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四章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老子》四章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老子四章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理解老子四章的内涵,感悟“为无为的人生智慧。 3.通过“有与无”“大与小等几组关系,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4.理解老子主张的现实意义,并关联到修身、养生、治国等方面。 教学重点: 1.理解老子四章的内涵,感悟“为无为”的人生智慧。 2.通过“有与无“大与小”等几组关系,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老子主张的现实意义,并关联到修身、养生、治国等方面。 教学过程: 导入 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
2、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 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不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老子他说 一、预习提示: 1. 作者简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被尊为“道教
3、始祖,并被称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以博学闻名,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关于“老子”的名字:老子姓李,为什么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老子生而皓首。“老子,隐君子也。老子出生在历史悠久的民族中。他一生下来就必须面对漫长历史的种种文化上的负担。所以他的思
4、想才那么深刻,才那么有穿透力。同时,也才有那么多的阴暗。既是伟大的智慧,同时里面也包含许多消极的东西。)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2.背景介绍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老子四章一课即节选自该书。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
5、,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道德经 关令尹见老子出关,强留之著书。(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即,我知道你要隐居了,要出关而去了,要离开我们了,但是在您走这前,请勉强委屈一下,把您的思想留下来。)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 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
6、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老子的思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谈宇宙问题。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构成的? 第二个层次谈政治问题,谈社会问题。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理想的政治是什么样子的?人类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生活?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秩序来生活? 第三个层次:谈人生智慧。谈为人处世,人生哲学。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
7、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二、翻译课文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老子的思想有鲜明的思辨色彩,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老子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有”和“无的关系。 “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系。 大小、高低、远近等的关系。 (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揉和陶土把它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
8、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思考: 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本章论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等为例来说明“有”与“无是互相依存的。当然,不能片面夸大无的作用,车轮、陶器、房室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才随之存在。常人眼睛只盯着“有”和“实,无视“虚”“空“无”。老子用具体的器物告诉人,“有和“实”是事物的条件和凭借,能用则需
9、要“空和“虚”。现实生活中,持有一定的虚无态度,做到有功不居,有才不傲,有力不乱,能在有无相生的境界里自由徜徉。 (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1.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本段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比喻论证 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将“
1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比喻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 刘建明有感于老子的“四不 “不自见”,方晓百姓之心。“不自见,故明,指的是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不要仅从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去分析判断,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而应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保持明智,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不自是”,方有兼听则明。
11、“不自是,故彰,指的是不自以为是,就能让是非昭彰,知晓事物的内在关联,旨在提醒人们要博采众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不自伐”,方可进退有度。“不自伐,故有功,指的是不自我夸耀,才能更好地成就功业,旨在劝告人们不要居功自傲,自我炫耀,而要脚踏实地,务实低调。 “不自矜”,方能行稳致远。“不自矜,故长,指的是不能自高自大,骄傲自满,否则会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旨在警示人们要谦虚谨慎,志存高远。 (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
12、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通过外事外物来反省自身,把握自己。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知足者富: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的立身之本,才可以长久立身。如果对已经达到得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
13、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不朽。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 (1)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重要。 (2) 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一个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死而不亡”,是说虽然人的身体消亡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道之人是长寿的。 ( 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14、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
15、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解读:这一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
16、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小结: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附:老子名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格局不能狭隘。做人就要像水一样,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只是低调地奉献,这才是世间最伟大的品格。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即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老子是认为天地是无所谓仁爱的,对待世间万物皆是如此,是一视同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从小事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入手,一步一步,成就人生的巅峰。 4.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真正的圣人有自知之明,却不自我表现。 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的行为准则做什么事都不与别人争夺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道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