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专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专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专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活动一:漫步诗意空间寻诗歌之旅】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它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阅读诗歌,我们可以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精神的力量和美的熏陶。如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喷薄而出的炽热深情;读陈毅的梅岭三章,我们明白了诗人在生死关头取义成 rn的真情告白;读芦荻的风雨吟,我们触摸到了“年轻舵手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读高尔基的海燕,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佩服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的英勇无畏
2、,蔑视海鸥在大海上呻吟、飞cun来掩饰它的恐惧。同学们,好好读诗吧!读诗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取义成rn() 飞cun() (2)给加点字注音。(2分) 喷薄() 舵()手 【活动二:感文人情怀探诗歌之情】 2.诗词默写。(8分) 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当代青年应厚植家国情怀,肩担时代重任。请抛弃那“爱上层楼, 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故作深沉的无病呻吟;请学习李清照“ _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拥有
3、乘风高飞的豪迈情怀;请怀揣谭嗣同“ _,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那般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请肩负木兰那份“ _, _(木兰诗)的替父从军、奔赴沙场的责任担当。 如今,我们“是绯红的黎明, 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更应当充满朝气,以全部的热情投入这五彩斑斓的人生。让我们带着“ _, _(杜甫望岳)的凌云壮志,以美好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活动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3.为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班级进行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0分) (1)同学们搜集到几则平顶山市旅游宣传口号,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则并简述理由。(3分) A.诗画山水,醉美鹰城 B.平顶山,一个“豫”味无穷的地方
4、C.三苏文韵透山水,汝窑名瓷耀古今 (2)请根据班级发布的周日研学行程安排及相关材料,提取核心信息,简要地向家长说明本次研学安排及意义。(3分) 周日行程安排 8:00学校篮球场集合 8:309:30乘车前往中原解放纪念馆 10:0011:30参观中原解放纪念馆 12:0013:00团队用餐 13:3014:30乘车前往汝州青瓷博物馆 15:0017:00参观汝州青瓷博物馆 17:0018:00结束行程,返回学校 温馨提示 1.统一穿校服。 2.携带身份证。 3.可提前关注“汝州青瓷博物馆公众号,了解场馆情况。 【相关材料】 中原解放纪念馆是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收藏了68
5、3件与解放战争有关的各类文物展品,采用文字、图片、历史实物等形式对中原解放历史和红色革命精神进行集中展示,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和信念、情怀与担当。 汝窑天青,雅冠天下。汝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汝州青瓷博物馆是河南省第一家以青瓷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平顶山市研学旅行基地。馆内藏品丰富,有汝窑、张公巷窑、钧窑、定窑、邢窑等,展现了各时期的青瓷雅韵。 (3)下面是小语同学参观中原解放纪念馆后分享的感悟,请你帮他修改、补充。(4分)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宝贵的陈列物品,无声胜有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循着中原解放革命历史的足迹,一处处硝烟弥漫的战场、一阵阵金戈铁马的铿锵、
6、 _、 _、一篇篇辉煌壮丽的人生,不断撞击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肃然起敬,更加坚定了我继承光荣革命传统。 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空白处补写内容。 二、阅读探究(29分) 【活动四:遇斫琴匠人见传统技艺】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5题。(19分) 小巷斫琴人 刘学刚 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 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黑漆大门开着
7、。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 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 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
8、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具、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一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 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
9、得那个秋日的黄昏,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 古琴的斫制时间漫长,斫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斫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斫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
10、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 大李斫琴已十年。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回忆被大漆“咬”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都被大漆“咬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
11、险而快意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 (有删改) 4.根据文章内容,将思维导图填写完整。(4分) 5.研读,品文章之味。(15分) 研读内容 研读路径 选文第段画线句。 (1)关注开头。请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 (2)关注句子重音。请从重音角度设计句子的朗读并简述理由。(3分) 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 (3)关注语言表达技
12、巧。请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 (4)关注结尾。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6分) 【活动五:坚定文化自信探文化内核】 (二)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68题。(10分) 【文本一】 在文明历史研究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
13、中不断升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古代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影响深远,良渚古城、三星堆遗址、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举世闻名,中华文明璀璨夺目、历久弥新, 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今天我们身处一个文明交流交融的时代,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豪情与信心。近年来,不论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
14、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还是重大考古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知,抑或是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步履坚实,正是因为持之以恒地加强对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有力推动了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民族复兴固根强魂,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在于弘扬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承中华文明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文
15、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回溯历史长河,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优秀文化如百川般汇流而成的。展望光明未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儿女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让中华文明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有删改) 【文本二】 “文化自信”应成为新时代青年干部的精神底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征途上,青年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补足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
16、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每一个青年干部的责任所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青年干部要立足自身,率先垂范,在工作和生活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用中华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青年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
17、,弘扬中华文化,向世界彰显中国智慧和力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篇阐述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之一,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C.【文本一】列举近年来中华文明研究成果的事例,论证了持续加强对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有力推动了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D.【文本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领全篇,中间具体论述,最后总结全篇,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7.下面的链接材料适合用
18、作【文本一】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链接材料】郑州博物馆全景式展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脉,推出了20余个反映郑州、中原历史文化内涵的展览,加强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让人们在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不断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 8.【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论述了“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的问题,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二者论述角度的不同之处。(3分)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活动六:登亭台楼阁抒文人情怀】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912题。(11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
19、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节选自袁中道江行道中,有改动) 【注释】雪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所凝结成的雪珠,常降于下雪之前或下雪时。敲戛:敲打。流行坎止
20、:在顺利的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鲁直:即黄庭坚。 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传递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B.“雾凇沆砀”中的“沆砀指“白汽弥漫的样子”,写出雪后西湖雾气弥漫的景象。 C.“客此中的“客”是“客居的意思。 D.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我们要学会运用课内迁移法,例如理解“辄复不遂”中的“辄字,我们可以联想到醉翁亭记中的“饮少辄醉”,因此这里的“辄也是“就”的意思。 1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甲】文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21、公者。请你说说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2.同样是面对大雪,张岱和袁中道各是怎么做的?这其中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通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欲”和“恐,你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心理?(2分) 14.结尾句“但愿人长久
22、,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四、名著阅读(4分) 【活动七:读名著经典蓄文化之力】 15.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很多人都明白冲动是魔鬼,在清醒的时候既能警诫自己,也会告诫别人,可当面临冲突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水浒传中也不乏冲动的故事,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谈一谈你受到的启示。 宋江怒杀阎婆惜汴京城杨志卖刀 (2)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 范进严监生 五、作文(50分) 【
23、活动八:文海泛舟抒写生活情思】 16.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从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下面这张图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笔记中的一张。“必由之路顾名思义,就是必须经过的道路,比喻事物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必须经历的过程。 (1)我们从牙牙学语的懵懂孩童长到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一路上必定遇见过关爱、包容、误解、挫折请以成长路上有 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不少于600字;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我们都想为自己的初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九年级的必由之路应该是什么?请
24、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600字;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学情评估 一、1.(1)仁窜(2)bdu 2.为赋新词强说愁九万里风鹏正举河流大野犹嫌束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正在喷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1)示例一:我喜欢A句,因为口号简洁凝练,“醉”与“最谐音,“醉美”既表达陶醉于平顶山如诗如画的秀美山水,也高度赞美平顶山风景之绮美。 示例二:我喜欢B句,因为“豫是河南的简称,“豫味无穷”化用词语“余味无穷,点明了平顶山所属的省份,也表达出平顶山独特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示例三:我喜欢C句,因为它运用对偶手法,句式
25、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两个平顶山典型文化名片凸显了平顶山的文化底蕴。 (2)示例:我们学校定于本周日到中原解放纪念馆和汝州青瓷博物馆研学。上午八点在学校集合,中午集中就餐,下午六点左右回来。要求穿校服,带身份证。 这次研学不仅能让我们了解中原解放历史和红色革命精神,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和信念、情怀和担当,而且可以了解汝瓷烧制技艺,欣赏青瓷雅韵。相信我们会不虚此行的! (3)在“革命传统”后加上“的信念。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一段段骁勇战敌的传奇 二、(一)4.示例:(1)夫妻下岗,生计艰难 (2)无力买琴,为儿斫琴(句式上不作要求,意思对即可) 5.(1)内容上:将车驶入东巷比作喧哗的瀑布跌入沉
26、静的潭水,将小巷中古朴安静的平房比作水底的礁石,再伴以悠扬的琴声和歌声透露出宁静美好的氛围,写出了小巷幽静、简朴的特点。结构上:引出下文,为斫琴人的出场做铺垫,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2)示例:“这”读重音,强调了这把古琴的制作精良以及对这把古琴的认同,表现出校长的惊讶赞叹之情。“诸城人读重音,体现了诸城人的自豪,也侧面写出了李加涛斫琴技艺的高超。 (3)运用比喻的修辞,先后将大漆比作稀泥和野兽,生动形象地写出大漆看似柔软,实则“凶猛”伤人的特点。 (4)两个“唤醒分别指的是:木头在斫琴人的“唤醒”之下,从寻常木头转身变成了一把古琴,涅槃重生,实现了自身价值;李加涛在木头的“唤醒之下从一个普通
27、的木工变成了一位斫琴的匠人,一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人。“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写出了斫琴人的美好追求,琴“重塑”了斫琴人的生命。一把优质古琴诞生的过程,也是一代琴匠诞生的过程。琴和人一样,从沉寂到发光,都需经过无数次的“精细打磨,最终才能拥有存世的价值。 (二)6.B 7.示例:【链接材料】适合用作【文本一】第段的论据。该段讲的是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所以可以作为此段的论据。该段最后也有坚定文化自信,与【链接材料】相呼应。 8.【文本一】主要论述了全体中国人都要坚定文化自信,而【文本二】主要针对的是新时代青年干部,两个文本侧重点不同。 三、(一)9.D 10.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
28、)道别。 11.“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可以看出张岱的“痴行”;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可以看出张岱的“痴景;“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可以看出张岱的“痴情”。 12.面对大雪,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张岱特立独行、率性脱俗的性格特征;袁中道遇雪阻拦则停了下来,在屋中看书,袁中道这种“流行坎止”的行为,表现出他随心所欲和自得其乐的性格特征。 【乙参考译文】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我)正准备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竹林中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我)任意看数卷书,也是有些趣味的。(我)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
29、吧。(就像)鲁直所说“无处不可寄一梦”。 (二)13.可以看出苏轼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复杂心理。 14.示例:这两句词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和惆怅,由对兄弟的思念转化为对所有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四、15.(1)示例:阎婆惜发现晁盖给宋江的书信和一条金子,以此为要挟,宋江答应她两个条件后,阎婆惜还想要信中提到的一百两金子,宋江告诉她金子已经还回去,仅留下一条,阎婆惜不信。讨价还价之间,阎婆惜言语激怒了宋江。宋江一时怒起杀了阎婆惜。 启示:君子不应该与行为不检点、居心叵测的人纠缠不清,否则很容易为自己招惹麻烦甚至灾祸。 (2)示例:运用夸张手法。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老丈人的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讽刺了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中举是范进的荣耀,但挨胡屠户的巴掌却是受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五、16.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