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何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最近,许多报刊杂志相继刊载了中央组织部组织局、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联合调研组撰写的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关于四川省“支部加协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介绍了四川省推行的“支部加协会”的经验。“支部加协会”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贯彻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尽管正处于探索、完善的过程中,但实事证明,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
2、程度,有利于实现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而且可以更好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而取得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效果。这一做法具有较为普遍的推广价值,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予摘编,供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参考。最近,我们到四川乐山、德阳等地,就“支部加协会”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四川省推行的“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
3、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支部加协会”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支部加协会”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这是四川省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创新。目前,四川省乡村两级共建立各类专业协会26877个,覆盖了全省49%的行政村;协会会员达
4、到125万人,带动了289万多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1.5%。第一,“支部加协会”是实现农民得实惠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和年均增幅一直徘徊在100元左右,2003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3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0多元。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广大农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反映最多、最集中的一条,就是盼增收、盼发展。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同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大
5、,参与市场谈判的地位弱。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如何把千千万万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如何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总之,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支部加协会”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模式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农民调结构、抓发展和闯市场、奔小康的实践中,进行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的一项重大成果。实践证明,“支部加协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生
6、产方式的弊端,成为新形势下实现农民得实惠的重要保障。第二,“支部加协会”是确保专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专业协会,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总的看,农村专业协会对帮助农民更好地进入市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有重要作用的,是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有的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在经营中遇到土地流转、农民培训和资金筹措等困难,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有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甚至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民,损害群众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也不
7、利于农村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对这些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主动加强领导和指导。既坚持农村专业协会“民办、民管、民受益”,又坚持党管协会,把党组织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同农村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为实现这种结合找到了一种有效抓手,适应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要求,促进了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第三,“支部加协会”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
8、导核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上,更要体现在统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体现在引导农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农村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上;体现在吸纳农村各方面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使自己成为人才高度密集的先进组织的能力上。归根到底,就是要体现在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能力上,体现在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上。面对这种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改革和完善对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切实从对农民具体生产活动的直接指挥中解脱出来。“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比较有效地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方式,由直接决
9、策变为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变为引导服务,由直接创办经济实体变为创造生产发展条件和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总之,“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比较好地解决了支部、协会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符合当前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顺应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对接,找到了干部经常受教育与农民长期得实惠的连接点,加强和改进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二、“支部加协会”运作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四川各地从实际出发,对“支部加协会”的运行方式进
10、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1、党组织领办、创办协会,依托协会带动和服务农户。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积极领办、创办各类农村专业协会。他们注重在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协会,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新台阶;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建立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建立协会,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建立协会,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突出的地方建立协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大多是一个村党支
11、部创办一个协会,并且按照规定程序实行党支部班子成员与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对于一些规模大、地域广的行业,由乡镇党委牵头,跨村建立协会,形成专业乡镇、专业村的格局,以扩大优势产业。对于一些规模大、会员多、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及时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努力做到协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扩大了农村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坚持党管协会,为协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服务。各地把坚持党管协会与坚持协会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结合起来,既注重加强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和指导,认真解决协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协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又要求各级党组织按章办事,坚持做到出谋划策
12、而不直接决策、组织引导而不发号施令、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强调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的引导、舆论上的监督、工作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切实保证协会独立自主地发挥职能作用。党组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保证作用。村党组织带领和引导村委会、党组织、村民小组和群团组织,积极参与协会建设;指导帮助协会选举负责人,为协会推荐各类人才;指导帮助协会建立专业分会、专业小组,完善协会的内部组织体系。二是协调服务作用。党组织通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为专业协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政策、信息以及办理证照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宣传动员作用。党组织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13、动员群众转变观念,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加入专业协会。绵阳市北川县由组织部门牵头,从林业、茶叶、畜牧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小康先导团”,采取讲座培训、现场指导、提供信息、劳务输出、建设基地、提供资金等形式为农村专业协会服务。3、把党员干部推向专业协会的关键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一是让党员干部在协会中挑大梁。乡村党组织积极为协会推荐人才,帮助协会选配负责人。绵阳市专门制定了鼓励乡镇干部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的相关政策,一大批乡镇干部主动走出机关,领办、创办示范基地和专业协会;郫县积极从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中选拔协会负责人,目前全县专业协会负责人中有70%是党员;广汉市在协会中担任职务的村干部有
14、210人,乡镇干部有51人。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党组织在协会发展中,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开展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求党员干部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为协会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郫县唐无镇韭黄协会中,每个党员和种植大户对口扶持、带动5到10户农户,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很快形成了规模种植。目前,韭黄种植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乐山市马连彝族自治县老河坝乡党委组织农村党员干部、专业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后,组建了白魔芋协会,带动了200多户农民发展魔芋,人均增收2690元。三是开展“双向培养”,使一大批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使一大批
15、符合入党条件的致富带头人加入了党组织。德阳市2003年发展的农村党员中70%是协会会员和专业大户。4、加强对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始终坚持服务农民群众的发展方向。为了规范协会的经营管理,保证协会始终沿着服务群众的方向健康发展,党组织主动帮助协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协会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指导协会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在推广新技术、传授新技能、指导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会员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契约管理”的原则,支持协会在提供种子、设备和销售产品等环节收取合理的费用,实现以会养会,不断发展壮大。各地还明确要求协会在开展活动中,必须坚持“五不”原则
16、,即不得搞强迫命令,不得向农户摊派费用,不得随意违反与农户签订的有关协议,以保证决不坑农、害农。党组织还指导和帮助协会建立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协会章程、工作制度等,使协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促进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引导协会突出农民在协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为群众服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最终落脚点,积极协调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各方正当权益。四川省“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首创于基层,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逐步完善,成为落实“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要求的重要措施。2003年初,四川省委召开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17、织工作座谈会,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省委组织部召开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支部加协会”的工作经验。目前,各地党委和乡村党组织正在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这项工作。三、“支部加协会”在实践中显示了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使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改变了一些地方过去存在的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了农村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对接共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第一,“支部加协会”找到了
18、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有效抓手,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支部加协会”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进一步转变了工作重心,从过去一度从事的“催粮要款、刮宫引产”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站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沿,带领农民群众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好地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支部加协会”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进一步转变了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掌握了示范引导、提供服务、说服教育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动权,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第二,“支部加协会”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
19、度,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专业协会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建设,建立起了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机制,依托一定的产业链条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这一模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和产业化,使农民个体的市场主体地位朝着群体的市场主体地位转变,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他们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户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农民的致富本领,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不断优化。“支部加协会”引入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改变了过去
20、资源配置在农户中平均分配的状况,加快了土地、资金等资源向优势产业的集中和流动,促进了农村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同时吸引了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农民对农业的投资,促进了农村经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003年,泸州市农村专业协会吸引业主、农民等民间投资3000多万元,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33000多亩。乐山市形成了林竹、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农户1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3.68%。第三,“支部加协会”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农民面对市场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农产品由自产自销走上了产业链条,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全省参加协会的农户
21、人均增收达到228元,比全省农民人均增收水平高出100元。德阳市农村专业协会会员家庭人均年纯收入3764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803元。泸州市通过对352个协会调查,发现会员农户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上。泸州市江阳区游湾村通过建立黑山羊养殖营销专业协会,使全村90%的农户养起了黑山羊,全村人均年收入比建立协会前增加了750元,村民们发自内心地说:“黑山羊快快长,坐着飞机去两广,赚了钞票盖楼房,感谢协会感谢党。”同时,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的实践中,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素质。一是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发展意识,使他们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实践中,
22、进一步转变了观念,破除了“等靠要”、“听天由命”、“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通过实行民主、契约管理、开展经贸、法律、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诚信意识;三是通过建立健全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团结互助的分工合作机制,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四是通过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心思、智慧和闲暇时间引导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上来,促进了农村社会安定团结。第四,“支部加协会”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实现了农村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形成了广纳群贤、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促进了农村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一大批协会
23、中的骨干分子和优秀会员被选拔到乡村干部岗位,进一步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体功能。二是把农村各个方面和分散在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组织起来,聚集和整合了农村的人才资源,有效解决了农村人才资源不足和浪费同时并存的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效能。三是构建了实用、灵活、直观、便捷的培训服务体系,能够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授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信息和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他们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支部加协会”是农村改革发展中基层干部群
24、众的又一重大创造,尽管正处于探索、完善的过程中,但事实证明,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而且可以更好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从而取得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效果。这一做法不仅适用于中西部地区,也适用于东部地区,具有较为普遍的推广价值。我们也认为,在农村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不搞包办代替;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搞强迫命令;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不搞一刀切;必须抓点带面,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在面上推广。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始终坚持党管协会的原则,理直气壮地加强党对协会工作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农村各种专业协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对农村专业协会的领导和指导,是一项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