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实干 治穷致富]实干致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志实干 治穷致富]实干致富.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立志实干治穷致富实干致富我们大队有45户,201口人,青年39名,其中团员12名。过去真是“又烂又穷,远近出名”,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现在给国家的贡献逐年增加,去年交售粮食人均1,158斤,生产总值人均1,000元,社员平均分配305元,大队公共积累达50万元。社员们都说,袁家是靠青年人发了家。其实,我们是跟着中、老年人一起干的。“人就是活个志气”1970年以前,我们队只有一间破庙改成的办公室、一架旧喷雾器、两间草棚饲养室,8头耕牛中还有5头得了“老鼠疮”,加上一辆破旧的硬轮大车,全部家当只值5,700来元,却背了16,000元的外债,生产队成了空壳壳。全村分成三大宗派,人心四分五裂。队长
2、轮着当,全队50多个劳力,除一个哑巴、一个矮子外,都当过干部。有一年最多换过7次队长。生产队越折腾越穷,大小伙子找不下对象,大姑娘穿不起好衣裳,多数青年有走心,没守心。1970年,26岁的共青团员郭裕录当了队长。大家围在一起,七嘴八舌,讨论袁家的出路。有的说:“咱生在袁家,长在袁家,袁家烂咱也穷,与其穷混,不如大干一番。”有的说:“袁家要变,就靠咱们这伙青年,咱不干谁干。”郭裕录坚定地说:“对。人就是活个志气。我豁出挨三年骂,也要把穷袁家翻个个儿。”为了帮助青年都树立起治穷致富的志气,我们采取了许多具体的、现实的方法教育大家。我们组织青年到烽火、北马等一些先进大队参观学习。大家看到人家田成方,
3、林成网,粮棉高产,五业兴旺,社员住的新楼房,过的好日子,受到很大鼓舞。我们还用对比的办法,让大家讨论:为什么别的队社员吃蒸白镆,袁家人常吃玉米粑粑。为什么外村姑娘不愿到袁家。同是一个天,同处一个地,别队的青年能办到,难道袁家的青年就撇气。同时,分析袁家治穷致富的有利条件:一是平均每人有二亩土地,这在关中平原不算少;二是土地向阳,光照时间长,加之宝鸡峡水库即将修成通水,旱地很快就变水地;三是有一个立志治穷致富的好领班;四是社员们穷极生富心,人人盼富,想富,议富,治穷致富是大家的共同愿望,是大势所趋。这样一分析,青年们心里就热乎乎的,都说:“拼命干。不信袁家的青年没志气,不信袁家的面貌变不了。”开
4、始,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村人能吃上白馍,甩掉吃返销粮的帽子;大小伙子都能找到对象,给袁家人争一口气,不叫外村人笑话。经过几年奋斗,这个目标很快就实现了,这对全体青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后来,我们又提出新的目标。现在全队家家住进了新楼房,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几乎每家都有电视机、大小立柜、沙发、写字台、自行车、缝纫机,有的户还用上了电扇、鼓风机,青年人都戴上了手表。今年,我们开始修浴池,以后还要给社员家家户户通暖气。但是,我们并不满足。团支部继续教育青年,不要躺在沙发上吃老本,而要站在高处朝前看,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争取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全队青年,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不下苦功花不
5、开”我们袁家的变化,是全体青年和社员群众用汗水换来的。真是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我们队430亩耕地,表面只有一层薄土,下面是几尺、甚至几丈深的沙石,“下雨满坡流,雨后晒石头”。1971年我们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在沙石滩挖石造地。30多名青年顶风冒雪,经常是“白天干一天,晚上加一班,一天三顿饭,两顿在河滩”。十冬腊月,滴水成冰,可大家都穿着单衣,挖冻土,刨石头,拉运沙土,人人汗流浃背,干得热火朝天。就这样大干了四个冬春,把所有的土地全翻了个个儿,变成了“千斤田”。过去,因为缺少土粪,又买不起化肥,许多地块都是白地下种,产量很低。我们发动青年上山拾羊粪。最远的跑到40里外。饿了,啃几口玉米
6、面粑粑;渴了,抓一把雪吃。大年初一也没人休息。大家开玩笑说:“这是正月里走远亲。”在团员、青年的带动下,全队男女老少全出动,坚持拾了5年,每年都拾回羊粪2万斤左右。为了彻底解决水的问题,郭裕录、王志学、阎廷云、袁东纪4名青年带头组织起打井队,白天黑夜轮着干。动工一星期,就打了6丈多深。眼看水就要出来了,突然出现大块塌方,4个青年全被砸伤,郭裕录头上砸了个窟窿,血顺着脸颊往下淌。阎廷云伤势最重,当场休克。险情把一村人吓慌了,有的说:“这是撞了黑煞神咧,再不敢胡弄了。”困难没能动摇青年们的决心。郭裕录捂着伤口召开了紧急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第三天,几个青年头上裹着绷带,又投入了打井战斗。第一眼井用
7、血汗打成了,可是刚受益一年又被洪水淤塞。我们接着又打,打了十几丈,没有水,又失败了。一直打到第4眼,终于成功了。后来又一连打了两眼大口井,实现了渠井结合,旱涝保收。献计献策搞改革我们重视发挥青年人敢想、敢说、勇于革新的特点,鼓励大家为家乡富起来出谋献策。这几年,青年们想了许多好点子,出了不少好主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献出生财之计。青年袁东纪和郭建义看到附近山上有烧石灰的原料石灰石,俩人就在一起合计开个石灰窑。他们的想法立即得到支持,并派他俩到县石渣场学习烧石灰技术。在石灰场工作的5名青年,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每人每年创造价值一万元左右。团支部副书记张文西建议成立基建队,农闲时出外承
8、包工程,去年为集体增加纯收入2万余元。有的青年还建议办砖瓦厂、小食堂、小铅厂,购买汽车搞运输,建秦川牛场,建议棉花地里套种洋葱等。这些意见都被采纳实施。于是生产队财源茂盛,收入年年增加,去年工副业收入达199,466元。二是提出管理新办法。过去,社员“干活一窝蜂,记的晌晌工”。青年们向大队建议,把全队分成三个组,实行作业到组,小段包工,定额管理,责任到人。这个意见符合队里的生产实际情况,党支部和队委会很快就采纳了。这两年,特别是中央有关文件下达以来,我们队的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更加完善了,全队劳力分为三个粮棉作业组,一个副业组,不断向专业化发展,社员劳动越多,报酬越多,干劲越大。群众说:“一条好
9、意见,把社员的劲鼓起来了,把生产搞上去了,把干部从催种、催收、派活叫人的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了。”三是实行干部轮换带班制。我们大队刚起步时,急需一批有志气、有才干的领头人。但谁是这块料呢。郭裕录同志大胆提出了干部轮换带班制。开始,由群众推选4至6名青年,组成临时班子,由一人当班长,指挥全大队的生产。原来的大队干部退到第二线当“场外指导”。起初是一个月换一班,后来半年换一班,每次换班时,经过群众大会评议,并确定下一班人选。党支部和队委会改选后,又实行书记、队长带班制,每人带一年班,同时有三个培养对象当助手,年终由群众评议总结,社员大会有权随时罢免。这样一来,发现了人才,培养和锻炼了青年干部,避免了
10、个人独断和瞎指挥,使大队的管理更加民主化了。人尽其才致富快我们对那些有特长的人,及时向大队推荐,使青年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初中毕业生郭建义,喜欢干泥水活,我们就建议大队将他从石灰窑调到建筑队提泥刀。他喜爱这一行,不久就成了村上有名的匠工。张文西高中毕业后,一心想钻研建筑学,他先后自学了结构学、材料力学等书籍。大队建造居民楼、自来水工程和浴池时,团支部推荐他主持设计和施工,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社员们称他为“小工程师”。前任团支部书记王志学、青年郭建军,经过轮换带班后,表现出管理生产的才能,社员们选他俩当了正、副大队长。现在,全大队39名青年中,有20人在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上工作,有10人担任队里的主要干部。为了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我们利用农闲时间办青年夜校,组织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学管理,使青年们增加知识,提高本领,在科学种田和工副业生产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治穷致富中,仅仅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决心再接再厉,把袁家大队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四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