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一遍过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题(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一遍过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题(学生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22年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让很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燃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中国青年报社对2047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图示如下:青少年对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的感受(数据源自2021.7.8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专栏)【材料二】2月27日7时44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11时06分,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西电一号”卫星由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22星”的方式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位于西安的航天
2、科技集团六院为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提供了一级、二级、三级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系统,为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提供了空间推进分系统,为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提供助推、一级、二级发动机及辅助动力系统。“西电一号”卫星是“中星丝路天图遥感卫星星座”的首发星,为高光谱遥感卫星,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星电科集团和未来宇航共同打造,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设计,未来宇航研究院进行在轨交付,由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公司负责运营。(摘编自西安动力助长征火箭刷新发射纪录“西电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2022.2.28西安晚报)【材料三】在2月27日的两次航天发射任务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大胆启用青年技术人
3、员,由“85后”担当任务总体负责人,“95后”任一线操作员,全程护送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本次多点并行测控任务。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建海介绍,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前,以青年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测控团队对卫星的分离过程和分离机理进行了多轮次研讨交流,形成了完备的分离判断应急处置方案。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压缩这22颗卫星初始轨道计算时间,技术人员优化了岗位交互流程,完善了箭遥数据提取分析软件功能,制定了多个方案预案,大大提高了卫星进入太空后初始轨道确定效率,为卫星后续正常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悉,今年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数量和频次依旧保持高位运行,准备数次测控任务已经成为常态。西
4、安卫星测控中心将进一步落实好人才培养战略,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确保顺利完成每一颗卫星测控任务。“陕西智慧”将继续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摘编自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年技术人员圆满完成多点并行发射测控任务,2022.2.28陕西日报)【材料四】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再次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实验课。太空抛物实验: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压轴登场,迎来太空之旅的“高光时刻”。王亚平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摆件,一向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姿态格外轻盈,接
5、连几个“空翻”画出了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了叶光富手中。为什么要开展在轨科学实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实验项目,一是要揭示微重力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属于从科学角度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在轨实验助力地面科学研究,改进工艺水平;三是舱外有高真空环境、辐照、亚磁场等,这些特殊环境因素对生物体、材料、元器件等影响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四是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包括暗物质探测、行星起源探索等。问天、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后,还会有一大批前沿科学实验陆续在中国空间站开展。课堂有限,学习无限。“双减”政策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6、天宫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跳动的科学血液,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让“航天梦”成为激发青少年奋进的力量。(摘编自天宫课堂第2课圆满成功,2022.3.24西安日报)1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概括“陕西智慧”为中国航天事业做了哪些“助力”。2就目前正在进行的实验项目而言,为什么要开展在轨科学实验?请结合【材料四】分点概括。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青年报社对2047名青少年专项调查显示,近一半的青少年认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承载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开启了空间站的新时代。B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人员努力压缩22颗卫星初始轨道计算时间,提高了卫星进入
7、太空后初始轨道确定效率,为卫星后续正常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C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数量和频次持续保持高位运行,领先世界发达国家,不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了中国智慧。D精彩的“天宫课堂”为日常课堂教学注人了鲜活跳动的科学血液,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二、(2022年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学校准备举办“科技创新成就展”,请你参与。【材料一】过去一年里,中国航天砥砺奋进,勇攀高峰,逐梦太空的脚步在稳致远。中国航天正不断书写探索太空的新篇章。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我国迈出星际探测征
8、程的重要一步。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5月15日,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100天行驶距离突破1000米。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彰显出中国航天的创新自信。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2021年3月,嫦娥五号轨道器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四号着陆3周年之际,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
9、米。与此同时,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访客”。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访客”。多次出舱,太空授课、在轨实验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让人印象深刻。(摘编自冯华余建斌中国航天筑梦苍穹,人民日报
10、2022年4月25日)【材料二】“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满。接下来的2022年,如何乘势而上,持续发力?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过去一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了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09%。基础研究做得越好,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就越强。筑牢根基,也要夯实人才基础。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领衔挂帅;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11、,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为更好地凝聚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狠抓改革落实落地。推动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国家将着力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的参与,在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方面,进一步加强参与度、话语权。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同时,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摘编自杨舒2022年,科技创新如何持续发力,光明日报2022年2月26日)
12、【材料三】问:执行本次飞天任务,有什么感受?陈冬:能够再次执行飞天任务,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考验。12年朝夕相处,两年半的任务训练,我们乘组彼此越来越熟悉、配合越来越默契。我们身上虽然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问;准备此次飞行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刘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出舱活动训练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问:“太空出差”半年,有什么期待?蔡旭哲:最期待问天舱、梦天舱和天和核心舱对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刘洋:
13、我们会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摘编自余建斌对话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前来报到!,人民日报2022年6月5日)4展会请你做讲解员,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我国航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5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你探究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6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本次“科技创新成就展”拟一个标题(有一定文学色彩,不超过10个字),并简述理由。7文雅说科技改变生活,请你联系实际,谈谈科技发展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三、(2022年辽宁铁岭葫芦岛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冬奥赛场上,有网友发现,比赛中谷爱凌嘴巴里好像咬着什么“东西”。比
14、赛结束后,她胸前则多了个如牙齿一般的“小物件”。这到底是干啥用的?难道天才少女也在整牙吗?其实,谷爱凌嘴里,是很多运动员惯用的“小神器”。在很多运动中,我们都会看到运动员嘴里含有牙套,在NBA赛场上很常见,尤其是拳击运动就更需要了。它学名为运动护齿器、口腔防护器,是一种抗冲击力的弹性软垫,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守护牙齿的“金钟罩”。谷爱凌参加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从50米的高度落下,一瞬间冲击力很大。如果没戴保护性牙套,在巨大冲击下,上下两排牙齿会发生剧烈撞击,就会出现牙齿损伤,冲击也可能通过颌骨传递到大脑。造成脑震荡。据悉,定制式防护牙套是唯一经过众多国际权威专业机构认定,具有真正防护作用的口腔
15、护具。常用于滑雪、拳击等难度系数高,又不太需要说话交流的运动上。【材料二】在参与冰雪运动时,运动健儿或冰雪爱好者难免遭受外伤,尤其是牙齿和口腔外伤。牙外伤按照解剖结构不同,可分为冠折、冠根折、根折、牙齿脱位性损伤、牙撕脱性损伤、牙槽骨骨折等类别。这些风险大多来源于剧烈运动时,此时,运动员的面部可能受到外力冲击,或者运动员自身的上颌牙齿与下颌牙齿之间发生剧烈撞击。这些瞬间的冲击力,都容易造成牙齿折断与脱位,或颌面部软硬组织损伤。曾效力于NBA某队的卡尔兰德里,就因在比赛中挨了其他队员一肘而掉了门牙。有数据表明,牙外伤中,因体育运动所导致的占15.4%,2040岁牙外伤患者占运动牙外伤总数的50%
16、。除了专业运动选手,很多市民也需要为自己准备一套运动护齿器吗?其实如果没有参与冲撞、翻腾等高难度激烈运动,不需佩戴运动护齿器。如果是多人参与,运动较为激烈,还是建议佩戴,以起到保护作用。【材料三】我们打开手机网上商城,输入“运动牙齿保护器”,发现有不少商家正在售卖,其中款式、颜色、形状均有不同,价格也比较低廉。不过,网络上售卖的牙齿保护器五花八门,其中大多数为“预成型”。预成型护齿是指已经制作成型,需要根据牙弓大小型号进行挑选,相对来说,在口腔内的匹配性没那么好,所以保护性一般,适合短期用。除此之外,还有热成型和定制型。热成型是指先加热材料,变软后置入口中,在口腔内压制出护齿。定制型护齿需要先
17、制取牙齿的模型或进行口腔扫描,根据个人的牙齿、牙弓形态、大小来制作。据悉,定制型牙齿保护器需在牙科门诊定做,所以制作周期较长,一般在3到4周,价格也相对较高。定制的护齿与自身口腔最吻合,所以性能也是这三种里面最佳的。(选文有删减)8【材料一】中第一段作用是什么?9【材料一】中加点词语“唯一”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10【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1概括【材料三】中二、三段主要的说明内容。12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A材料一画线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说明运动护齿器设计合理、功能强大。B材料二举NBA卡尔兰德里比赛掉落门牙例子,是为了说明剧烈运动易
18、造成牙外伤。C激烈的足球比赛中,一定要佩戴运动齿器,起到保护作用,因为该运动难度系数高。D少年儿童选用牙齿保护器,既要考虑匹配性,又要考虑安全性,最好到牙科门诊定做。四、关于“中国空间站”的主题阅读【材料一】天宫,在21世纪第三个10年的中国,被赋予更多科学与梦想的色彩,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摇身一变成了中国航天的新名片天宫空间站。这是中国人自主建造的近地载人空间站。4月29日,椰风林语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着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和耀目的蓝白色火焰,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和号送入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舱段核心舱。随着天和升空,属于中国
19、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大幕正式拉开,紧锣密鼓的载人航天大戏开始了。我们为何要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呢?说起空间站,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国际空间站,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它的规模有400多吨,由美国、俄罗斯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说,空间站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其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也可以充分用于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因此,空间站工程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受到各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杨宏说。然而,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大门,并未向中国敞开,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制建造的道路。中国空间站要建成什么样呢?有了中国空间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家”。这个“家”的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核心舱居中,两个实验舱连接于两侧,整体呈T字构型,供航天员工作活动的空间可达110立方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形象地比喻:如果说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那么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而中国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算是“豪宅”了。4月29日发射的核心舱,就是“
21、豪宅”中最大的房间。(A)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航天器。它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还能支持开展少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核心舱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施丽铭打了个比方:核心舱好比是大树的树干,其他的舱段都会安装在它的接口上,如同大树的枝叶,不断向外延伸。她告诉记者,(B)核心舱的长度比5层楼房还要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体积比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位都大,航天员入驻后,活动空间非常宽敞。此外,核心舱的重量相当于3辆大客车的重量,同样也超过国际
22、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实验舱名为“问天”,其主要任务是开展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也是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场所和应急避难场所。实验舱名为“梦天”,具备和实验舱类似的功能。实验舱还配置有货物专用气闸舱,在航天员和机械臂的辅助下,支持货物、载荷自动进出舱。(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30日文章天宫,不再遥远,有删改)【材料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规划了“三步走”战略,如今已进入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大中型载人航天器,能够让人长久在太空生活,靠货运飞船实现推进剂和消耗品的补充,可以通过航天员进行设备
23、维修与更换而延长寿命或改变、扩充功能,堪称太空定居点。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用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支持11名中国航天员、14人次完成多趟太空之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正是通过历次“神舟”和“天宫”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铺就了一条稳妥可靠的建造之路。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神舟五号飞船乘着火箭拔地而起,载着首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环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
24、次载人航天飞行,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空间站并非是来回地球的航天器,要建空间站,就要先拥有用于运送人员的天地往返运输器。航天专家介绍,飞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此外,人在空间站内长期工作和生活,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如航天员突发疾病,空间碎片或流星击穿航天员生活的压力舱舱壁等。这时就需要航天员马上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由于飞船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因此很适宜作为“救生船”长期停靠在空间站。神舟载人飞船可支持3名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在空间站停靠期间也作为“救生船”,用于航天员应急救生和返回。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把翟志刚、刘伯
25、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顺利送上太空,这3位都属马的中国航天员开始了太空旅行。仅仅用了两天适应陌生的太空环境后,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让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红旗的鲜艳。神舟七号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意味着空间出舱关键技术已被突破,这为空间站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一场曼妙的太空之舞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演。两位“舞者”,是中国两个航天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12把对接锁准确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天宫与神舟牵手相拥,开始12天的“
26、双人太空之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当今航天领域最为复杂的技术之一,对接规模大、技术复杂、风险多,是建设空间站必须走出的关键一步。“不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建设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设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周建平说。空间交会对接是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必须突破的重要基本技术。载人飞船的主要用途是为空间站提供运输服务,所以必须攻克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样才能把航天员和所需物资及设备运到空间站上,并让飞船长期停靠在空间站上。自此,天地往返、太空出舱、空间交会对接这三大载人航天活动基本技术,已被全部掌握。对中国航天员来说,已经能在近地轨道自由出入,建造
27、空间站也具备了基本条件。(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4月30日文章中国空间站,一步步走来,有删改)【材料三】虽然地球引力可以让我们脚踏实地;磁场和大气层可以让我们免受宇宙辐射威胁。但这种保护,某种意义上也是阻碍。在观测宇宙方面,大气层相当于一层滤镜,许多天体是我们在地面上无法观测到的。而在空间站当中,可以用太空望远镜,来对宇宙进行更精确、更清晰的观察。在材料合成方面,空间站的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受限于重力,地球上很多金属材料无法融合在一起做成合金。而在太空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处于失重状态的空间站有条件把地面上无法相融的金属加热之后在太空当中合成到一起,进而制造出很多新型合金。美国在其航天器上,加
28、工出了铝铅、铥锗、铅锌、铝铜等合金。太空合金所具备的强度、抗疲劳程度、导电率、导热率等性能都比地面上加工出来的材料要高得多。我们可以展望,如果这些新型材料能够大量生产,将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何种改变。此外,空间站中可以生成新的蛋白质和材料。在失重环境下,蛋白质晶体的生长效果比在地面上更好。科学家可以通过合成这种新型蛋白质研发新药,也可以对很多疑难杂症的致病机理进行更通透的了解。(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2021年5月5日文章,有删改)13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4月29日,核心舱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完成。B中国空间站由“天和”“问天”“梦天”三个舱段构成,整体
29、呈T字型。C实验舱和实验舱具有类似的功能,均可支持货物、载荷自动进出舱。D大气层的滤镜作用使得地面上无法观测到天体,因此空间站建设很必要。14阅读科技类文章,可以运用“界定概念”、“抓关键句”、“关注说明方法”等方法。请结合材料,根据下面的阅读方法提示,完成下列题目。(1)界定概念有助于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准确地理解陌生的科技术语。请根据材料,提取并整合要点,给“空间站”下个定义。空间站是一种的载人航天器。(2)关键句常见的有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它们常常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段信息、概括文段内容。例如,根据【材料一】中的过渡句“我们为何要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呢?”“中国空间站要建成什么样呢
30、?”,我们可以了解【材料一】介绍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句概括 【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相继掌握的三大技术。(3) 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请在【材料一】划线句子(A) 或(B)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说明方法和具体作用。我选择,15有网友认为:“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民生工程亟待完成,比如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在形势如此紧迫、任务如此艰巨之时,我们还在花大力气建造天宫空间站,是不是为时过早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文本内容,联结你的阅读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看法。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个人
31、不吃饭只喝水可以生存7天,而不睡觉却只能活4天。人为什么要睡觉?睡觉,绝不仅是人体最本能的生理需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睡眠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睡眠不足可导致血压升高,也使得熬夜人群患各类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内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清除,进而增加产生认知障碍的风险。睡眠不足可能让人发胖。研究显示,晚睡以及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容易肥胖,睡眠不足会降低能抑制食欲的“瘦素”水平,升高促进食欲的“饥饿激素”,进而导致进食过量。充足、优质的睡眠不仅能改善情绪,还能提高大脑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调节能力。由于睡眠能从各个方面改善健康,所以如果夜间睡眠没有或很少起夜,早晨起来精
32、力充沛、无明显困倦感能让人表现出最好的状态。(摘编自百科知识2022.03B)材料二: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略高于及格水平。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长于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2013年调查的美国、日本和英国民众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但短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7.61小时。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超过8个小时的比例仅为7.97%。报告针对我国居民基本睡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在2224点上床睡觉,在68点间起床。有睡眠障碍的入睡后容易被轻微声响惊醒或醒来后不能很快继续
33、入睡。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因失眠影响睡眠的问题最为突出。(摘编自“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2022.03.18)材料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食物中的某些营养素具有助眠功能。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也是一种具有镇静作用的物质,它也是大脑制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能让人心情放松,减缓神经活动,从而引发睡意。色氨酸在人体内可转化成褪黑素,这种激素能宁神助眠。想让色氨酸发挥作用,应选择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饮食组合,同时又以碳水化合物在先、蛋白质在后为最佳进食顺序。所以,晚餐或睡前不妨以此为饮食原则,可以帮助你很快入睡。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牛奶、小米、燕麦、香蕉等。
34、B族维生素是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营养素。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复合在一起共同作用时,可让色氨酸转换为烟酸,强化助眠作用。研究发现,让失眠患者服用维生素B12,数天后多数人的睡眠状况都得到了改善。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主要有酵母、全麦制品、花生、胡桃、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牛奶、肝脏、牛肉、猪肉、蛋类等。矿物质中的钙和镁是与睡眠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营养素。研究发现,如果把钙和镁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种天然的镇定剂。如果再有B族维生素的加入,那睡眠就一定会听你的话了。富含钙质的牛奶、富含镁的绿叶蔬菜、水果、坚果都是日常饮食中不该缺少的。(摘编自“科学猫”网)16下列对材料一、三相关内容的理
35、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睡眠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与多种疾病相关,会影响人的情绪。B睡眠不足会升高促进食欲的“饥饿激素”,导致进食过量,从而让人发胖。C食物中的某些营养素具有助眠功能,可从牛奶、蛋类、蔬菜等食物中获取营养素。D色氨酸是大脑制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能让人心情放松,引发睡意。17材料二第段中列举的数字有何作用?18根据三则材料,说说好睡眠有哪几种表现。六、阅读下面的非连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A】据统计,每生产
36、1吨玻璃制品,约消耗700800千克石英砂、100200千克纯碱和其他化工原料,合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要用去1.11.3吨原料,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煤、油和电。更麻烦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有研究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的自然降解时间可长达4000年。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降解速度实在是太过漫长。【B】另外,玻璃容易破碎,一旦有人或动物试图吞下或舔食玻璃碎片上残存的食物或饮料,就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C】由于玻璃制造和加工等原因,废玻璃中一般含有锌、钢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材料二】废玻璃根据其
37、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回收利用废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每回收利用1吨废玻璃,可以节约0.5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容器方面,如啤酒瓶、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啤酒瓶为例,重复使用一个啤酒瓶所节省的能源可以使40瓦的灯泡持续亮4个小时。据了解,目前,占玻璃包装容器产量1/3的包装瓶能够被重复使用。我们必须清楚当前所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玻璃厂能充分利
38、用来自各方面的废玻璃这一原料资源,不仅可节约能源及纯碱,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计算显示,当所用碎玻璃含量占配合料总量的60%时,可减少6%22%的空气污染,并节约6%的能源。对于绝大多数废玻璃来说,若要在“来生”重新以玻璃的面目现身,并不像那些废啤酒瓶或是汽水饮料瓶一般“幸运”,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洗心革面”,甚至还要回炉“锻炼”一番。【材料三】2021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等单位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GB/T41015-2021)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39、、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将于2022年7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与贮存等,适用于固体废物进行玻璃化处理后产物玻璃态的判定,以及玻璃化处理产物的环境安全和质量管理,不适用于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本标准的制定贯彻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有关规定,将有力推动我国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的综合利用,大大缓解经济发达地区危险废物填埋设施不足的问题,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固管中心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本标准的宣贯和实施工作,继续推进危险废物玻璃化处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40、,主动衔接国家碳减排、碳达峰战略,进一步发挥玻璃化处理技术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积极作用。19材料一中A.B.C三处说明顺序不合理,请排出合理的顺序并说明理由。20材料二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1材料二的第段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有什么好处?22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说说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的实施将带来哪些好处?23选出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A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B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可以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C面临能源紧缺问题
41、,如果对废玻璃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D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规定了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与贮存等,适用于所有固体废物的处理。七、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
42、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
43、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材料二: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
44、: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症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瘟
45、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瘟)疫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对于疾病,中医只要能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
46、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摘编自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材料三: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认同。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
47、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2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B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D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全面肯定。2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