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_T 3625.8-2023 金属非金属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评定指南 第8部分:地质勘探单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3_T 3625.8-2023 金属非金属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评定指南 第8部分:地质勘探单位.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13.200CCSC65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3625.82023金属非金属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评定指南第8部分:地质勘探单位2023-08-28发布2023-09-27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23/T3625.82023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15风险分级管控.26隐患排查治理.67文件管理.88信息化建设.99持续改进.910建设评定.9附录A(资料性)常见风险分级管控清单.10参考文献.31IDB23/T3625.8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2、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DB23/T36252023金属非金属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评定指南分为八个部分: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地下矿山;第3部分:露天矿山;第4部分:尾矿库;第5部分:小型露天采石场;第6部分:选矿厂;第7部分:采掘施工单位;第8部分:地质勘探单位。本部分为DB23/T36252023的第8部分。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黑龙江总队、黑龙江省地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砾龙地质勘查服务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
3、建国、董来世、李泽宇、李长宏、崔煜、刘艳红、刘春生、王建光、玄洪艳、吴海龙。IIDB23/T3625.82023金属非金属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评定指南第8部分:地质勘探单位1范围本文件给出了金属非金属矿山地质勘探单位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提供了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和建设评定等方面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金属非金属矿山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评定及相关管理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4、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6423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GB/T2792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2004地质勘探安全规程DB23/T22962019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通则DB23/T25762020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通则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通知(矿安202288号)3术语和定义DB23/T22962019和DB23/T257
5、6202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基本要求4.1自主建设企业自主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的策划和准备,并组织实施,包括进行风险评估单元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级、风险管控、安全风险告知、隐患排查、隐患分级和治理、隐患统计分析和应用工作。4.2机构设置1DB23/T3625.820234.2.1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组织机构。4.2.2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4.2.3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专业技术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
6、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4.3制度建设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双重预防机制贯彻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中的组成部分。4.4组织培训企业各层级应根据双重预防机制有效实施的需要,编制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员对本单位的双重预防机制的制度、程序、方法进行培训学习,并保留培训记录。4.5全员参与企业全体员工应根据工作岗位职责参与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估、管控、隐患排查、治理、验收、统计分析等各环节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4.6安全投入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实施所需
7、的安全生产投入,并对投入不足产生的后果负责。4.7闭环管理企业应实现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隐患排查、隐患分级治理、隐患治理验收、隐患统计分析、文件管理、持续改进和运行效果的全闭环管理。4.8监督考核企业应建立双重预防机制的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情况应记录并归档。5风险分级管控5.1风险点划分5.1.1风险点划分原则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5.1.2风险点划分方法5.1.2.1企业应发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8、进行排查。2DB23/T3625.820235.1.2.2风险点的排查由双重预防机制领导小组组织,各职能管理部门分别主持,单位负责人、分管领导、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职能部门人员、岗位人员参加,按现有安全知识、安全经验、法规及标准要求、事故教训等,对风险点名称、覆盖范围、包含的危险源、潜在事故类型等做出判断。5.1.3风险点企业应根据自身工艺流程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风险点:爆破作业、运输作业、钻探作业、槽探作业、物探作业、化探作业、坑探作业、地质调查作业、检维修作业、排水作业、防火作业、放射源和供配电等。5.2危险源辨识5.2.1辨识范围危险源的辨识范围至少包括以下方面:a)规划、设计
9、、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b)周边环境;c)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d)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e)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f)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g)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h)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i)设备设施维修、废弃、拆除和处置;j)自然条件。5.2.2辨识内容企业应按GB/T13861的规定,根据单元划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分析危险源出现的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故障模型。5.2.3辨识方法辨识方法应符合GB/T27921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a)头脑风暴法,适用于车间、班组岗位
10、风险辨识;b)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适用于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c)作业危害分析法(JHA),适用于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5.2.4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管理5.2.4.1企业应全面辨识重大危险源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设置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进行日常监控,按照规定向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5.2.4.2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应符合技术规定。含有重大危险源企业的监控中心(室)视频监控资料、数据监控系统状态数据和监控数据应与有关监管部门监管系统联网。5.3风险分析3DB23/T3625.82023企业应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对风险演变的过程及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引发的事故类
11、型。5.4风险评估企业应基于风险分析,充分考虑当前的风险管控措施,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宜选用但不限于以下方法: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b)安全检查表法(SCL);c)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d)风险程度分析法(MES)。5.5风险分级5.5.1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对应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5.5.2企业有以下情形之一,视为存在重大风险:a)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可能构成重大隐患的;b)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c)
12、构成重大危险源的;d)具有中毒和窒息、爆炸、放炮、火灾、坍塌、高处坠落、机械伤害、其他伤害等危险的场所,受影响作业人员在3人及以上的;e)经风险评估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5.5.3企业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分级的结果填写风险分析评估记录。5.6风险管控5.6.1风险管控措施5.6.1.1确定原则企业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遵循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和重点突出人的因素等原则。5.6.1.2类别5.6.1.2.1风险管控措施主要包括:a)工程技术措施;b)管理措施;c)培训教育措施;d)个体防护措施;e)应急处置措施。5.6.1.2.2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应优先考虑工程技术措施。5.6
13、.2风险管控措施评审企业在进行风险管控措施实施前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a)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DB23/T3625.82023b)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控状态;c)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d)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5.6.3风险分级管控原则5.6.3.1企业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风险管控层级宜分为公司(厂)级、部门(车间)级、班组级和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具体管控如下:a)重大风险(红色风险)管控层级为公司(厂)级,由主要负责人管控;b)较大风险(橙色风险)管控层级为部门(车间)级,由部门(车间)负责人
14、管控;c)一般风险(黄色风险)管控层级为班组级,由班组负责人管控;d)低风险(蓝色风险)管控层级为岗位级,由岗位人员负责管控。5.6.3.2企业应遵循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依照分层、分级、分类、分专业管控要求划分落实主体。5.6.3.3企业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较大以上风险,应重点进行管控。5.6.3.4企业上一层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层级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5.6.4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企业应在每一轮风险评估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制包括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常见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见附录A。5.7安全风险告知
15、5.7.1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企业应根据风险等级,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上。并在醒目位置公示。5.7.2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企业应通过对作业活动、关键任务、生产工序等风险分析,利用统计学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将不同作业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并公示,实现对重点环节的重点管控。5.7.3岗位风险告知卡企业应在员工作业场所设置岗位风险告知卡,岗位风险告知卡应包含岗位名称、岗位风险、风险等级、可能导致后果、风险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应急电话、安全标识等信息。5.7.4较大风险公告栏企业应在存在较大以上风险场所的醒目
16、位置设置风险公告栏,风险公告栏应包含场所名称、场所主要风险、风险等级、可能导致后果、风险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应急电话、安全标识等信息。5.7.5安全标识及定置管理5DB23/T3625.820235.7.5.1企业应在存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较大以上风险的场所、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安全标识。5.7.5.2企业应持续开展作业场所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实施设备、设施和器具合理布局、分类摆放、划线定置管理,保持作业场所整洁,营造安全的作业环境。5.7.6风险公告标识保持企业应定期对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作业风险比较图、岗位风险告知卡、较大以上风险公告栏及其他安全标识进行维护更新
17、,确保其完好醒目。6隐患排查治理6.1隐患排查准备6.1.1隐患排查清单依据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按照风险等级与管控责任分别编制各级、各部门的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清单,隐患排查清单内容应包括:风险部位、风险管控措施、措施失控表现、管控部门、管控责任人、排查责任部门、排查责任人和排查频次等。6.1.2隐患排查检查表按照隐患排查清单制定综合、日常、专业和专项检查表。每次的检查结果应如实记录,分类整理存档。6.2隐患排查组织及方式6.2.1组织根据组织机构设置不同,确定隐患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厂)级、车间(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6.2.2方式6.2.2.1按照属地负责、分级、分专业管理形式开展隐
18、患排查,隐患排查活动方式分为综合检查、日常检查、专业检查和专项检查。6.2.2.2综合检查由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部门组织。6.2.2.3日常检查由车间、班组和岗位组织。6.2.2.4专业检查由专业部门组织。6.2.2.5专项检查是针对重大活动、季节性和节假日等因素开展的隐患排查活动。6.2.3隐患排查频次隐患排查频次应满足以下要求:a)主要负责人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重大隐患每月至少组织一次;b)安全管理部门每旬至少组织一次;c)部门(车间)每周至少组织一次;d)班组每天组织一次。6DB23/T3625.820236.3隐患分级6.3.1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
19、围,安全事故隐患分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6.3.2重大事故隐患判定见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6.3.3重大隐患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6.4隐患治理6.4.1隐患治理要求6.4.1.1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主要包括公司(厂)治理、车间(部门)治理、班组治理、岗位纠正等。6.4.1.2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6.4.1.3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应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6.4.1.4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
20、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后极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相关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保养和监测监控,防止事故发生。6.4.1.5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企业应进行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企业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6.4.2隐患治理步骤6.4.2.1通报隐患信息在每次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从业人员进行通报。6.4
21、.2.2下发隐患治理通知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应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隐患整改责任人、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提出要求。6.4.2.3实施隐患治理隐患存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并以时限要求实施隐患治理。6.4.2.4治理情况反馈隐患治理后,隐患存在单位向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报告情况。6.4.2.5隐患整改验收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成果及效果组织验收,实现闭环管理。6.4.3一般隐患治理7DB23/T3625.82023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划分的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组织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确认。6.4.4重大隐患治
22、理6.4.4.1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a)事故隐患的类别;b)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c)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d)治理方式;e)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6.4.4.2企业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治理的目标和任务;b)采取的方法和措施;c)经费和物资的落实;d)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e)治理的时限和要求;f)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6.4.5隐患治理验收6.4.5.1隐患治理完成后,企业应根据隐患分级治理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出具验收意见书。6.4
23、.5.2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6.4.5.3对政府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6.5隐患统计分析和应用企业应每年对事故隐患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并将分析结果纳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过程中。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格式见通则附录B。7文件管理7.1企业应完整保存文件、过程资料和数据信息,并建立电子档案。包括但不限于:a)企业风险分级管控清单;b)设备设施清单和作业活动清单;c)安全风险公告;d)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e)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f)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g)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制度;h)隐患排查项目清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等内
24、容的文件成果。7.2涉及重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估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8DB23/T3625.820237.3涉及重大事故隐患,其排查记录、评估记录、治理方案、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8信息化建设8.1企业应建立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和隐患信息,提高风险管控效果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和效率。8.2企业应实现信息化管理,相关信息系统中企业基本信息、双重预防机制相关组织机构及人员、设备设施库、作业活动库、相关管理制度、体系文件等信息填写完整。8.3企业宜建立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平台。8.4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5、。9持续改进9.1评审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时和定期对风险分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评审。评审每年应不少于1次,并保存评审记录。9.2更新当发生以下情况时,企业应及时更新有关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信息,主要包括:a)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变化或更新;b)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c)企业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增减、使用原辅材料变化等;d)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e)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估;f)新辨识出的危险源;g)企业自身提出更高要求;h)未遂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
26、馈的需求;i)企业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形。9.3沟通9.3.1企业应建立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和隐患信息,提高风险管控效果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和效率。9.3.2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10建设评定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评定按通则第10章执行。A9风险点作业步骤危险源或潜在事件评价级别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编号类型名称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1作业活动穿孔作业1作业前准备钻工不具备上岗条件。4机械伤害1.严禁酒后上岗。2.严禁疲劳上岗。1.组织召开班前安全会议。2.每季度进行一次安全技术培训
27、。安全帽、防尘口罩、防护鞋、反光背心。发放应急处置卡,并随身携带。岗位级班组岗位工未对钻机及附属设施进行检查。4机械伤害作业前应对钻机及附属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岗位级班组岗位工作业环境不良。3机械伤害高处坠落1.人工或用挖掘机清理。2.配备通讯设备。3.边坡边缘应设防护网。1.穿孔作业前必须进行边坡安全检查,及时清理险、浮石。2.作业区域内及下部台阶接近坡底线应无铲装设备同时作业。班组级班组班组长DB23/T3625.82023AB附录A(资料性)常见风险分级管控清单A.1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见表A.1。表A.1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第1页共16页)10风险点作业步骤危险源或潜在事件评价
28、级别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编号类型名称序号名称工程技培训教个体防应急处管理措施术措施育措施护措施置措施1作业活动穿孔作业2穿孔孔网布置不符合要求。4其他爆炸1.孔网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2.严禁打残眼。岗位级班组岗位工钻机作业时非操作人员在附近停留。4机械伤害1.钻机作业或起落钻架时,其平台上不设置“非操作人员、严禁靠应有人。近”安全警示标志。2.非操作人员不应在其周围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区域内滞留。岗位级班组岗位工钻机发生故障时未及时停机维。4机械伤害1.潜孔钻机发生故障时,应立即停机,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作业。2.钻机长时间停机,应切断机上电源。岗位级班组岗位工人
29、员在距操作面高度超过2m作业或在坡面角大于30的坡面上作业时未采取安全措施。3高处坠落1.在距操作面高度超过2m作业或在坡面角大于30的坡面上作业时,应当使用安全绳或者安全带。2.绳应当拴在牢固地点,严禁多人同时使用一条安全绳。班组级班组班组长3行走钻机稳车、行走时,不符合规定。31.钻机稳车时:钻机千斤顶1.钻机靠近台阶边缘行走,应对行走路中心至台阶坡顶线的最小线进行安全检查。距离:台车为1m,牙轮钻、机械伤害2.钻机移动时,机下应有人引导和监护。潜孔钻、钢绳冲击钻机为高处坠落3.行走时,司机应先鸣笛,履带前后不2.5m,松软岩体为3.5m。应有人。千斤顶下部应垫块石,并确保台阶坡面的稳定。
30、班组级班组班组长DB23/T3625.82023表A.1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第2页共16页)11风险点作业步骤危险源或潜在事件评价级别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编号类型名称序号名称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1作业活动穿孔作业3行走钻机稳车、行走时,不符合规定。3机械伤害;高处坠落钻机行走时:台车外侧突出部分至台阶坡顶线的最小距离为2m,牙轮钻、潜孔钻和钢绳冲击式钻机外侧突出部分至台阶坡顶线的最小距离为3m.1.穿凿第一排孔时,钻机的中轴线与台阶坡顶线的夹角应不小于45。2.没有充分地照明,夜间不应远距离行走。班组级班组班组长2爆破
31、作业1爆破准备爆破作业环境不良。2放炮事故1.入口处设置爆破告知。2.警戒处设置“当心爆炸”安全警示标志。1.时掌握气象、水文资料,遇恶劣气候和水文情况时,应停止爆破作业,所有人员应立即撤到安全地点。2.前应对爆区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危及安全的不利环境因素,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部门级部门部门负责人爆破员不具备上岗条件。3放炮事故1.严禁酒后上岗,作业时禁止抽烟。2.严禁穿化纤衣物。3严禁携带点火物品、手机。1.持有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2.组织召开班前安全会议。安全帽、防护鞋。发放应急处置卡,并随身携带。班组级班组班组长DB23/T3625.82023表A.1作业活动风险分
32、级管控清单(第3页共16页)12风险点作业步骤危险源或潜在事件评价级别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编号类型名称序号名称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1.爆破作业时,应建立避炮掩体,避炮掩体应设在冲击波危险范围之外。2.和方向应能防止飞石和有害气体的危。3.通达避炮掩体的道路不应有任何障碍。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2作业活动爆破作业1爆破准备未建立避炮掩体或避炮掩体的位置不正确。3放炮事故1.结构应坚固紧密。2.棚采用移动式,尺寸为2m*2m*1.8m,材料选用12mm厚度钢板体上方加防冲击设施(如破旧轮胎等)。班组级班组班组长2验孔炮孔不符合验收标准。3放炮事故1.
33、时,应将孔口周围0.5m范围内的碎石、杂物清除干净,孔口岩壁不稳者,应进行维护。2.验收标准:孔深允许误差0.2m,间排距允许误差0.2m,偏斜度允许误差2%;发现不合格钻孔应及时处理,未达验收标准不得装药。班组级班组班组长3装药装药过程不符合规程规定。3放炮事故1.装药应使用木质或竹制炮棍。2.发生卡塞时,若在雷管和起爆药包放入之前,可用非金属长杆处理。3.雷管或起爆药包后,不得用任何工具冲击、挤压。4.药过程中,不得拔出或硬拉起爆药包中的导爆管、导爆索和电雷管引出线。5.过程中发现炮孔可容纳药量与设计装药量不符时,应及时报告。6.员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填塞长度。班组级班组班组长DB23/
34、T3625.82023表A.1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第4页共16页)13风险点作业步骤危险源或潜在事件评价级别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编号类型名称序号名称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2作业活动爆破作业4炮孔填塞未按照要求进行炮孔填塞。3放炮事故1.后都应进行填塞,禁止使用无填塞爆破。2.炮孔的炮泥中不得混有石块和易燃材料。3.有填塞物卡孔应及时进行处理(可用非金属杆或高压风处理)。4.填塞作业应避免夹扁、挤压和拉扯导爆管、导爆索,并应保护电雷管引出线。班组级班组班组长5爆破警戒和信号不符合规定爆破警戒范围及执行不符合规定。1放炮事故1.时应在警戒区边界设置明显标识并派出岗哨。2.警戒范围符合设计要求;在危险区边界,应设有明显标识,并派出岗哨。3.警戒任务的人员,应按指令到达指定地点并坚守工作岗位。公司级公司主要负责人爆破信号不符合规定。3放炮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