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单 选 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30.0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B.蝙 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 的 是()A.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2、环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3.假设某棉田生态系统只存在“棉花一棉铃虫一食虫鸟”一条食物链。其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食虫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b-d-eC.若食虫鸟增加1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a/gkg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4.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
3、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D.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5.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B.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或生物C.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不都具有全球性6.生态农业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4、设计的主要原理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B.比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D.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7.为了拯救野生朱鹘,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鹘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有关野生朱鹘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鹘大量减少的原因B.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鹘与鱼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C.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鹘最有效的方式D.野生朱鹃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8.随 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5、的提出,生态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B.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低效益、可持续C.“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在湿地的周围建立缓冲带可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9,每年的5 月 2 2 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19年的主题是“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合理引入某种害虫的天敌既能有效控制害虫又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B.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可行的措施第 2 页,共 28页C.雾霾天气影响物种生育的温度、光照、p
6、H等环境条件,会破坏生物多样性D.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10.下列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的是()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通过作物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向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11.下列关于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叙述,合理的是()A.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B.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是开发农田,增加农民收入C.矿石的开采只是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其他危害D.该生态工程恢复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原理、协调原理12.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原理
7、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果酒和果醋制作分别需要醋酸菌和酵母菌B.酵母菌和醋酸菌都可以利用糖源进行发酵C.制作果酒或果醋,都需要不断充入氧气D.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13.如图甲是果酒和果醋发酵的装置图,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充 吵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气 HQf c o j+HQ|“为 I 可一 二 一.甲 乙A.用图甲所示装置制作果酒时,要加入适量的酵母菌,且一直关紧阀a和阀bB.用图甲所示装置制作果醋时,阀a要关闭C.在无氧条件下能发生图乙中的过程D.过程都需要氧气的参与,且反应场所相
8、同14.如图为苹果酒的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速率越来越快B.集气管中的气体都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ChC.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J”型增长D.如果发酵瓶漏气,发酵液表面可能会出现菌膜)-、*丁,一 15.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制作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野生型酵母菌B.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酵母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C.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醋酸菌能大量生长繁殖D.在酸性条件下,漠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16.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同。下列有关一
9、种以C02为惟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17.如表是某同学培养微生物时配制的培养基,关于此培养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编号成分(NH4)2SO4KH2PO4 FeSO4 CaCl2H2O含量0.4g4.0g0.5g0.5g 100mLA.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B.此表中的营养成分共有三类,即水、无机盐、氮源C.表中各成分的重量按照所培养的微生物的营养需要来确定D.若除去,此培养基可用于培养大肠杆菌18.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和平板划线法
10、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B.转换划线角度时,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接种环后直接进行划线C.沾取菌液和划线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D.划线时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19.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C.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20.下列有关微生物分离,培养和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第4页,共28页A.分离土壤中微生物时,需要先对土壤灭菌,再进行培养B.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时,一般选用10勺07
11、倍的稀释液C.统计菌落数目时,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一个活菌会形成一个菌落D.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进行计数二、多 选 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21.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密不可分D.研究两个物种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22.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食物来源
12、和栖息空间B.森林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森林斑块导致生物栖息地碎片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D.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基因多样性23.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A.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和植被恢复B.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自生原理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24.下列关于传统生产果酒、果醋和泡菜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果酒时,简单冲洗葡萄,去掉表面的泥土等污物即可B.制作果醋和泡菜的主要微生物是原核生物,它们的代谢
13、类型相同C.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D.进行发酵之前,发酵器具和原材料都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免杂菌污染25.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纯化培养微生物时,接种后的培养基应倒置在恒温培养箱内振荡培养B.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可以不加入琼脂C.划线操作时,不能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D.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培养三、探 究 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 5 5.0 分)2 6.图1 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2 代表的是图1 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 1 中能够将大气中的
14、C O 2 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 (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2)图 1 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 环 的 主 要 形 式 是。(3)图 2 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I 的生物属于 (填成分),处于皿中的生物为第 营养级。(4)从图2 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2 7.某弃耕地的存在食物链:植物-田鼠-鼬。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是J/(h m2*a)o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 5 x 1 01.05 X1 097.5 0 x 1 08
15、7.1 5 X1 082.4 4 x 1 072.2 5 x 1 072.1 8X1 07(1)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 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 I h n?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 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 5 只。该种群密度 是 只加蜡。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偏小/不变)(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o 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有。(3)能 量 从 田 鼠 传 递 到 鼬 的 传 递 效 率 是。(4)田鼠和融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一%5%用于,其余在呼第6页,共28页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
16、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鼠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 息 传 递 能 够。2 8.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 培养基。回答下列问题:(1)M 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以抑制的生长,加入了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2)M 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 除 水 和 氮 源 外 还 有。氮源进入细菌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答出两点即可)。(3)若在M 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
17、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加 入 的 显 色 剂 是,该方法 能 筛 选 出 产 生 淀 粉 酶 微 生 物 的 原 理。2 9.谷氨酸棒状杆菌可用于微生物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从而制取谷氨酸钠(味精)。如图为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通过发酵工程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回中间产物答下列问题:a-酮戊二酸谷氨酸脱氢酶抑制NH;谷氨酸(1)与酵母菌相比,谷 氨 酸 棒 状 杆 菌 在 结 构 上 的 主 要 特 点 是;谷氨酸发酵的培养基成分有豆饼水解液、玉米浆、尿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生物素等,从物理状态看,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2)测定谷氨酸棒状
18、杆菌数目可采用的计数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后者计数的结果比前者计数的结果值更 (填 大”或“小”),原因是后者计数的是 数,且可能会出现 的情况。(3)由图可知,谷氨酸棒状杆菌体内若积累了较多的谷氨酸,则会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微生物这种对自身代谢速率的调节方式是 o(4)在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发酵液的p H,在 条件下,该菌才能通过代谢积累谷氨酸。3 0.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但若不经细菌的分解,就不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同学们试图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
19、养基成分如表所示,实验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土城含尿素培养基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储水定容到1 0 0 0 m L,K H 2 P o 4N a2H P O4M g S O4-7 H2O葡萄糖尿素琼脂1.4 g2.1 g0.2 g1 0.0 g1.0 g1 5.0 g(1)此培养基不能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理由是营养成分不适宜,且缺少。(2)该培养基能筛选出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是 由 于 该 培 养 基,只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3)培养基中的葡萄糖的作用是为“目的菌”生长提供所需的 和,实验需要振荡培养,是由于尿素分解菌是 型生物。(4)图中将细菌转到固体培养基上时,
20、可采用 法在含尿素的培养基上接种,获得单菌落并进行计数。初步筛选出来的菌种还需要用生化的方法作进一步的鉴定: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指示剂,接种并培养初步筛选的菌种,若菌落周围出现红色环带,则可准确说明该菌种能够分解尿素。(5)在实验中,下列材料或用具需要灭菌的是 (填序号)。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玻棒、试管、锥形瓶和吸管;实验操作者的双手(6)在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 5 0 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 0 个菌落。A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填序号)。土样不同;培养基污染;操作失误:没有设置对照第8页,共28页如图表示果酒和果
21、醋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酸IC6 Hl 丙酮酸 一-酒精+CO?CO2+H2O(1)过程均发生在酵母菌细胞的 中。(2)过程是醋酸菌在 时,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过程是醋酸菌在 时,将葡萄糖转变成醋酸。(3)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菌种主要来自。制作果酒时,温 度 应 该 控 制 在0(4)果汁装瓶时,加入发酵瓶中的果汁不要太多,最好占发酵瓶容积的|,目的是:在 发 酵 初 期 让 酵 母 菌;在发酵旺盛时期,防止。(6)若在果汁中就含有醋酸菌,则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原因是。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
22、解:A、同种生物之间也能进行信息传递,A 错误;B、蝙蝠的“回声定位”体现了物理信息,B 错误;C、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正确;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D 错误。故选:C1、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
23、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作用及传递过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答案】B【解析】解:A、水、太阳能、热能等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成分,A错误;B、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 正确;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二者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 错误;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
24、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 错误。故选: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第 10页,共 28页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3 .【答案】D【解析】解:A、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生物,第三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流向分解者,c 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棉铃虫的同化量,A正确;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c-呼吸消耗量e=摄入量b-粪便量d-呼吸消耗量0=,1七,B 正确;C、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第一到第二、第二到第三营
25、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1 0 0%、自 1 0 0%,若食虫鸟增加1 k 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匕(以 1 0 0%)+(会 1 0 0%)=(k g;C正确;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但不能进行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D错误。故选:D。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食物链书写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4 .【答案】C
26、【解析】解: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 正确;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 正确;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也有关,C错误;D、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种类改变,影响了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D正确。故选:C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5.【答案】A【解析】解:A、生态系统中
27、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A错误;B、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这些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或生物,B正确;C、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具有全球性,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正确。故选:Ao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28、、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丰富度的相关探究实验、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6.【答案】C【解析】解:A、生态农业设计的主要原理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A正确;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也强,B正确;C、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不是越多越好,且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C错误;D、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D正确。故选:Co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
29、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本题结合社会热点考查生态农业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并对具体情境进行分析。7.【答案】D第12页,共28页【解析】解:A、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A 正确;B、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鹘与鱼类之间有着共同食物贝类,朱鹘以鱼类为食,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B 正确;C、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式是就地保护,C 正确;D、野生朱鹘可利用的总能量远小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
30、的总能量之和,D 错误.故选:D.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式是就地保护;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鹘与鱼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野生朱鹘可利用的总能量远小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8.【答案】B【解析】解:A、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A 正确;B、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高效益、可持续,B错误;C、“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 正确;D、在湿地的周围建立缓冲带可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D 正确。故选:
31、B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2、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的概念,掌握生态工程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9.【答案】D【解析】解:A、合理引入某种害虫的天敌后,既可控制害虫,又可增加生物多样性,A 正确;B
32、、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属于就地保护,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可行的措施,B正确;C、雾霾天气影响物种生育的温度、光照、p H等环境条件,会破坏生物多样性,C正确;D、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且物种数量已经很少,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例如,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D错误。故选:D。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3、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本题主要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0.【答案】C【解析】解:A、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应是采伐量小于森林生长量,A正确;B、人工鱼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高密度养鱼时生产者的能量肯定会小于消费者的能量,但可以人工补充能量来维持其平衡,B正确;C、在农业生产中,收获农作物时从土壤中收走多少N元素就必须补充多少N元素,否则土壤就会越来越贫瘠,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C错误
34、;D、农田中,农作物对氮肥的需要量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因此向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D正确。故选:C o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即在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再生资源的再生过程来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原则.如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应是采伐量小于或等于森林生长量.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学生熟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能结合实际事例进行分析和做出准确判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尤其是C选项,要求学生明确农业生产中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土壤施肥,这样才能保持农业
35、生产的稳第 14页,共 28页定高产.11.【答案】D【解析 1 解:A、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矿区废弃地生态的环境被破坏,只依靠自然演替速度较慢,A 错误;B、矿区废弃地的土地条件极端恶劣,甚至有严重重金属污染,植被难以恢复而农作物更难以生长,大力发展农田,收效难以保证,B 错误;C、矿石的开采不仅是破坏生态环境,也会产生其他危害,如地表塌陷等,C 错误;D、该生态工程恢复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D 正确。故选:D。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2)对策:人工制造表
36、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2.【答案】B【解析】解:A、果酒制作需要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果醋制作需要的微生物是醋酸菌,A 错误;B、酵母菌可以通过无氧呼吸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醋酸菌可以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B 正确;C、由于酵母菌要在无氧状态下才能产生酒精,所以在酒精发酵阶段不能通入氧气,C错误;D、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始终有气体产生,而醋酸菌在缺少糖源时的发酵过程中无气体产生,D 错误。故选:Bo1、在利用酵母菌
37、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C,pH最好是弱酸性。2、醋酸菌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及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13.【答案】C【解析】解:A、图甲所示装置中,阀a控制进气,阀b控制排气,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a以创造无氧环境,适时打开阀b 一段时间以排
38、出产生的C02,A错误;B、用图甲所示装置制作果醋时,由于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因此阀a要打开,B错误;C、图乙中的过程表示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过程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都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C正确;D、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该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过程表示醋酸发酵,由于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因此该过程也需要氧气的参与,但两者的反应场所不同(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故选:Co1、分析甲图:甲图为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图,其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醋制作时通入氧气的:排气孔的作用是排气,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2、分
39、析乙图:图中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表示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表示醋酸发酵。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4.【答案】D【解析】解:A、酒精发酵过程中,开始时,酒精的产生速率逐渐加快,后来保持相对稳定,最后由于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等原因,酒精的产生速率逐渐减慢,A错误;B、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Ch,B错误;C、由于资源空间有限,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S”型增长,C错误;D、如果发酵瓶漏气,会导致发酵液表面可能会出现菌膜
40、,D正确。故选:D。I、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第16页,共28页(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l206+60+602+82+12+0+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l2O652CO2+2C2H50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掌握果酒和果醋发酵装置,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5.
41、【答案】A【解析】A、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野生型酵母菌,A正确;B、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B错误;C、醋酸菌是好氧菌,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醋酸菌不能生长繁殖,C错误;D、在酸性条件下,重倍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D错误。16.【答案】B【解析】解: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A正确:B、该碳源是二氧化碳,属于无机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能源物质,B错误;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C正确;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D正确;故选:Bo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培养基的组成和功能,确定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知识
42、,然后根据选项提示进行判断。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有的还有生长因子,以CO2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自养微生物,培养基中还必须提供氮源、水、无机盐。本题主要是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及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17.【答案】D【解析】解:A、该培养基不含碳源,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A正确;B、此表中的营养成分共有三类,即水、无机盐、氮源,B正确;C、表中各成分的重量按照所培养的微生物的营养需要来确定,C正确;D、大肠杆菌是异养型生物,且不能固氮,因此若除去,此培养基不可用于培养大肠杆菌,D错误。故选:D。分析表格:图 中(N H Q 2 s 0 4 可提供氮源,其他还
43、包括无机盐和水,缺少碳源。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营养构成、种类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 8 .【答案】C【解析】A、培养基需灭菌后再分装到培养皿中,A错误;B、转换划线角度时要先灼烧接种环,待冷却后再从上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进行划线,B错误;C、为防止杂菌污染,沾取菌液和划线应在酒精灯附近操作,C正确;D、划线时,为挑选出单个菌落,最后一区的划线(细菌数最少)和第一区(细菌数最多)的划线不能相连,D错误。1 9 .【答案】A【解析】解:A、进行微生物培养时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A错误;B、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
44、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B正确;C、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同时还应当有针对性地提供选择培养的条件,C正确;D、尿素分解菌中的胭酶能将尿素分解为氨,筛选分离时必须以尿素为唯一碳源,D正确。故选:A o进行微生物培养时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菌落计数法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单位:株/k g)是不同的,例如在干旱土壤中的上层样本中: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数约为2 1 8 5万,放线菌数约为47 7 万,霉菌数约为 2 3.1 万。因此,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
45、释度进行分离,同时还应当有针对性地提供选择培养的条件。尿素分解菌中的胭酶能将尿素分解为氨,筛选时必须以尿素为唯一碳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灭菌和计数等知识,意在加强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2 0 .【答案】C第18页,共28页【解析】解:A、分离土壤中微生物时,由于目的菌落在土壤中,故不能对土壤灭菌,需要对采样的器具进行灭菌,A 错误;B、土壤中细菌比真菌多,在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时,一般选用IO,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B 错误;C、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故可统计菌落数目计数活菌数,C 正确;D、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
46、,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D 错误。故选:Co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1)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2)操作: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3)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xM,其中c 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 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 代表稀释倍数。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分离和培养时的具体实验操作,掌握菌落
47、计数的方法,难度不大。21.【答案】ABD【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物群落,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无机环境)以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 错误;B、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B 错误;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密不可分,其中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C 正确;D、研究两个物种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属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D 错误。故选:ABDo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8、)以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主要是无机物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往复循环范围生物群落生 物 圈(全球性)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图示1-CO,.能量散失1 1 曳一光能小用 弋 耳J kSiLX-CCV1 ;分.作用一 代 表 物 腐 循 环k能 散 失 代衰能量流动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明确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物质循环
49、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 2.【答案】C D【解析】解:A、农田的存在,使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B、森林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生物存在地理隔离,彼此隔离的栖息地会导致生物种群难以维持,因此森林斑块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C正确;D、人工生态通道可以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打破地理隔离,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基因多样性,D正确。故选:C D,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
50、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第20页,共28页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本题主要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3.【答案】BD【解析】解:A、矿区的土壤条件被严重破坏,因此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