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3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3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3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等奖创新教案)13* 湖心亭看雪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
2、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内容及学情,我想,本节课的预期学习结果应体现在以下四点: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3.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情感目标)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标) 前三条任务连起来是一个序的学习过程,第4条穿插在此过程中进行,体现了认知规律和学习的程序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
3、孤傲高洁的情感。 难点:品悟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四、教学整体思路 本节课以“读”贯串整节课堂,采用“一线串珠”式方法,设计“导读译读疑读研读品读背读延读”七个环节,层序递进。预计在“品读”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五、教法 1.诵读法:以“读”作为教学的抓手,由最初的“范读”到最后的“延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通过“默读、齐读、寻读、自由读、想象性朗读、虚拟性朗读、创造性朗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了解写法。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疑读法:本节课牢固树立问题探究意识,一方面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深化思
4、维;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看文本、研读文本、感悟语言、品味语言、揣摩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因为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问题驱动了本节课堂教学。 六、学法 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的过程中品析词语、体验情感。 2.质疑法: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主动发现问题。 3.去字法:从字词的删减入手,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通过句子前后变化的对比,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语言的妙处。 4.补白法:通过移情式的体验,想象补白文本以外的内涵,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读
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前几天我们欣赏了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美景;品味了清澄明澈、静谧美好的承天寺月色;还观看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钱江大潮,山水之旅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到杭州西湖,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看今天又将有怎样的收获。 说明: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本文导语设计把学习过程比作“愉快的山水之旅“,一方面回顾旧知,一方面又引出新的末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求知兴趣。 (二)译读 1.教师伴竹笛曲别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现,想像并进入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
6、确、流畅)。 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自读:参照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语境、自己揣摩。 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驾一小船(数词“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 (动词,客居)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饮三大白(勉强) 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有别,必须重视它的文体特点和字面教学。只有疏通文句,才能深入了解文言字词知识,更好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字面教学是个基础,既不能简单感知一下文本就进入下一个环
7、节,又不能牵着学生走“串讲包办”。这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合作攻关来疏通文意,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拔、提醒。“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其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三)疑读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小组长归类后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 综合各组的问题,教师选出如下有代表性问题: 1 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2 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 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5 “问其姓氏”
8、,“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6 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说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学习文言文,能读懂仅仅是初步要求,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发现问题,主动质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产生疑问后,先是学生用递纸条的方式呈现疑问,教师再掌握情况,从中筛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以供研究、探讨。这里的放手让学生自已主动发现问题,摒弃了“请君入瓮”式的预设框框,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研读 1.因为部分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
9、度,这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2.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这些问题中相对容易些,有一定的难度) 3.研读后明确: 明确: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明确: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落寞。 明确: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
10、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他的次要。) 明确:通俗的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孤高自赏的情怀。 说明:因为疑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难易有层次,所以有些问题就需要合作攻关,充分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教师把归纳好的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交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问题,让学生先在组内发表各自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再依次上台讲解本组同学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学生合作交流、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会尝到探究的乐趣。还有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仅限于表层,不能深入理解
11、,如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首席”的作用,“穿针引线”,适时地启发、点拔,或纠错匡正,或指明方向,讲在疑难处,讲在最需要讲处。 (五)品读 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及易忽视的精彩语句,要引导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思考、品析、品味、品评。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明确: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 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这些词语高度抽象、概括地表现了雪景的特点,若删去了就和平时的
12、景色一样。这里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条直线,几个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 这种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的画法叫白描,相应地,文学上,这种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也叫白描。(可以结合插图讲解) 苏轼诗“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淡妆”即可理解为“白描”。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的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的情味。 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情感。快速浏览课文,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题发言。 (提醒学生回头再看张岱生平注释,
13、知人论世,特别注意: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明确:示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融情于景的段落思考)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叙事、写景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源事而写情,源景而抒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说明:文言文的语言很精练,语意很含蓄,有的还显得朦胧。而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在疑读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他们并不一定能发现,如精彩语句妙处、语句背后蕴含的深意等。所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一是用
14、“去字法”品精美语言;二是用“寻句法”“补白法”品情感;三是理解融情于景于事的写法。在师生共同诵读、品味、探究中,细细咀嚼文中精妙语言,慢慢体味独特情感,并从中悟出融情于景于事的作用。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学生的思考、品评、感悟;教师的引导、点拔、明确都在这里显现,随着学生的奇思妙语涌现和个性化的素材生成,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课堂教学也在这里达到高潮。 (六)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说明:屏幕出示有关课文理解的文字,让学生依据提示背诵。 (七)延读 介绍相关书籍张岱西湖寻梦等,对疑读部分未解决的问题,课外延伸解答。 八、作业 用白描的手法写自己的同桌。 说明:课堂上学生因个性阅读
15、,所以产生的问题不只“疑读”部分出现的那些,教师手中还有一些写在纸条上的疑问课堂上没有得到解答,课下就做为作业让学生结合相关的资料去解答。另外,学以致用,尝试白描手法的运用。 九、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叙事_超凡脱俗 抒情 写景_孤芳自赏 说明:为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语感,所以我想在课堂中,我的教学语言也要来点“之乎者也”,如“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等,使课堂充满语文味。 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承担起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若学生能达到“体味文中之情、想像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那么,我想这节课可能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