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6286870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诵读静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美,学习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诗歌如何运用双关等修辞手法、动作描写等写作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4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及通假字。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诗歌如何运用双关等修辞手法、动作描写等写作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3品味语言,体会重章叠句带来的节奏美。 【课时安排】 15分钟。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

2、提问讨论法 4分析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静女 二、分析人物,总结内容 1同桌讨论,静女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怎样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教师引导: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分别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说怿女美”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为什么在文章中反复说“彤管”呢?彤管在文中象征着什么? 教师基本理解: 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

3、修辞手法叫做双关。“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象征。彤管有炜,“炜”色红而光亮,象征热烈、纯洁且健康的爱情 教师总结:(1)女主人公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

4、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最后,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2)男主人公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慕之心的。 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 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老实的。女主人公没

5、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 五、板书 静女 男_ 象征(彤管) 女 爱慕之心 双关、细节 娴静美丽 诚信之心 表达含蓄 大胆机智 憨厚老实 情感炽烈 委婉含蓄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通过思考“芙蓉的内涵,理解古人以花喻人的传统,体会诗歌意象的魅力。 2.了解“悬想”的表现手法,体会爱人分隔两地的无奈和忧伤。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对写的表现手法,体会爱人分隔两地的无奈和忧伤。 2.通过思考“芙蓉”的内涵,理解古人以花喻人的传统,体会诗歌意象的魅力。 【课时安排】 1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过渡语

6、:古人爱采摘花草赠人。静女中女孩给男孩送了“彤管,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为爱人摘采芙蓉) 二、分析意象 思考问题: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基本理解: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思考问题:为什么是采“芙蓉”,而不是其他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过渡:“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水波仙子、玉环、玉芝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美的名字?说明莲花具有非同一般的特质。 引导:在初中,同学们曾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作业课上,了解了徐志摩的作品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

7、凉风的娇羞。 总结: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因其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质,被人们称之为是君子之花。出。因其娇嫩美丽被称作佳人之花。 三、手法探究 谁是采莲者?莲花要送给谁呢?这首诗是谁写的? 学生各抒己见,可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的基本理解:远行之人一般是男子,从“所思在远道”可推测,采莲者是思妇,思妇采莲送给远行的丈夫的。不管写诗者是谁,写的内容都是想象伴侣在思念我的模样,这种表现手法称作“对写。 对写,也叫悬想、曲笔对写,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想念自己的情形,常用于写相思离别之苦与羁旅惆怅之思这一类题材。 请思考涉江采芙蓉如何运用对写手法表达思念之情。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8、,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教师的基本理解: 诗人通过对写手法,跨越时空,变换角色,极度的想念让他不禁去想象爱人思念自己的场景。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与对爱情的信任,抒发所爱之人难以团聚的忧愁、无奈。 四、板书: 男子 芙蓉 思妇 对写 鹊桥仙 过渡句:涉江采芙蓉中哪一句话直接描写了所爱之人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让你用鹊桥仙中的一句话宽慰他们,你们会用哪句话?为什么?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教师的基本理解:在以往表达爱情的诗句中,人们都渴望与相爱的人朝夕相处,分别对爱情而言就是绵长

9、的思念和痛苦的考验。但是在本诗中,诗人表达了全新的爱情观,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相爱,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件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感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句议论遥相呼应,使得全词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同时,升华了词的主旨,使词的命意超绝。 虞美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字词,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愁,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2.结合对比、反衬、借代、夸张、比喻、设问、白描等多种表达技巧,分析诗歌如何表达“愁”。 【教学重难点】 结合表现手法,分析诗歌如何表达“愁的内容和程度

10、。 【课时安排】 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这四首诗词,都涉及到“愁”,在静女中,从男子“搔首踟蹰的动作中看到憨厚青年因担心心上人没有如约而至的心慌与着急,在涉江采芙蓉中,以对写手法,写出游子与思妇分隔两地的忧愁、无奈,在鹊桥仙中,虽然忠贞爱情能跨越时空,天长地久,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牛郎织女不忍回望鹊桥归路的幽怨。 那么在虞美人中,蕴含了哪些愁,诗人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小组探究 (一)结合诗句,思考在虞美人中,蕴含了哪些愁,诗人是如何表达的呢?小组合作,要求回答完整、逻辑清晰、精炼深刻。 教师基本理解: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物是人非 教师引导: 1.往事之叹 (1)“春花秋月”本

11、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教师基本理解:乐静衬哀情。李煜降宋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在怀念什么? 教师基本理解: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出,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2.亡国之痛 (1)“小楼昨夜又东风照应“春花”,“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照应秋月,诗人本是描绘乐景中悲伤的人,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却引起了宋太宗的猜忌,导致被赐死,为什么? 教师基本理解:运用白描(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

12、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描写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这在宋太宗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一个“故国”一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3.物是人非 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教师基本理解:宇宙在无情的变化中得到永恒,人生短暂无常而人又被困在往事中不得解脱。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宇宙与人生的对比中,思考短暂与永恒,用自己的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二)诗人“愁”的程度如何?是如何表达的呢? 设问和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教师基本理解: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无穷无尽。通过设问与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充满悲恨激楚的感彩。 四、板书 往事之叹 春花秋月 往事 乐景衬哀情 亡国之痛 小楼东风 故国 白描 物是人非 应犹在 朱颜改 对比 几多愁? 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