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

上传人:顺****料 文档编号:96318059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2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录绪论.1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1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4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4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6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7第七章 明的行政管理.7第八章 清的行政管理.8第九章 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9第十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10第十一章 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11第十二章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11第十三章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12第十四章 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13第十五章 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13第十六章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14第十七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151 1/1515绪论绪论知识

2、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绪论绪论1.传统中国的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是(人治)。上篇上篇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国奴隶社会中国奴隶社会与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对比对比2.中国奴隶社会的代表性王朝(夏、商、周);奴隶制国家体系脱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3.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战国)止于(鸦片战争),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全面确立于(秦汉时期)。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神权政治色彩浓浓等级君主制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血缘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天下”王朝原始民主民主遗风残留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淡化形成了

3、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行政法制法制逐步建立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与与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对对比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西欧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君主专制体制时间长时间长权利集中集中程度高思想控制-儒家儒家思想相对完善的官僚官僚体系时间短时间短,政体形式多样王权受限受限制控制思想-宗教宗教文官制度形成很晚晚中国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化矛盾化矛盾 4.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国家的(国体、政体)。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和相权)。封建社会稳定封建社会稳定因素及因素及对君主专制弊对君主专制弊端的调节端的调节5.简述简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

4、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通过施政程序、教育、神权、利用皇帝“尊号”、“谥号”或“庙号”等的尊褒贬抑促使革新政治、开国皇帝制定的制度】第一章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原始民主原始民主6.部落联盟实行(军事民主制度)部落酋长议事会常设权力机关;人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夏商周的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行政体制7.夏:夏:启将禅让制变为(王位继承制)开创了

5、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商:商:盘庚迁殷后开创(王子王位继承制)中央机构设置:宗教官、政务官、事务官。周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司:司徒(田农业)司马(军事)司空。夏商周的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地方行政体制8.商:强化王权的二元统治体制称为(内外服制)。内服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外服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与中央王朝构成上下君臣关系。9.周:分封制分封制: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并从血缘关系、思想上去维护分封制度。礼乐制度:从行为上

6、去维护分封制度。2 2/1515乡遂管理体制:乡遂管理体制: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国人居住之地)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划分为若干遂(野人居住之地)。夏商周的夏商周的行政运行行政运行和和行政监督行政监督10.简述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简述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民主贵族和宗教】(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王权的发展。(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11.夏商周行政决策与联络的方式纵向纵向横向横向巡狩巡狩: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

7、朝会朝会:朝: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会:诸侯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朝觐朝觐: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礼仪聘问聘问:诸侯派使臣互相访问,间接沟通方式聘聘:天子派使臣慰问诸侯、诸侯遣使臣朝见天子12.夏商周文书:诰诰: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或布告,君臣相互勉励之词的记录誓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命: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简书:日常通告文书,最为盛行约:相当于今之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夏商周的夏商周的官员管理官员管理13.选拔选拔:官员选拔的主要依据是(血统);待遇方面实行的是(世禄制)。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世卿: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具有官僚

8、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世禄:贵族朝为官同时也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14.考核考核: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是(上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向向君主专制体制君主专制体制过渡过渡15.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是(春秋战国东周)时期。春秋时期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卿大夫)的兴起。16.强卿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雏形的出现强卿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雏形的出现(1)官员选拔制度:以家臣为核心的官僚制开始取代原本以血统作为选拔官吏的世卿制。(2)中央朝廷组织:由家臣聘任制向客卿制发展。(3)地方管理制度:由国鄙制向郡县制转化。国鄙制国

9、鄙制:从西周至春秋前期,王畿和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的一种国人与野人分区居住的行政区域和管理体制,都城(国)与鄙野(鄙)分别按乡制或遂制进行组织。郡县制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县是由兼并而来的土地和灭亡小国改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域;郡主要设在新得到的边地,地位比县要低。最先设立县郡的是晋国和楚国。郡县制郡县制特点特点:(1)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制贵族(2)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伸到社会最底层。17.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思路:改

10、革由上到下分 5 个方面-君臣土农法】君:君: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臣:臣:实行官僚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土:土: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现了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农:农:承认土地私有制,废除井田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法:法:变法过程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倾向。【助记:专制权力行、官僚代世卿、郡县制集权、私有代井田、法律来治民】3 3/1515第二章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秦汉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央政府的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1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汉代时期可称为隋唐六部制

11、度雏形的制度是(尚书分曹制)。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卿)。19.秦至西汉初年实行(丞相制)独相制。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蓄意分割、架空相权的方式是实行(中外朝制)。汉成帝分别改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公官叫做(三公宰相制)。东汉刘秀时期,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是(尚书台)。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有意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20.简述皇权的内容、丞相的权利:皇权皇权丞相的权力丞相的权力最高立法权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

12、组织草拟法律最高司法权在司法上有纠举百官及执行诛罚权最高军事权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在行政上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最高人事权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21.秦汉秦汉时期郡郡是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县县是地方行政层级中的重要环节。主管乡乡中治安的是游徼。汉初汉初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一些功臣被封为彻侯,其食封的领地称(侯国)22.汉景帝“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措施:【思路:夺权、减量、降级】(1)诸侯王不得享有治权,剥剥夺了诸侯王在封国内的行政权,仅能享用封地的租税。(2)减减损王国官吏的数量和地位,改变了王国与中央在体制上的对等

13、地位。(3)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收归中央。23.监察制度:汉武帝汉武帝时设立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州刺史)。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州刺史(州牧)。24.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既直接统治又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法;(2)在南方归附地区,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高度自治的方式;(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称属国,加以监督;(4)持节领护官。这是汉朝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行政运行与

14、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25.汉武帝汉武帝后,皇帝才成为真正的最高决策者。26.集议集议:秦汉时期,由皇帝主持或者丞相或三公主持,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的会议形式。商议商议:商议一般在内廷举行,是由皇帝与个别大臣商谈后作出决策的会议形式。也有先在外廷集议,然后选择集议中提出较好建议的大臣到内廷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决策。27.圣旨类型:制书:涉及国家制度的一些重要文书又称玺书。诏书: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4 4/1515诰:是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手迹:皇帝亲笔书写的一种文书。汉朝地方政府在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一定(自主裁

15、量权)28.监察权的独立:秦及西汉初年,监察权与行政权胶着(御史大夫)。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独立行使监察职能的是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29.汉武帝后中央对地方监察(1)司隶校尉对京辅诸郡监察(2)派出的部(州)刺史对郡国的监察。行政官员的行政官员的管理管理30.选拔选拔:(1)任子任子: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度。(2)赀选赀选: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3)察察举:举:在考察的基础上荐举(自下而上)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皇帝下诏指定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皇帝亲自策问,根据对策授予官职。(4)征辟:征辟:分皇帝的征聘和州郡的辟除,是秦汉时期一种自

16、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被征召者称“征君”。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从三公至郡国守相均有辟除属吏的权力。(5)荐举荐举:在没有诏令的情况下主动向君主推荐人才,察举制的补充。(6)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在太学学习一年后接受考试。31.任用:任用:拜(授予)或除(任命)。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由皇帝亲自核准任用。32.考核:考核:中央: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皇帝不亲政尚书主持,交皇帝核准。地方: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对地方郡国长官:丞相、御史二府采取(上计)第三章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央中央政府行政府行政体制政体制33.

17、最高权利机关(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诏令发布(中书省);封驳权力(门下机构)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34.北方地区一种完全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即(军镇)35.侨州郡县侨州郡县:利:1.照顾世家大族利益,增加他们做官的位置,将控制人口合法化 2.稳定统治秩序弊:与原州郡县并置,造成地方行政管理混乱36.左郡县左郡县: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37.宗主督护宗主督护:北魏初年北方各政权入主中原,聚众结坞自保,坞主为宗主督护,行使基层政权职能。行政运行与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38.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18、技巧:集散:权臣迭出势力膨胀;大事帝决政务三省】行政体制上既集中又分散的倾向使得行政决策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1)权臣擅政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一方面表现为权臣迭出;另一方面表现为门阀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一方面重大事务皇帝召集群臣集议由皇帝裁决;另一方面一般性政务,通过三省制度解决。皇帝通过三省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目的,将日常行政决策权集中于自己手中。39.魏晋时期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御史中丞)“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发生在(南朝)。官员的管理官员的管理40.选拔:东汉末年曹操三下求贤令,选官不论出身

19、、门第,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称为(唯才是举)。41.任用:中国古代最早官员任期规定始于(魏晋),官员升迁不依据才能和政绩,凭借(门资)。北魏在宣武帝时将年资作为续用和提升官吏的唯一标准的是(停年格制)。魏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第四章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隋唐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隋朝隋朝中央政中央政府行政体制府行政体制42.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助记:三省起三公落】(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三公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5 5/1515臣的最高荣誉职衔,且尽量不以公官授

20、人。(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并确定(尚书省)总署都省为“政本之地”】将魏晋以来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分工确定下来,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唐朝唐朝中央政中央政府行政体制府行政体制43.唐朝统治者针对隋制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唐朝统治者针对隋制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助记:一降两提;尚降,中下升】(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1)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2)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3)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1)先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改称政事堂,后又迁

21、往中书省,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2)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44.唐高宗时,为分宰相之权设置(北门学士)。唐玄宗时,设置(翰林待诏);后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45.内侍省担任官职的是(宦官);宦官充任“内枢密使”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唐代宗)。中晚唐时期,宦官藉以控制军队的官职是(神策左右军中尉)。46.隋唐中央政府主要职能机构是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平行地位的是(九寺、五监)。太府寺太府寺(钱币收支保管)、司农寺、鸿胪寺鸿胪寺(外交事务)国子监国子监(文教事务)卫尉寺、太仆寺、军器监、大理寺大理寺(司法审判);三司审理,三司是

22、(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47.为应对郡数过多、调节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道)。唐初武德年间设立道之机关,实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行台)。48.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称(羁縻府州)。唐代依汉代管理西域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设立的是(都护府)。行政运行与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49.唐玄宗时编撰的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50.御史台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奉旨巡行郡县;司隶台监察京畿郡县。51.隋唐时期决策文书和行政运行的法律框架:52.隋唐时期行政监督的新进展

23、主要表现在隋唐时期行政监督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4)参与司法审判。(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唐朝决策文书唐朝行政运行的法律框架册书:立皇后建太子封诸王所用诏书,竹简书写律:国家的基本法制书: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的诏书,黄麻纸书写令:依法制定的行政规则,以诏制的形式颁布敕: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黄麻纸书写格: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式:包含行政细则和文秘程式的办事章程,行政执行中须依式而行行政官员的行政官员的管理管理53.选拔:(选拔:(1 1)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正式开科取

24、士,确立科举制度的是(隋炀帝)。(2 2)门荫门荫:隋唐时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3 3)行伍行伍: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隋唐时期承袭北朝尚武风气,军功出身者的社会声誉并不低。(4 4)流外流外入流(入流(5 5)入幕)入幕。6 6/151554.考核:四善二十七最,四善-道德方面;二十七最-才干和政绩;七十可退休称(致仕)。第五章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五代、宋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五代时期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的行政管理55.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

25、机关,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并拥有军务方面的执行权(枢密院枢密院)。行政执行上的综理机关(中书门下中书门下);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三司使三司使)。56.地方行政上为道道(节度使的辖区节度使的辖区)、州(军政合一)、县三级。57.五代官员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入幕)。58.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中央和地方】(1)五代时期政局变化无常。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权力更迭使行政决策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官员们在执行时常常首鼠两端。(2)地方分裂割据的格局。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使得五代皇帝作出的决策在执行的空间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宋朝

26、中央政宋朝中央政府行政体制府行政体制59.两府三司制两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称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枢密院枢密院)。宋朝地方政宋朝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府的行政体制制60.首先设置“路”这一管理层次的是(宋朝宋朝),北宋的路仅是一个遣使级的行政层级,分设四司:(1)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之军务(2)转运使司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本路财赋。(3)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一路司法工作。(4)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宋朝行政运宋朝行政运行与行政监行与行政监督

27、督61.(1)例行常朝例行常朝:由皇帝主持,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2)便殿议政便殿议政:皇帝在便殿召见宰相、枢密使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会议形式。(3)临时朝议临时朝议: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征求解决方案的会议形式。宋朝皇帝的最后裁决以诏敕的形式公布,中书舍人所草之诏(外制外制),翰林学士负责(内制内制)。62.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其设置始于(北宋时期北宋时期)。63.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特权交叉合一君主】(1)台谏趋于合一台谏趋于合一。宋朝以前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职权。台谏合一使得监察的锋芒集中到百

28、官身上,特别是宰相受到严格监督。(2)赋予台谏官以特权赋予台谏官以特权。台谏官脱离相权的控制,并威慑相权,成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皇帝授御史以“风闻弹人”的权力,弹劾不当也不加惩罚。(3)轻重相制轻重相制,交叉监督交叉监督。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也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4)监察网络密集,适应了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但也有弊端,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相权的威慑使决策过程混乱、迟滞。各职能机构的混淆不利监察职能的发挥,使得政府丧失活力。宋朝行政官宋朝行政官员的管理员的管理64.宋朝官员选拔最主要的入仕途径是(科举科举)。分常科、制科和武科,常科为主。考试分为三

29、级:一是取解试,各州判官和录事参军主持,考取者称举人;二是省试,即礼部试,由皇帝选派官员主持;三是殿试殿试,皇帝皇帝亲自主持。65.为了保证官员的“世守禄位”的特权而设置的称为(荫补荫补)。66.磨勘制度磨勘制度:北宋神宗改制时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7 7/1515第六章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辽金元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前言前言67.我国历史上建立辽政权的是(契丹族),建立金政权的是(女真族),建立元政权的是(蒙古族)。辽的行政管辽的行政管理理68.(1)北面官制:是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

30、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为国制。(2)南面官制:是辽统治者模仿唐朝制度而设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制度,以汉人为主。69.辽朝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枢密院)撰写契丹语文告,负责监修国史,相当于翰林院(大林牙院)。70.(1)都总管府掌握军权(2)处置使司执掌司法和监察之权处置使司执掌司法和监察之权(3)转运使司掌管财政权。71.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御史台)。辽朝的谏官组织(左右谏院左右谏院)。72.世选:辽朝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入仕的主要门径,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金的行政管金的行政管理理7

31、3.金朝的路采取分权而治的制度,其中掌管民政和军政的是(都总管府都总管府)。7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猛安、谋克作为相当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75.金统治者女真人录用途径:荫补、世选、军功荫补、世选、军功。从七品以下官员任免的是吏部吏部。元的行政管元的行政管理理76.政务中枢、最高行政机关总理政务(中书省中书省),最高军事中枢(枢密院枢密院)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御史台)。掌管佛教事务,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实际上所有宗教和民族事务都归其管辖(宣政院宣政院)。77.由于疆域空前辽阔,元代在路一级行政区划之上设置(行省)。78.元朝官员入仕的主

32、要途径:【靠自己:读书、从吏而官。靠他人:出身、承荫】(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史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读书做官,有两条途径,即贡授和科举。(4)承荫制度。79.元朝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只互送水滴】(1)所在地的户户口是否增加。(2)荒地地是否开垦。(3)诉讼讼处理是否公正。(4)治治安是否良好。(5)赋税税征收是否公平。第七章第七章 明的行政管理明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央政府的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80.中央机构:中央机构:(1)明明太祖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建立(内阁制内阁制)内阁的文书收发机构的是(通

33、政司通政司)(2)宫中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司礼监司礼监),司礼监的收发机构(文书房文书房)(3)主管修史、图书等文化事务,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培养高级决策人才的是(翰林翰林院院)(4)明朝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职能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六部六部)。(5)明代与兵部平行的军事机关是(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6)三司会审:刑部、督察院、大理寺大理寺(最高审判机关)81.明朝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区别明朝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区别【总结:职务、地位、职权,皇权】(1)从职务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代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2)从地位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最高行政

34、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下属机构。明代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的直接下属。(3)从职权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的指挥权,而明代大学士8 8/1515仅充任皇帝个人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且其权力受制于皇权,作用和权力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4)明代内阁制度取代宰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皇权的高度发展。82.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流程:皇帝-兵部-总兵将官-五军都督府-卫所】(1)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为平行军事机关,既互相配合,又

35、相互牵掣。(2)五军都督府掌管军队管理和训练,军队调动权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最高指挥权在皇帝。(3)遇战争,兵部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总兵将官,总兵将官统帅从全国各卫所调集的军队去作战。(4)战事结束后,军队回归卫所,总兵将官归还印信。(5)如无兵部调兵令,五军都督府不能擅调一兵一卒。(6)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杜绝了武将的跋扈难制和武力篡权发生的可能性。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83.在明朝地方政府行政体制中,省的派出机构是(道道)。84.西藏设立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东北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西北设置哈密卫哈密卫、在西南少数民族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行政运行与行政运

36、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85.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票拟从此成为内阁最大的特权。明代具有票拟权的官员是(内阁首辅内阁首辅)。86.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就是因为宦官掌握了行政决策的核心环节即批红批红。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即为(封驳封驳)。87.进行秘密侦察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厂卫。88.明朝地方监察的主要形式明朝地方监察的主要形式:(1)督抚对地方监察(2)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监察(3)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监察。行政官员的行政官员的管理管理89.官员的选拔的途径

37、:(1)荐举荐举:明朝初年(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径;(2)学校;(3)科举:明代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四级考试制度。(4)其他:1)承荫:依靠父兄功绩获得做官资格。2)从吏而官:政府各级吏员经过三次考核(任职九年)合格后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可担任低级官职。90.明朝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考满(即考核通过)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资历资历)。第八章第八章 清的行政管理清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

38、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央政府的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91.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能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能(1)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国议),是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2)努尔哈赤时期,设议政五大臣,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参与机务;(3)皇太极时期,扩大与会人员规模,正式确立为议政王大臣会议;(4)清军入关前,是中枢决策机构;清军入关后,基础扩大提高效能,权力时大时小;(5)康熙康熙前期,权力达到顶峰,威胁皇权。康熙帝设立新的中枢决策机构(南书房南书房)与之抗衡;(6)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更加衰落;(7)乾隆时期,被宣布取消。92.清代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是(文馆文馆)。93.最

39、初职能仅限于军事方面,最后却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清朝中枢决策机构(军机处军机处)。9 9/1515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又称(枢臣枢臣);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又称(枢曹枢曹)。94.清朝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是(宗人府宗人府)掌管宫廷事务,对宦官进行严格管理的是(内务府内务府)。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增设的中央机构(理藩院理藩院)。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95.清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省省)最高长官为总督或巡抚,最基层地方政府(县县)。96.特殊行政区:蒙古族聚居区-盟旗制度;新疆地区-伯克制度;西藏地区-政教合一制度。97.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清朝的基层组织,为非正式的政府

40、机构。保甲制以人为主,目的是为了弄清人口的流动情况。这一制度在雍正年间以后迅速完善并被高度强化,为维护地方基层的封建统治秩序、保证政府政令在基层得到贯彻执行起到了重要作用。行政运行与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98.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议政王大臣议、廷议、九卿议、阁议议政王大臣议、廷议、九卿议、阁议等。清朝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都察院)。99.明发上谕:经内阁下发的谕旨,经内阁存档后,交由职能机关公开执行,一般是常规例行的政务廷寄廷寄:皇帝经军机处下发的机密谕旨,不经内阁,直接发给职能机关或地方军政要员。行政官员的行政官员的管理管理100.任用任用:署职署职、兼职兼职、护理护理、加衔加衔。101.

41、选拔选拔:(1)科举(2)学校(3)荐举和捐纳(4)世职和荫叙(5)吏道。102.清初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京察。考察标准-四格四格:守(操守)政(政绩)才(才能)年(年龄)。103.官员回避制度:(1)亲族亲族回避;(2)职务职务回避(3)地区地区回避。下篇下篇 中国近代行政管理中国近代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国近代行中国近代行政管理政管理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第九章第九章 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央行政体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与制的调整与改革改革2.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颁布“明

42、定国是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共 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3.“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光绪实施的改革光绪实施的改革:(1)行政机构行政机构: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2)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改变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3)行政运作行政运作: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4.4.试析试析“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阻力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阻力:【决策二元,缺乏军事,顽固抵抗,地方敷衍】(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决策权的二元化。戊戌变法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改革派之间的斗争中进行的,最高决策权的不统一使得政令往往相左,下级无从执行。(

43、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改革派没有军事实权,难以奏效。(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改革触及到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遭到其强烈反抗。(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多数地方巡抚或是推诿或是粉饰应付,改革难以推动。5.清政府负责办理议和议和之事设立(抚夷局抚夷局);第一个正式负责外交事务外交事务的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6.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的学校(同文馆同文馆);西方列强控制海关税务权的工具是(总税务司总税务司)。7.新政改革:(1)1901年,清政府新政改革的核心决策机构是(督办政务处督办政务处)。(2 2)清末清末“新政新政

44、”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有以下方面: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有以下方面:1)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2)设立商部(新设)3)设立巡警部(新设)4)设立学部(新设)5)设立财政处、练兵处和税务处(新设)6)裁撤有名无实的衙门(3)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正式下诏预备立宪。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从(“厘定官制厘定官制”)开始的。(4)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1010/1515地方行政体地方行政体制制8.1876 年,左宗棠率兵西出阳关,收复天山南北。清政府宣布设立新疆省,省会设在(迪化)。9.简述清朝盛京改制方案的主要内容简述清朝盛京改制方案的主要内容

45、:【5-2、破满界、军改民】(1)削盛京五部为兵、刑两部,使其专管旗地官庄行政,裁去府尹,由盛京将军兼管兵、刑两部及奉天事务。盛京将军以奉天总督身份统辖旗、民文武,事权归一,改变原来政出多门的状况。(2)在地方州县官员选用上,破除满汉界限,量才录用,并将办理地方案件之权归于州县,不再与城守尉等旗官会办,从而削减了八旗组织对地方行政的管辖权限。(3)这次盛京改制是东北地区行政由军事统治向民政管理转换的开始。行政运行与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10.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督察研究所督察研究所)。11.清政府在成立“责任内阁”时,仿照英、日枢密院,设立的咨询机构,用以制约内阁

46、(弼德院弼德院)。12.作为清朝中央和地方议会的预备机关而设立的是(咨议局咨议局)对监督地方行政、分散督抚权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只有议事权,没有决定权,它所议定的事件,须经督抚同意和颁布才能施行。行政官员行政官员13.清末行政官员任用制度改革:(1)停止捐纳。(2)裁汰书吏。(3)职官分级。14.19051905年年9 9月月,清政府正式下令“立停科举”。第十章第十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央政府的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15.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原则是三权分立三权分立。孙中山在南京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核心核心)。1

47、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央行政体制为责任内阁制(2)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3)大总统由临时参议院选出。(4)国务总理由大总统提名,总理是国家的实际行政首长。17.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1)机构的设置合理和集中(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当时形势要求。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体制18.辛亥革命爆发后独立各省成立了军政府,湖北属于(总统制总统制)类型,福建属于(内阁制内阁制)类型。19.军政分府:是南京临时政府在省的某些重要地点,是低于省一级的军政机关。军政分府下辖数目不等的州县。军政、民政、财政合一。行政运行与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行政监

48、督20.关于公文程式咨主要公文程式规范:(1)上级致下级称令令。(2)同级互相行文者曰咨咨。(3)下级致上级、人民致政府称呈呈。(4)政府一般的公告曰示示。(5)任用职员及授赏徽章的证书曰状状。21.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监督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创建了议会监督制议会监督制。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四种:(1)质问质问(2)弹劾弹劾(3)查办查办(4)建议建议。22.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措施强化行政执行措施:(1)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2)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对前清文书制度所作的重大改革:1)简化文书种类,统一公文程式。2)规范公文处理程序,加速公务处理。3)革除封建

49、残留,使用公元纪年】。23.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时所遇到的阻力强化行政执行时所遇到的阻力:(1)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2)临时政府内部成分复杂,意见极不统一。(3)“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4)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贯彻下去。行政官员行政官员24.文官大致分为简任官(大总统任命)、荐任官、委任官(官员任用的主要方式)。1111/1515体制的延续体制的延续25.蔡锷蔡锷在云南首举反袁大旗发起护国讨袁运动;中华民国军务院军务院成立于广广东肇庆东肇庆。孙中山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性质(军政合一军政合一);广州国民政府掌握全国政务最高行政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

50、会)。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中央行政体中央行政体制制26.中华民国约法,确定行政体制为(总统制总统制)。27.段祺瑞凭军事实力,破坏三权鼎立的体制,有意将总理及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的范围,使得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以实现个人独裁,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超责任内阁”。28.打出“法统重光”幌子的是(曹锟和吴佩孚曹锟和吴佩孚),世称“贿选总统”的是(曹锟曹锟)。29.简述袁世凯为有效进行独裁统治对中央政府机构所作的重大改组:(1)撤销国务院撤销国务院,设立政事堂设立政事堂,使总统府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修改行政各部官制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