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_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393864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_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_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_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_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下图为河南省南阳市某地石漠化景观,这些石漠化区域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同时由于缺少植被涵养水源,已引发不同程度的干旱,导致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人畜饮水困难。读图,完成第12题。1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起伏大,降水量多B土质疏松,土壤贫瘠C过度垦殖,乱砍滥伐D过度放牧,不合理灌溉2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合理的是()A全面封山育林、建设草地B扩大梯田面积和灌溉设施C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D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耕【解析】 第1题,该地区位于河南,石漠化加剧,岩石大量裸露,主要原因是过度垦殖、乱砍滥伐,

2、破坏了地表植被。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的特征。土壤贫瘠不是岩石裸露的原因。第2题,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合理的是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生态退耕。【答案】 1.C2.D读内蒙古某地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图,完成第34题。3据图推测,从19502005年该地区()A开垦荒地,耕地总面积最大B退耕还草,草地面积总体增加C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增加D发展放牧业,未利用地先减后增4该地区草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生物多样性减少C农业熟制发生变化 D风沙天气增多【解析】 第3题,依据图中信息,我们可知图中纵坐标表示该类土地的变化面积,不表示总面积,图中表示耕地变化面积最大,而不是“

3、耕地总面积最大”,A错误;读图,19501980年,草地面积减少了约700 km2,19802005年增加了约120 km2,草地面积总体减少,B错误;未利用地先增后减,D错误;建设用地一直增加,C正确。故选C。第4题,依据图中信息,我们可知目前该地的草地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环境趋于好转,A正确;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可能增加,B错误;农作物的熟制不受植被的变化影响,C错误;草地能够削减风速,使风沙天气减少,D错误。故选A。【答案】 3.C4.A(2018全国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

4、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57题。表5.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6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历时长强度大下渗少植被截流少A BC D7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解析】 第5题,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

5、,D项错误。第6题,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错误;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正确;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汇入河流,形成洪峰,正确;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错误。B项正确,A、C、D项错误。第7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

6、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选D。【答案】 5.B6.B7.D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读图,完成第89题。8草方格沙障可以()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C拦截水分 D减少下渗9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解析】 第8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

7、接插入沙层内,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A、B、D错误,故选C。第9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因此A、C、D错误,故选B。【答案】 8.C9.B(2021福建模拟)某红壤区坡耕地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下图示意该地采用不同农耕措施下的地表径流量变化。读图,完成第1011题。10图中农耕措施依次表示()A顺坡农作、等高草带、等高土埂B等高土埂、等高草带、顺坡农作C等高土埂、顺坡农作、等高草带D等高草带、等高土埂、顺坡农作11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

8、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农作休耕 B农业用水多C蒸发旺盛 D降水量较少【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变化起伏最大,6月地表径流量最大,为顺坡农作,分别为等高草带、等高土埂。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该月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量较少,该月农作没有休耕,农业用水多和蒸发旺盛不是主要原因。【答案】 10.A11.D二、综合题12(2020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毛乌素沙地(下图1示意)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明长城中段西北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为250440毫米,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地形为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

9、湖积、冲积平原,曾经河水清澈,水草肥美。近千年来,由于气候变迁、不合理开垦和战乱等,该地地面植被丧失殆尽,逐渐扩展成我国第四大沙漠。1959年以来,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控沙,引洪淤地,如今毛乌素沙漠绿化面积已达80%。2011年,某种业公司在榆林市流转土地22000亩,陆续建成4个大型农场。利用当地丰富的红黏土和沙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复配,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倍。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优质牧草等农作物。种植中,作物秸秆冬季往往不收割,次年播种前再收割。2018年9月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图2),沙漠中喷灌圈的土地已成为大片良田。图1毛乌素沙地位置图2沙漠中喷灌圈的土

10、地(1)分析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的自然原因。(2)简述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并说明原因。(3)分析改良毛乌素沙地,发展种植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意义。【解析】 第(1)题,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的自然原因应从降水、水源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约为250440毫米,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毛乌素沙地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植被易成活,因此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图中显示,毛乌素沙地附近有大量河流,且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恢复植被所需的水源较多,引水灌溉方便,因此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第(2)题,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地表径

11、流的变化及原因应从森林涵养水源功能进行分析判断。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能够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汇集速度,从而使得地表水有充足时间下渗,导致地表水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森林的地下根系发达,涵养水源能力强,大量降水蓄积地下,地下水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得当地地表河流径流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第(3)题,改良毛乌素沙地、发展种植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意义应从土壤、气候、风沙、河流、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材料信息表明,利用当地丰富的红黏土和沙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复配,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倍。因此改良毛乌素沙地使得土壤水分含量增多,

12、发展种植业通过耕作和作物的新陈代谢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多,增加土壤粘度、提高土壤抵抗水蚀和风蚀的能力;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使得空气湿度增大,改善局部气候条件;材料信息表明,秸秆冬季不收割,增加了地表植被的覆盖率,作物秸秆有利于削减风力,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沙尘天气;改良毛乌素沙地有利于涵养水源,使得当地河流径流量更稳定,生态用水得到保证;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种植业采用喷灌形式灌溉,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当地缺水状况,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答案】 (1)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植被易成活;附近河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2)变化:地表径流减少,径流季节和

13、年际变化变小。原因:植被覆盖率高,截留降水多,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缓,下渗增多;地下根系发达,涵养水源能力强。(3)空气湿度增大,改善气候条件;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增多,增加土壤粘度、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恢复地表植被,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沙尘天气(或止沙生绿);涵养水源,河流径流量更稳定;秸秆冬季不收割,有利于削减风力,减轻风沙侵蚀;喷灌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根据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林草界线。下面两图分别为年降水量与草木覆盖率的关系图(图1)及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4、图(图2)。(1)简述图2所示区域天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成因。(2)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简述甲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解析】 第(1)题,图2所示区域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结合图1可推断植被类型从西北部的荒漠草原向东南部的森林递变。第(2)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应考虑降水、地形、植被等因素。第(3)题,从甲区域的位置特征看,降水量为400530 mm,适宜栽培耐旱的草本植物及灌丛;位于河流支流的发源地,沟谷发育,注意立体开发和治理等。【答案】 (1)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西北部为荒漠草原地区,水分条件不适宜林木的生长,地带性植被为草原,故草地覆盖率较大。年降水量大于530 mm的东南部半湿润地区,适宜木本植被生长,故林木覆盖率较高。年降水量为400530 mm的地区是林草过渡区。(2)甲区域年降水量为400530 mm,降水量较大且季节变化大,多暴雨;开垦历史悠久(垦殖率大),植被破坏严重;黄土裸露,坡陡,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水土流失严重。(3)栽培耐旱植被;小流域垂直空间注重林、灌、草的合理配置;进行退耕还林(草)的生物工程建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