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3)-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3)-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3)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选题1山东大学利用异核双金属“镍-钴”配合物,可逆地催化质子还原氢气(H2)与氘水(D2O)的H/D交换,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1所示,镍离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B镍离子的符号为Ni2C镍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D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2下图是X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关于X原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gB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3CX原子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是X3-Dy=33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相关信息得出的结论,你认为
2、正确的是A最容易得到电子成为稳定结构B表示同一种元素C电子层数越多的粒子越易失电子D得到一个电子变为4以下是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的一些现象或事实,其中错误的是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20 m3的石油气能装到0.025 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C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水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D香烟燃烧时,能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5根据如图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镁离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B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D在化学变化中钠原子容
3、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其离子符号是Na+6医用钬激光适用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法无法碎解的肾结石等。如图是钬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钬属于非金属元素B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4.9gC钬的质子数为67D钬原子核外电子数为987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了铷原子钟提供精准的时间。如下图(图1和图2)所示是有关铷的一些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A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Bx为18C铷离子符号为RbD铷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钠元素相似8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78%,氧气约21%B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C工业利用空气制氧气属于物理变化D空气质量
4、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好,可吸入颗粒物、PM2.5都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9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错误的是ABCD实验现象用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为红色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解释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分子间有间隙AABBCCDD10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B闻到花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液氧和氧气都可助燃,说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D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11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下图是某同学学
5、习物质结构知识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12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二、填空题13在分子、原子、质子、
6、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微粒中:(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_。(2)带正电的微粒有_。(3)同位素的氕、氘和氚原子具有不同的_。(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_。(5)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有_。(6)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_。14根据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的排列情况。我对它进行探究:(1)第16号元素属于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2)表示的元素对应单质的化学式是_。(3)研究表明: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由此推断:第二周期中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_(填名称)原子;第9号和第12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_。15分子、原子
7、、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例如氧气是由_(填具体粒子的名称,下同)构成的,氯化镁是由_构成的。图中B处应填入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16在下面(1)(5)事实后的横线内,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A 分子很小;B 分子间有间隔;C 分子在不停运动;D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1)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会变干_(2)如图所示,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硫酸铜溶液(蓝色)注入水的下面,可以看到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_;(3)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液体积小于100mL_;(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均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8、变浑浊_;(5)25m3的石油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_。17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化学中通过模型来说明他们心目中粒子的“模样”,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借助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揭开了原子构成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原子结构理论。(1)如图两种模型是汤姆森和卢瑟福分别于1897年和1911年提出的,其中_(选填“甲”或“乙”)是由汤姆森提出的。(2)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学说中,汤姆森的观点是_;(选填字母),卢瑟福的观点是_;A原子是不可分的B原子是可分的C原子呈
9、球形D电子带负电E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F在球体内充斥着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G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H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高速运动18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1)表中元素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 _ 。(2)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_ 相同。(3)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 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铝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 。(4)表中不同种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_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
10、同19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则:(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_变蓝色(选填“会”或“不会”)。(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用来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_(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_。(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_(存在或
11、不存在)碘分子。20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如图所示。图中试管A和装置D的试管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浓氨水,试管B和C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酚酞溶液。(1)实验前,另取少量酚酞溶液,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_ 。(2)实验和实验都会出现的现象是 _ ,但出现此现象的快慢不同。(3)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 _ 。三、计算题211立方厘米的小容器内可容纳下约个水分子。1立方厘米的水有20滴,全世界60亿人每人每秒钟数4个水分子,每天24小时不停地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需要多少年才能数得完?(要有计算步骤,结果取整数)参考答案1A【解析
12、】A、元素的周其数与其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由镍离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镍离子质子数为28,核外电子数为26,说明其失去了最外层的两个电子,所以镍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为4,所以镍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A选项错误;B、由镍离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镍离子质子数为28,核外电子数为26,说明其失去了最外层的两个电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镍离子符号为:Ni2,故B选项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8,故C选项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靠下边的小数为相对原子质量,故D选项正确;故选A。2D【解析】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A错误;B、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2
13、7-13=14,故B错误;C、X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应为X3+,故C错误;D、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13号元素的质子数为13,即x=1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y=3,D正确。故选D。3B【解析】A、最外层电子数均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最容易得到电子成为稳定结构,错误;B、核内质子数均为11,表示同一种元素钠元素,正确;C、最外层电子小于4的粒子易失电子,错误;D、为9号元素氟元素,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氟离子,错误。故选B。4C【解析】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后,具有刺激性
14、气味的盐酸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孔处使人能闻到刺激性气味,选项正确;B、分子之间有间隔,将20 m3的石油气压缩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能装到0.025 m3的钢瓶中,选项正确;C、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受热沸腾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能掀起壶盖,水分子的大小不变,选项错误;D、香烟与氧气发生燃烧后能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选项正确;故选C。5A【解析】A、由表中信息可知,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镁离子,镁离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该选项说法错误;B、分析图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该选项说法正确;C、由表中信息可知,第二、三
15、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该选项说法正确;D、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其离子符号是Na+,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6C【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解析】A.由“金”字旁可知,钬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错误;B.由分析可知,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4.9,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选项说法错误。C.由
16、分析可知,钬的质子数为67,选项说法正确。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钬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7,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7C【解析】A. 铷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则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位于第五周期,此选项正确;B.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x=37-2-8-8-1=18,此选项正确;C. 铷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易失去1个电子,则铷离子符号为Rb+,此选项错误;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个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因为钠原子和铷原子核外都有1个电子,所以铷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钠元素相似,此选项正确。故选C。8D【解析】A、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说法正确。B、混合物,各成
17、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说法正确。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物质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D、可吸入颗粒物、PM2.5都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但空气质量指数越高,说明空气质量越差,说法错误。故选:D。9C【解析】A、苯分子的图象要用隧道显微镜才能获得,说明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故解释正确;B、品红加入水中会使整杯水都变红,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故解释正确;C、任何物质的微粒都是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只是在加热的条件下,微粒的运动速度会加快,故解释错误;D、两种物质混合以后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这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
18、的间隔,混合后微粒之间相互穿插渗透的原因,故解释正确。故选C【点睛】10D【解析】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A正确;B、可以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B正确;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液氧也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液氧和氧气都可助燃,故C正确;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是原子仍可以再分,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故D错误。故选:D。11A【解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故a是原子,
19、b是原子核,c是核外电子。故选A。12B【解析】由于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所以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成为6+1=7,中子数为8-1=7,因此该原子核成为氮原子的原子核,其核内质子数是7,中子数也是7。故选B。13分子、原子、中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中子电子分子质子和电子【解析】(1)分子、原子和中子是呈电中性的微粒;(2)阳离子、质子和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微粒;(3)同位素的氕、氘和氚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具有不同的中子数;(4)电子是质量最小的微粒;(5)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改变;(6
20、)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14非金属 Cl2 氟 MgF2【解析】(1)第16号元素是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2)表示的元素是氯元素,对应单质的化学式是Cl2;(3)因为从同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所以第二周期中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9号元素F,第9和第12号元素分别为镁元素、氟元素,其化合价分别为+2、-1价,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F2。15氧分子 镁离子和氯离子 原子 【解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氯化镁是由镁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所以B处填写原子。16C C B D B 【解析】(1)湿衣服经
21、晾晒一段时间后,会变干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的缘故,故填:C.(2)由于分子的运动,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彼此进入对方故原来可以看到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逐渐模糊不清,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填C.(3)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液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故填:B; (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填:D; (5)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25m的石油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0.024m的
22、钢瓶。故填:B.17甲 BCDF BCDEGH 【解析】(1)道尔顿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后来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中存在更小的微粒,原子是可分的,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由模型图可知,其中甲是由汤姆森提出的;(2)根据汤姆生和卢瑟福理论分析可知,BCDF代表汤姆森的观点;BCDEGH代表卢瑟福的观点。18N2 电子层数 得到 AlF3 A
23、 【解析】(1)表中元素为氮元素,氮元素形成的单质为氮气,化学式为N2。(2)分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可知,3至10号元素的原子核外均有2个电子层,11至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均有3个电子层,可以得到的规律是每个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3)表中9号和17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都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铝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显+3价;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显-1价,故铝元素与氟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F3。(4)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不同种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故
24、选A。19会会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不存在【解析】(1)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蓝色,这是因为碘蒸气中含有碘分子;(2)碘酒中含有碘单质,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会变蓝色;(3)用分子的观点可以解释为: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不存在碘分子。20探究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接触是否有变化(变红) 酚酞溶液变红 D
25、中氨水温度比B高,D中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B快,所以C中酚酞溶液先变红。 【解析】(1)实验前,另取少量酚酞溶液,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探究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接触是否有变化(变红),为下面的实验做准备;(2)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溶解在水中时能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实验和实验都会出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3)实验过程中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温度不同,微粒运动的快慢不同,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故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D中氨水温度比B高,D中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B快,所以C中酚酞溶液先变红。211982年【解析】先计算出1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再算出60亿人1年数水分子的数量,再用水分子的个数除以60亿人1年数水分子的数量,计算出年数。解:1滴水中水分子的数量: 1.510个;60亿人1年数水分子的数量:60104365246060=7.5686410个;需要的年数: 1982年。答:1滴水里的水分子需要1982年才能数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