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作品+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作品+专题练习.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作业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白帝 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高居曼州时期,这时期诗人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顾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滚的情景: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惨淡沉静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显现悲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相貌做铺垫。D尾联以孤傲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忧愁恸哭的惨剧
2、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联合诗句简要剖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韦书记赴安西杜甫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注】欻(x):忽然。藉:凭借,依靠。朱绂(f):红色的官服。三捷:多次与敌人交战。捷,同“接”,交战。公车留二年:这里指杜甫献三大礼赋,被玄宗召试,待制集贤院,候补两年之事。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认为,韦书记如今赴西安就任,通达显贵,自己与他地位悬殊。B颔联写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如今得到朝廷重用。C“三捷”与“两
3、年形成对比,表现了韦书记和诗人的不同境遇。D这首诗文辞深沉蕴藉,情感有起有伏,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4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5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B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
4、气氛。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5、首联中“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B颔联中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C颈联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D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8本诗与蜀相都写到“泪”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
6、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绦(t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风霜起”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C此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
7、懑之情。D最后两句深入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以真鹰气概期之”,寄托着作者的思想。10本诗与诗人的登高一诗的风格有何不同?请分别概括,并试从两个角度简要分析。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祚:帝位。(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
8、等功臣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宕起伏。(2)从主题、表达方式等角度比较分析本诗与蜀相的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节选)杜甫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 张先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注】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者。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伊州:曲调名。12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
9、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词的起笔都写了演出的舞者,杜诗着重展现其妆容,而张词精描其发饰。B杜诗末句描绘公孙氏舞罢的情景:场上肃静空阔,如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C张词结尾写一曲舞毕,而舞者头上的宫花犹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极有画面感。D两首诗词都描摹了舞者姿态,但二者风格不同,前者雄健刚劲,后者轻盈柔美。13两首诗词都塑造了技艺高超的舞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晋人殷
10、浩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的孤独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诗中的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
11、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B颔联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C颈联中的“常作客”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D杜甫把这首诗写得纵横恣肆,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16诗人
12、借登高表达的“悲秋”情怀,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的“悲秋”情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秋兴八首是杜甫流落蜀中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直言进谏。轻肥:即轻裘肥马。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晖、翠微写出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于大自然中而乐以忘忧。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
13、中翻飞的动态美景。C颈联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追慕前贤却功业无成的苦闷。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情景交融。18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注翊戴:辅佐拥戴。“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屡入”说
14、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20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寒食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鹖冠,隐士之冠。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
15、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22“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白帝【注】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
16、品。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百姓哀愁恸哭的悲惨场面,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24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
17、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物都破坏的现实。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浓,景象更觉怅然。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
18、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戏为六绝句(其一、其五)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注作后尘。【注】齐梁:指南朝齐、梁时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但内容不充实甚至没有内容的文风。2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加苍劲浑成。B“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的行为。C诗人认为不应该追攀屈原、宋玉,否则就会文风浮华,步齐、
19、梁的后尘。D诗人就事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27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
20、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开。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风格“沉郁顿挫”。29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杜甫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注】此诗作于华州。
21、当时诗人因替兵败的房琯辩解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月六日苦炎蒸”一句照应题目“早秋苦热”,直写郁蒸难耐的感受让人苦不堪言。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态度。C诗歌颈联通过异常行为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面对公文堆案极度烦燥的官员形象。D全诗通过感官的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真实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31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
22、,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注】廊庙具:指栋梁之材。葵藿:此处指向日葵。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通过“热”字,传达出了诗人关切、忧虑、焦急等多种情感,形象立现。B面对同辈们的冷嘲热讽,诗人以激烈的“浩歌”回应,表明自己更加振奋激昂。C“非无”一词双重否定,强调了诗人也想过“潇洒送日月”的隐逸酒脱的生活。D“当今廊庙具”二句表达诗人对国家栋梁之材缺失的忧心,暗含为国效力之意。33本诗长于用比喻手法抒发情怀,请结合诗歌最后六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愁杜甫江草日日唤愁
23、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日日”生长的江草、“泠泠”的流水,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B“独树花发自分明”中“自”字传达了诗人对“花发”的特殊感受。C诗的前四句写景,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愁”着笔。D“渭水秦山得见否?”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传达出诗人对报效国家的美好前景抱有坚定的信心。35简要概括诗人“愁”从何而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
24、地一沙鸥。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内容紧扣题目,结构谨严,格调清丽,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B前两联写景时,诗人由近及远,描绘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C颈联立意直白,抒发了诗人的“忧愤”揭示出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D尾联中的“沙鸥”是诗人自喻,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魄感。37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注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
25、的组诗。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延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39阅读全诗,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感受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
26、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注摇落:宋玉九辩中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故宅:此指宋玉在秭归的旧居。云雨荒台:指宋玉在高唐赋中所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最是:最感慨的是。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借用典故,突出了深秋时节的悲凉气氛,使作品暗含“悲秋”之意。B诗人与宋玉在思想情感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并把风流儒雅的宋玉奉为老师。C颈联“空”字内涵丰富,感慨人们并不能理解宋玉文采词藻中的本心真意。D诗人凭吊古迹,体验深切,耐人寻味;借怀念宋玉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41诗人为何会为宋玉“洒泪”?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悲秋杜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
27、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注】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4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D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43本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悲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苦战行杜甫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干
28、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宝应二年为阵亡的马将军而作。时段子璋反,陷遂州、锦州。杜甫在成都,与马将军在成都锦江握别,随后马将军领兵讨伐段子璋,苦战身亡。伏波:东汉光武帝时,马援拜伏波将军。臆:胸。4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话,“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B诗歌首句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写他以伏波将军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C第三句中用干戈比喻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痛心。D作者与马将军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如今能看到孤云,却
29、再也看不到马将军了。45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马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杜甫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
30、别之情更进一层。47请分析颔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哀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B开篇一平视,一仰视,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画面宏大,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C诗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
31、的悲怆。D诗歌结尾“图南”“鲲鹏”都典出于庄子逍遥游,诗人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49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霑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注】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
32、时空变化。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表现西蜀樱桃的鲜嫩。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D诗人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痛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51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试卷第1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 2表达了对国家动乱,民生调零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平和的盼望,对战争的憎恶,对乱世百姓的怜悯。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照,以“归马”的安适,反衬“
33、戎马”的劳苦、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扰乱;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照,揭露了战乱造成的民生凋零、十室九空的恶果。【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大雨将至的惨淡沉静氛围”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静”。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核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原文“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这一联主要描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戎马劳累紧张,现在千家仅余百家,这些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展现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流露出对乱世百
34、姓的同情,对安宁和平生活的渴盼;而这一切都是由战争造成,所以还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第二问:“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前一句写“戎马”和“归马”对照,“归马”是闲逸的,“戎马”是劳累的,这是运用反衬手法,以归马的安逸来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可以看出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后一句写“千家”和“百家”,“千家”是往昔的情形,而“百家”是现在的状况,今昔对比,而这一切是由于战乱造成。3B 4对韦书记获得朝廷重用的祝贺和羡慕。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对前途感到迷茫,意欲隐居避世。知己离去的伤感,别后的失落。【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韦书记年事已高,他
35、一度没有机会入仕”错误理解了颔联出句的含意。颔联出句的意思是,杜甫自感年事渐高,却还没有机会入仕。这是诗人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的描写。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一年。当时,韦书记将赴安西,杜甫为其送行,题赠此诗。这首诗贺韦氏高就,慨叹自己仕途失意,前路茫茫。诗歌几乎通篇使用对比,比如诗句“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写了韦书记忽然之间通达显贵,而自己却白首无就。“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写韦书记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只能在漫长的“候补”中无奈的等待。尾联流露出放浪江海、避世隐居的想法。整首诗充斥着诗人的失落感,这失落感中也包含当友人离去后,
36、诗人产生的情感失落。另外,“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更是抒发了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之情。5C 6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手法:想象、夸张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把洞庭湖浩翰无际的磅礴气势描画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阔大。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错误。颈联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和个人感触,感触是由景色引发,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
37、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所以颈联和前两联密切相关。颈联和尾联也是密切相关,个人境遇和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看到满目疮痍的国家,泪流满面,同时抒发报国无门的哀伤。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坼”字,本意是分裂,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是说日月星辰都随着洞庭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幅气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坼”一“浮”,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诗人借助想象,把
38、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两个富有表现力的字,使八百里洞庭湖显得境界更加的宏阔,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7A 8月夜诗中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来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蜀相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借诸葛亮抒惋惜之情,叹壮志未酬,从而引发了对国事的担忧。【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作者借用比喻”错,应该是借用想象。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39、的能力。月夜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诗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意思是,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蜀相借游览古迹,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联想到对国事的担忧,从而产生壮志未酬的感慨。9C 10本诗风格激昂豪迈,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截然不同。情感豪迈而不伤感。作者借“鹰击凡鸟”表达自己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情感表达豪
40、迈高昂,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意象昂扬而不萧瑟。“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的是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与登高中选用的落木、白沙、盘旋的鸟等一系列萧瑟凄冷的意象不同。用词生动而不沉郁。一“竦”“思”精妙地描绘了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心理,将画中鹰写得富有活力:“击”字更是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语言生动,富有生机。与登高中用到的“多病”“潦倒”等词表现出来的郁闷低沉是不一样的。【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说法错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写此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的景象,诗人青春年少,富有理想,有积
41、极进取之心。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鹰一样去战斗,表达的是他的凌云壮志,没有愤懑之情。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风格的能力。从情感角度:作者借鹰言志,最后两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意思是:应当让它去出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诗人直把画鹰当成真鹰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借“鹰击凡鸟”表现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嫉恶如仇之心。所以本诗的情感是豪迈而不伤感的,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从意象选取角度:本诗选择的意象是“鹰”,描绘了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以“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
42、达出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登高中选用的意象是落木、白沙、盘旋的鸟等,营造出的是萧瑟凄冷意境。所以本诗的意象是昂扬的,与登高不同。从用词角度:本诗用词生动形象,富有生机,如“竦身思狡兔”中诗人选用“竦”“思”两个动词,写鹰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如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何当击凡鸟”写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一个“击”字表现出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而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用“多病”“潦倒”等词表现出来郁闷低沉的格调。所以本诗的风格是激昂豪迈的,与登高的沉郁顿挫截然不同。11(1)D(2)主题:相同之处
43、,都借吟咏诸葛亮,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雄才大略、丰功伟绩的称颂,对其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不同之处,本诗侧重表现诸葛亮的才智胆略,而蜀相吊古伤己,在称颂诸葛亮同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表达方式:相同之处,都有议论抒情。不同之处,本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抒情外,余句皆以议论为主。而蜀相颔联写景,颈联议论,尾联抒情。【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D.“余句皆以抒情为主”错误,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议论为主,而非“抒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能力。主题:本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凸显诸葛亮名
44、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评价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并对诸葛亮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由此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蜀相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抒发了自身的仕途失意悲哀。表达方式:本诗“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
45、亮节,更添敬慕之情。此句是咏古迹抒情,其余七句均是议论,“诸葛大名垂宇宙”评价诸葛亮名垂千古;“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评价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评价其抱恨终身,英雄未遂平生志。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景,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议论,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赞扬其才能和忠心;尾联抒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12A 13同:都用了衬托,通过写观众的反应来表现舞者技艺的高超。杜诗观众“色沮丧”,张词观众“拟倩游丝惹住伊”。都用了比喻,杜诗连用“如”等四个比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