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之道同步练习课文总结一、关于礼记和大学大学之道节选自礼记大学。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
2、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领”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也要注意先后顺序,引出下文,即“八条目”。在提出“八条目”时,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先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的先后次序。从“欲明明德于天下”的远大目标写起,通过“欲,先”的句式,把“八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
3、渐进。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通过“而后”的句式,由近及远、从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后人总结“八条目”,通常采取学习者的立场,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属于“内圣之学”;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属于“外王之学”,二者结合就是儒家最高理想,亦即达成“三纲领”的不二法门。在这“八条目”之中,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作者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天子不能依仗权位置身于事外,庶民也不能因为地位低微而放松要求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重要词语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4、在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定:内心坚定。定而后能静: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得,处事合宜。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齐,使整齐有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致其知,获得知
5、识。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壹是,一概,一律。壹,一,全,都。三、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
6、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四、大学补充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1】,如好好色【2】,此之谓自谦【3】。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7、4】。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6】。此谓诚于中,形于外【7】,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8】!”富润屋,德润身【9】,心广体胖【10】,故君子必诚其意。注释:【1】如恶(w)恶()臭:如同讨厌恶臭的气味。【2】如好好色:如同喜欢美色。【3】自谦:自己心意满足。【4】慎其独:在独处时要慎重。【5】厌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6】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意思是别人了解自己,就好象认识自己的肺和肝一样,如果肺和肝上有毛病,脸色就不同正常,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遮掩有什么好处呢?【7】
8、诚于中,形于外:心里是真实的样子,会显露在外表上。诚,真实,真情。中,内心。形,显露。【8】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严,严峻,令人敬畏。【9】富润屋,德润身: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10】心广体胖(pn):心胸宽广,身体舒适。胖,舒适。译文: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遮遮掩掩会有什
9、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真实的样子,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1】,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2】。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3】,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4】。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5】,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6】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
10、,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注释:【1】疾:快,下文的“舒”是“慢”。【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爱的人用财富去提高身心的修养,不仁的人则用身体、生命去积累财富。【3】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曾有过好义的人而办不成自己事业的。【4】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5】伐冰之家:办丧事时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6】长(zhng):掌管,管理。译文: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仁爱的人用财富去提高
11、身心的修养,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君王想要施行仁义,却让此辈小人来管理国家,那就要闹到祸不单行,灾害并至的地步。到了这时候,即使有善人帮助,对此也无可奈何了。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
12、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课内外练习一、课内巩固1.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后一个“明”作形容词。B.在止于至善“止于”直译为“停止在”,这里可以翻译为“达到”。C.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道”意为“距离短的路”,这里指找到了捷径。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在这里是“全”“都”的意思。2.下列各选项中,加粗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B.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D.国治而后天下平3.下列各选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青,取之于蓝C.自天子
13、以至于庶人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将大学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5.大学 中所阐述的“大学”的宗旨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6.选文中,作者认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根本是什么?7.大学 中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是“内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8.大学展示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明
14、德、亲民、。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
15、,则可谓至人矣。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
16、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明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取材于荀子天论)注释:【1】袄怪:鬼异怪诞的事。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暑未薄而疾薄:迫近B.繁启蕃长于春夏蕃:茂盛C.卜筮然后决大事决:辞别D.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
17、白白:显著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为尧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蓄积收藏于秋冬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则是虽无一至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莫春者,春服既成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荒而用侈本就荒唐还任用自大的人B.日月星辰瑞历日月星辰、祥瑞的历法C.怪星之党见怪星偶然出现D.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并不认为这些做法能得到所祈求的东西,只用它们文饰政事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论述了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它无所偏祖。顺应规律就会吉祥,违背它就会有灾祸。B.首段文字从整体上看,句式工
18、整相对,运用了对比兼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富于文采和气势。C.第二段运用设问的方法,从天象、时令、地利三方面论证了国家的治乱与自然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D.本文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继承了儒家天命论即对主宰之天的肯定,对君权天授思想的肯定。5.词典中对“雩”的解释是“求雨的祭祀仪式。”本文第四段荀子是如何看待“雩而雨”这种现象的?(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
19、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
20、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节选自荀子修身)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注】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折(zh)阅:低价销售,亏损。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我而当者,吾友也是:认为正确B.谄谀我者,
21、吾贼也贼:害,害人的人C.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县:同“悬”,悬殊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整齐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B.见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其为人也多暇日者C.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D.身劳而心安,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B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C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
22、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D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D“先治其国”与“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中的“治”都是动词,含义是“治理”。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
23、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6上面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参考答案一、课内巩固1. C2. D3. C4.程颢 中庸 论语 孟子5.在于弘扬美好的品德,亲近爱抚民众(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4、6.格物7.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8.止于至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二、课外阅读(一)1.C(决:决断)2.B(于:介词,在)3.A(本荒而用侈:荒废农业生产而用度奢侈)4.D5.“求雨而下雨”与“不求雨而下雨”都是一样的,是自然规律,“雩而雨”的做法并不能能得到所祈求的东西,在位者只用它们文饰政事,百姓却信为神灵(愚弄百姓)。(二)1D(齐:动词,使整齐有序)2.C 而:如果,表假设(然:的样子/然而。也:句末语气词/句中表停顿。为:做/因为)3C4D(“先治其国”的“治”是动词“治理”,“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是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安定”)5B(“受谏而能诫”中的“诫”是鉴
25、戒,警戒)6.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文本一参考译文:见到好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见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忧惧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一定要像灾害在身一样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并且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自己及其混乱却讨厌别人
26、非议自己,特别不贤能却想让别人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特别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用善来引导别人叫作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作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作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作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作智;把对的认作错的,把错的认作对的,这就叫作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作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秉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