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热点难点精讲精析8.4椭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热点难点精讲精析8.4椭圆.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综合复习材料高中资料高考一轮复习热点难点精讲精析:8.4椭 圆(一)椭圆的定义以及标准方程相关链接1.椭圆定义的应用利用椭圆的定义解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常数2a|F1F2|这一条件;另一方面要注意由椭圆上任意一点与两个焦点所组成的“焦点三角形”中的数量关系.2.椭圆的标准方程(1)当已知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时,其标准方程为+=1(ab0);当已知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时,其标准方程为+=1(ab0);(2)当已知椭圆的焦点不明确而又无法确定时,其标准方程可设为+=1(m0,n0,mn),这样可避免讨论和复杂的计算;也可设为Ax2+By2=1(A0,B0,AB)这种形式,在解题时更简便.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主要有定义、待定系数法,有时还可根据条件用代入法。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作判断:根据条件判断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还是在y轴上,还是两个坐标轴都有可能。(2)设方程:根据上述判断设方程。(3)找关系: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的方程组。(4)得方程:解方程组,将解代入所设方程,即为所求。注:当椭圆的焦点位置不明确而无法确定其标准方程时,可设,可以避免讨论和繁杂的计算,也可以设为,这种形式在解题时更简便。例题解析例1已知F1、F2为椭圆+=1的两个焦点,过F1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F2A|+|F2B|=12,则|AB|=_;方法诠释:注意|AF1|+|AF2|=10,|BF
3、1|+|BF2|=10,且|AF1|+|F1B|=|AB|,再结合题设即可得出结论;解析:由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得:|AF1|+|AF2|=10,|BF1|+|BF2|=10,又已知|F2A|+|F2B|=12,所以|AB|=|AF1|+|BF1|=8.答案:8例2已知点P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且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5、3,过P且长轴垂直的直线恰过椭圆的一个焦点,求椭圆的方程。方法诠释:设椭圆方程为根据题意求得方程。解析:设所求的椭圆方程为,由已知条件得故所求方程为方法指导:1.在解决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问题时,经常联想到椭圆的定义,即利用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距离之和等于2a求解
4、;2.在求椭圆方程时,若已知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可先求出椭圆长轴长,再想法求短轴长,从而得出方程;若已知点的坐标,可先设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当椭圆的焦点不确定时,应考虑焦点在x轴、在y轴两种情形,无论哪种情形,始终有ab0.(二)椭圆的几何性质相关链接1.椭圆几何性质中的不等关系椭圆的几何性质涉及一些不等关系,例如对椭圆,有等,在求与椭圆有关的一些量的范围,或者求这些量的最大值时,经常用到这些不等关系。2.利用椭圆几何性质应注意的问题求解与椭圆几何性质有关的问题时,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当涉及到顶点、焦点、长轴、短轴等椭圆的基本量时,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3.求椭圆
5、的离心率问题的一般思路求椭圆的离心率时,一般是依据题设得出一个关于a、b、c的等式(或不等式),利用a2=b2+c2消去b,即可求得离心率或离心率的范围.或者是:应先将e用有关的一些量表示出来,再利用其中的一些关系构造出关于e的等式或不等式,从而求出e的值或范围。离心率e与的关系:注:椭圆离心率的范围:0e0,直线与椭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2)=0,直线与椭圆相切,有一个公共点;(3)0,总有成立?若存在,求出所有k的值;(2)若,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思路解析:第(1)问为存在性问题,可先假设存在,然后由可知M点为ON中点,用坐标表示相关量可求。第(2)问用坐标表示向量数量积,列式求解即可。
6、解答:椭圆C: ,直线AB的方程为:y=k(x-m).由消去y得设,则则若存在k,使总成立,M为线段AB的中点,M为ON的中点,即N点的坐标为。由N点在椭圆上,则即即故存在k=1,使对任意m0,总有成立。(2)由得即注:探索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探索解题途径,解决非传统完备问题的能力,是命题者根据学科特点,将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并赋予新的情境创设而成的,要求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它能很好地考查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因此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1)本题第(1)问是一是否存在性问题,实质上是探索结论的开放性问题。相对于其他的开放性问题来说,由于这类问题的结论较少(只有存在、不存在两个结论有时候需讨论),因此,思考途径较为单一,难度易于控制,受到各类考试命题者的青睐。解答这一类问题,往往从承认结论、变结论为条件出发,然后通过特例归纳,或由演绎推理证明其合理性。探索过程要充分挖掘已知条件,注意条件的完备性,不要忽略任何可能的因素。(2)第(2)问是参数范围的问题,内容涉及代数和几何的多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年高考中占有较稳定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