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1∕T 53-2021 电梯应急救援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301∕T 53-2021 电梯应急救援规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91.140.90Q78DB5301昆明市地方标准DB5301/T532021电梯应急救援规范2021-2-1发布2021-3-1实施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5301/T532021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原则.25救援主体要求.25.1电梯应急救援处置中心.25.2签约维保单位.25.3救援站.35.4电梯使用单位.36救援响应.46.1响应机制.46.2响应单位.46.3响应顺序.47救援程序.47.1接警.47.2响应救援.57.3现场救援.57.4结束救援.57.5后期处置.5附录A(规范性附录)“轿厢困人”救援工作程序(适用于曳引驱动电
2、梯).6附录B(规范性附录)“轿厢冲顶”救援工作程序(适用于曳引驱动电梯).9附录C(规范性附录)“轿厢蹲底”救援工作程序(适用于曳引驱动电梯).11附录D(规范性附录)“夹持困人”救援工作程序(适用于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12附录E(资料性附录)电梯应急救援记录.14IDB5301/T532021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昆明电梯行业协会、昆明申菱电梯服务有限公司、昆明快速电梯有限公司、昆明安迪斯电梯工程有限公司、云南春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云南默拉克电梯有限公司、
3、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昆明蓬阳电梯安装有限公司、云南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超、梁司滢、朱波、郭文光、唐云、魏明、孙宴鹏、刀瑜、史家扬、阳戍。IIIDB5301/T532021电梯应急救援规范1范围本标准对电梯应急救援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救援主体要求、救援响应、救援程序做出了规定。本标准适用于电梯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工作,不适用于火灾、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电梯困人的应急救援作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4、件。GB/T7024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GB/T18775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维修规范GB/T34146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运行服务规范TSG08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T5002电梯维护保养规则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修订的公告(国质检特2014年114号)3术语和定义GB/T18775、GB/T34146、GB/T7024、TSG08、TSGT5002、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修订的公告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修订的公告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3.1电梯动力驱动,利用沿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
5、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载人(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修订的公告3.2电梯应急救援平台依托通讯、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建立的,可实现救援呼叫、接警处理、指挥调度、救援跟踪、信息反馈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多重功能的服务平台。3.3电梯应急救援处置中心对电梯突发公共事件实施应急救援统一指挥、调度协调,并进行数据处理、归集推送和统计分析的机构。3.4签约维保单位15.1.1.1具有不少于150m的办公场所。DB5301/T532021持有电梯许可项目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与电梯使用单位签定了维护保养(以下简称维保)合同,专业从事电梯修理和维护保养业务的单位。3.5救
6、援站按地域网格设立的从事电梯应急救援作业的专业组织。4基本原则4.1电梯应急救援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及时高效、科学调度”的原则开展工作。4.2电梯应急救援处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辖区电梯应急救援的统一接警、统一调度、统一指挥。4.3电梯应急救援采用以签约维保单位和电梯使用单位为主体、救援站为补充、消防应急部门等社会化公共救援组织为保障的救援机制,在中心的指挥下开展工作。4.4接到救援报警信息后,救援响应单位应立即启动救援程序,赶赴现场,实施救援作业。5救援主体要求5.1电梯应急救援处置中心5.1.1基本条件25.1.1.2配备电梯应急救援平台(以下简称“平台”)。5.1.1.3
7、建立辖区内已投入使用电梯的基本信息数据库。5.1.1.4配备视频显示、通讯、电梯位置定位等设施设备及24h值班电话。5.1.1.5建立电梯应急救援接警、调度、指挥、值守等完善的作业程序和管理制度。5.1.1.6建立由科研、生产、管理、使用、行业协会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专家队伍。5.1.1.7工作人员应熟悉电梯应急救援相关工作程序及要求,并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5.1.2工作要求5.1.2.1保持24h值班电话畅通,30s内接听报警电话,3min内通知救援响应单位。5.1.2.2三级响应救援启动时,派出技术专家,为现场救援提供技术指导。5.1.2.3负责更新和维护辖区内电梯基本信息数据库
8、,保持数据库的信息准确、有效。5.1.2.4定期组织中心技术专家对典型电梯应急救援处置事件进行分析,持续优化应急救援预案。5.1.2.5按季度、半年、年度对电梯应急救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统计结果上报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5.2签约维保单位5.2.1基本条件5.2.1.1具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持有电梯许可项目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5.2.1.2配备持有作业项目为电梯修理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作业人员。5.2.1.3向中心报备应急救援负责人及其联系电话。5.2.1.4配备24h救援值班电话。25.3.1.1具有不少于20m的办公场所。DB5301/T5320215.2.1.5配备开展救援必须的工
9、具设备、安全防护用品及辅助器材。5.2.1.6建有应急救援管理、值守、安全救援等相关管理制度。5.2.1.7建有适用不同电梯类型电梯事故(事件)困人类型的应急救援预案和作业程序。5.2.2工作要求5.2.2.1履行TSGT5002相关条款要求。5.2.2.2保持24h值班电话的畅通,30s内接听电话,3min内启动应急救援。5.2.2.3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制度、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培训。5.2.2.4至少每半年对应急救援相关设施、设备和器材进行检查、维护,并记录。5.2.2.5至少每半年开展一次针对不同电梯类型电梯困人事故(事件)的应急救援演练。5.2.2.6至少每年组织一次电梯应急救援
10、分析总结会,分析、研讨典型电梯应急救援事故(事件),持续优化应急救援预案和作业程序。5.2.2.7下列事项应及时向中心报告,并提请中心变更:a)应急救援负责人变更;b)联系电话变更;c)签约维保的电梯发生变化。5.2.2.8救援结束后,承担故障电梯的修复工作,同时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分析报告。5.3救援站5.3.1基本条件25.3.1.2配备开展应急救援必备的交通工具。5.3.1.3设立救援站的电梯生产单位应符合条款5.2.1的要求。5.3.2工作要求设立救援站的电梯生产单位应符合条款5.2.2.1至5.2.2.7的要求。5.4电梯使用单位5.4.1基本条件5.4.1.1具有监控值班
11、室,内部宜配有监控电梯使用状况的有效的视频监控设备。5.4.1.2建立符合TSG08要求的安全管理制度,宜配备开展救援必须的辅助器材。5.4.1.3配备安全管理负责人,公示联系电话。5.4.1.4配备一定数量的值班人员和24h值班电话。5.4.2工作要求5.4.2.1履行TSG08相关条款要求。5.4.2.2保持24h值班电话的畅通,30s内接听电话,3min内启动应急救援。5.4.2.3定期检查并确认电梯轿厢内应急救援紧急呼叫装置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对标识牌进行维护,定期清洁表面污渍。5.4.2.4在接到救援报警信息或中心救援通知后,值班人员应及时通知签约维保单位和单位负责人,并在3min内赶
12、赴现场,对被困人员进行必要的安抚,做好现场围挡警示,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救援工作区,同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或发生二次伤害事故。3DB5301/T5320215.4.2.5救援结束,电梯故障未排除前,电梯不应重新投入使用。5.4.2.6下列事项应及时向中心报告,并提请中心变更:a)安全管理负责人变更;b)联系电话变更;c)电梯维保单位发生变化;d)电梯发生变化。6救援响应6.1响应机制6.1.1响应分级救援响应分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和三级响应。6.1.2一级响应中心接到救援报警信息,启动一级响应。6.1.3二级响应若一级响应单位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则中心启动二级响应:a)中心3min内无法与之联系
13、的;b)经中心与一级响应单位联系,确认其30min内不能到达现场的;c)经中心与一级响应单位联系,确认其对电梯困人事故(事件)情况不能有效处置的。6.1.4三级响应若二级响应单位到达现场,不能有效处置电梯困人事故(事件)时,则中心启动三级响应。6.2响应单位一级响应单位为签约维保单位和电梯使用单位,二级响应单位为救援站,三级响应单位为消防应急救援等社会化公共应急救援组织。6.3响应顺序启动响应时,首先启动一级响应,其次启动二级响应,最后启动三级响应。当上一级响应能及时有效处置电梯事故(事件)时,不再启动后续响应级别。7救援程序7.1接警中心接到报警后,接警人员应记录相关信息(至少包括电梯位置、
14、故障现象、报警人姓名、联系方式、被困人数、被困人员身体状况、现场简况等)并安抚被困人员。同时,当确认有被困人员受伤或事故(事件)可能导致被困人员会受到意外伤害时,应立即拨打l20急救电话。7.2响应救援4DB5301/T5320217.2.1接警人员按照条款6的规定,确定救援响应单位。7.2.2接警人员通过平台终端手机APP或拨打电话通知救援单位或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同时将电梯位置、详细地址、内部编号、使用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报警人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发送给救援单位或人员。在救援人员赶赴现场的过程中,接警人员应完成以下工作:a)回拨报警电话,告知被困人员:“乘客您好!电梯进入安全保护状态,冷静
15、耐心地在轿厢内等待是安全的,专业救援人员已经开始工作,请听从我们的安排,谢谢您的配合!”同时安抚被困人员其它不安情绪;b)随时关注救援人员的救援状态及行动轨迹,若救援人员的救援状态及行动轨迹无变化或无反馈时,应使用平台即时通讯功能,督促救援单位或人员尽快赶赴现场;c)启动二级、三级响应时,应继续通知一级响应单位立即赶赴现场(三级响应启动时,同时通知中心技术专家赶赴现场);d)若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迅速上报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7.3现场救援7.3.1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对电梯事故(事件)困人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根据不同电梯类型、不同电梯事故(事件)困人情况类型,可
16、在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选择适宜的救援程序,也可按救援响应单位已建立,并经过验证有效的应急救援程序实施救援。注:本规范附录给出的现场救援方案中包含的救援程序,仅对一般情况具有指导作用。特殊情况下,救援单位可根据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符合现场实际、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程序进行。7.3.2救援过程中,救援响应单位应做好现场防护,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或出现二次伤害事故,同时由救援负责人通过平台终端手机APP及时上传现场救援情况。7.4结束救援7.4.1救援结束后,相关人员应填写电梯应急救援记录表(见附录E),通过平台终端手机APP进行上报,填写人员为:a)一级、二级救援响应单位救援负责人
17、;b)三级响应的中心技术专家;c)报警信息未传递至中心,自行开展救援的电梯维保单位救援负责人。7.4.2中心接警人员应在平台中详细记录电梯事故(事件)信息及现场救援情况,包括:电梯制造单位、电梯维保单位、电梯使用单位、电梯主要参数、电梯产品编号、电梯使用登记编号、被困人员情况及人数、救援响应级别、救援实施单位和救援人员、救援时间等信息。7.5后期处置7.5.1签约维保单位应对困人事故(事件)电梯进行全面的检查、修理和保养。必要时,可约请电梯制造单位或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对困人事故(事件)电梯进行全面的检查或检验。7.5.2签约维保单位应对电梯困人事故(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5DB530
18、1/T532021AA附录A(规范性附录)“轿厢困人”救援工作程序(适用于曳引驱动电梯)A.1救援准备A.1.1准备工作A.1.1.1使用单位值班人员在接到救援报警信息或中心救援通知后,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被困人员进行必要的安抚,做好现场围挡警示,确认有无人员伤亡,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救援工作区,同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或发生二次伤害事故。A.1.1.2专业救援人员到达救援现场后,应完成以下工作:a)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了解大致情况;b)正确穿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c)在救援现场放置警示牌或安全围栏;d)在现场救援实施前,了解电梯周边环境和现场状况,确保救援活动不产生二次事故或更大的危害;e)确
19、认救援能否正常实施,若现场状况不适合救援人员处置或者无法进行有效处置时,应立即上报中心。A.1.2注意事项A.1.2.1现场救援小组应至少配备2名持有作业项目为电梯修理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工作人员,一人为主作业,其他人员配合作业。A.1.2.2救援人员应准备不少于下述的专业救援工具和设备,如层门机械开锁钥匙、层门防坠伸缩杆、常用五金工具箱、照明器材、通讯设备、激光测距仪、手拉葫芦、千斤顶、登高工具、切割设备、铁锤、撬杠、液压扩张器、绳降器、安全防护器具、警示标牌、安全围栏等。A.1.2.3所有救援活动必须确保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的安全,避免产生二次事故或更大的危害。A.1.2.4困人救援应格外
20、谨慎,不得草率进行,必须由专业、训练有素、具备资质的人员按规范的作业程序实施,切勿轻易让非专业人员接近井道或在机房实施解救。A.1.2.5救援实施前,必须确认电梯制动器功能可靠、有效。若电梯制动器功能失效,应采取相应防止移动措施后,方可实施救援。A.2实施救援A.2.1确定轿厢位置A.2.1.1救援人员到达困人电梯所在大厅电梯层站(一般为基站),使用层门防坠伸缩杆进行防护,用电梯专用层门机械开锁钥匙打开层门约30mm,在层门口观察井道内电梯部件位置情况,如果看到轿厢侧补偿装置,则可初步确定轿厢在基站上方。此时,使用激光测距仪测出电梯轿厢底部距基站的距离,按楼层层高3m估算,大致确定轿厢所在楼层
21、。A.2.1.2关闭基站层门,拆除层门防坠伸缩杆,乘坐其它电梯或者步行到达估算困人电梯轿厢所在楼层,使用层门防坠伸缩杆进行防护,尝试使用层门机械开锁钥匙打开层门约30mm,在层门口如果能看6DB5301/T532021到关闭的电梯轿门,则当前楼层为困人电梯轿厢所在楼层,反之,则应到上、下楼层进一步确认,直到准确确认困人电梯轿厢所处楼层为止。在确认轿厢准确位置的同时,应确认轿厢是否已进入平层区域,若轿厢在平层区域,则不需要盘车作业,反之需要盘车作业。之后关闭层门,拆除层门防坠伸缩杆。注:在相应楼层作业时,应根据需要放置警示牌或设置安全围栏。A.2.2联系安抚乘客在轿厢困人层站,采用轻拍层门等方式
22、引起被困人员注意,对其进行安抚:a)乘客们您好!我们是专业救援人员,电梯故障给你带来不便,请您谅解,请大家保持冷静,安心地在轿厢内等候救援,在轿厢内是安全的,专业救援人员已经开始工作,请听从我们的安排,谢谢您的配合!b)请问轿厢内被困人员有多少人?有老人、小孩、孕妇和突发病病人吗?有没有人员受伤或其它状况?若确认有乘客受伤或救援可能会导致被困人员受伤时,应立即上报中心,并关闭层门;c)我们马上开始救援,在救援过程中轿厢会出现多次停动,这是正常情况,请大家不要惊慌,不要强行扒门或依靠在轿门上,请您双手扶地,身体下蹲向轿厢中央靠拢;d)在救援过程中若有任何情况,请及时用轿内应急对讲装置或手机与我们
23、联系,同时告知被困人员救援人员的联系电话。A.2.3轿厢在开门区位置对轿厢在平层区域的情况,救援不需要盘车作业,按以下程序实施救援:a)开启层门前,救援人员应先确认层门口地面是否平整、清洁,防止打滑、摔倒;b)使用层门防坠伸缩杆进行防护,阻止乘客可能在电梯开门时就冲出轿厢的行为;c)使用层门机械开锁钥匙,打开层门约30mm,再次检查轿厢位置,确认轿厢已进入平层区域;注1:开启层门时,注意身体保持站稳,不要向前倾斜。注2:若使用层门机械开锁钥匙无法打开层门,救援人员可到上一层站打开层门,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以标准程序进入轿顶,手动盘开层门、轿门。d)完全打开层门、轿门,拆除层门防坠伸缩杆;e)疏
24、导及搀扶被困人员离开轿厢,同时做好安抚工作;f)将电梯层门、轿门重新关闭。A.2.4轿厢在非开门区位置A.2.4.1对轿厢未在平层区域的情况,救援需要盘车作业。此时,救援人员应确认当前楼层层门、轿门已关闭,之后前往机房(有机房电梯)或控制站(无机房电梯)。A.2.4.2到达机房或控制站后,打下控制柜紧急电动运行开关,控制电梯。“A.2.4.3使用控制柜应急对讲装置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再次提醒被困人员:救援工作需要缓慢移动轿厢,轿厢会出现多次停动,这是正常情况,不会产生危险,请大家不要惊慌,不要强行扒门或依靠在轿门上,谢谢你的配合!”。A.2.4.4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选择以下工作程序实施救
25、援。A.2.4.4.1有机房电梯救援工作程序:a)手动松闸盘车平层操作:1)以标准动作断开电梯供电电源,执行断电上锁挂牌程序;2)对于可拆卸的盘车手轮和松闸扳手,取下并安装盘车手轮和松闸扳手;3)确认层门、轿门已关闭,制动器功能可靠、有效,电梯已断电;4)再次提醒被困人员即将实施盘车作业;7DB5301/T5320215)实施盘车。两人相互配合,松闸人员听从盘车人员的指挥,在确认盘车方向后,松闸人员间断性松闸,盘车人员慢慢转动盘车手轮,将轿厢缓慢移动。在盘车过程中,应随时确认轿厢是否已进入平层区域,若观察到曳引机上的平层标记与曳引钢丝绳上的平层标记重合,则说明电梯轿厢已进入平层区域,此时应停止
26、盘车作业;6)盘车结束,对于可拆卸的盘车手轮和松闸扳手,应取下并放回原位。注1:盘车过程中,盘车的人员应手不离轮,双脚站稳;注2:盘车开始时,应先小幅度盘车,在确认制动器功能可靠、有效后,再大幅度盘车;注3:时刻关注电梯的移动状况,若遇突发情况,松闸的人员应立即释放松闸扳手,使电梯制动抱闸;注4:盘车移动轿厢应平稳、慢速,避免惊吓乘客或因移动速度太快导致危险发生;注5:救援过程中,应适时与轿内被困人员保持联系,了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体力情况和应急行为,耐心安抚,尽可能使被困人员保持冷静,告知救援进展和配合注意事项;注6:严禁在制动器失效或通电情况下进行手动松闸盘车操作。b)紧急电动运行平层操
27、作:使用紧急电动运行操作电梯平层救援时,应按照相关作业指导进行。A.2.4.4.2无机房电梯救援工作程序:a)手动松闸平层操作:1)断开电梯主电源开关;2)确认轿门和层门已关闭,电梯制动器功能可靠、有效;3)再次提醒被困人员即将实施松闸作业;4)取下并安装松闸扳手;5)手动松闸。间歇扳动控制柜中的松闸操纵杆,同时通过控制站观察窗确认轿厢是否移动、平层指示灯是否点亮。若平层指示灯已点亮,则说明轿厢已进入平层区域,此时应停止手动松闸作业;6)松闸结束,取下松闸扳手并放回原位。注:对电梯为平衡载荷状态,手动松闸无法移动轿厢时,救援人员应前往轿厢困人层站的上一层,打开层门,进入轿顶,在轿顶放置至少50
28、kg(千克,下同)重物或法码,打破电梯平衡载荷状态,再实施手动松闸作业。b)紧急电动运行平层操作:使用紧急电动运行操作电梯平层时,应按照相关作业指导进行。A.2.4.5盘车结束后,收拾、整理机房或控制站,乘坐其它电梯或步行前往轿厢困人楼层。A.2.5开门解困按条款A.2.3的要求操作。A.3救援结束救援结束,确认层门、轿门已关闭,对救援现场进行复查,确定被困人员已全部解困,清点相关救援人员,收拾、整理器材装备,撤除警戒,按要求整理救援信息并上报,移交设备给使用单位,救援小组安全撤离。8DB5301/T532021BB附录B(规范性附录)“轿厢冲顶”救援工作程序(适用于曳引驱动电梯)B.1救援准
29、备按条款A.1执行。B.2救援实施B.2.1冲顶情况确认B.2.1.1救援人员到达底层端站,使用层门防坠伸缩杆进行防护,用电梯专用层门机械开锁钥匙打开层门约30mm,在层门口若观察到井道内的对重框架已经完全压在对重缓冲器上,即可确认为轿厢冲顶。B.2.1.2关闭底层端站层门,拆除层门防坠伸缩杆,乘坐其它电梯或者步行到达顶层端站。B.2.2联系安抚乘客按条款A.2.2执行。B.2.3实施救援B.2.3.1前置工作按条款A2.4.2执行。B.2.3.2有机房电梯操作a)复位安全钳。在机房中,若观察到曳引机的曳引轮上的钢丝绳没有紧绷或已离开曳引轮槽,则可判定是轿厢在冲顶后,对重压在缓冲器上,致使轿厢
30、向下坠落,引发了安全钳动作,此时应先复位安全钳,再进行盘车作业。安全钳的复位可在机房中使用专用工具夹持轿厢侧钢丝绳,使用手拉葫芦起吊轿厢使安全钳复位。b)平层操作。按条款A.2.4.4.1执行。B.2.3.3无机房电梯操作a)复位安全钳。如果紧急电动运行电梯,轿厢不能向上或向下运行,则可以判定为安全钳动作。此时应前往底层端站,按进入底坑标准程序进入底坑,使用千斤顶,顶升对重框,拆除对重缓冲器,缓慢泄出千斤顶压力,使轿厢上移复位安全钳,之后安装复位对重缓冲器,安全退出底坑。b)平层操作。按条款A.2.4.4.2执行。注:在冲顶情况下,一般轿厢较轻,不适宜采用手动松闸救援方式。B.2.4开门解困按
31、条款A.2.5要求操作。9DB5301/T532021B.3救援结束按条款A.3执行。10DB5301/T532021CC附录C(规范性附录)“轿厢蹲底”救援工作程序(适用于曳引驱动电梯)C.1救援准备按条款A.1执行。C.2救援实施C.2.1确认蹲底情况救援人员到达底层端站后,使用层门防坠伸缩杆进行防护,用电梯专用层门机械开锁钥匙部分打开层门,在层门口若观察到轿厢地坎在层门地坎以下位置,且电梯不能自动复位运行,即确认为蹲底。C.2.2实施救援C.2.2.1对于电梯蹲底困人,可在底层端站打开层门,断开轿厢开门电动机电源,用手拨动门机皮带,打开轿门,使用楼梯让乘客安全离开轿厢,救出被困乘客。C.2.2.2如果底层端站层门被封闭,则按A.2.4条款实施救援。C.3救援结束按条款A.3执行。11DB5301/T532021DD附录D(规范性附录)“夹持困人”救援工作程序(适用于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D.1救援准备按条款A.1执行。D.2救援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