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教学设计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 1 / 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素养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象并分析其作用。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并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鉴赏诗歌凝练、生动的语言。二、教学素养郭沫若通过“白云”“洪涛”这些意象,抒发了否定旧社会、摆脱旧思想、张扬个性的强烈愿望;闻一多在意象“红烛”的身上,找到了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的方向;昌耀用“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沧桑的情怀;雪莱借助“云雀”的意象,热情地礼赞美丽
2、、欢乐和光明。学习这些诗歌,要厘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脂膏(zh)(go)慰藉(ji)彷徨(hung)石砾(l) 嚣鸣(xio) 揳入(xi)罅隙(xi) 犀利(x) 晨曦(x)霓虹(n) 摈弃(bn)(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摈弃摈除辨词“摈弃”指抛弃,所支配的对象多是私心、杂念、想法和心思等抽象的心理感受。“摈除”除了有“抛弃”之意外,还有“排除”的意思;所支配的对象多是行为、习惯、规矩、制度和嗜好等具体或抽象的事物。运用做好新时代基层好干部,首先要摈弃旧思想、旧观念。春节将近,提倡移风易俗、摈除陈
3、规陋习,干部要走在群众的前面,做好表率。2彷徨徜徉辨词“彷徨”和“徜徉”都有“走”的意思,不同的是走的心态不同。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运用书籍不仅是我寂寞时的良伴、苦闷时的挚友,而且是我彷徨无助时的灯塔,它让我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3以至以致辨词“以至(以至于)”有两种用法。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在时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延伸,一般表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从低到高(有时也用于相反的方向),有“直到”“直至”的意思。连接分句,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述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至于”,意义、用法同“以至”。“以致”只有一种
4、用法,即连接分句,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至从前神话、童话中的一些幻想故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但是,一些不良科学家却滥用不成熟的新科技,以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三)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比喻类型。1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3能和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答案1明喻2明喻3借喻四、作者背景常识郭沫若(18921978),中国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运
5、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有郭沫若全集行世。名家评说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杀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20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20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瞿林东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决定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6、,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对于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赞歌。情境活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n ho”,还是读“fn h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是什么,并说明理由_答案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n h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该读“fn h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如果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
7、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号角。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五、鉴赏活动1依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和狂暴的太平洋,赞美了摧毁旧世界、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
8、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_答案壮丽的北冰洋创造新生活的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_答案太平洋力量/滚滚洪涛歌颂创造力六、文本研读任务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学习情境美学家布洛克说:“把一个柠檬放在一个橘子旁边,它们便不再是一个柠檬和一个橘子了,而变成了水果。”诗歌正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而成的精美的艺术品。这件精美艺术品上的每一粒珍珠,都映射着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感。1本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
9、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和景仰。2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_答案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任务二鉴赏诗歌的语言学习情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济华在文学名篇选读中说:“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
10、,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在鉴赏中要揣摩这首诗歌形象可感的、意味丰厚的语言。3诗句“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中最突出的两个字是什么?请加以赏析。_答案提、推。“提”字,表现了“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横扫旧宇宙的力量。“推”字,表现了“太平洋”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的猛烈冲击。诗句充溢着对力的崇高美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内心摧毁旧事物、创造新世界的激情。4试赏析诗句“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的表达效果。_答案本句运用了排比修辞,突出了滚滚洪涛的力量;同时运用呼告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毁坏”“创造”“努力”的力量的赞颂和期盼。 8 / 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