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目次前言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25 接入系统设计(一次部分)26 接入系统设计(二次部分)5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储能电站工程接入系统设计内容深度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接入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或规划容量20MW及以上的储能电站工程接入系统设计工作,规定了开展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系统一次部分和系统二次部分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和各项 设计内容应达到的具体深度要求。其他方式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2、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直接引用)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2325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偏差GB/T 12326 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549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 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24337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间谐波DL 755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GB/T 17468 电力变压器选用导则GB/T 19862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GB/T 36547 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GB 51048 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3、NB/T 33015 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DL/T 1234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技术规范DL/T 5444 电力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SD 325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Q/GDW 268 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规划设计内容深度规定Q/GDW 1564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Q/GDW 11376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储能系统 energy storage system通过电化学电池或电磁能量存储介质进行可循环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设备系统。3.26储能电站 energy storage station装设储能系统,可进行
4、电能储存、转换及释放的并网电站。3.3孤 岛 islanding包含负荷和电源的部分电网,从主网脱离后继续孤立运行的状态。孤岛可分为非计划性孤岛和计划 性孤岛。3.4防孤岛保护 islanding anti-island protection防止分布式电源并网发电系统非计划持续孤岛运行的继电保护措施。3.5变流器 converter转变电源电压、频率、相数和其他电量或特性的电器设备,主要包括整流器、逆变器、交流变流器 和直流变流器。3.6功率变换系统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PCS实现储能电池与交流电网之间双向能量转换的系统。(是否应用,与其他标准对照一致)4 总则4
5、.1 本标准可为编制、评审储能电站工程接入系统设计报告提供依据。4.2 储能电站的接入系统设计一般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是储能电站可行性研究内容之一。(国网 公司)4.3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应以电力规划、电网规划为指导,贯彻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执行有关设 计规程和规定。4.4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系统一次部分和系统二次部分。一次部分论证储能电站建设的必要性,明确储能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接入系统方案(包括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及接入点),提出对储能电站电气主接线及有关电气设备参数的要求。二次部分提出系统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相角测量装置、调度自动化子站、电能计量装置及
6、电能量远方终端、 通信系统的接入系统方案。4.5 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设计应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做到远近结合、科学论证。推 荐的接入系统方案应与电网规划相协调,要求经济合理、接线简洁、过渡方便、运行灵活,对电 力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变化因素具有较好的适应性。5 接入系统设计(一次部分)5.1 任务依据和主要原则5.1.1 任务依据。5.1.2 设计范围。5.1.3 设计水平年、远景水平年及过渡水平年。远景水平年一般在设计水平年基础上展望 510 年。5.1.4 设计基础资料来源及设计边界条件。5.1.5 电网规划对接入系统设计的要求。5.1.6 设计思路和研究重点。5.2 电力系统
7、现状及储能电站概述5.2.1 与设计储能电站有关的电力系统现况,包括:a) 输配电网概况;b) 电源规模及电源结构(含储能配置情况);c) 用电量、负荷水平及负荷特性;d) 近区电网与周边电网的送、受电情况,必要时介绍省级电网的送、受电情况;e) 系统主要运行指标,如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等;f) 相关已投运储能电站的运行情况;g) 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5.2.2 设计储能电站概况,包括:a) 设计储能电站的主要特征,包括站址位置、环境条件、规划规模、本期规模、前期工作进展情 况、建设进度及投产时间等。b) 设计储能电站的功能定位、配置方案、运行方式、设计效率、调节性能等。c
8、) 对于扩建工程,说明前期概况、扩建条件等。5.3 电力系统发展规划5.3.1 电力需求预测,包括:a) 结合电力规划、电网规划的负荷预测结论,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用电负荷增长情况,提出 本次接入系统设计的负荷水平。对储能电站近区的负荷增长情况应专门说明。b) 分析与设计储能电站有关区域的负荷特性,列出各水平年的年最大负荷曲线、典型日负荷曲线 等。5.3.2 电源发展规划,包括:a) 参考电力规划、电网规划,结合政府能源政策、区域能源资源分布特点、电源项目推进情况等, 列出新增电源的建设进度和机组退役计划。b) 列出设计水平年及展望年本系统与外区交换的电力电量,包括区外送(受)电项目、容量及
9、建 设进度。5.3.3 电网发展规划,包括:a) 介绍和分析规划期内(包括设计储能电站投产前后)电网发展规划。b) 说明设计储能电站投产前有关的电网建设情况。5.4 储能电站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5.4.1 电力电量平衡计算,应包含以下内容:a) 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全网、省或地区系统电力电量平衡。b) 开展设计储能电站投产前一年至设计水平年逐年和展望年的电力平衡,分析电源建设空间。c) 开展相应年份的调峰平衡,分析系统调峰需求。5.4.2 根据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电力平衡、调峰、设备重载等方面),分析设计储能电站的功能定位,结合相关地区的负荷特性,提出对设计储能电站建
10、设规模、功率容量的配置、建设进度的 分析意见。5.4.3 根据需要,分析设计储能电站对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性能、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的作用。5.4.4 总结说明储能电站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5.5 接入系统方案5.5.1 分析说明设计储能电站投产前一年和设计水平年有关系统的网络概况。5.5.2 根据设计储能电站在各种典型场景下与公共电网的功率交换情况、原有网络特点、负荷分布情 况,结合设计储能电站规模、配置方案、送出路径走廊条件等因素,阐述方案拟定的思路。5.5.3 提出设计储能电站接入系统的电压等级和相应的若干个接入系统比较方案。进行必要的电气计算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提出推荐方案,包括出线电压等
11、级、出线方向、回路数和输送容量、储能电站 接入变电站的名称、线路长度。5.5.4 接入系统方案应能满足 DL755 规定的各项安全稳定标准。5.5.5 对于方案的比较分析,应进行各水平年的下列部分或全部的电气计算和分析。a) 潮流计算,结合储能电站的运行模式和系统典型方式,选择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潮流计算分析, 确定比较方案是否满足正常与事故情况下充放电需求,比较方案的网损。b) 稳定分析,校验相关运行方式的电网稳定水平,分析储能电站对提高电网稳定性能的作用。c) 短路电流计算,计算最大运行方式下储能电站满功率充放时的三相短路电流和单相短路电流。 存在短路电流超标情况的,应提出短路电流限制措施。
12、d) 对推荐方案,应开展电能质量计算。设计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后在各种运行模式和系统方式下公 共连接点处的电能质量应满足 GB/T 14549、GB/T 24337、GB/T 12325、GB/T 15543、GB/T 12326 的有关规定,不能满足的提出治理措施。e) 对推荐方案,应开展无功平衡和调相调压计算,提出无功配置方案,确定调压方式,并对设计 储能电站的功率因数提出要求。必要时,还应对过渡年份进行研究,提出过渡措施。在开展计 算时,应结合设备能力考虑 PCS 所能提供的无功功率。5.5.6 设计储能电站接入系统近区如有直流整流站或背靠背换流站,必要时应对其相互影响进行专题 分析。5.5
13、.7 对推荐方案的接入系统线路路径应开展规划选线工作。5.5.8 根据需要,对电力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变化因素作敏感性分析。5.6 对电站电气主接线及有关电气设备参数的要求5.6.1 应对设计储能电站主接线提出要求。5.6.2 应对设计储能电站下列主要电气设备参数提出要求:a) 功率因数、无功调节及动态响应能力。b) 有功调节及动态响应能力。c) 低、高电压穿越能力。d) 主变压器的参数规范,包括额定电压、容量、台数、阻抗、调压方式(有载或无励磁)、调压 范围、分接头以及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若经电抗接地,要包括其参数)。e) 开关设备遮断容量等相关参数。5.7 结论、建议及附图5.7.1
14、提出主要结论及推荐意见。5.7.2 提出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5.7.3 主要附图:a) 现有电网地理接线图。b) 设计储能电站建成后的电网地理接线图。c) 设计储能电站接入系统方案比较图。d) 推荐方案典型运行方式潮流图。e) 稳定计算动态曲线图。f) 设计储能电站电气主接线示意图。6 接入系统设计(二次部分)6.1 任务依据和主要原则6.1.1 任务依据。6.1.2 设计范围。6.1.3 设计水平年、远景水平年及过渡水平年。远景水平年一般在设计水平年基础上展望 510 年。6.1.4 设计储能电站工程概述。6.1.5 概述设计储能电站一次接入系统方案,如接入系统方案尚未审定,以推荐方案
15、为依据,并兼顾 其它方案。6.2 系统继电保护6.2.1 概述与设计储能电站有关的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包括配置、通道使用、运行动作等情况,并对 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6.2.2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特殊要求和设计储能电站接入后对周边电网现有保护的配合影 响,论述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6.2.3 提出与设计储能电站相关的线路保护、母线保护、防孤岛保护、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器等的 配置方案。6.2.4 概述与设计储能电站相关的电网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配置情况,提出工程子站配置原则。6.2.5 提出保护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传输时延、带宽、接口方式等。6.2.6 提出对 CT、PT 及直流
16、电源等的技术要求。6.3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6.3.1 概述与设计储能电站有关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现状,包括配置、通道使用、运行动作等情况,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6.3.2 以设计储能电站一次接入系统的潮流、稳定计算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补充校核计算,明确储能 电站是否需要配置安全自动装置,并提出初步配置方案及投资估算。6.3.3 根据系统对储能电站提供事故后紧急支撑的需求,配置储能电站功率控制策略。6.3.4 提出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传输时延、带宽、接口方式等。6.4 调度自动化6.4.1 调度自动化子站a) 概述与设计储能电站相关的调度端能量管理系统、调度数据网络等的现状
17、及存在问题。b) 根据调度关系,提出本工程远动系统配置方案,明确技术要求及远动信息采集和传输要求。c) 根据电网二次系统规划,如需结合储能电站完善和改造相关调度端系统,应提出专项报告,说 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改造完善建设方案和投资估算。6.4.2 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a) 简述与设计储能电站有关的电能量计量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b) 根据各相关电网电能量计量建设要求,提出计量点设置原则,明确电能量采集处理终端配置方 案,提出电能量信息传送及通道配置要求。6.4.3 根据系统调度运行对电化学储能电站自动频率控制和自动电压控制的功能要求,提出相关设备 配置方案及功能技术要求。6
18、.4.4 根据相关调度端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总体方案要求,分析设计储能电站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 提出本工程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配置要求、网络接入方案和通道配置要求。6.4.5 根据相关调度端、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要求,分析设计储能电站各应用系统与网络信 息交换、信息传输和安全隔离要求,提出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设备配置要求。6.5 系统通信6.5.1 根据设计储能电站的调度关系、安装容量和接入电压等级等,提出调度通信要求。6.5.2 概述相关的光缆通信系统、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等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相关 的已立项或在建通信项目情况等。6.5.3 根据相关的电网通信规划,分析设计储
19、能电站工程在通信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相角测量装置、系统调度自动化、储能电站控制及保护等业务应用系统 对通道数量和技术的要求。6.5.4 根据业务需求分析、通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宜提出不少于两个系统通信方案,经技术经济比 较提出推荐方案。6.5.5 提出推荐通信方案的通道组织。6.5.6 提出通信机房、电源、机房动力环境监视系统等的设计原则。6.6 结论、建议及附图6.6.1 主要结论及意见a) 汇总列出电力系统二次主要设备及投资估算。b) 提出电力系统二次部分的结论性意见及建议。6.6.2 主要附图:a) 设计储能工程接入系统方案图。b) 设计储能电站电气主接线示意图。c) 设计储能电站接入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图d) 设计储能电站至各级调度端主、备通道配置图。e) 与设计储能电站相关的微波、光纤通信现状图。f) 设计储能电站至各级调度端调度通道组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