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506-2023 通督调神针刺疗法应用指南(安徽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T 4506-2023 通督调神针刺疗法应用指南(安徽省).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ICS 11 CCS C 05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45062023 通督调神针刺疗法应用指南 Guid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dredging du channel and regulating mind 2023-07-31 发布 2023-08-31 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4/T 4506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2、。本文件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庆市立医院、亳州健康养生产业研究院、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颖、胡进、李伟、刘奕蕾、李妩玲、张娓、王婧吉、张成、张闻东、唐云、吴海洋、王海涛。DB34/T 45062023 1 通督调神针刺疗法应用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通督调神针刺疗法的适应症,并规定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开展通督调神针刺疗法的治疗。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3、;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通督调神 Tongdu Tiaoshen 由全国名老中医张道宗教授提出的,通过针刺督脉穴为主治疗与中医“神”相关的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中风 Stroke 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癫痫 Epilepsy 俗称羊癫疯,指发作期神志异常,元神失控所致意识昏扑,
4、牙关紧闭,目睛上翻的情况,可出现昏扑、跌倒、口吐白沫或口中怪叫表现。痴呆 Dementia 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不知饥饿等。眩晕 Vertigo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DB34/T 45062023 2 不寐 Insomnia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
5、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郁证 Syndrome of depression 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郁闷、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部胀满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刺手 The needling hand 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押手 The holding hand 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行针 Manipulating
6、 the needle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得气 Arrival of Qi 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4 适应症 中风 4.1.1 取穴 4.1.1.1 主穴:百会、上星、风府、哑门、大椎、筋缩、命门。4.1.1.2 配穴:气虚血瘀配血海;风痰阻络配丰隆;肝阳上亢配行间;肝肾阴虚配太冲、太溪。4.1.2 操作 4.1.2.1 百会、上星平刺 0.5-0.8 寸;大椎斜刺 0.5-1 寸;筋缩微向上斜刺 0.5-1 寸;命门直刺 0.5
7、-1 寸。风府、哑门针刺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以上诸穴均平补平泻。4.1.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血海、太冲、太溪针用补法。丰隆、行间针用泻法。以上配穴均双侧取穴。4.1.2.3 针刺得气后,留针 40 分钟,期间行针 1 次,每日 1 次,30 日为一个疗程。癫痫 4.2.1 取穴 DB34/T 45062023 3 4.2.1.1 主穴:龈交、百会、大椎、至阳、脊中、命门、鸠尾、腰奇、间使、丰隆。4.2.1.2 配穴: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亏虚者加肝俞、
8、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4.2.2 操作 4.2.2.1 龈交向上斜刺 0.2-0.3 寸;百会平刺 0.5-0.8 寸;大椎、至阳、脊中斜刺 0.5-1 寸;命门直刺 0.5-1 寸。鸠尾向下斜刺 0.3-0.6 寸;腰奇向上平刺 1-1.5 寸。间使直刺 0.5-1 寸。丰隆直刺 1-1.5寸。以上诸穴,丰隆泻法,其余平补平泻。其中间使、丰隆双侧取穴。4.2.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其中曲池、神门、合谷、阴陵泉、风池、膈俞、内关针用泻法。心俞、脾俞、足三里、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针用补法。以上配穴均双侧取穴。4.2.2.3 头部腧穴进针后,快频率捻转
9、手法,每分钟 120-180 次,持续 2-3 分钟,留针 45 分钟,期间行针 2 次,每日治疗 1 次,15 日为一个疗程。痴呆 4.3.1 取穴 4.3.1.1 主穴:百会、四神聪、神庭、风府、风池、水沟。4.3.1.2 配穴: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痰浊上扰加丰隆、中脘、足三里;瘀血阻络者加内关、膈俞。4.3.2 操作 4.3.2.1 百会向前平刺 0.5-0.8 寸;四神聪朝向百会方向平刺 0.5-0.8 寸。神庭向上平刺 0.5-0.8 寸。风府针刺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风池平透风府,双侧取穴。水沟向上斜刺 0.3-0.5 寸。以上诸
10、穴,水沟针用泻法,其余平补平泻。4.3.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肝俞、肾俞、足三里、中脘针用补法,丰隆、内关、膈俞针用泻法。配穴除中脘外均双侧取穴。头部穴位间歇捻转行针。4.3.2.3 针刺得气后留针 40 分钟,期间行针 1 次,每日 1 次,10 日为一个疗程。眩晕 4.4.1 取穴 4.4.1.1 主穴:百会、风府、大椎、风池。4.4.1.2 配穴;肝胆火盛加行间、支沟;肝肾不足加太溪、太冲;4.4.2 操作 4.4.2.1 百会向前平刺 0.5-0.8 寸;风府针刺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风池平透风府,双侧取穴。大椎斜刺
11、 0.5-1 寸;以上诸穴,均平补平泻。4.4.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行间、支沟针用泻法。太溪、太冲针用补法。以上诸配穴均双侧取穴。4.4.2.3 针刺得气后,留针 40 分钟,每日 1 次,10 日为 1 个疗程。不寐 4.5.1 取穴:4.5.1.1 主穴:百会、神庭、印堂、安眠、神门、内关、三阴交。DB34/T 45062023 4 4.5.1.2 配穴: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太溪;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心虚胆怯者加心俞、胆俞;肝火扰心加太冲、太溪;痰热扰心者加丰隆;胃气不和者加足三里、中脘。4.5.2 操作 4.5.2.1 百会向前平刺 0.5-0.8 寸,神庭向上
12、平刺 0.5-0.8 寸。印堂采用提捏进针法,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 0.3-0.5 寸。安眠直刺 0.5-1 寸。神门直刺 0.3-0.5 寸。内关直刺 0.5-1 寸。三阴交直刺 1-1.5 寸。以上诸穴,三阴交针用补法,其余平补平泻。其中安眠、神门、内关、三阴交双侧取穴。4.5.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心俞、肾俞、脾俞、胆俞、足三里、中脘、太溪针用补法。太冲、丰隆针用泻法。以上诸配穴均双侧取穴。4.5.2.3 针刺得气后,留针 40 分钟,期间行针 1 次,每日 1 次,10 日为 1 疗程。郁证 4.6.1 取穴 4.6.1.1 主穴: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
13、道。4.6.1.2 配穴: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心神不安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4.6.2 操作 4.6.2.1 百会平刺 0.5-0.8 寸。风府针刺取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神庭向上平刺 0.5-0.8 寸。水沟向上斜刺 0.3-0.5 寸。大椎斜刺 0.5-1 寸。神道斜刺 0.5-1 寸。以上诸穴均平补平泻。4.6.2.2 配穴根据部位取常规针刺角度和深度。心俞、三阴交、太溪、肝俞、肾俞针用补法。曲泉、膻中、期门、通里针用泻法。以上诸配穴除膻中均双侧取穴。4.6.2.3 针刺得气后,
14、留针 40 分钟,期间行针 1 次,每日 1 次,10 日为 1 疗程。5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常选取俯卧位或坐位。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输穴进行揣穴。参照 GB 15982 医院卫生消毒标准:术者消毒手指后,患者针刺局部消毒后进针。进针后,施以补写手法。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起针一般用左手拇(示)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转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6 注意事项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DB34/T 45062023 5 针刺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