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本场考试时间1 5 0 分钟。试 卷 满 分 1 5 0 分。试 卷 共 8页,答题纸共2页。2 .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3 .用 2 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一、积 累 应 用(1 0 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其为人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官盛则近谀。唐韩 愈)(3)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主持人向与会的老中青嘉宾表示欢迎,引用了王羲之 兰亭集序 的名句。这句名句应该是:“,。”2.按要求选择。(5
2、分)(1)撰写演讲稿引用诗文名句可以增加表现力。下面引用最恰当的一 项 是()。(2 分)A.以英雄为榜样,逐梦前行”的演讲稿引用孟浩然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B.“学习拓荒牛精神,刻苦学习”的演讲稿引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C.魏老师讲古典诗词新见迭出,他在介绍经验的演讲稿中说自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D.王勉同学在介绍江南故乡美景的演讲词中引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下面是顾随先生的讲课稿,后经其学生叶嘉莹整理成书。整理过程中不小心将横线上的文字顺序弄乱了,编辑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衔接方式,你认为正确的一 项 是()。(3分)英雄是可以有的。一个民族,不
3、能无领袖,犹之人之不能无脑子,故无论是民主或独裁,都须有领袖。最好的英雄是牺牲自己,为民族、国家、大众。英雄不过是一个领袖罢了,做领袖的人不应老表现自己。秦始皇吞并六国,不可一世之雄,后来坏在求长生及希为子孙永久之业,故秦二世而亡。如果如此,则恐怕将众叛亲离且其手下必定是奴才而无人才。但英雄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大众出力,此始是真英雄。A.B.C.D.【答案】1.(5 分)(1)发愤忘食(2)位卑则足羞 师说(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5 分)(1)D (2 分)(2)B (3 分)【解析】L考查了文言文的记忆默写和理解性默写,注意平时积累和理解古诗,不能死记硬背。注意易错字“愤”、“卑”
4、;这次的情景默写题考查了 兰亭集序,篇幅内容适中,不难理解,细致一点是能够得出答案的。2.(1)A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B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C指为写一首新词而硬是描绘愁苦的意境,今释义为勉强做不合时宜的事,显然不符合语境。D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描绘的是江南的风光,符合语境。(2)这是一道排序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所给的句子讲的内容是如何做一位真英雄,第二句是一个事实论据,从反面证明观点,而观点是第一句和第四句,所以排除A、D,而第三句中的“如此”指
5、代的应该是第一句的情况,所以选B。二、阅 读(7 0 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3-7 题。(1 6 分)“无用的”知识 罗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 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 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 终 究 既 不 能 也 不 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
6、文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
7、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也 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
8、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炀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 想 笛 卡 尔 论情感 中 题 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
9、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到欣慰。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而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 人以合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
10、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教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选自作者写于1 9 3 0 年 的 幸福之路,有删节)3
11、 .第段中“有用的知识“指:(2分)4 .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用的知识”重视理想训练,以此尽量消除人的野蛮本性。B.“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C.“无用的知识”能消除人类现时的苦恼,让人得到一些安慰。D.“无用的知识”不是专业教育能提供的,而出自心理的觉悟。5 .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A.高尚的快乐,主要建立在与工作无关的智力与个人兴趣上。B.未受教育的人的快乐常通过体力上的征服等粗野方式实现。C.艺术、历史学科能矫正人类的自傲,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D.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认识和接纳。
12、6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7 .罗素在本文强调了“无用的”知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评析二人的观点。(4分)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至上的文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中央党校丁元竹教授在2020年初撰文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界定学术的目标和治学目的。文章以费孝通为例,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发展现实。20世 纪 4 0 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 0 世 纪 70年代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力把自
13、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据 此,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答案】3.(2分)直接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4.(3 分)D5.(3 分)C6.(4分)作者首先承认“有用的知识”对当代世界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论题;(1分)接着分析无用的知识更能训练人的理想,改变人的残忍野蛮,更重要的是促进心灵沉思,减少偏见,让人具有全人类的整体眼光;(2分)最后得出面对当今个人与社会的不幸唯有心灵沉思的智慧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这一结论。(1分)7.(4分)罗素肯定有用的知识建立了当代世
14、界,但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沉思,对拯救人类灾难与国家不幸有更深远的意义。(1分)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的有感而发。(1分)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是强调学术研究对国家现实决策的作用,(1分)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下某屿学术研究与现实的脱离,因此倡导学术的现实意义。一一二者针对的社会现象不相同,观点并不矛盾。(1分)【解析】3.考察了词语的意思,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中对“无用的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从而得出“有用的知识”,重点在于“有用”是什么,整体是名词短语。4.本题考查学生内容推断能力。文章中提出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
15、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而并没有提出“无用的知识”是出自心理的觉悟。所以选D。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文章中指出: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一一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而没有指出它们比其他学课更有智慧,很明显答案是C。6.本题考查学生行文思路的梳理能力。本文属于议论性的文本,可以先将文章分清引论、本论以及结论部分。首先提出什么,或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提出论题或观点,本文,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论题;接着从哪些方面展开分
16、析;最后得出面对当今个人与社会的不幸唯有心灵沉思的智慧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这一结论。7.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审清题目的要求,是需要区分文本以及题干中的写作意图,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文章结尾可以看出: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的有感而发。而丁元竹是从不同的角度,所以结论不一样,但情况不同,所以不矛盾。(-)阅读下文,完 成 第8-1 1题。(1 5分)文本一在牛津耿传明牛津大学创办于1167年,牛津城的建成当然还要更早。徜徉于遍布中世纪风格古建筑的牛津街头,我有种感受:在牛津亡故七八百年的鬼魂照样可以毫不困难地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有千年历史的小教堂仍在原地未动
17、,牛津城的地标古塔依然矗立,几百年前的墓地依然完好无损,占据着牛津城的市中心商业黄金地带。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我觉得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震荡的国家,也就是说英国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意的滋养。我在牛津的时候有一次受邀参加牛津大学一个很古老、著名的学院莫顿学院的晚餐会,这样的晚餐会在牛津大学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场合。菜肴并不丰盛,就是土豆、奶酪、鱼排之类,主要
18、的在于精神会餐,也就是坐下来之后的老师学生开始边吃边聊,探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探讨、争论直到夜阑才会结束。这种晚餐会实则是牛津人的第二课堂,它重视的是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没有疑问、没有个人见解,你根本就无法参与讨论,所以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与我所自小经历的填鸭式的灌输的确迥然异趣。我所在的研究所的老师也来自于专业相关的各个学院,我的导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曾带我去他们学院参观。她所在的学院建于1 7世纪初期,大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期,四百多年校史,在牛津还不算太老。该校是当时的一对贵族夫妇捐建的,丈夫去世后,由其遗孀接力建成。学院对师生可谓体贴入微,建校之初就
19、建了一个供教授们专用的小花园,沿用至今,门锁还是中世纪样式的老锁,导师开了半天,才把它打开。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菌,幽静、典雅,平常也很少有人光顾。学院还有免费的午餐和晚餐.教授可以带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去吃饭,顺便讨论问题。关于这个学院,还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四百多年前学校初建时,礼堂用的梁柱等全取材于数百年才能长成的厚重、坚硬、光洁的橡木,非常气派。过了三百多年,这些橡木梁柱已经老朽,需要更换了,但要修旧如旧,到哪里去找这些百年才能成材的橡木?即使找到了也负担不起那么高昂的价格啊。正在校方一筹莫展时,负责校史档案的职员提供了一个线索。当年的学校捐助者给后人留下了一封信,其中提到了解决这个难
20、题的方法。捐助者当年已在自己的庄园种下了几十棵橡树苗,现在三百年已经过去,正好成材,可满足需要。学校将信将疑,派人到贵族当年的庄园查问,果然发现了那座树木已经成材的三百多年的橡树园,于是,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办一所大学不但需要恒产,更需要有恒心,需要一种超出一时一地,乃至超出自己这一代人需要的长远眼光、超越情怀。办大学实质上也是在传承、守护文明,而对文明的守护与发展才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相比之下,任何时代的需求比起这种永恒的需要都要逊色得多,因为它所营造、守护的是人类永久性的精神家因。正如陶渊明的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
21、,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其中哀叹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悲剧,更是对文明成毁、存亡的忧思。注 耿传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南开大学教授。文本二学者散文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者角色,即他必须是某一领域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二是文本的学者立场,有的学者的读书札记,不涉及文化使命和人文关怀,也不能算学者散文;三是文学性,能以文学美感打动读者。学者散文更关注文化和人类命运,他们思考的对象往往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精神气质、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是健康的发展,还是异化的衰落?他们思考最多的也是生命、人性、欲望、意义和幸福等核心词。从思维方式来说,学者的最大特长之一就是他的理性自觉。作家
22、散文往往重视形象、感觉和意象,在他们的笔下往往流溢着形状、声音、色彩、感悟、象征和通感,学者散文则重视的是逻辑的力量,即注重推理、运演、证明、议论、剖析等方法。这样,学者散文的严整性、理论色彩、思想性和气势就能够凸显出来。如陈平原多用考证法来显示自己散文的逻斡性,他往往旁征博引,从历史的线索里寻找头绪,与他探索的现在精神旨向接轨。作家散文里,作者往往靠叙述、描写和抒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学者散文作者常常自己站出来议论,以强化自己的观点。当然,议论不能是毫无节制的,而应该是点石成金之笔。8.文本一 第段“幽静、典雅”中的顿号是去掉好还是保留好?请简析。(3分)9.分析 文本一 第段故事的作用。
23、(4分)10.文本一 末尾引用陶渊明诗句是否妥帖?请评析。(4分)11.请以 文本二 提出的学者散文的概念及特点,对 文本一 进行评价。(4分)【答案】8.(3分)答案示例 保留为好。从音节上看,前面两个四字词语连贯圆转,随后用两个双音节词,能形成顿挫感。从内容上看,前两个词语描写花草,第三个形容整个花园给人的感受,用顿号断开,能提醒读者感受园中鲜花盛开生机勃勃但又静谧、安宁的独特滋味。(答对一点得2分)9.(4,分)这个故事说的是大学办学的资助者除了捐助现成的橡木做梁柱,还同时种下橡树苗做几百年后替换的考虑;(2分)从侧面表明办大学要有恒产的支持,资助者在办学的物资上计之深远,提 供“恒产”
24、,暗示大学主事者更要有“恒心”,才能保证大学对人类文明的守护和传承。(2分)10.(4分)答案示例1妥帖。陶诗以种桑为喻,桑树本当种在稳固的高原,现在却栽在多风浪的江边,所以难逃被摧毁的厄运;(2分)作者取其“欲成大事当计之深远”之意,(1分)有力地佐证了办大学需要一种超出一时一地的长远眼光和超越情怀这一主题。(1分)答案示例2不妥。陶诗以种桑为喻,写桑枝条茂密时,忽遇山河更改,意在表达对晋亡的哀悼之情;(2分)办一所好大学要的是超越时代的眼光与情怀,(1分)与木诗对一时一地悲剧的感叹不甚贴合。(1分)1 1.(4分)答案示例 文章对牛津大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进行了理性思考,即办大学既要有恒产更要
25、有恒心,(1分)表明了大学应传承、守护文明的观点,凸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1分)文章叙述掌故、描摹场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1分)在思考大学的办学使命时,文章通过强有力的议论,体现了理性力量。(1分)(评分说明:学者身份、主题涉及人文关怀、既有文学性又强调理性思维;据此评议本文即可)【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顿号的掌握能力。顿号的常见作用主要有亮点“1、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2、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结合文本,顿号出现在“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菌,幽静、典雅,平常也很少有人光顾。”对小花园的描写中。从音节角度考虑,前面都是四字词语
26、,用逗号隔开,使用顿号的则是双音节词,因此在音节角度具有顿挫感。另外需从内容角度考虑,“花团锦簇,绿草如茵”都是描写花草生机勃勃,而“幽静、典雅”则是体现小花园整体静谧、安宁的特点,也不相同。9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段落作用的掌握能力。句段作用题首先分析概括段落内容,这个故事说的是大学办学的资助者除了捐助现成的橡木做梁柱,还同时种下橡树苗做几百年后替换的考虑。下文第6小节作者对这个故事进行评析,我们从中可以获取作者观点的关键句,从而得出作者的写作意图。1 0 .本题考察学生对于引用的作用的评析。从题干中是否妥帖”可知,需要考虑陶渊明诗句的含义与作者结尾表达的观点的适配性。因此首先需要总结概括
27、陶渊明诗的喻义,进而总结作者的观点,最终得出结论是否妥帖。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妥帖与不妥帖均可,理由合理即可。1 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理解以及灵活运用的掌握能力。根据题干中“文本二 提出的学者散文的概念及特点”一 句,首先从 文本二 中概括学者散文的概念及特点的具体内容,“一是学者角色,;二是文本的学者立场,主题涉及文化使命和人文关怀,;三是文学性”。再从文章中找到学者散文概念及特点的相应依据。(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 成 第 1 2-1 4 题。(8分)踏 莎 行 初春 清 徐灿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 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
28、碧云犹口旧河山,月痕 休到深深处。注 春 魂:春日情怀。本词作于明亡入清时。金 衣:指黄莺。月痕:月影,月光。1 2 .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 是()(2分)A.起句点明时令尚在早春时节,梨花还没有开放,百草刚刚发芽。B.“晶帘”句写水晶帘寂然空垂,无人掀动,触发词人愁思渺渺。C.“金衣”句明写莺声悦耳,暗写词人渴望挣脱牢笼、奔向自由。D.全词借景生情,含蓄地抒发了兴亡之感,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1 3 .填入下阕“碧云犹口旧河山”方框中最恰当的一 项 是()。(2分)A.叠 B.隐 C.画 D.藏1 4 .前人评价此词“于念旧伤离之中,寄沧桑之叹”,请据此赏析下阕情景相融之妙。(4分)【
29、答案】1 2.(2分)C (暗写无人赏识其歌喉的寂寞)1 3.(2 分)A1 4.(4分)下阕首先以景物点明春愁原因:不见故国,没有归舟,唯见落日、江流不尽:“夕阳”“江水”暗示前朝没落,“扁舟何许”暗含词人精神无着落之痛,(2分)尾句词人祈求月亮不要将“旧河山”照亮,免得触动内心痛楚,这个典型的景物最为深切委婉,写尽易代之悲。(2分)【解析】1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的能力。“金衣”者,“公子”之谓也,人之谓也。于是,一方还在水晶帘后深情地等待,一方却早已如鸟般轻盈飞上别的枝头,这种鲜明对比令人心中惨痛。在明清易代之际,它不仅写出了词人的一己之悲,即与再仕新朝的丈夫在政治节操上的分歧,而且也
30、写出了对她刺激甚深的易代风景,即一批明朝的旧臣,不顾“臣节”,不恋旧朝,却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仕清。这样的意思,妙在并不成为发露的政治批判,若有若无的含臧之中,词的滋味反而更耐回味。可以体味出无人赏识的落寞,所以选C。1 3.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能力。首先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白云悠悠,覆盖的仍然是过去的河山,却早经改换了朝代。明月啊,请不要再照耀那河山的深处了吧!从意思当中可以知道选择A更合适。1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碧云”“旧河山”“月痕”“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
31、怀念和伤感之情。也要审清题目中“于念旧伤离之中,寄沧桑之叹”的意思。(四)阅读下文,完 成 第1 5-2 0题。(2 0分)何景明传 何 景 明,字 仲 默,信 阳 人。八 岁能诗古文,弘 治 十一年,举 于 乡,年 方 十 五,宗 藩 贵 人 争 遣 人 负 视,所 至 聚 观 若 搭。十 五 年,第进士,授 中 书 舍 人。与李梦阳辈倡 诗 古 文,梦阳最雄骏,景 明 稍 后 出,相与颉顽。正 德 改 元,刘 瑾 窃 柄。上 书 吏 部 尚 书 许 进 劝 其 秉 政 毋 挠,语 极 激 烈。已,遂谢病 归。逾 年,瑾 尽 免 诸 在 告 者 官,景明坐罢。瑾 诛,用 李 东 阳 荐,起故
32、秩,直内阁制 敕 房 久 李 梦 阳 下 狱,众 美 敢 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 年,乾清宫灾,疏 言 义 子 不 当 畜,边 军 不 当 留,番 僧 不 当 宠,宦 官 不 当 任。留中。久 之,进吏部 员 外 郎,直 制 裁如故。钱 宁 欲 耒 称,以古画索题。景 明 目:“此 名 笔,毋 污 人 手。”留 经 年,终 掷 还 之。寻 擢 陕 西 提 学 副 使。廖朋鸟弟太监銮镇关中,横 甚,诸参随遇三司 不 下 马,景 明 执 挞 之。其 教 诸 生,专 以 经 术 世 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 诸 家 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 靖 初,引疾归,未几 卒,年 三 十 有
33、 九。景 明 志 操 耿 介,尚 节 义,鄙 荣 利,与梦阳并有国土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 成 之 后,互相不 跟,梦 阳 主摹仿,景 明 则 主 创 造,各 树 坚 垒 不 相 下,两人交游 亦 遂 分 左 右 袒。说 者 谓 景 明 之 才 本 逊 梦 阳,而 其 诗 秀 逸 稳 称,视 梦 阳 反 为 过 之。然 天 下 语诗文 必 并 称 何、李,又与边贡、徐 祯 卿 并 称 四 杰。(选 自 明史 卷 二 八 六)注 颉 顽:xi e h a ng,原 指 鸟 上 下 飞,后 泛 指 不 相 上 下,相抗 衡。秩:官吏的官阶、品 级。内阁制 裁 房:官署 名。掌 管 诏 书、
34、题 奏 等 机 要 文 书。1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所至聚观若堵()(2)众莫敢为直()1 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钱 宁 欲 交 欢()A.一齐欢乐 B.把酒言欢C.相交而得其欢心,结好 D.结为儿女亲家(2)互相 诋 凄()A.夸赞 B.诋毁 C.伤害 D.吉祥1 7.把第段画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兔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1 8 .对第段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 用“/”把这三处标记出来。(3分)遴 秀 者 于 正 学 书 院 亲 为 说 经 不 用 诸 家 训 诂 士 始 知 有 经 学1 9
35、.传记以典型事例表现了何景明的性格和才能特征。请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下表.(4分)事件特点十五岁中举,四年后又考中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才华出众,少年得志刘瑾窃权,何景明上书许进,劝谏语气激烈。李梦阳下狱,何景明上书礼部尚书救之。乾清宫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请填写两个四字句)(直接摘抄原文不得分,请请概述事件。)交友慎重,自知之明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惩治廖銮随从人员。(请填写两个四字句)(直接摘抄原文不得分,请请概述事件。)教授诸生,经世致用2 0.何景明与李梦阳都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请根据本文,概括两人的文学风格及交往过程,并简评之。(4分)【答案】1 5.(2分)(1)(名词)墙壁(2)没有
36、谁1 6.(2 分)(1)C(2)B1 7.(5分)不久,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刘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何景明也因此被罢官。1 8.(3分)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1 9.(4分)崇尚道义,勇敢担当拒绝为钱宁送来的古画题词。执法严格,不畏权贵选拔优秀生员,亲自为他们讲授经学。20.(4分)都提倡古文,李梦阳风格雄骏,何景明秀逸,不相上下;(1分)都具国土风度,何曾为李下狱仗义申诉,后因李主张摹仿古文,何主张个体创新,遂分道扬德。(1分)个人风格不同,但文学主张一致,本可携手推进明代散文复兴,却因个人恩怨而交恶,各自形成派别,互相诋毁,令人遗憾。(2分)【
37、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实词的把握能力。(1)”所至聚观若堵”翻译为“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如墙”。堵,墙壁。(2)“众莫敢为直”翻译为“众人没有谁敢为他直言”。莫,没有谁。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把握能力。(1)“钱宁欲交欢翻译为:钱宁欲与景明交为朋友。“交欢”解释为:相交而得其欢心,结好。选择C。(2)“名成之后,互相诋霞”翻译为:成名之后,相互诋毁。“诋IX”解释为:诋毁。选择B。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本句话的得分点为:“已”,不久;“病归”,称病告假归家;“逾年”,过了一年;“诸”,所有;“坐罢”,获罪被罢官。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中,“遴秀者于正学书
38、院”作为状语,在其后面断开;“亲为说经”省略主语,作为宾语结构,所以在“说经”后断开;“不用诸家训诂”作为补语对前句进行补充,所以在“训诂”后断开。整句话的翻译为:选拔优秀的到正学书院,何景明亲自为学生讲授经学,而不用各家的训诂,学生才知有经学。19.本题考查对于文本的理解和人物形象概括。依据表格首行“事件”“特点”可知每列概括的方向;再依据每一行的信息提示和作答要求进行总结归纳。20.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理解和观点评述。首先依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概括何景明与李梦阳两人的文学风格及交往过程,文学风格可从“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顽。”获取。交往过程则主要集中在第3小节。
39、最后对于这两个方面进行评析,发表自己见解:可知二人虽然个人风格不同,但是文学主张不一样,本可携手推进明代散文复兴,却因个人恩怨而交恶,各自形成派别,互相诋毁,令人遗憾。【译文】何景明,字仲默,河南信阳人。八岁能作诗和古文。弘治十一年,乡试中举,年刚十五岁。宗室贵人争相派人来看他,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如墙。十五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等人倡导写诗和古文,李梦阳最雄峻,何景明稍后出名,两人不相上下。正德改元,刘瑾窃取大权。何景明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他掌管政权不要屈服,言辞极为激烈。不久,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 一年,刘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何景明也被罢官。刘瑾被杀后,因李东阳推荐,起用他任
40、原职,在内阁制敕房值班。李梦阳下狱后,众人没有谁敢为他直言,何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请求援救。正德九年,乾清宫大灾,何景明上疏提出不应养义子,不应当留下边军,不应宠信西域僧人,不应重用宦官。这份奏疏留在宫中未下发。很久以后,进升吏部员外郎,仍掌原来一样在制敕房值班。钱宁欲与景明交为朋友,用一幅古画请景明题字,何景明说:“这是名家之笔,不要玷污了别人的手迹。”留下多年,最后还是原物退还。不久,何景明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廖鹤的弟弟太监廖銮镇守关中,横行霸道,廖銮的随从人员遇三司不下马,何景明将他们逮捕并鞭打他们。他教诸生,专门用经学和治世之事。选拔优秀的到正学书院,何景明亲自为学生讲授经学,而不用各
41、家的训诂,学生才知有经学。嘉靖初,因病归乡,不久去世,时年三十九岁。何景明品行正直,崇尚节操道义,鄙视荣誉利益,与李梦阳同有国土风度,两人写做文,开始相处很好,成名之后,相互诋毁。李梦阳主张摹仿,何景明主张创造,各自树立坚固的营垒,互不认输,两人交游的人也分成两派。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不及李梦阳,但他的诗秀逸妥帖,反而超过李梦阳的诗。然而,天下人在谈论诗时,则必何、李并称,与边贡、徐 贞 卿 合 称 为“四杰”。(五)阅读下文,完 成 第2 1-2 4题。(1 1分)炙背轩记 明 贝琼陇右邦君仲义,主华亭之邵氏义塾,题所居之南荣曰 炙背轩”,以书抵琼日:“袭 狐貉者不知有炙背之快,有炙背之
42、快者不知狐貉之至美。当穷阴苦寒,吾身犹蛇之纠而不得伸也,吾口犹蝉之喑而不得鸣也。海日自东方出,乃席而坐其隅,光气所及,倏焉外融而内畅,不啻醪之沃,火之锦,温风之嘘,耳聪目明,百体潜苏,欣然高歌,作金石声,莫知其所以然者,则天下有快于口?然大明无私,吾恶得而私哉!天下固同此快也。彼袭狐貉者,惴惴不敢出闱阎,假之醪而饮焉,假之火而附焉,目是美至足矣,又恶知炙背之为快。由是宋人欲献至尊而希其赏,嵇康乃云:,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迨未之知也。惟先生记之,以成吾懒。”余乃为之叹日:“溺于物者,有无穷之欲;得于己者,有无穷之乐。方海内兵争,智勇之士各欲自炫,以徼取一时之贵富,朝暮奔走于形势之途,触风埃,
43、覆冰雪,而未暇炙背如田夫野老者也。仲义独超然高蹈,虽王公子尊,不能屈而致之,且与田夫野老以炙背自适,则其不溺于物而有得于己,可知矣。昔杜少陵在夔州西阁曝日,见之于诗者,可谓极其形容矣。今仲义之居,亦少陵之西阁,则炙背之快,无适而不在焉,余亦将从之相与坐谈兹轩之下,而与天地间万物同被爱日之光,岂非幸欤?”是为记。仲义通经术,善持论,有司尝荐之春官。赋诗清丽有法,世多传诵云。至正二十有四年,岁在甲辰,春二月既望,槁奔贝琼记。注 贝 琼(1 3 1 4 1 3 7 8),元明之际诗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本文写于元末动乱之季。南荣:房子南楼。炙背:太阳晒背部。袭:穿。恶:何,怎么。宋人 语出 列子
44、杨朱,宋国农夫献负暄(晒太阳)之乐与君,以期厚赏。嵇康句语出 与山巨源绝交书,意思是“虽有赤诚之意,但未免不切合实际”。徼y d。:谋求。春官:指礼部。2 1 .可填入第段方框内的虚词是()。(1 分)A.乎 B.哉 C.也 D.焉2 2 .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松江是朱元璋对手张士诚故地,郑仲义作为元末遗民流寓华亭,历尽沧桑。B.郑仲义处乱世而能独善其身,淡泊名利,高蹈遗世,超然豁达,博学多智。C.郑仲义致信贝琼,夺耀太阳晒背能“百体潜苏”,暗含对新朝政治的期许。D.贝琼称郑仲义“通经术,善持论”“赋诗清丽”,说明贝了解其性情才艺。2 3 .赏析第段帮仲义来信中有关“炙背
45、之快”的描写。(4分)2 4 .本文前两段都在说“炙背之快”,第段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答案】2 1.(1 分)A2 2.(2 分)C2 3.(4分)对比。以穿狐貉之美与炙背之快作比,以穷阴苦寒与东方海日作比,突显太阳晒背的温暖。比喻、排比。以蛇的蜷缩、蝉的喑哑比喻寒冷中的人;以醪的香甜、火的熔化、暖风轻吹描述晒背之快。化用典故。宋人和嵇康的典故意在嘲笑炙背之快,郑仲义反其意而用之,认为晒背之快远大于穿狐貉者靠饮酒、烤火取暖的乐趣。(一 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2 4 .(4分)由 身 而 心,深 入 一 层:郑 仲 义 来 信 描 写“炙 背”身 体 之 快,第段作
46、者阐 释“炙 背”心 理 之 快。(2分)从 形 象 到 抽 象,更进一层:沉溺外物就有无穷欲望,求诸内心才能有无穷乐趣;其 时“海 内 兵 争”,大家为富贵朝暮奔走,只有仲义超 然 高 蹈,追 求 田 夫 野 老 的“炙 背 之 快”,在“有 得 于 己”中获得乐趣。(2分)【解析】2 1.本题考查学生虚词的用法。“乎”作为做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表示祈使,跟“吧”相同;表示推测语气、商榷语气、肯定语气等。在此处表示感叹语气,因此选择“乎”。2 2 .C选 项 中 的“百体潜苏”在文章中的意图是郑仲义认为晒背之快远大于穿狐貉者靠饮酒、烤 火 取暖的乐趣,
47、因此无法得出其对于新朝的期许,所 以 错 误。2 3.本题考查段落赏析题,答题思路是手法、内容、结构和效果。手法上,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用词、句式等都要注意考虑到位。同时要注意关注注释中的内容。本题中的用典在注释中有解释,要注意关注。2 4.这类题目考查段落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两段内容的概括是不可少的,在第一段中围绕着炙背之快主要从身体层面叙述,而下一段主要从心理层面,这是比较典型的上升高度,因此要注意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出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高度变化。三、写 作(7 0 分)2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甲:你这是偏见。乙:你说我是偏见是基于你的立场对我进行判断;我认为你对我的评判
48、,也是出自偏见。甲:你不相信科学吗?你刚才的话违背了科学常识,就不要跟我饶舌了。乙:科学是你家的宠物吗?我没有觉得我前面表述的观点违背了科学常识。以上的争吵很难有结论,对于思想交流意义不大。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 0 0字。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 0 0字。【解析】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的观点?这个问题初看让我费解,不一致的两个人,就像驴象之争、一枚棋子的正反面,永远不会因为外力而同处一个平面的。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争吵难有结论之时,作 为“和事佬”
49、,不妨先停下自己想要世界和平的英雄心态想一想:他俩是否仅仅为了在过程中收获乐趣,而并非真想结果?庄子与梁惠王无数次的诡辩,难道真的是想争个你我、拼个鱼死网破吗?不,他们不是驴与象,不会为结果指着对方的鼻子骂,他们在大量无所安放的闲暇时刻里,通过辩论获得了人生不可多得的、思维碰撞的精神之乐。既然如此,何须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观点?这样不是提前结束了他们的快乐吗?这时,千百年来作为善良的旁观者,我们 以“看客”的身份围观甚至学习,可能才是最正确的做法。是 为“走为上”。当然,面对思想交流意义不大的争吵,作为好心的看客,我们还是能尽一份绵薄之力,以沉默来尽早停止那些闹剧的。我不禁想到去年有关“要不要破
50、除论文至上”话题的热议。这类问题都用“至上”一词来表示思想的左倾了,偏还有学者教授用各种事实表达论文至上的正统性。用打压的方式贬低对方,或高明一点,用己方的无死角完美反衬对方之庸一一他是无法接受自己与对方的意见“尽量接近”的:在彼时只充斥着自我的人“眼里容不下沙子”。如此看来,能 接 受“双方都认可”的观点的人,范围其实并不大。他们必须奔着真理而去,且对对方的才华没有嫉妒或排斥之心。这时,想要达到尽量接近的结果,则需耗尽高三学生三年语文思辨之所学,将相反的两个观点在同一维度中的上位概念明确,在基于肯定双方某个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他们笼罩在上位概念的光辉照耀下,从而得到净化与“和解”。例如谈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