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题集训之创新实验(解析版).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374987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9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实验题集训之创新实验(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化学实验题集训之创新实验(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实验题集训之创新实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实验题集训之创新实验(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验题集训之创新实验1.在学习了酸的化学性质之后,某实验小组选用稀盐酸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A烧杯中,铜不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原因是_。(2)能产生气泡的是_(填字母序号)。(3)写出C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D烧杯中,溶液由红色变为_色,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同学们进一步对D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进行探究,对其溶质的成分(除酚酞外)做出如下猜想。猜想一:只含有一种溶质;猜想二:含有两种溶质。为了验证上述猜想,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表格。实验操作测定结果得出结论用玻璃棒蘸取D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7猜想_正确,溶液中的溶质是_。

2、小组同学选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重复实验,证明了硫酸与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_。【答案】(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 (2)BE (3) (4)无 (5)二(6)NaCl、HCl(或氯化钠、氯化氢)(7)H+(或氢离子)【解析】(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前金属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铜在氢后和稀盐酸不反应,故填: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2)A铜和稀盐酸不反应,B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C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水,E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生成

3、气体的是BE,故填:BE。(3)C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4)D烧杯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可能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氯化钠,可能酸过量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用玻璃棒蘸取D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7呈酸性,说明溶质是氯化氢和氯化钠,猜想二正确。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故填:二;NaCl、HCl(或氯化钠、氯化氢);H+(或氢离子)。2.陈东同学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

4、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也可能呈_。【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反应后溶液少许,滴加几滴酚酞溶液_溶液呈酸性或中性【继续验证】可以设计多种方案进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1:取反应后溶液少许,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若粉末部分或全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溶液呈_若粉末不溶解,溶液不变色溶液呈_方案2:取反应后溶液少许,加入少量_若有气体放出,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呈酸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若_溶液呈中性【答案】(1)酸性 (2)中性(和上一空顺序可颠倒) (3)不变色 (

5、4)酸性 (5)中性(6)铁 (7)Fe+2HClFeCl2+H2(8)无明显现象【解析】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有剩余,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有剩余,故假设可能呈酸性或中性;实验验证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实验结论是呈酸性或中性,则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继续实验方案1:加入氧化铜后,现象为粉末部分或全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是因为盐酸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说明溶液呈酸性;若粉末不溶解,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显中性;方案2:根据实验现象“气体放出,溶液变为浅绿色”,实验结论“呈酸性”说明加入的物质是铁粉,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浅绿色的

6、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铁和氯化钠不反应,若无明显现象,则溶液呈中性。3.不用火不用电,只需拆开发热包倒入凉水,就能享用美食的自热食品,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查阅资料 I.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铝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气。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1)小明买了一盒自热米饭,取出发热包加入凉水,发生剧型反应,迅速放出大量的热,写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_ ;同时发热包内固体物质变硬、结块,依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小明猜想发热包内的物质可能发生多个化学反应,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发热包上的安全警示图标有“禁止明

7、火”,其原因可能是_ 。(3)小明向使用后的发热包中加入稀盐酸,并对产生的气体展开进一步探究。探究二:确定气体的成分猜想与假设小明认为该气体可能是a.H2; b._; c.CO2,和H2的混合气体。实验设计小明同学设计下图实验装置,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实验验证甲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 .丁装置中黑色的粉末逐渐变为红色,试管口有水珠产生,证明猜想c正确。若甲、乙装置交换位置,_ (填“能或不能”)确定气体中含有CO2,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_ 。总结与反思通过以上探究,小明做出如下反思:a.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b.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c.使用后的发热包应包好按照垃级分类

8、投放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 。【答案】(1) (2)(3)铝粉在空气中遇明火会燃烧,容易诱发火灾 (4)CO2(5)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不能(7),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吸收,澄清石灰水不能变浑浊(8)ac【解析】探究一:(1)发热包中含有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使发热包变硬,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发热包中含有铝,铝在空气中遇明火,会发生燃烧,容易诱发火灾,故填:铝粉在空气中遇明火会燃烧,容易诱发火灾;探究二:猜想与假设:由以上分析可知,发热包中含有

9、铝,使用过的发热包中可能含有碳酸钙,加入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二氧化碳或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故填:CO2;实验验证:结论为:猜想c成立,故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甲中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甲、乙装置交换位置,乙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且该反应无明显现象,澄清石灰水也不能变浑浊,故不能确定气体中含有CO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理由是: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吸收,澄清石灰

10、水不能变浑浊;总结与反思:a、发热包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发热包中的铝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故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符合题意;b、浓硫酸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但是浓硫酸腐蚀性强,不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不符合题意;c、使用后的发热包,含有强碱等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应包好按照垃级分类投放,符合题意。故选ac。4.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Fe3O4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资料卡片)BaCl2溶液显中性。(初步结论)(1)甲同学根据固体的描述确定样品中肯定没有_(填化

11、学式),原因是_。(初步探究)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交流讨论)(2)同学们认为:无色溶液M中一定含有_(填化学式),无色溶液M加入酚酞试液后变红色,说明溶液M显碱性,需对溶液M继续探究。(提出问题)使溶液M显碱性的物质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是氢氧化钠;猜想二:是碳酸钠;猜想三:。(3)请将猜想三补充完整:_。(探究与结论)(4)乙同学取无色溶液M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观察到_,证明无色溶液M中含有碳酸钠,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丙同学为进一步证明无色溶液M中的成分,取乙同学实验所得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_,观察到_,证明猜想三成立

12、。综合分析,乙同学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的作用:证明无色溶液M中含有碳酸钠,_。(实验结论)(6)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填化学式)。【答案】(1)Fe3O4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2)NaCl (3)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4)产生白色沉淀 BaCl2+Na2CO3BaCO3+2NaCl (5)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除尽碳酸钠,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钠产生影响(6)BaCl2、NaOH、Na2CO3【解析】(1)甲同学根据固体的描述确定样品中肯定没有Fe3O4,原因是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2)同学们认为:无色溶液M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是因为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沉淀全部溶解,说明白色沉淀是氯

13、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钡,同时生成氯化钠。(3)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结合其它猜想,猜想三补充完整: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4)乙同学取无色溶液M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M中含有碳酸钠,此过程中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5)丙同学为进一步证明无色溶液M中的成分,取乙同学实验所得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证明猜想三成立;综合分析,乙同学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的作用:证明无色溶液M中含有碳酸钠,除尽碳酸钠

14、,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钠产生影响。(6)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的物质是BaCl2、NaOH、Na2CO3。5.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已知:碳酸镁加热分解MgCO3MgO+CO2氢氧化钠溶液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1)装置B中发生的反应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装置C中盛有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它的作用_(3)装置D中无水氯化钙的作用_(4)装置E中发生反应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5)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有明显不足之处是_(6)图中装置F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本实验还应该在装置_和_之间添加装置F【答案】(1)(2)除去二氧化碳(3)干燥气体(4)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5

15、)无尾气处理装置(6)B C 【解析】碳和二氧化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铁和一氧化碳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1)装置B中发生的反应是炭粉和二氧化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装置C中盛有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它的作用除去二氧化碳。(3)无水氯化钙能吸收水分,故装置D中无水氯化钙的作用干燥气体。(4)氧化铁和一氧化碳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装置E中发生反应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5)炭粉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一氧化碳有毒,需要除去,故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有明显不足之处是无尾气处理装置。(

16、6)装置C中是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会产生倒吸,故图中装置F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本实验还应该在装置B和C之间添加装置F。6.草酸(H2C2O4)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在170以上易分解,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草酸分解产物,做如下探究。提出问题:草酸的分解产物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CO、CO2;猜想:CO、H2O;猜想:CO2、H2O、H2;猜想:CO、CO2、H2O。经小组同学分析得出上述猜想_一定是错误的。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分解产物从左至右依次通

17、过各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猜想错误F中无水硫酸铜不变色G中澄清石灰水_猜想正确问题解答(1)装置C的作用是_(2)写出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交流反思:为防止污染环境,该实验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答案】变浑浊除尽草酸(H2C2O4)分解产物中的二氧化碳 3CO+Fe2O32Fe+3CO2【解析】猜想与假设:经小组同学分析得出上述猜想一定是错误的,因为产物中无氢元素,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实验现象:F中无水硫酸铜不变色,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猜想正确,因为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说明有水生成,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原

18、产物中有一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产物。问题解答:(1)装置C的作用是除尽草酸(H2C2O4)分解产物中的二氧化碳;(2)装置E中发生了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生成二氧化碳和铁的反应,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7.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发生下列变化而变质: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NaHCO3俗称_。某校化学学习小组师生对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NaOH是否变质?【做出猜想】猜想1:NaOH全部变质。猜想2:_【制定计划】老师探究是否产生了NaHCO3,学生在老师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进行试验】试验操作试

19、验现象试验分析老师试验略略没有产生NaHCO3学生试验a,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b,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原待测液中含有_【表达交流】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a中的CaCl2溶液可改为澄清石灰水,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_(填“同意”或“不同意”)。【实验结论】上述猜想2成立。【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答案】(1) (2)小苏打(3)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4) (5)氢氧化钠 (6)不同意【解析】反应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俗称小苏打。做出猜想:猜想

20、1:NaOH全部变质。氢氧化钠可能部分变质,故猜想2: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进行试验:a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试验操作试验现象试验分析老师试验略略没有产生NaHCO3学生试验a,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原待测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表达交流:不同意这种看法,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影

21、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8.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如何?【做出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溶液未变质猜想二: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猜想三:_。【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充分反应。_猜想二成立将步骤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向滤液中加入_。无明显现象【反思拓展】(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溶液应_保存。(2)分别取两份完全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另一份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22、,然后将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一起倒入废液缸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_。【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2)加入足量(或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或可溶性钙盐、钡盐溶液)(合理即可)(3)产生白色沉淀(或产生白色浑浊)(4)酚酞溶液(或可溶性铜盐、铁盐、镁盐溶液、石蕊溶液)(合理即可)(5) (6)密封(7)氯化钠、氯化钙(或NaCl、CaC12)【解析】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的情况是未变质、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故填: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猜想二时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钠。因此向溶液的样品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利用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23、,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现可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生成了碳酸钠;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由于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而溶液无明显现象;因此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因此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反思拓展:(1)因为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故反应的方程式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变质,因此需要密封保存。(2)两份完全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即碳酸钠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氯化钠,另一份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有碳酸钙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将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一起倒入废液缸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白色沉淀的碳酸钙与剩余的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因此所得溶液中

24、溶质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钙。9.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I.探究丙酸钙的性质【进行实验】用下图裝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序号装置现象试管内壁有水雾注入酸后,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解释与结论】(1)中现象说明有CO2产生。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由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组别第1组第2组序号配方面粉/ g50505

25、05050505050酵母/ g0.750.750.750.750.750.750.750.75蔗糖/ g000055x5丙酸钙/g00.060.100.1500.060.100.15开始发霉时间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解释与结论】(3)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_。(4)第2组,中x为_。(5)对比第1组、第2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反思与评价】(6)某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_。【答案】(1)(2)丙酸钙受热后产生的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3)探究丙酸钙的质量大小是否对于丙酸钙防霉效果有影响 (4)5

26、(5)在加入面粉质量相同,酵母质量相同时以及其他条件相同时,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6)不同意。国家标准规定了丙酸钙用于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说明过量使用可能有害。故不是越多越好【解析】、解释与结论:(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丙酸钙加热后生成的固体却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可得出:丙酸钙受热后产生的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解释与结论:(3)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组实验,其它因素相同,只有丙酸钙的质量不同,故该实验是探究丙酸钙的质量大小是否对于丙酸钙防霉效果有影响

27、;(4)由表中数据可知,第2组与第1组其它数据相同,只是第1组无蔗糖,而第2组有蔗糖,且第2组加入蔗糖的质量应相同,故x=5;(5)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加入面粉质量相同,酵母质量相同时以及其他条件相同时,有无蔗糖,开始发霉的时间相同,故说明在加入面粉质量相同,酵母质量相同时以及其他条件相同时,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反思与评价:(6)由题干信息可知,丙酸钙属于食品防腐剂,且国家标准规定了丙酸钙用于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说明过量使用可能有害。故不是越多越好。1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酸、碱和盐的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查阅资料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物质Ca(OH)2

28、NaOHNa2CO3NaHCO3溶解度/g0.1610921.89.6探究一: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20时,在盛有5g Ca(OH)2固体的A烧杯中加入40mL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取上层部分清液于B烧杯中。(1)向A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再加入过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向B烧杯中通入CO2,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由上述实验可知氢氧化钙的性质_。实验拓展(4)向上述(1)反应后的A烧杯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测得其pH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AB段的实验现象是_,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探究二:二氧化碳通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设计

29、和实验 20时,甲、乙两组同学设计如图装置分别进行实验甲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II中变浑浊,停止通CO2,I中溶质为X。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解释与结论(1)经分析X是NaHCO3。实验过程中,中产生的现象是_ 乙组:从a端缓慢通入CO2,一段时间后II中无明显现象,停止通CO2,中溶质为Y。打开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II 中变浑浊。解释与结论 (2)乙组同学认为Y只有Na2CO3。你认为该结论是否合理,结合分析Y的成分说明理由_。I 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1)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3)固体;微溶于水,能与指示剂作用;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

30、水;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4)产生大量气泡 (5)(6)无色溶液中逐渐有固体析出(变浑浊),滴盐酸后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溶解(消失)(7)不合理,根据通入的CO2的量的不同情况,Y的溶质成分可能还有:NaOH和Na2CO3,Na2CO3和NaHCO3,NaHCO3这三种情况。三种情况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8)【解析】(1)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向A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再加入过量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由上述实验可知氢氧化钙的性质:固体;微溶于水(20时,溶解度0.16 g),能与指示剂作用

31、;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实验拓展(4)向上述(1)反应后的A烧杯中滴加碳酸钠溶液,AB段是碳酸钠溶液先和上步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pH上升;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D段是最后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故AB段的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解释与结论(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经分析X是NaHCO3。所以实验过程中,中产生的现象是无色溶液中逐渐变浑浊,滴盐酸后有气泡

32、产生,固体逐渐消失。(2)乙组同学认为Y只有Na2CO3。不合理,根据通入的CO2的量的不同情况,Y的溶质成分可能还有:NaOH和Na2CO3(二氧化碳只够与部分氢氧化钠反应), Na2CO3和NaHCO3(二氧化碳将氢氧化钠反应全部反应完,且与部分碳酸钠反应),NaHCO3(二氧化碳将氢氧化钠反应全部反应完,且与将碳酸钠反应完)这三种情况。三种情况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I 中一定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11.明明同学发现妈妈蒸馒头、炸油条时常常用到发酵粉或碱面。这是为什么呢?查阅标签得知: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碱面的

33、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带着这个问题,他和小组同学一起走进实验室,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验一】观察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为白色粉末状固体。分别取两种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振荡至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设计与实验二】(1)在白色点滴板里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都变成_色。(2)如图分别取适量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试管甲中都_,试管乙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写出试管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任写一个)。【归纳与总结】以上实验说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_性;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大家认为:发酵粉或碱面能用来蒸馒头、炸油条,是因为_。同伴芳芳提出猜

34、想:蒸馒头、炸油条时温度都比较高,会不会是受热后它们都分解了呢?【设计与实验三】芳芳和同学一起设计方案,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她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加热碳酸氢钠时,试管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氢钠受热_,有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加热碳酸钠时,试管内壁和澄清石灰水都没有明显变化。_【解释与结论】由此可知,芳芳的猜想_(填“正确”或“不正确”)。通过以上实验,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同时,对物质的性质往往决定其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其性质有了进一步理解。【答案】(1)蓝 (2)产生气泡(3)或

35、 (4)碱(5)碳酸氢钠、碳酸钠都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6)分解 (7)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8)不正确【解析】设计与实验二:(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2)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能观察到产生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归纳与总结:碳酸钠、碳酸氢钠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显碱性;发酵粉或碱面能用来蒸馒头、炸油条,是因为:碳酸氢钠、碳酸钠都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设计与实验三:加热碳酸氢钠时,试管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加热碳酸钠

36、时,试管内壁和澄清石灰水都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碳酸钠受热不分解;解释与结论:由实验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故芳芳的猜想不正确。12.某班同学取用相同总质量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黑色固体变红色”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小组同学对此异常现象进行如下探究。【知识回忆】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理论上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_。【作出猜想】产生异常现象可能与所取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有关。【实验探究】小组同学用总质量相同但质量比不同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不考虑其中杂质),分别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现象记录如下:实验序号1m(C):m(CuO

37、)实验后A处试管中固体颜色C处导管口的现象11:8红色固体中有少量黑色固体尾气燃烧21:9红色固体中有较少量黑色固体尾气燃烧31:10红色固体中有很少量黑色固体尾气不燃烧41:11红色固体中有极少量黑色固体_51:12红色固体中无黑色固体尾气不燃烧61:13红色固体中有较多黑色固体尾气不燃烧【交流讨论】(1)推测实验4中“C处导管口的现象”是_。(2)上述探究可得出,实验时所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控制在1:101:12之间,可观察到黑色固体明显变红,同时还可减少_(填化学式)排放,防止空气污染。(3)检验实验6反应后A处试管中黑色固体物质,可滴加的试剂是_,观察到的现象是_。【反思评价】分析

38、发现,实验5中m(C):m(CuO)比值与理论值不符,实验后却无黑色固体残留。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中过量的黑色固体消失的原因:_(写一个即可)。【答案】(1)3:40 (2)不燃烧 (3)CO (4)稀盐酸(5)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6)C+CO22CO【解析】知识回忆碳和氧化铜反应,故理论上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2:160=3:40,故填:3:40。交流讨论 (1)木炭粉和氧化铜反应,刚开始木炭过量,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尾气能被点燃,随着碳粉减少生成的一氧化碳逐渐减少,实验3生成尾气不能被点燃,实验4碳粉更少一氧化碳更少,也不能被点燃。(2)实验时所用木炭粉和氧化

39、铜的质量比控制在1:101:12之间,可观察到黑色固体明显变红,同时还可减少CO,防止污染空气。(3)实验5有红色固体无黑色固体,说明恰好完全反应,实验6碳粉减少氧化铜会有剩余,反应后A处试管中黑色固体物质是剩余的氧化铜,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可滴加的试剂是稀盐酸,现象是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4)实验5中m(C):m(CuO)比值与理论值不符,实验后却无黑色固体残留,是因为碳粉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CO22CO。1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要严格防控,科学消毒。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能够破坏新型冠状病毒的脂质包膜分子并使其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病毒。(

40、1)乙醇(C2H5OH)俗称酒精。乙醇属于_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探究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3滴红墨水,再缓慢加入2mL乙醇,如图补充完成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3)配制医用酒精。把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没有消毒作用),加水稀释为75%的医用酒精,下列仪器不需要的是_(填序号)。A 烧杯B 药匙C 玻璃棒D 量筒(4)科学使用医用酒精。阅读下列材料。物质最小爆炸限度%(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最大爆炸限度% . (空气中体积分数)闪点()乙醇31912.8(医用酒精为22)柴油0.67.562闪点指的是挥发性物质所

41、挥发的气体与火源接触下会闪出火花的最低温度。从燃烧的角度,结合材料中的信息简述: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时,应避免火源引发火灾甚至爆炸的原因有_。在家里,使用医用酒精对门把手、桌面和文具等物品进行消毒的正确方式是_(填“擦拭”或“喷洒”)。【答案】(1)有机物 (2)振荡;静置 (3)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均匀混合;静置后不分层 (4)B(5)医用酒精的闪点低,是22,与火源接触闪出火花,温度达到酒精着火点,酒精是可燃物且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条件引起燃烧,如果乙醇体积分数达到爆炸极限范围3%19%引起爆炸(6)擦拭【解析】(1)乙醇属于有机物。(2)酒精的密度比水小,故加入酒精后如不震荡,则分层,

42、如震荡后静置,不分层,故填:振荡;静置;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均匀混合;静置后不分层。(3)稀释酒精要用到烧杯、玻璃棒、量筒,不需要药匙,故选:B。(4)由图可知,医用酒精的闪点低,是22,与火源接触闪出火花,温度达到酒精着火点,酒精是可燃物且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条件引起燃烧,如果乙醇体积分数达到爆炸极限范围3% 19%引起爆炸。酒精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易燃易爆,故在室内使用酒精消毒时,宜采用擦拭而非喷洒的方式。1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实验1】取少量84消

43、毒液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_(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作出猜想】猜想一:作反应物,NaCl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猜想二:作_,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实验2】按上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_。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mLH2O2溶液。将注射器中的H2O2溶液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H2O2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下表。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140280365x375(1)表中的数据x=_。(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一正确”,其依据是_。【分析讨论】NaClO与H2O2溶液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拓展反思】生活中常用消毒剂除84消毒液、H2O2溶液外,还有75%酒精、过氧乙酸等。在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它们的性质。切记:科学使用,注意安全!生活中下列使用消毒剂的做法正确的是_。A、不同的消毒剂可随意混合使用B、使用84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C、使用75%酒精消毒应远离明火,防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