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_T 4541-2023 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_T 4541-2023 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13.020.01CCSZ06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45412023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sforthenon-hazardousindustrialsolidsastedisposalintheabandonedminingpitsandecologicalrestorationtechnology2023-07-31发布2023-08-31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4/T45412023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选址.34.14.2一般规定.3其他规定.35勘察.45.15.25.
2、35.4一般规定.4水文地质勘察.4工程地质勘察.5可行性分析与评价.66设计.76.1设计原则.76.2总体设计.76.3露采坑场地处理.86.4防渗及导排水.96.56.6拦挡坝.11场区道路设计.127堆填.127.17.27.3施工准备与过程控制.12堆填作业要求.12堆填污染控制要求.138生态修复.138.18.28.3封场.13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要求.13建设用地修复模式技术要求.149安全与环境监测.159.1主体工程安全监测.159.29.39.49.59.6地下水监测要求.15地表水监测要求.16大气监测要求.16土壤监测要求.16生态修复效果监测与管护.1610竣工验收.
3、1610.1竣工验收程序.17IDB34/T4541202310.210.3验收内容.17验收标准.17附录A(资料性)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18附录B(资料性)边坡地质结构分类.19附录C(资料性)边坡岩体结构面测量要点.21附录D(资料性)边坡破坏模式分类.22附录E(资料性)入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要求.23附录F(资料性)截排水工程设计计算方法.24IIDB34/T4541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提出并归
4、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港好江南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安徽省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铜陵市标准化研究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罗传华、刘章平、丁丹、詹慧宗、华绍广、查甫生、许光泉、李香梅、夏冰、单士锋、李同鹏、康博、李书钦、汪陆一、余敏、徐彩平、赵建、刘昆、胡凌、邓广柱、陈佳、舒敏。IIIDB34/T45412023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废弃露
5、天采坑与生态修复工程的选址、勘察、设计、堆填、生态修复、安全及环境监测、竣工验收。本文件适用于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废弃露天采坑与生态修复工程等技术工作,现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场地的生态修复工程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5(所有部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889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
6、制标准GB/T17643土工合成材料聚乙烯土工膜GB18599-202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38509滑坡防治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96管井技术规范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86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550
7、17工程勘察通用规范(附起草说明)GBJ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DL/T5259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395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HJ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55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HJ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1DB34/T45412023HJ761固体废物有机质测定灼烧减量法HJ96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NY/T1121.16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70(所有部分)矿山生
8、态修复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废弃露天采坑abandonedminingpits矿山开采活动结束后形成的凹陷废弃地。3.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non-hazardousindustrialsoildwastelandfill对废弃露天采坑进行场地整理后最终用于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填埋设施。3.3类场classnon-hazardousindustrialsoildwastelandfillfacility可接受GB18599-2020第6.1条规定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并符合其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要求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3.4类场classnon-hazardo
9、usindustrialsoildwastelandfillfacility可接受GB18599-2020第6.2条、6.3条规定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并符合其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要求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3.5地貌重塑landformreshaping结合原有地貌的特点,为稳定边坡和防治水土流失,对废弃露天采坑迹地采取有序回填和场地整形等技术措施,形成稳定边坡并与周边地貌景观相协调的新地貌。3.6相容性miscibility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合放置,不会产生爆炸、燃烧,释放有毒有害液(气)体等不良物理化学反应的性质。3.7拦挡坝blockdam用于支撑超出原状地面标高一
10、般工业固废堆填体的坝。3.8回填backfilling在复垦、景观恢复、用地平整和稳定露采边坡等工程中,以生态修复为目的,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替代砂、土、石料等生产材料填充废弃露天采坑等遗留废弃迹地的活动。3.9人工防渗衬层artificialliner人工构筑、设置在填埋场底部或边坡上,由天然材料和(或)人工合成材料组成的防止渗漏的衬层。2DB34/T454120233.10堆填作业landfilloperations填埋场中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堆填的过程。3.11封场closure当露采坑停止回填,不再接受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时,采取的防渗、覆土、生态绿化等一系列处理措施。3.12生态修复e
11、cologicalrestoration对回填后的场地采取各类生态修复措施,使其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并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过程。3.13生态重建ecologicalreconstruction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生态等工程技术方法,围绕废弃露天采坑受损生态功能的修复生境、恢复植被和生物多样性重组等过程,重构生态环境并使其进入良性循环。4选址4.1一般规定4.1.1填埋场地应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定规划要求,应与所在地国土空间规划协调一致,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水土资源保护要求相一致。4.1.2拟用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废弃露天采坑和生态恢复工程,应充分收集填埋场及其周边既有水文地
12、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矿山开采资料,通过现状调查、固体废物污染特征调查,经综合研究诊断出影响工程建设的问题与潜在风险,重点进行不稳定斜坡、渗透、地球化学异常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以确定填埋场地的适宜性。4.1.3对拟定场址应经过勘察和填埋工艺方案设计,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相关管理部门审查,确保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废弃露天采坑和生态修复的环境风险可以接受。4.2其他规定4.2.1用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和生态恢复的露天采坑选址不应位于以下地区: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水源保护区;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以及国家和地方
13、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内;活动断层、岩溶强发育区、地质灾害发育区以及天然湿地等区域;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在长江干流岸线三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一公里区域范围内;上述选址规定不适用于以提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的改建工程。4.2.2所选露天采坑地质条件应满足回填后的地基承载力与变形要求,避免防渗工程、管道工程、构筑物的功能破坏。3DB34/T454120235勘察5.1一般规定5.1.1勘察目的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与生态修复工程应进行工程勘察,须查明露天采坑场地的水文
14、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评价边坡稳定性和生态环境影响,并提出场地水土污染防控、边坡工程防治建议。5.1.2勘察范围5.1.2.1应根据回填露采坑及其影响区域的水文地质单元、地表径流和流域、地下水流场等因素综合确定。5.1.2.2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场地工程勘察除应满足本章条款要求外,还应符合GB55017的规定。5.1.3勘察工作任务在充分收集原矿山开采情况和回填的废弃物物理化学性质及渗滤液化学成分等资料基础上,以水文、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等综合方法,获取工程设计所需参数,对地质结构稳定性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提出设计施工和监测工作建议,重点做好下列工作:查明场地
15、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动态特征,划分含水层(带),预测露采坑渗水量和污染渗漏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查明场地岩土体结构、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评价露采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稳定性,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调查有价值的自然景观、文物、采空区分布情况,查明水土环境本底数据,评价场地生态环境质量;预测场地整理等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预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过程对周边水体和岩土体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5.2水文地质勘察5.2.1勘察内容5.2.1.1确定场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查明场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重点调查周围地表水体对矿坑水补径
16、排关系,查明充水水源、补给通道及含水层的渗透性。5.2.1.2查明研究区的含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条件等;查明不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地下水流场特征,确定矿坑水文地质边界,分析填埋场对隔水层的影响。5.2.1.3查明矿坑充水影响较大的构造破碎带,主要包括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溶蚀特征、储水性、导水性、隔水性以及与其它含水层和地表水联系,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存在突涌水段、渗滤液渗漏地段,并提出防治建议。5.2.1.4对可溶岩分布区,应重点查明岩溶发育条件,溶洞、土洞、塌陷分布范围,岩溶发育通道及地下水流向,结合区域地
17、质条件预测岩溶发育规律,分析岩溶对防渗、构筑物稳定性的影响,评估抽排矿坑积水诱发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及危险性,预测生态修复前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渗滤液可能污染的范围和危害程度。4DB34/T454120235.2.1.5查明硫化型残留矿(化)体等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赋存状态、含量、分布规律以及迁移特征。5.2.1.6查明对矿坑有影响的地表水、淋溶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质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论证其对水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地表水防治建议。5.2.1.7环境水文地质参数应进行现场试验,依据GB50021-2001中7.2和附录A规定的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5.2.1.8分析判断
18、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2.2水文地质测绘与调查5.2.2.1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场区,其中:区域范围一般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查明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为重点;场区范围应包括矿坑疏干排水区域、补给边界和污染物随地下水渗流发生迁移、扩散可能影响的范围。区域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5000,场区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01:2000。5.2.2.2调查、收集与采坑相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本底值或对照值。5.2.2.3地表水污染调查包括:污染源位置、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排放途径,废水、废渣处理和综合利用情况。5.2.2.4矿坑水污染调查,重点调查硫化型矿床矿山边
19、坡含矿性及面流渗出液水化学特征,矿坑排水及废弃的尾矿和废石堆在降水淋滤作用下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调查矿坑排放的高悬浮物和高矿化水的排放浓度、分布范围及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5.2.2.5水文地质钻孔设计和施工,应尽量布置在勘探线上,并控制地下水天然流场的补给、径流、排泄各个地段及矿坑排水后流场变化。5.2.2.6勘探线宜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破碎带、边坡残留矿(化)体布置。5.2.2.7物探应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相互配合,所采用方法可根据探测对象的物性、工程分辨率要求和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5.2.2.8水文地质剖面数量2条4条,每条剖面钻孔数量不宜少于3个。5.3工程地质勘察5.3.1勘
20、察内容5.3.1.1查明岩体的分布,研究岩体的工程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地质岩组,区分软弱岩层和风化破碎带。5.3.1.2查明场地的构造特征,查明断层、褶皱、密集节理带、岩脉的空间分布状况、组合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对其中直接影响边坡稳定的软弱结构面应重点研究;查明各组节理和其他成组不连续面的发育程度,确定其优势产状及表征其性质的统计参数。5.3.1.3确定可能被滑动面切穿的岩体的抗剪强度和可能构成滑动面的不连续面的抗剪强度。5.3.1.4查明崩塌、滑坡、采空区地表变形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成因、发展趋势,判定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5.3.1.5提供区域性地质构造、地震地质资料,分析场地地震效
21、应,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5.3.1.6在工程地质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边坡分区,对各边坡分区进行破坏模式和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5.3.1.7对稳定性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边坡提出治理措施建议。5.3.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5DB34/T454120235.3.2.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20001:1000,测绘成图范围应包括露采坑境界线以外宽1/22/3边坡高度地带。对边坡有重大影响的地质单元体,崩塌、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5.3.2.2调查台阶边坡的变形与破坏情况及影响因素。5.3.2.3各工程地质分区应布设不少于1条勘探线,分区面积较大时,不少于2条勘探线。勘探线宜
22、垂直于边坡走向或平行于沿潜在滑坡方向布设。每条勘探线不少于3个钻孔。钻孔应穿过不连续面或预计的最低可能滑动面,并深入其下不小于10m。5.3.2.4测定岩层产状,判定褶皱类型和褶皱要素,并调查断层性质;对节理裂隙进行详细测量;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及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5.3.2.5边坡岩体结构类型见表B.1,岩体完整程度见表B.2。5.3.2.6对滑坡地段的测绘与调查应单独进行,测绘范围应包括滑体周界外侧滑体高度1倍3倍的距离。滑坡调查及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确定滑动前的地质条件和原有的台阶或地表形态;调查和测定滑坡体周界、滑动面位置及其他滑坡要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情况、滑
23、动带的组成、结构面的产状、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成因、变形规律,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滑坡治理的建议。5.3.2.7对崩塌地段的测绘与调查应单独进行,测绘范围包括崩塌区周界外侧崩塌高度1倍2倍的距离。调查及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调查构成崩塌或危岩体的边坡形态和地形条件、坡体变形开裂情况、崩塌历史、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的自然与人为影响因素;判断边坡发生崩塌或转化为滑坡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5.3.2.8调查成组不连续面的详细测线每条长20m30m,应记述的内容包括:不连续面类型、产状、粗糙度、起伏度、间距、长度、开度、搭接关系、充填状况、流水情况、岩石硬度等。5.
24、3.2.9详细测线测量的结果应及时整理,将不连续面按类型和产状分组;根据各组的发育程度、贯通情况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划分等级次序,确定出优势组、软弱组和产状不利组;边坡岩体结构面测量与统计见规范附录C。5.4可行性分析与评价5.4.1评价原则利用废弃露天采坑填埋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与生态修复工程勘察评价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将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生态环境等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分析与综合研究,针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现状评价、预测评价和风险评估。5.4.2水土环境影响评价5.4.2.1场地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本底与预测评价应照HJ2.3、HJ610、HJ
25、964、HJ19规定执行。5.4.2.2根据场地区域生态环境管理要求,以本底值和环境保护目标为评价目标,依据勘察成果建立适宜的预测模型,重点对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影响等开展环境影响预测分析,明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用于露天采坑回填与生态修复时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范围,以及特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影响途径。6DB34/T454120235.4.2.3根据生态修复模式确定土地利用性质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判别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与生态修复的适宜性,并给出环境风险管控目标、防控措施、监测计划等建议,并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确保环境风险可以接受。5.4.3边坡
26、稳定性评价5.4.3.1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计算,进行综合评价。5.4.3.2地质结构和破坏模式见附录D,并按破坏模式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确定计算参数,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应对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5.4.3.3边坡稳定性计算以极限平衡法为主,分别按自重+附加荷载+地下水压力()、自重+附加荷载+地下水压力+采坑水位下降()二个荷载组合进行,设计安全系数满足荷载组合1.201.10、荷载组合1.151.05的要求,潜在破坏面上存在固体废物反压状况时取低值,否则取高值。5.4.3.4边坡稳定性应按边坡分区分别选择代表性剖面进行二维分析与计算。5.4.3.5对存在
27、多种破坏模式或多个滑动面的边坡,应分别对各种可能的破坏模式或滑动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并以最小安全系数作为边坡安全系数。5.4.3.6岩质边坡中不同性质结构面抗剪强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硬性结构面抗剪强度应取峰值强度最小值的平均值;软弱夹层及软弱结构面抗剪强度应取屈服强度;泥化夹层抗剪强度应取残余强度。5.4.3.7岩体及其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室内试验、原位实验等方法确定;无条件进行实验时,可采用反演分析、经验类比的方法综合分析确定。6设计6.1设计原则6.1.1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与生态修复工程应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布局,结合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充
28、分利用废弃露天采坑空间进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选择合理的修复模式,因地制宜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周边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6.1.2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与生态修复工程应确保工程安全,控制污染环境,突出生态功能,尊重自然风貌。6.1.3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与生态修复工程应遵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合理确定填埋场库容、分区和治理方法、防渗工艺、生态修复模式。6.1.4入场填埋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满足附录E的要求。6.1.5根据填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类别和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填埋
29、场分为类场和类场。不相容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分区、分类建设;相容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宜分区、分类建设,并对应不同的技术要求,混有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区域按类场建设。6.1.6堆体的堆置高度、分层碾压厚度、放坡坡率、平台宽度、台阶高度应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地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等确定。多台阶堆填的总体坡度应满足整体稳定性要求。6.2总体设计6.2.1一般规定7DB34/T454120236.2.1.1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与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设计应优先采用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做到技术可靠、节约用地、设施安全、作业方便、经济合理。6.2.1.2主体工程设计内容可包括场地整理
30、、拦挡坝、防洪及雨污分流系统、防渗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生态修复及监测系统。可根据露采坑实际情况、固废属性以及环境风险情况最终确定所需系统。6.2.1.3辅助工程设计内容应配备保证工程周期内良好运行的辅助工程,包含场区临时道路、堆放及分选场、供配电、给排水设施、生活和办公管理设施、设备维修、消防和安全设施、环境保护设施、通信监控设施等。6.2.1.4应尽可能地利用场地整理过程中产生的土方、石方资源,用于截排水沟、拦挡坝、封场、植被重建等工程设施建设。6.2.1.5应尽可能地利用填埋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原材料,采用合理的工艺和有效的处理方法,用于填埋场区域内施工道路、分区
31、隔离带填筑和水平防渗体等工程设施建设。6.2.2总平面布置6.2.2.1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库容、堆填施工流程、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并兼顾防火、安全、卫生、节能、施工、维护等要求进行合理布置,主要功能区包括露天采坑回填作业区、安全隔离区、管理区、进出场道路等。6.2.2.2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边坡稳定性和作业条件等实际情况分区实施,分区设置应有利于物料运输、回填等作业,并与各车辆进出场道路合理衔接。便于堆填作业,提高堆填作业效率,减少机械倒运和推平距离,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目的。6.2.2.3工程人流和物流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区域交通有关要求,宜采用人流和物流分离,方便废物运输车进出
32、,尽量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工程应布置车辆清洗设施,宜设在外运通道出口附近,以便于及时清洗卸料后的车辆。6.2.2.4回填作业区周围应设置围墙或防护栅栏等隔离设施,并应在回填作业区边界周围设置防尘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及防火隔离带。6.2.3竖向设计6.2.3.1填埋场竖向设计应结合地形,做到有利于雨污分流、地下水自然导排以及渗滤液处置与导排。6.2.3.2填埋场垂直分区标高宜结合露采边坡防渗膜锚固平台高程和拟修复的生态功能分区确定,生态修复所采取的安全、环保措施应满足堆体稳定性与污染控制要求。6.2.3.3露采坑底部地下水、渗滤液导排系统纵向坡度不宜小于2。截、排水沟走向应充分利用既有地形,坡度应使雨水导排顺畅且避免过度冲刷。6.2.3.4地下水溢流、渗滤液等调节池宜设置在地势较低处,以利于自然排水。6.2.3.5应对填埋场的堆填体、封场覆盖系统等边坡,采用简化毕肖普法进行稳定性验算,并满足下列要求:堆填体边坡抗滑最小安全系数,正常工况不小于1.30,暴雨工况不小于1.15;堆填体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现场试验、室内直剪试验、室内三轴试验、工程类比或反演分析等方法综合确定;土工材料界面抗剪强度宜取最小峰值强度指标;每填高20m和封场时,应验算的破坏模式包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