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印,“信也”。“印章”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仪式化凭信,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诚实 守信的优秀美德。中国“印信”纵贯千年,至少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完备的“印信:春秋时期, 印章主要应用于器物上,一些陶斗、陶缸、陶缶上会有抑印的文字,主要功能就是凭信,证 明器物的出处一一作者和作坊。首先这是一种责任担当,等于现在的质保保证,第二可以防 伪,第三是表归属,这就是“物勒工名”。“勒”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器物。“物勒工名
2、”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首提“物勒工 名”质量负责制的人是秦国宰相吕不韦。他一直琢磨如何才能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后 来想到“物勒工名”,该制度率先在秦国实行。国家于每年十月份“工师效工,陈祭器 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对各郡、县工业产 品进行质量抽验。其还将各郡、县制造工业产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大工尹”统一年审, 不符合标准的不得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功致”。到了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对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工匠
3、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匠籍。另一方面,政府把“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 合起来。由止匕,唐代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或工匠家族。如曾参与建造昭陵、翠微宫、 玉华宫等大型工程的阎立德,便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工程师。对历史学家来说,吕氏春秋对“物勒工名”的记录,透露出了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 机密。专家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 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现 世,考古专家在俑坑中的兵器上也发现了工匠的名字。可以说,除了表归属之外,“物勒工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道德自觉的体现,是“信” 的强化与直接
4、表达,也是社会秩序日益严整、规范的证明。(摘编自卢昱“印”证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大量刻画着工匠名字的出土文物说明“物勒工名”这一制度起源很早,源远流长。它之 所以产生并长期延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式, (!)从这方面看,劳动人民对节气的认知和运用使科学性和实用性两方面(丙)。21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成语。(3分)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
5、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 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 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请整体把握三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对文化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 (“功致”“指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追求奢丽华侈”并无必要信息支撑,追求质量上 乘不等于追求奢丽华侈)2.D (原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
6、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 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 销自己的产品”,说明一些私营手工业者并非被“物勒工名”的制度潮流裹挟而前,而是自 身主动的选择)3.1)(1)项中窦宪于燕然山刻石勒功不属于“物勒工名”这一制度的范畴。A项是指政府于器 物上刻印以表器物的归属。B项是指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C项指器 物生产者把名号铭刻其上,可视为对“信”的强化与表达)4 .提升产品质量的要求。社会分工的需要。商品经济发展。民间手工业者的推动。 (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任答三点给4分)5 .制造企业专注产品质量提升。政府通过
7、制度进行监督引导。社会层面营造工匠精神 风尚。(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分析应从企业、政府和社会三个角度 展开)6 .C(A项,主要是突出了她一心为公的特点,而非带有一定贬义色彩的“倔强不听劝告”; B项,姑娘大夫来到村里,并不是因为听到生产队长在喇叭里面的一通嚷,而是诊所里接到 了一张关于新媳妇难产的事情的条子;D项,“为自己没有去问那些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姓 名而感到羞愧”错误,应该是浅浅的自责中带有感动)7 .B (比喻手法判断错误,可以从夸张的角度进行分析)8 .刻画人物不畏险阻、救急扶危的形象。过河进山路上,河水黑浪起伏,宽窄莫辨,深浅 难估,水风硬骨;山高谷深,岩陡道
8、窄,但姑娘大夫克服困难,成功接生,凸显出她善良坚 韧、急人所难的美好品质。烘托人物兴奋愉悦、充实幸福的情感。帮助难产的新媳妇迎来 新生命的成功诞生,激起了她的职业幸福感;得到八方支援,激起了她得人相助的感动充实。(K答案11必须紧扣姑娘大夫,从情感与形象方面进行分析。每点3分,每个要点必须有概 括有分析)9 .简洁之美:情节设计。小说以姑娘大夫出诊救助难产新媳妇这一中心事件,凝聚了众多 人物,情节集中紧凑,简洁清晰。人物刻画。小说采用人物群像描写,先后写了胡子车把 式、小伙子、老爷子,用墨节制,不事夸张。含蓄之美:形象刻画贴切含蓄。如小伙子的端正干净,刻画出一名复员军人的热情柔和而 又不虚张声
9、势,凸显出山区人民的坚毅寡言。主题表现含蓄深刻。小说中的人物多用简笔 勾勒,不事夸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物美好群像的描写,含蓄深刻地呈现出社会 主义的美好精神风尚。(K答案须从“简洁”与“含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答对三个要 点给满分。如果只分析“简洁”或“含蓄”之美,最多给4分)10 .HNR (每答对一处给1分,可不理会顺序;超出3处0分)11 . C (“逋”在本文中为拖欠之意,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则意为“拖延,推迟”) 12. C (“已被征募”错,结合上下文,此处只是计划征募,还未实施。同时,“中男”指未 满十八岁的男子,而不是中年男子)13 . (1)以前朕觉得你太过固执
10、,疑心你可能不通晓政务,如今见你议论国家大体,实在是 说到了它的精要部分。(“向者”译为“以前“达”译为“通晓”,“诚”译为“实在, 确实”,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2)唐太宗知道以后,每每见人奏事,必定对别人和颜悦色,希望可以听到大臣的劝谏。(“假”译为“给”,“辞色”指“言语和神态”,此处需意译为“和颜悦色” “好言好语” 等,“规谏”译为“劝谏”,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14 .首先指出治军关键在于得法,不在人数多寡。然后引述唐太宗自己倡导的以诚信治 天下的主张。最后指出唐太宗失信于民的事实。(每点1分)【参考译文】武德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将魏徵带入卧室,询问他自己施政的
11、得失。魏徵知无 不言,太宗总是欣然接纳。太宗派遣使臣征募士兵,封德彝禀奏:“青年男丁虽然未满十八 岁,但其中身体强壮魁梧的,也可以一并征用。”太宗同意封德彝的意见。下诏之后,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不肯签署,拒签了几次。太宗十分生气,召见并责备他 说:“未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中那些身材壮大的都是狡猾的百姓,欺骗官府妄图以此逃避兵 役,征用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固执到这种程度!”魏徵回答说:“军队是否有用在于能否 统领得法,而不在人数众多。陛下征募成年男子中身体健壮的,用合适的方法统领,足够无 敌于天下,何必再征募许多尚未成年的男子来增添虚假的数目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 诚信治理天下,希望带动臣民都不
12、做欺骗和奸诈的事。如今陛下即位没多久,就已经几次 失去信义了!”皇上吃惊地问:“我做的哪些事失去信义了? ”魏徵答道:“陛下刚即位时下 诏书说:百姓拖欠官府的财物,一律免除。但有关部门的官吏以为拖欠秦王府库的,不是 朝廷的钱物,照常督促征收。陛下从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库的财物,不是朝廷的财物是什 么!又下诏说:关中免去两年的租调,关外免一年的赋税徭役。不久又下诏说:当年已 经服役和交纳赋税的,就从第二年开始。把大家上交的赋税散还以后,又重新开始征收, 百姓当然不能没有怪罪之意。如今既然已经征收赋役,又征召中男为兵,怎么能说从下一年 开始呢?再加上,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员,经常要接受陛
13、下检阅,将重任托付 给他们;可是到了征兵的时候,却开始怀疑他们有心欺骗,这难道是以诚信来统治天下吗? ” 太宗高兴地说:“从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事, 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诚信,那么百姓不知应当遵从什么,国家如何能治理好呢?朕的 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再征召青年男子,并赐给魏徵一个金瓮。唐太宗神采英毅,群臣觐见的时候心中畏惧,经常举止失措;太宗知道以后,每每见人 奏事,必定对别人和颜悦色,希望可以听到大臣的规谏。太宗曾经对公卿说:“人想见到自 己的样子,必定要靠明镜的帮助;君王想要了解自己的过失,必定需要忠臣的劝谏。如果君 王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大臣阿谀
14、顺从,一旦君主亡了国,大臣怎么能保全自己呢!就像虞 世基等人逢迎侍奉隋炀帝以求保全自身的富贵,隋炀帝遇弑以后,虞世基等人也被处死,各 位应当把这些当作前车之鉴,如果我处事有过错,你们要知无不言J15 . A (“相同的归隐之情”错误。本词表达的是苏轼因贬谪而起的思念故乡之情,并非想要 归隐)16 .示例一:认同,此词既表达了去国怀乡的怅恨失意,却又不失达观豪爽。(2分)上片前五句,既写 出了宦途失意的怅恨,又写出了君命难违有家难归的痛苦,还饱含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无 限悲慨。(2分)下片写感悟人生如梭,闲看洛水清波,细心呵护柔柯,传语父老晒渔蓑, 平静超然,自解为乐,情致温厚,哀而不伤。(2分
15、)示例二:不认同,此词表达了词人去国怀乡的怅恨失意,虽似有放达,然实则哀愁。(2分)上片前 五句,既写出了宦途失意的怅恨,又写出了君命难违有家难归的痛苦,还饱含时光易逝、人 空老大的无限悲慨。后半写对山川人物的深情厚谊,依依惜别中难言伤感。(2分)下片写 人生如梭,闲看洛水清波,折射出词人宦海浮沉、才华难展的惆怅;细心呵护柔柯,传语父 老晒渔蓑,虽情致温厚,然看似雅逸洒脱,实则饱含将别惯居之地重又羁旅的无奈与伤慨。(2分)17 . (1)不赂者以赂者丧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门外 湖光清
16、似玉,雨桐烟柳扶疏/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匆忙分离去/两行烟柳,一湖春水(每空1 分,共6分)18 . A (三处引号用法完全不同:引用,特殊含义,强调)19 .秦汉民众的交通往来与外界联系,是社会学研究中“交换和权力”这一重要论题的反映。 (不是单句不给分,不是以“秦汉民众的交通往来与外界联系”开头不给分,丢掉信息如 “社会研究学中”“重要”等每丢失一处信息扣1分)20 .示例:传世、出土文献显示,秦汉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民众与外界的联系较多,眼界 也较为开阔。示例:结合传世、出土文献可知,秦汉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民众与外界的联系较多,眼界 也较为开阔。(K解析11 ”结合显示”句式杂糅,“眼界开放
17、”搭配不当)(每改对 一处给1分,句子通顺2分)21 .甲:纷至沓来/接踵而至 乙:蠢蠢欲动 丙: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每空1分)22 .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虫子。地下冬眠的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来防范病虫害的 发生。(每个句子2分。耍点:字面上要出现“惊”和“蛰”,否则不能给分;如果没能突出 “听觉”,则只给1分,如:让地下冬眠昆虫醒来的不是雷声)23 .材料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以中华文化为话题中心,从古今、中外层面予以相关阐述。材料 一选自周易,意为观察天地规律,以知时节变化;注重文明礼仪伦理道德,教化社会崇 德向善。这体现的是文化的价值功能。材料二选取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对中国文化
18、的评价, 尤重中华文化独特的思维方法。这是从侧面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超卓智慧。材料 三选择了 #主席的发言,“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 借鉴但不照搬”着眼于文化传承,既要让文化走出去,又要从外国优秀文化中吸取精华,中 西文化互鉴,扬长避短,吐故纳新,强根固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 之路。写作导语部分要求“整体把握三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则需要注重三则材料的逻辑层次, 条理贯通;要求“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对文化的感悟与思考”,则是潜在要求写作者应 站在新时代的角度,以文化为中心,呈现自己的思考,而不能仅仅只是贴住“文化”这一关 键词而无
19、限拓展行文。周平王迁都后,原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国家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升级,春秋战国时期 国家间战争频繁,诸多诸侯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管子兵法指出“器械巧,则伐而不 费,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质量对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 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物勒工名”的责任追究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因而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勒名的多为戈、矛等战争利器。另一方面,在古代社会,官营手 工业产品多提供给统治集享用,“犀象珠玉,石山隐饰,金银错镂;穷极丽靡;转相夸 咤”(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这些物品对质量的要求自然很高。统治集团积极助 推“物勒工名”制度也是为了满足
20、其自身奢侈生活的需求。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技术更为复杂、成熟,同时新的生产部门不断涌现, 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考工记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工 种,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让生产技术日益专 业化,一件产品的完成需要多个工种的配合,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影响整个产品的 质量。这就需要一种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有 效地进行追责,在这种形势下,“物勒工名”制度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 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
21、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 产品,这便成为商标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民间陶器上便出现了 “咸完里奢” “咸沙里突”的字样。这些手工业者在陶器上刻上自己的住处和名字,以与他人区别开来, 目的在于彰显自己精湛的制作技术。到了宋朝,便形成了产品的品牌和商标。后来一些品牌 成为百年老字号,出现了如“张小泉”剪刀、“王麻子”刀剪、洛阳老城的“济世堂李占标 膏药”等著名的品牌,这些名称本身成为产品质量过硬的符号象征。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考 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
22、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印章”在春秋时期主要应用于器物,它凝聚着中华历史与文化之美,代表了中华民族优 秀的美德。B. “功致”意为精巧细致,指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追求奢丽华侈,必以功力密致为上的 质量标准。C. “物勒工名”是一种要求在产品上刻上生产者姓名等类相关信息,保证产品质量的手工业 管理制度。D. “物勒工名”制度是推动以敬业专精、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工匠精神形成与传承 的重要因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
23、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涉及了 “物勒工名”产生的原因,但是两则材料在所论述内容上却 各有侧重。B.统治集团为满足自身奢侈生活需求,对物品质量具有很高要求,有力地推动“物勒工名” 制度发展。C.“物勒工名”制度是秦王朝藉以提高武器装备质量,最终战胜其它诸侯国一统天下极为重 要的保障。I). “物勒工名”制度带有监督追责等意识,它裹挟着私营手工业者紧跟潮流,推动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糅书之。其(假)百姓甲兵, 必善其久,受之以久。”B.新唐书百官志:“细镂之
24、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才肖之工,随 火想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C.宋代铸镜中心湖州生产的铜镜上常常有诸如“湖州石家法炼青铜照子” “湖州李家炼铜照 子”之类的字铭。D.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态山,刻 石勒功而还。4 .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物勒工名”制度产生并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4分)5 .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说:“工匠精神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 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时任国家总 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中国制造”要尽早变为“中国精造”。当
25、代中国 如何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精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新生林斤澜瘦瘦的新媳妇,往菜园查苗回来,阵痛发作了。可是孩子生不下来。成立公社时,社里不惜工本,把有线广播的线,拉到村里来。杏树上,挂起海碗大的喇 叭。这天晚上,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在喇叭里。她狠狠嚷了一通,震荡得 四山发出回声。不过就算那外边管理区把消息传给了诊所,那位小大夫又怎么赶得来呢?这黑夜,人家 怎么踵一条大河,怎么走九岭十八弯呀!当初,生产队长催着产妇动身去公社医院时,她光说:“早着哩,收了茄子去也不晚。”自从选她当了蔬菜组长,就是拴上根绳子,
26、也休想把她从莱园里拽走。她说大山里,自 古没有种过园子。眼见茄子也紫上来了,妇女们说该当放心了吧,又催她动身。偏偏茄子地 里长了红蜘蛛。她说不治治这捣乱东西,怎么丢得开手。不想新媳妇咬牙忍痛,不哼一 声,这会儿,竟虚弱得连叫她也不应声了。谁知到了后半夜,一声喊叫,一支火把,那二十来岁的姑娘大夫,背着药箱,真是仿佛 从天上掉了下来。不够一顿饭工夫,姑娘大夫竟能使钳子,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 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时,男人们一甩手,扔了正在做冲喜 棺材的斧子锯子,妇女们东奔西走,不知南北。原来,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姑娘大夫拾起药箱,冲到
27、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 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 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拉车的两条驴,一步一步地挪。姑娘焦躁,跳下车来, 自言自语地小声说:“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 呀”胡子车把式听见,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姑娘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 背后嗖的一鞭,;那驴吃了一下好打,直往前蹿。姑娘两手紧紧抱住驴脖子,手心立刻出汗 了,一忽儿,背上的汗水顺脊梁下来了。不知多久,两人竟没有一句言语,直跑得两耳里塞
28、 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 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一车身,就闪在黑暗里,不见了。姑娘牵着驴,打量那河水,只看见星星点点的黑浪;随起随伏,看不出宽窄,估不了深 浅。水面上的风也特别,吹得姑娘直打冷战。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 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又柔柔和和地 说,“来吧,背你过去。”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 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去吧,你去吧,我送 大
29、夫上山说着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大 夫,当一回瞎子吧。”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又见黑压压的一座山,直立在面前。老人吩咐站住,划火点着火把。又吩咐抓紧棍子, 迈步走上一条羊肠小道。这小道左绕右绕,绕上直立的大山。山越高,谷越深,岩越陡,道 越窄。一把火照着百发红颜,一鼓作气,直往上走。走着,走着,姑娘也不心慌了,也不害 怕了,看着那火把,觉得好看极了。终于,小道宽阔起来了,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姑娘一脚跨进屋子,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 自动过这种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然姑娘的小手,叫
30、一双大手握 住了。姑娘抬头一看的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她说:“别怕,别怕。你行,你行。”可是那眼 神,姑娘再也忘记不了。怎么那样两团火似的,那火苗直钻到人的心里去了。姑娘一边想起这些经过,一边责怪自己不懂事。那一句话也没有的胡子车把式,那端端 正正的复员军人,那爱说爱笑的老爷子,都是多么好的人呀!可是连名姓都没有问一问。还 有,那队长爬上杏树,对着喇叭喊了一通,是谁听见了的?谁赶快传话给供销社?供销社里的 谁连忙写信?又是谁连夜捎信到诊所?这些,姑娘更加一点也不知道了。姑娘大夫,候到晌午时分,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伏天的阳光,照得深山老林处 处发光,好像宝石山。树下有一块溜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
31、下来,就摸出纸和笔。她要写下 这一夜的故事。写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写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 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 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因此,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 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大得多。或者根 本是两种东西(人民文学1960年12月号,有删减) 备注公社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农业和工业相 结合,政社合一的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它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 化”的劳动组织方式和生
32、活方式。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媳妇一心扑在菜园重,养紫了茄子,又要治红蜘蛛,从而耽误了去公社医院的时机,以 致在家中难产,这主要突出其倔强不听劝告。B.在听到生产队长喇叭里的一通嚷后,姑娘大夫后半夜突然到来,这出乎村里人意料,他们 为孩子的平安出生和姑娘的精神而欣喜感动。C.大夫偶遇车把式,车把式找来会水的军人,军人推开老爷子的门,老爷子送大夫上山,这 接力棒式的相送,使小说叙述逻辑严密有致。D. “这些,姑娘更加一点也不知道了,姑娘大夫为给新媳妇接生感到欣喜,却又为自己没 有去问那些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姓名而羞愧。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33、一项是(3分)()A.“成立公社”“生产队长”“供销社”等字眼,表明了本文的社会背景,让文中人物的行为 心理带有时代特色,有利于体现当时的社会风气。B. “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进喇叭里”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她的焦急,同时 “震荡得四山发出回声”,又暗示此地山深难行。C. “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几句既呼应前文村里人的担心,又突出姑娘行为 的可贵,既能增加小说波澜,又能突显人物形象。D. “新生”,既指新生命的平安诞生,又暗指小说末尾姑娘大夫的幸福新体会,内涵丰富, 透露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希望,给读者以前进的力量。8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具有重要作用。试以姑娘大夫为例
34、,简要分析这些作用体现 在哪些方面。(6分)9 .老舍先生在文艺报:中评价林斤澜的新生这篇小说“文字简洁可喜”“含蓄而予 读者留下些寻味的余地来”。这种“简洁”与“含蓄”之美在文中是如何呈现出来的?请结 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 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日:“中男壮大者, 乃奸民许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35、 ”对日:“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 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 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来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日:“联何为失信?” 对日: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 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日: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 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 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 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上说日:“向
36、者朕以 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 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日:“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 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会!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 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K答 案I标号涂墨。(3 分)苟A其B君C愎D谏E自F贤H其I臣J阿K谀L顺M旨N君0既P失Q国R
37、臣S岂T能U 独V全1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署敕,按唐制,皇帝的诏书或命令由门下省审核同意签名发出后才真正具有效力。B.关外,对于秦、汉、唐等定都在今陕西的主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C. “逋负官物”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贵臣逋慢”两句中“逋”字含义相同。D.“已役已输者”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句“输”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语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徵敢于直谏,知无不言,得到唐太宗信任,在是否征用未满十八岁中男的问题上始终坚 持自己的看法,不做丝毫退让。B.唐太宗对于魏徵的态度由“怒”转为“悦”
38、,并改变了对魏徵的看法,展现了一位知错能 改、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C.唐太宗认为已被征募的中年男子都是狡猾的百姓,他们欺骗官府,妄图以此逃避征役,因 此不觉得征募他们有什么不妥。D.唐太宗以明镜作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忠臣的重要性;警醒自己不能刚愎自用并以前朝 历史告诫公卿要知无不言。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2)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14 .在是否征用中男的问题上,魏徵成功说服了唐太宗,请简要分析魏徵是怎样劝谏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
39、面的题目。满庭芳归去来兮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 书以遗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 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 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K备 注R移:量移,指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再闰:阴历五 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洛水: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
40、来兮辞首句,表达与陶渊明相同的归隐之情。 B.临别之际,听惯的本地口音、春秋社日的劝饮场面、黄州父老的情谊,都让词人留恋不已。 C.下片前半部分运用比喻、想象等手法,表达人生无定的感叹以及对即将赴任之地的展望。 D.这首词结构浑然天成,用语不假雕饰,描写真切细致,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才情与性情。 16.南宋周问题烽清波杂志论白:“居士词岂无去国怀乡之感,殊觉哀而不伤。”有人 认为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词这一情感特征,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词内容加以阐述。(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孙最甚咨油贩丝童朗马气长的只本社381,赖品 (1)
41、苏洵的六国论论证严谨;开门见山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又以问答方式 补充出“”的观点,与后文分析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 遥相呼应。(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所表达 的感情,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类似。(3) “烟柳”指远望如烟似雾的柳树、柳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生动的意象 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小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代以来,秦汉简牍的发现,里I为我们工曜当时社会生透利实践扛升J二扇直口,一秦汉简牍反映了民众的日常生活。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可以看到借
42、贷、租赁(lin)*与雇佣(yong)等反映的经济关系,祷(ddo)祠、祭祀与归葬等体现的信仰与习俗。而西 北简牍中关于内地民众前往边郡经商甚至长期在边地代役以挣取佣金的记录,打破了学界对 汉代普通民众安土重迁的刻板印象。正秦汉简牍反映了国家制度与民众生活的互动。二年律令户律中“比地为伍”的 记载,说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受到制度性的约束,但制度同样塑造了新的生活:徭役制度使 成年男子可以走进郡县、边地及京师,吏民可以通过“自言”的形式向官府言事。秦汉时期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融合可见一斑,而日常生活史视角的引入也让制度史“活”了起来。为开放。因为从军、服役、任官、求学、经商,他们可能多次离开家园,塞
43、北荒漠,东南大 海,寄存于他们心间。工乙堆那宏大匚闻的地理画卷上,千万个体绘写着各自生命的多彩轨 迹。在社会学研究中,“交换与权力”是一个重要论题,秦汉民众的交通往来与外界联系。 便是这一论题的重要反映。18.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出项是(3分)()A.文中三处引号的作用各不相同。B.文中三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C.甲乙两处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D.祠、祀均为形声字,“本”属于表意部分。19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要求用“秦汉民众的交通往来与外界联系”开 头,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分)(二
44、)语言文字运用U (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春雷乍响,万物生长。我们很快迎来惊蛰节气。所谓惊蛰;字面意思是春雷开始震响, O这里涉及两个要素:雷和虫。从气象特点看,惊蛰前后气温回升加快,暖湿空气势力增强,工高耸的雷雨云系在这一 时期得以发展,云中正负电荷激烈碰撞,使春雷响彻天际。古人认为,这些频繁的春雷“叫 醒” 了冬眠的昆虫,但实际上, 。真正让它们结束冬眠、爬出地面的原因是气温回升。惊蛰节气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春耕的开始。这一时期,江淮地区小麦拔节,田里的蔬菜长 苗,果树萌芽、开花,花卉播种育苗。正如农谚“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所说,此时大 量农活(甲),人畜、机械都不能停歇了。鉴于惊蛰时节各种昆虫(乙),我国部分地区人们还会用扫院子、撒草木灰或石灰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