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2年中考语文(五四制)一轮复习教材梳理与练习-32九年级下册文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22年中考语文(五四制)一轮复习教材梳理与练习-32九年级下册文言知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知识一、鱼我所欲也考点1 重点字词解释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 与:_(4)乡为身死而不受 _2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_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3)一豆羹 古义:_ 今义:豆类植物(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 今义:计时的器具(5)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3一词多义得:故不为苟得也 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4其他实词(1)故不为苟得也 _(2)故患有所不辟也 _(3)蹴尔而与之 _(4)妻妾
2、之奉 _(5)是亦不可以已乎 _(6)此之谓失其本心 _5虚词意义及用法(1)为:故不为苟得也_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2)之:呼尔而与之 _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3)而:呼尔而与之 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_万钟于我何加焉 _考点2特殊句式辨析1鱼,我所欲也。(判断句)2舍生而取义者也。(判断句)3万钟于我何加焉!(倒装句,宾语“何”前置)考点3重点句子翻译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_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5此之谓失其本心。_考
3、点4 常考问题探究1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运用类比推理,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为什么?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鼓舞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学生要“珍爱生命”。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
4、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危害自己的生命安全。二、唐雎不辱使命考点1重点字词解释1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_(2)仓鹰击于殿上 _2古今异义(1)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_ 今义:成直线的(跟“曲”相对)(2)休祲降于天 古义:_ 今义:停止;罢休(事情);休息(3)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_ 今义:感谢3一词多义(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_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2)徒:亦免冠徒跣 _徒以有先生也 _(3)怒:秦王怫然怒 _怀怒未发 _4词类活用(1)且秦灭韩亡魏 _(2)请广于君 _(3)轻寡人与 _(4)伏尸百万 _(5)与臣而将四矣 _(6)天下缟素 _5其他实词(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加惠:_
5、 易:_(2)秦王怫然怒 _(3)伏尸百万 _(4)亦免冠徒跣 _(5)以头抢地尔 _(6)休祲降于天 _(7)挺剑而起 _(8)秦王色挠 _(9)寡人谕矣 _6虚词意义及用法(1)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_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徒以有先生也 _以君为长者 _以头抢地尔 _(2)之:愿终守之 _长跪而谢之曰 _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_(3)者:以君为长者 _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4)然:虽然 _秦王怫然怒 _(5)于:受地于先王 _仓鹰击于殿上 _请广于君 _ (6)虽:虽千里不敢易也 _虽然,受地于先王 _(7)而:挺剑而起 _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考点
6、2特殊句式辨析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2受地于先王(倒装句,状语“于先王”后置)考点3重点句子翻译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_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_考点4 常考问题探究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安陵像韩、魏一样灭亡。(2)你们最好将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3)我今天要效法他们三人,与你
7、同归于尽。2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首先,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欲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3概括秦王的性格特点。骄横狂妄、外强中干、前倨后恭、色厉内荏。4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示例: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蔺相如完璧归赵。三、送东阳马生序考点1重点字词解释1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_(2
8、)同舍生皆被绮绣 _2古今异义(1)录毕,走送之古义: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_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3)卒获有所闻 古义:_ 今义:兵(4)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_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5)犹幸预君子之列 古义:_ 今义:预先;事先(6)缀公卿之后 古义:_ 今义:用针线等使连起来(7)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古义:_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3一词多义至:色愈恭,礼愈至 _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_4词类活用(1)手自笔录 _(2)腰白玉之环 _5其他实词(1)无从致书以观 _(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3)尝趋百里
9、外 _(4)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5)未尝稍降辞色 _(6)援疑质理 援:_ 质:_(7)俯身倾耳以请 _(8)或遇其叱咄 _ (9)俟其欣悦 _(10)媵人持汤沃灌 _(11)右备容臭 _(12)烨然若神人 _ (1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_(14)而承天子之宠光 _(15)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_(16)无冻馁之患矣 _(17)流辈甚称其贤 _(18)生以乡人子谒余 _6虚词意义及用法(1)以:无从致书以观_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以衾拥覆 _以中有足乐者 _俯身倾耳以请 _(2)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3)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弗之怠 _走送之 _当余之从师也 _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无鲜
10、肥滋味之享 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而承天子之宠光 _(4)其:俟其欣悦 _门人弟子填其室 _(5)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_久而乃和 _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_(6)盖: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考点2特殊句式辨析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省略句,省略主语“余”)2弗之怠。(倒装句,宾语“之”前置)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倒装句,状语“于藏书之家”后置)考点3重点句子翻译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_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_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_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6今虽
11、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_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_8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_考点4常考问题探究1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地求教。2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写“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通过与“同舍生”的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12、的。3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使他人易于接受。4.与当年作者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苦乐观。示例:优越条件:吃穿无忧,有国家、学校、老师、家长的全力支持,学习设备先进、资源丰富等。苦乐观: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四、曹刿论战考点1重点字词解释)1古今异义(1)肉食者鄙古义:_ 今义:粗俗;低下(2)又何间焉 古义:_ 今义:空隙;隔开等(3)牺牲玉帛 古义: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弗敢加也 古义:_
13、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5)必以信 古义:_ 今义:信用;相信(6)小大之狱 古义:_ 今义:监狱(7)可以一战 古义: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8)再而衰 古义:_ 今义:又,再一次2一词多义(1)从:民弗从也 _战则请从 _(2)故:公问其故 _故逐之 _3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_(2)忠之属也 _(3)公将鼓之 _4其他实词(1)弗敢专也 弗:_ 专:_(2)小惠未遍 _(3)虽不能察 _(4)必以情 _(5)公将驰之 _(6)既克 _(7)一鼓作气 _(8)夫大国,难测也 _(9)望其旗靡 _5虚词意义及用法(1)而:登轼而望之 _一鼓作气,再而衰 _(2)以:何以
14、战 _必以分人 _必以信 _可以一战 _考点2特殊句式辨析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2夫大国,难测也。(判断句)3可以一战。(省略句,省略宾语“之”)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谓语动词“鼓”)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曹刿”)6战于长勺(倒装句,状语“于长勺”后置)7何以战?(倒装句,宾语“何”前置)考点3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_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_4夫战,勇气也。_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考点4常考问题探究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条件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
15、术并掌握时机。2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他“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示例1: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示例2: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主动“论战”。对此,你如何评价?示例:我赞成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五、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1重点字词解释
16、1通假字孰视之_2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_ 今义:讽刺(2)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_ 今义:修饰;修理(3)明日徐公来 古义:_ 今义:明天(4)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 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本地;空间的一部分等(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_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_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7)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_ 今义:诽谤(8)时时而间进 古义:_ 今义:空隙;间隔等3一词多义(1)朝:朝服衣冠_于是入朝见威王 _皆朝于齐 _(2)美:吾妻之美我者 _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_(3)上:上书谏寡人者 _受上赏 _4
17、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_(2)吾妻之美我者 _(3)私我也 _(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_(5)闻寡人之耳者 _5其他实词(1)而形貌昳丽 _(2)旦日 _(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_(4)王之蔽甚矣 _(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_(6)能谤讥于市朝 _(7)时时而间进 _(8)期年之后 _6虚词意义及用法(1)而:而形貌昳丽 _而复问其妾曰 _窥镜而自视 _时时而间进 _(2)之:齐国之美丽者也 _吾妻之美我者 _数月之后 _(3)于:欲有求于我也 _皆以美于徐公 _能谤讥于市朝 _考点2特殊句式辨析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3朝服衣
18、冠。(省略句,省略主语“忌”)4与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忌”和宾语“客”)5皆以美于徐公。(省略句,省略宾语“我”;倒装句,状语“于徐公”后置)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倒装句,宾语“孰”前置)7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自”前置)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倒装句,定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后置)9战胜于朝廷。(倒装句,状语“于朝廷”后置)考点3重点句子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_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_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考点4常考问题探究1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2从文中看
19、,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敢于直言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建议: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3.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示例:充分尊重对方,语言委婉含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让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示例: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六、陈涉世家考点1重点字词解释1通假字(1)苟富贵,无相忘_(2)发闾左適戍渔阳 _(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4)卜者知其
20、指意 _(5)固以怪之矣 _(6)将军身被坚执锐 _2古今异义(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_ 今义:实在;的确(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_ 今义:空隙(3)比至陈 古义:_ 今义:比较(4)将军身披坚执锐 古义:_ 今义:身体3一词多义(1)应:佣者笑而应曰_宜多应者 _(2)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_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_(3)会:会天大雨 _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_(4)等:等死,死国可乎 _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_(5)数:扶苏以数谏故 _卒数万人 _(6)将:上使外将兵 _项燕为楚将 _(7)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_得鱼腹中书 _(8)号:号
21、令召三老 _号为张楚 _4词类活用(1)死国可乎 _(2)天下苦秦久矣 _(3)狐鸣呼曰 _(4)大楚兴,陈胜王 _(5)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_ 锐:_(6)皆刑其长吏 _(7)夜篝火 _(8)置人所罾鱼腹中 _(9)乃丹书帛曰 _(10)失期,法皆斩 _(11)固以怪之矣 _(12)忿恚尉 _(13)皆指目陈胜 指:_目:_5其他实词(1)尝与人佣耕 _(2)辍耕之垄上 _(3)怅恨久之 _(4)发闾左適戍渔阳 _(5)皆次当行 _(6)今亡亦死 亡:_ 亦:_(7)扶苏以数谏故 _(8)宜多应者 _(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_(10)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_(1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2、 _6虚词意义及用法(1)为:为屯长 _为天下唱 _士卒多为用者 _为坛而盟 _项燕为楚将 _(2)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陈胜乃立为王 _乃入据陈 _(3)以:以数谏故 _固以怪之矣 _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_祭以尉首 _蕲以东 _杀之以应陈涉 _(4)而:夺而杀尉 _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佣者笑而应曰 _考点2特殊句式辨析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判断句)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3此教我先威众耳。(判断句)4未知其死也。(判断句)5守丞死,乃入据陈。(省略句“乃”的前面省略主语“起义军”)6吴广以为然。(省略句,“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7上使外将兵。(省略句,“使”
23、后面省略宾语“之”)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省略句,“为”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或“其”)9令辱之。(省略句,“令”后面省略代词“其”)10辍耕之垄上。(省略句,省略主语“陈胜”)11祭以尉首。(倒装句,状语“以尉首”后置)12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倒装句,定语“苦秦吏”后置)13士卒多为用者。(被动句,“为”解释为“被”)考点3 重点句子翻译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_2等死,死国可乎?_3吴广以为然。_4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5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_6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_考点4常考问题探究1陈胜的哪些特点促使了起义的顺利进行?请概括作答。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2什么是纪传体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就是通史,它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纪传体通史则是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正史“二十四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