化作用2. 伴随该训练基地的建设,当地生产规模显著扩大的是( )A. 花
2、卉种植业B. 粮食种植业C. 畜禽养殖业D. 水产养殖业【答案】1. D 2. C【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海拔2000多米,几乎没有冰川融水,环形集水沟主要收集雨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A项错误。该地夏季为雨季,蓄水池在夏季向泄水管道分流较多,B项错误。甲地为输水管道终点,几乎没有富余水量,且靠近训练营区,地势平坦,不合建设小水电站,C项错误。湿地具有净化作用,可以净化训练营的污水,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运动员对花卉、粮食的需求量較小;陕西水资源少,不适合水产品养殖,A、B、D项错误。运动员训练强度大,需要补充的营养物质多,畜禽养殖业可以为运动员提
3、供大量的营养物质,C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点睛】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中,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具体如下图: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3. 阶段都市边缘区( )A. 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B. 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C. 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D. 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4.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阶段,原因可能是( )A. 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 核心区房价的回落C. 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D. 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答案】3. D 4. C【
4、解析】分析】考查城市化。【3题详解】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阶段为城市化、阶段为郊区城市化、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为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用地明显扩大,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故A、B、C错。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故选D。【4题详解】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
5、的现象。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故选C。【点睛】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20世纪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是我国四大沙漠之一。其沙山与众不同, 沙山高度常年稳定,
6、高差可达500多米,堪称“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峰”。下图为该地某沙山顶部沙层温度、水分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5. 引起图示沙层温度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地热传导D. 大气逆辐射6. 该沙山常年稳定、高大的原因是A. 砂石颗粒大,重力大B. 大气降水多C. 终年风力较弱D. 沙山含水多【答案】5. C 6. D【解析】【5题详解】浅层地面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但太阳辐射对深层地面影响较小,若图示温度变化主要由太阳辐射引起,则温度随着深度增加不断降低,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随着深度增加,沙山顶部沙层温度先迅速下降,后缓慢增高,故A选项错误。地面辐射方向为地面向大气
7、,主要是地面热量的散失,若图示温度变化主要由地面辐射引起,则随着深度增加热量散失越少,温度应该不断升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随着深度增加,沙山顶部沙层温度先迅速下降,后缓慢增高,故B选项错误。沙层表面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高,沙层内部随太阳辐射减少,温度急剧降低;更深层次沙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小,但吸收热量难以散发,温度较高,因此地热传导是引起图示沙层温度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故C选项正确。沙山内部不受大气对流影响,故D选项错误。故选C。【6题详解】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故A选项错误。该地气候干旱,大气降水少,故B选项错误。该地靠近我国冬季风源地,风力大,故C选项错误。沙山高度变化主要受风力侵蚀作用影响
8、,若沙山所受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则沙山高度不稳定;该沙山深层沙层含水率高,对沙山起到固结作用,风力侵蚀对沙山高度影响小,沙山常年稳定、高大,故D选项正确。故选D。仿生态水晶球盆景不是一般的盆景,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在玻璃球的底部,铺着木炭、土壤和砂石各层,再种上不同种类的微型植物,在种好植物之后,就要浇水,以使植物能够扎根土壤。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7. 关于铺设木炭层、土壤层和砂石层的主要目的,叙述正确的是A. 砂石层为植物提供养分B. 木炭层吸水保湿C. 土壤层吸附污染物D. 木炭层保持良好的透气性8. 不能调节土壤温度是A. 较封闭的球形玻璃盆B. 砂石层C. 疏松的土壤层D. 木
9、炭层【答案】7. B 8. D【解析】【7题详解】根据图示可知,表层为砂石,空隙较大,可以保持良好的透气性,故A项错误。最下层为木炭层,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一方面可以吸水保湿,另一方面可以吸附污染物质,故B项正确。中间层为土壤层,是营养物质的主要供应地,故C项错误。最下层为木炭层,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一方面可以吸水保湿,另一方面可以吸附污染物质,故D项错误。故选B。【8题详解】土壤温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热量的收支和土壤本身的热性质。玻璃盆能够传导热量,通过吸收和损失热量对土壤的热量进行调节,故A项能调节。砂石层空隙较大,水少气多,从而能够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故B项能调节。疏松的土壤能够通气
10、透水,蓄水保温,对土壤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故C项能调节。木炭层主要是蓄水层,水分较多,而且位于底层,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小,故D项不能调节。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能调节土壤温度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选项应为D。故选D。伊朗古城亚兹德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城中古老的“风塔”是一种用来通风降温的建筑设计(下图)。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可让人们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 “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A. 便于室内空气流出B. 便于采光C. 便于室内热量散发D. 便于室外空气流入10. 有关室内空气
11、的流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从四周流向水池B. 从水池流向四周C. 中央为上升气流D. 四周为上升气流11. 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A. 库区比周边降水少B. “副高”的形成C. 秘鲁沿岸的上升流D. 温室大棚气温较高【答案】9. D 10. B 11. A【解析】【9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池的热容量较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室外空气流入,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水的热容量较大,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上升较小,因此室内水池使周围气温较低,垂直方向上
12、空气盛行下沉运动,中央水池附近气压较高,水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水池流向四周,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库区比周边降水少是因为水库气温比周围地区低,库区为高压,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故A正确。“副高”的形成为动力因素形成,不是因为热胀冷缩的热力因素导致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秘鲁沿岸的上升流是因为东南信风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温室大棚气温较高是因为温室效应有关,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纳木错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引起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现存的古湖岸线有810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纳木错面积1940平方
13、千米.湖面海拔4718米。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120米.及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南面和东面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起伏较小藏北高原。整个区域是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10毫米。据计算,进入湖泊的冰川融水为1.21亿立方米/年,降水径流为43.34亿立方米/年,湖泊的换水期为34.15年。下图示意纳木错位置及水系分布。(1)分析纳木错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原因。(2)概括汇入纳木错河流的水系特点,并阐释其形成原因。(3)说明纳木错水循环周期较长的主要原因。(
14、4)分析纳木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远低于降水补给量的原因,并预测两大补给水源的变化趋势。【答案】(1)地质史上,喜马拉雅运动使纳木错周边山地高原不断抬升,阻挡海洋气流,纳木错流域降水减少;纳木错面积渐次性减小,导致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2)特点:由周围山地高原流向纳木错,流程较短、落差较大、河流众多。原因:纳木错是凹陷湖盆,湖泊地势低,周围山地高原地势高,与周围山地高原距离较近,相对高度差异大,山地高原山谷山脊发育,河流源于高山冰雪融水,数量多。(3)纳木错面积较大,湖泊较深,蓄水量较大。但因属于内流湖,水量补给有限;流域封闭,蒸发为湖水主要排泄方式,因高海拔,气温低,湖泊蒸发微弱
15、湖泊水更新周期较长。(4)原因:纳木错周围雪山海拔高,终年气温低,暖季短促,制约积雪冰川融化量;纳木错流域年降水量可达410毫米,除部分降水直接下到湖而外,因气温低.蒸发量小,大部分降水转化为径流汇入纳木错。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先是因纳木错流域气温上升,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加,湖泊蒸发量增加,降水增多,两大水源补给量增加;随着冰雪大量融化,高山冰雪面积缩小,也使湖泊面积缩小,最终会使两大补给源水量减少。【解析】【分析】本题以纳木错位置及水系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考查我国河湖的水文特征、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详解】(1)结合题干分析可知,纳木错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说明纳木错湖泊的面积
16、缩小,水量减少,因此围绕纳木错湖面面积缩小进行分析即可。由材料可知,纳木错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引起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随着喜马拉雅山的不断抬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使得纳木错区域降水减少,进而补给给湖泊的水量下降,致使湖泊面积减少,导致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2)本题考查流域的水系特点,主要与地形结构有关,结合材料可知,纳木错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引起的地壳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凹陷湖盆,湖泊地势低,纳木错南面和东面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周围山地高原地势高,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呈向心状水系;且位于青藏高原上
17、,海拔高,周围高山上冰川广布,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利于河流的发育,河流数量多。(3)本题考查湖泊水体更新周期的分析,结合材料可知,纳木错面积1940平方千米,最深处超过了120米,面积较大,湖泊较深,蓄水量较大,但因属于内流湖,进入湖泊的冰川融水为1.24亿立方米/年,降水径流为13.34亿立方米/年,水量补给有限;整个区域是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流域封闭,蒸发为湖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因高海拔,气温低 ,湖泊蒸发微弱,湖泊的换水周期长达31.15年,湖泊水更新周期较长。(4)本题考查湖泊补给水源的特点及变化:纳木错南面和东面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周围雪山海拔
18、高耸, 终年气温偏低,暖季短促,积雪冰川融化量少;纳木错流域年降水量410毫米,除部分降水直接汇入湖泊外,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大部分降水转化为径流汇入纳木错,使降水补给量高于冰雪融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前期,随着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雪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加,随着气温升高,湖泊的蒸发量增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多,降水增多,因此前期两类补给水源量增多;后期,随着高山冰川面积的减少,冰雪融水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蒸发量减少,最终会使两大补给源水量减少。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甘肃定西,是黄土高原上典型的苦瘠之地,但马铃薯产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且个大质优、口感醇香。当地马铃薯45月播
19、种,910月采收。采用黑色地膜全膜覆盖栽培并与豌豆套种的方式耕作。不少农户将收获后的马铃薯窖藏,地窖避光且温、湿度适宜,可有效避免马铃薯发芽或干枯。下图为定西地理位置示意图。(1)推测定西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气候条件。(2)分析定西马铃薯种植采用黑色地膜全膜覆盖栽培的原因。(3)简析豌豆套种的农业生态意义。(4)分析定西马铃薯常用窖藏并用水反复打湿地窖的地面和墙壁的原因。【答案】(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湿润;温凉(2)年均温低,生长期短,有利于提高地温;蒸发量大,有利于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黑色地膜,遮光性强,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3)套种豌豆,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豌豆根部具有固氮
20、作用,提高土壤肥力。(4)地窖中光线弱,避免马铃薯发芽;地窖内温差小,有利于保持适当温度,延长储存时间;反复打湿地窖,保持湿度,有利于马铃薯水分储存,避免马铃薯(发芽、干枯)变质。【解析】【分析】本题以定西马铃薯种植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详解】(1)定西位于西北内陆,降水较少,光照充足。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大于400mm,位于半湿润区,土壤较湿润。位于黄土高原,气候温凉,适宜马铃薯生长。(2)该地气候温凉,年均温低,生长期短,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地温。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膜覆盖有利于减少蒸发
21、,保持土壤水分。黑色地膜,遮光性强,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3)套种豌豆,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水分蒸发。豌豆根部具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套种可增加农产品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或提高土地利用率。(4)农户将收获后马铃薯窖藏,是因为地窖避光且温、湿度适宜,可有效避免马铃薯发芽或干枯。地窖中光线弱,可避免马铃薯发芽。地窖内温差小,有利于保持适当温度,延长储存时间。反复打湿地窖,利于保持窖内湿度,有利于马铃薯水分储存,避免马铃薯干枯变质。【点睛】本题答题时应结合区域实际,从以下项目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条目作答。(1)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2)营造
22、水土保持林、防护林,恢复生态;(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灾减灾;(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种植业为主为多业并举,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5)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6)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7)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历史、现状、特点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就不同。14.【地理一选修 3:旅游地理】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注重时效性、参与性和特色性。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正被体验式旅游所替代。四川省蒲江县成佳镇被
23、誉为“中国绿茶第一乡”,下表为成佳茶乡一日游方案。从体验经济的视角,分析“成佳茶乡一日游”活动设计的亮点。【答案】旅游周期短,将一天的时间进行时段划分,时间利用率高:设计有采茶,制茶,欣赏茶道、茶技,品茶等主题体验活动;设计有品尝美食,健步走,自助烧烤等休闲体验活动;旅游活动设计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解析】【分析】考查旅游资源的规划,难度中等。注意从表格提取关键信息,从旅游规划的时间安排和体验角度挖掘设计亮点。【详解】体验经济注重时效性、参与性和特色性,从时间安排、体验等角度分析设计亮点。从旅程安排表看,这次旅游周期短,进行时段划分,时间利用率高。结合表格内
24、容,分析旅游规划中设计的体验旅游项目。设计有主题体验活动和休闲体验活动。从旅游设计的目的分析这次旅游活动设计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冻土区气温升高造成冻土融化。由于这种融化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石灰岩地区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很相似,故称为“热喀斯特”作用;由其形成的低洼地积水成湖,称为“热喀斯特”湖。研究人员在北极地区11个“热喀斯特”湖72个地点捕获了湖底冻土层释放的甲烷气泡(如下图所示)。分析“热喀斯特”作用对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答案】“热喀斯特”作用使冻土融化,形成湖泊;湖泊的形成加快冻土融化过程;冻土融化过程释出甲烷温室气体;促进全球进一步变暖,形成恶性循环;冻土融化将原来封冻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释放出来,影响生态环境。【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详解】结合材料信息,“热喀斯特”作用的直接表现是全球变暖使北极地区冻土融化,在低洼地积水成湖;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气体,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变暖,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