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151-2020 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docx

上传人:馒头 文档编号:96179618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5∕T 2151-2020 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45∕T 2151-2020 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45∕T 2151-2020 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5∕T 2151-2020 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07.060CCSR60DB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21512020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Regulationsforhydrologicalobservationandanalysisofwaterwaysaffectedbyoperationofhydropowerstationinmountainrivers2020-10-12发布2020-11-20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5/T21512020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水文观测.36通航水位.77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10附录

2、A(规范性)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河段通航水位推算.12IDB45/T21512020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宣贯。本文件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水运管理处、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覃昌佩、庞雪松、陆宏健、曹民雄、冯小香、谢殿武、马爱兴、张明、韦作明、李旺生、邹智、谢涛、吴信、麦建清、王秀红、黄伟军、周昱瑛、苏达宁、李玉婷、蒋乙平、黄

3、湘、杨奕健、胡颖、邓涯、汪路瑶。IIDB45/T21512020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观测与分析中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水文观测、通航水位、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的相关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境内受枢纽运行影响的山区河流航道工程水文观测、水文分析与计算。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S13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2水运工程水文观测规范JTS145港

4、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T231-4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acousticdopplercurrentprofiler利用声学多普勒原理,测量垂直剖面水流流速的仪器。3.2盲区blankingdistanceADCP换能器附近不能获取有效测量数据的范围。3.3旁瓣区sideloberegionADCP换能器发射超声波能量扩散、衰减增多的范围。3.4RTK全球卫星定位与数据通信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3.5回水尖灭点pinchoutpointofbackwater同级流量下天然水位与枢纽回水水

5、位相交的点。3.6回水曲线backwatercurve枢纽坝址至回水尖灭点河段的沿程水面高程的连线。1DB45/T215120203.7变动回水区fluctuatingbackwaterregion枢纽上游距坝址最远的尖灭点与最近尖灭点之间的区段。3.8常年回水区permanentbackwaterregion枢纽上游距坝址最近的尖灭点与坝址之间的区段。3.9综合历时曲线syntheticdurationcurve某一水文要素在其多年资料按序排列后大于等于不同定值的累积时间曲线。3.10保证率reliability某一水文要素在其统计系列中大于等于不同定值的历时百分比。3.11重现期recur

6、renceinterval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一定量级的水文要素值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年数。3.12整治水位regulationstage对整治目标区段航行条件有显著改善,与整治流量相对应的水位。3.13整治线regulationlines整治河段在整治水位时,设计新河槽左右两侧的轮廓线。3.14整治线宽度regulationwidth设计新河槽在整治水位时的宽度,即左右两侧整治线之间的水平距离。4基本规定4.1水文观测应采用国家或相关工程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采用工程坐标系时应明确其与国家坐标系的关系,采用工程项目高程基准时应明确其与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4.2水文观测工作开始前,应对采用的平

7、面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校核;如控制点的密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设控制点。4.3水文观测仪器设备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计量检定,并进行现场校验和比对。4.4使用新技术和新仪器前,应进行验证,观测成果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及本标准相应精度要求时方可使用。4.5收集的水文资料系列应查明其来源、精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采用系列应满足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的要求。4.6水文分析与计算应以观测河段及上下游的水文站、水位站、专用站观测资料为主要依据。4.7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水文分析与计算时,应区分下列两种情况:a)受枢纽回水影响的航道,按回水尖灭点影响范围分为上游变动回水区和常年回水区;b)

8、受枢纽调度运行影响明显的下游航道。4.8水文观测数据整理符合下列规定:a)水文观测原始记录不得擦、涂、刮和改字;b)水文观测数据可根据观测要素的相关特性剔除原始观测数据中的粗差;2DB45/T21512020c)各观测要素应归算至所要求的基准;d)相应水文要素应绘制过程线、图表,并编制成果表。4.9观测河段缺乏实测水文资料时,可根据需要通过与上下游或邻近水文站、水位站、专用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调查插补延长工程所需的相关水文资料。对无资料地区,应根据工程需要及时进行调查和设立专用站进行相关水文要素的观测。4.10水文分析与计算成果应进行合理性检查。5水文观测5.1一般规定5.1.1应收集下列

9、资料:a)流域的基本情况;b)气温、降水、能见度、风速和风向、相对湿度、雷暴和灾害性天气等气象资料;c)河道地形图和河床地质资料等;d)观测河段上下游有关水文站点的历年逐日平均水位、流量,以及有关特征水位、流量和实测流量资料;e)枢纽调度运行有关情况,枢纽坝上坝下的设计最高、最低通航水位及最大、最小下泄流量,枢纽坝上、坝下近年水位及入库、出库流量等资料;f)观测河段以往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流态和比降等实测资料和历史洪、枯水调查资料等。5.1.2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效性、完整性分析,并结合工程项目的需要,合理确定水文观测内容。5.1.3枢纽上游变动回水区航道水文观测范围应根据设计流量条件下

10、水库运行方式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5.1.4水文观测工作开始前,应了解上下游枢纽运行对观测河段水位的影响,必要时与枢纽管理部门协商临时调整运行,提供满足观测需要的水文条件。5.1.5观测河段流量、流速、流向、比降等要素应同步观测;观测水尺应至少提前1h观测,各观测要素结束后观测水尺应至少延后1h结束。5.2水位观测5.2.1水位可通过基本水位站、基本水尺或临时水尺等站点进行观测。可采用水尺、自记水位计、RTK等测量方法。5.2.2水位观测符合下列要求:a)水尺基点与水准点联测应符合四等水准技术要求;b)水尺基点和自记水位计基点应定期校核。水尺倾斜或基点变动时,应立即校正,并校核基点高程

11、。5.2.3采用枢纽管理部门提供的运行水位和流量数据时,应进行校核。5.2.4水尺布设满足下列要求:a)能充分反映测区的水位变化;b)水尺布设的密度能控制全测区的水位变化,基本水尺、临时水尺根据观测需要和河型特征设置;c)有明显横比降的河段或重点观测河段应在两岸的相应位置设立水尺;d)水尺应设置于稳固处、垂直于水面,不易被船只碰撞,且便于水位观测和水准测量;e)同一站点设置两根或两根以上水尺时,两相邻水尺的重叠部分取0.1m0.3m;f)水尺的设定范围,满足观测期间内高水位时尺顶不淹没,低水位时尺底不露出;3水位变化特征观测频次(建议观测时间点)水位平稳每日观测一次(08:00)水位变化缓慢每

12、日观测两次(08:00,20:00)水位变化较大或出现缓慢的峰谷每日观测四次(02:00,08:00,14:00,20:00)洪水期、电站日调节期或水位变化急剧每整小时观测一次暴涨暴落每5min30min观测一次记录周期允许走时误差(min)记录周期允许走时误差(min)日记0.5月记4.0周记2.0季记9.0双周记3.0DB45/T21512020g)洪中枯水期水位观测时,同一组的各水尺或自记水位计宜设置在同一断面线上。受地形限制偏离断面线时,偏离距离不宜超过5m。5.2.5使用水尺观测水位符合下列规定:a)观测和记录应整点进行;水位暴涨暴落或有特殊需要时,应加密观测,并记录测前、测后的气象

13、等情况;b)用于水位观测的时钟允许误差应为1min,超限时应校正,并将校正情况记入观测手簿;c)水位读数应取连续3次读数的平均值,读数应估读至1mm;d)水面达到两根水尺重叠范围时,应同时读取两根水尺的读数,并归算为基尺零点上的水位,其差值20mm,并把平均值作为水位观测值;e)各水尺的读数均应归算为基尺零点上的水位;f)因故未按时观测水位时,应及时补测并按实际观测时间测记,严禁伪造;g)水位观测频次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水位观测频次5.2.6自记水位计设置满足下列要求:a)设置自记水位计的同时应设置校核水尺;b)保证自记水位计的传感器稳固,低水位时不干出,高水位时在其量程之内,并便于校核。5

14、.2.7使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水位符合下列规定:a)观测前,应联机检查设备是否工作正常,检查各项参数设置是否正确,并应校正时钟;b)绝压型自记水位计工作期间应同步测定大气压值;c)岸边设置的临时自记水位计应在测前、测后以其他观测方式进行水位校核,校核时间应不少于30min,测记间隔10min,校核互差应20mm;d)实施长期系列水位观测时,每15d应至少校核一次,时间不应少于2h,测记间隔应为10min,校核互差值20mm;e)采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水位的走时误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自记水位计的允许走时误差5.2.8采用RTK观测水位时应符合JTS131的有关规定。4垂线水深H(m)测点数测点位置水

15、深(m)H210.6H2H420.2H、0.8H4H830.2H、0.6H、0.8HH85表层、0.2H、0.6H、0.8H、底层6表层、0.2H、0.4H、0.6H、0.8H、底层注:表层为水面下0.5m,底层为河床面上0.8m。水面宽(m)50050010001000垂线数610101515DB45/T215120205.3流量观测5.3.1流量观测宜结合观测河段来流情况选择枯、中、洪典型流量级,特殊情况根据需要确定。5.3.2流量观测仪器宜采用ADCP,来流变化平稳时期的流量观测仪器可采用转子式流速流向仪。5.3.3测流断面布设符合下列规定:a)测流断面宜布设在水流较稳定,无分流、泡漩、

16、跌水、壅水、回流等流态的位置上,并应反映观测河段的水文特征。测流断面宜与基本水尺或临时水尺为同一断面;b)枢纽下游、汊道、支流汇入以及重点水域应设测流断面;当观测河段有较大的支流汇入时,支流上应设测流断面;c)测流断面宜垂直于主流流向,个别垂线流向偏角20时,应调整整个测流断面方向或另选断面位置。5.3.4枢纽下游流量非恒定变化的河段,宜在河段进口平顺段采用ADCP进行流量观测,宜每整点观测一次,观测时长应根据上下游流量及水位变化趋势和观测要求等确定。5.3.5采用ADCP进行流量观测符合下列规定:a)测流前应与流速仪进行现场比测,比测要求应符合JTS132的有关要求;b)走航式ADCP测流宜

17、采用玻璃钢或木质测船外接卫星差分定位系统的配置方式,用铁质测船观测时,应采用外接罗经的配置方式;c)采用走航式ADCP进行断面流量观测时船速1.5倍的断面平均流速;d)流量观测时,应进行两个测回断面流量测量,流量观测互差5,取平均值作为实测流量值。注:特殊情况可测量一个测回或半测回。5.3.6采用转子式流速流向仪进行流量观测符合下列规定:a)流速仪距离船舷1.0m;b)测流垂线布设应反映流速横向分布状态,并均匀布设。在主泓、水下地形转折点和流速变化分界处应增设测流垂线;测流断面垂线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测流断面垂线数c)测流垂线测点位置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垂线测点位置分布d)测流垂线的定位

18、误差应符合公式(1)的要求;d51.5H.(1)式中:d测流垂线的定位误差(m);5DB45/T21512020H垂线水深(m)。e)水流正常、水位平稳时,测速历时不宜少于100s;水位涨落较快时,可减少至50s;水位暴涨暴落或有水草等漂流物影响时,可减少至20s;流速较小时,应至少延长至流速仪第四个信号。5.3.7采用解析法计算断面流量时,应测量流向偏角,其大于10时,应进行测点流速改正。5.3.8同一控制断面和各相关控制断面的流量闭合差应5。5.4垂线流速、流向观测5.4.1垂线流速、流向观测应与流量观测同步进行。5.4.2垂线流速、流向可采用ADCP、转子式流速流向仪等设备进行观测。5.

19、4.3断面布设应满足5.3.3的规定。5.4.4采用ADCP观测除应满足5.3.5的规定外,对表、底层非实测区域内的流速、流向,应根据垂线流速分布特征进行合理性分析。5.4.5采用转子式流速流向仪观测应满足5.3.6的规定。5.4.6流速测量精度应为0.02m/s,流向测量精度应为2。5.5表面流速、流向和比降观测5.5.1表面流速、流向观测时,风力不宜超过三级。5.5.2表面流速、流向宜采用浮标法观测,浮标的定位允许误差应不大于图上1.5mm,采用等时或等距定位时,最大定位点间距不宜超过图上30mm。5.5.3同一河段各测次所用浮标规格宜相同,入水深度不宜大于水深的1/10,水面以上高度不宜

20、大于0.1m。5.5.4浮标的布设应根据水流趋势和观测需要进行。应布设不少于3条测线,其中应有一条测线流经主流区,分汊河段应有1条测线进入汊道。观测河段较长时,可分段进行。5.5.5浮标法宜采用遥测定位,测船跟踪定位时,测船应靠近浮标,但不应影响其漂移轨迹。5.5.6表面流速、流向观测时,应观测各基本水尺水位、临时水尺水位、比降水尺水位,并同时记录气象、漂浮物、风浪等情况。5.5.7比降水位观测符合下列规定:a)比降水尺位置、数量、水尺间距和观测时间等应满足工程和研究的需要;同一测区的比降水尺应同步观测;b)枯、中、洪水期的比降宜在同一断面线上观测水位;c)流态变化或水位涨落变幅较大时,可按2

21、0min的等时距同步观测1h以上,并取均值作为比降水位;d)岸边与河心水位有明显差异时,宜加测河心水位,并分别计算相应的比降。5.5.8河心比降观测符合下列规定:a)河心比降可采用RTK观测,其平面定位允许误差应不大于图上1.5mm;河心水位测量允许误差应不大于50mm;平面位置宜采用不大于图上30mm的等距定位;b)测定RTK天线零点高程时,测船载重量应与河心比降观测时的测船载重量相一致,其测定允许误差应为20mm;c)测船应在河道主流处于自然漂流状态;d)每条测线应至少选择测区中有代表性的一处比降水尺,观测起、讫水位。6边界类别系数斜坡岸边0.7陡岸边不平整0.8光滑0.9静水与流水交界处

22、0.6DB45/T215120205.6资料整理和分析5.6.1水位观测数据整理和分析符合下列规定:a)水位观测数据应按时间差进行改正,并归算至高程基准;b)水位观测数据应进行粗差检查和滤波平滑处理;c)自记水位应进行人工观测水位比对分析,并对异常值进行修正;d)长期系列水位整理应编制水位成果表,绘制水位过程线,计算水面比降,计算日、月、年平均水位以及相应的最高、最低特征水位等;e)短期间断观测的水位整理应编制水位成果表,计算水面比降等;f)单次或临时观测的水位整理应编制水位成果表,计算水面比降。5.6.2ADCP实测流量成果应包括水位、断面面积、水面宽、断面平均流速、断面最大流速、平均水深、

23、最大水深等。5.6.3解析法计算断面流量符合下列规定:a)计算岸边或静水边部分流量时,其平均流速可取距岸边或静水边最近的垂线平均流速乘以改正系数,改正系数宜按表5选用;b)计算水位应取测流时段的平均水位,水位变幅较大时可取其实时水位;c)回流流量顺流流量2时,回流可作静水处理;2时,应计算回流流量。表5改正系数5.6.4垂线流速、流向观测成果包括下列内容:a)垂线平面位置示意图,各条垂线水深;b)各条垂线各测点的流速、流向成果表;c)各条垂线流速、流向特征值;d)流速、流向过程线图。5.6.5ADCP流速、流向数据整理和分析符合下列规定:a)提取分层流速流向数据时,应对盲区和旁瓣区流速进行拟合

24、改正;b)垂线平均流速、流向数据可使用专业软件获取,也可采用分层数据计算。5.6.6表面流速、流向数据整理和分析应编制计算书,绘制表面流速、流向图,并列表注明施测日期、历时、水位、风向、风速,统计最大、最小、平均流速等。5.6.7河心比降观测数据整理和分析符合下列规定:a)水位曲线检查中出现负比降点等异常时,应查明原因;b)数据处理结束后应编制河心比降成果表,绘制河心水位图。6通航水位6.1一般规定6.1.1通航水位应包括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和设计最低通航水位。6.1.2通航水位推求所依据的基本站水位、流量资料的取用符合下列规定:7航道等级、洪水重现期(年)20105注:在高于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历时

25、较短时,级航道洪水重现期可采用10年,级和级航道可采用53年;级和级航道可采用32年。特殊情况下可通过论证确定。DB45/T21512020a)当资料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时,应取用近期连续资料系列,取用年限不短于20年;b)当资料不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时,应根据其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研究确定代表性资料系列的取用年限;c)当所处河段的水文条件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发生明显变化时,应通过分析研究,选取变化后有代表性的资料。6.1.3通航水位根据河段现状水文条件、上下游枢纽运行情况、航道工程特点、规划航道等级、以及其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经论证研究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对于正常运行超过20

26、年的枢纽,且水文的一致性较好时,枢纽上下游航道通航水位根据连续水位系列资料推算确定;对于新建或运行时间较短的枢纽,枢纽上下游航道通航水位根据上游来流条件和枢纽设计运行方式推算确定;b)当与航道有关的涉水工程对通航水位具有明显影响时,需计入工程引起的水位变化值;c)通航建筑物和涉航建筑物邻近航道通航水位根据规划航道等级确定,并考虑通航水位的可能变化以及与通航建筑物和涉航建筑物的衔接。6.1.4工程河段水文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时,应通过论证研究,及时调整通航水位。6.1.5受枢纽运行影响河段,上下游水位应满足通航要求。枢纽进行电站日调节引起的枢纽上下游水位的变幅和变率,应满足船舶安全航行和作业要求。6

27、.2设计最高通航水位6.2.1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洪水重现期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洪水重现期6.2.2对于新建或运行时间较短的枢纽,枢纽上游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应采用表6规定的重现期洪水与相应的汛期坝前水位组合,以及坝前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挡水位与相应的各级入库流量组合,按附录A.2的规定得出多组回水曲线,取回水曲线组合的上包线作为沿程各点的设计最高通航水位。6.2.3对于新建或运行时间较短的枢纽,枢纽下游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应按表6规定的洪水重现期,分析选定设计最大通航流量,按附录A.3的规定计算其形成的下游水面线,并考虑枢纽运行等因素的影响推算确定。

28、当枢纽下游还有梯级枢纽时,应按本条并结合6.2.2的规定执行。6.2.4对于正常运行超过20年的枢纽,且水文的一致性较好时,应采用水位系列按6.2.1的规定确定基本站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工程河段临时站的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可按JTS145规定的相关分析法通过临时站水位与基本站水位的相关分析确定,相关线的外延部分不宜超过实测和调查水位变幅的50;航道各断面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可采用瞬时水面线观测资料与临时站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值按附录A.4规定的方法推算确定。6.2.5枢纽上游通航建筑物和涉航建筑物邻近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应进一步考虑河床可能淤积引起的水位抬高值。8航道等级、多年历时保证率()989895

29、9590注:特殊情况下级航道,可通过论证适当调整多年历时保证率。航道等级、年保证率()999898959590重现期(年)1055442DB45/T215120206.3设计最低通航水位6.3.1当梯级枢纽间水位不衔接时,下级枢纽的上游应按改善通航条件,提高通航能力和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确定枢纽建成后的运行水位。枢纽建成后下游枯水期瞬时下泄流量应结合航道等级满足枢纽下游通航最小流量要求,不应低于天然河流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的流量。6.3.2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可采用JTS145规定的综合历时曲线法计算确定,其多年历时保证率应符合表7的规定;采用保证率频率法计算时,应按JTS

30、145规定的保证率频率法执行,其年保证率和重现期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7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多年历时保证率表8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年保证率和重现期6.3.3新建或运行时间较短的枢纽,枢纽上游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应采用6.3.2规定的多年历时保证率的入库流量与相应的坝前消落水位组合,以及坝前死水位或最低运行水位与相应的各级入库流量组合,按附录A.2的规定得出多组回水曲线,取回水曲线组合的下包线作为沿程各点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6.3.4对于新建或运行时间较短的枢纽,枢纽下游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应采用6.3.2规定的多年历时保证率,分析选定设计最小通航流量,按附录A.3的规定计算其形成的下游水面线后推算确

31、定。当枢纽下游还有梯级枢纽时,应按本条并结合6.3.3执行。6.3.5对于正常运行超过20年的枢纽,且水文的一致性较好时,应采用水位系列按6.3.2确定基本站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工程河段临时站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可按JTS145规定的相关分析法通过临时站水位与基本站水位的相关分析确定,相关线的外延部分不宜超过实测最低水位30cm;航道各断面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可采用瞬时水面线观测资料与临时站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值按附录A.4规定的方法推算确定。6.3.6当与航道有关的涉水工程对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具有明显影响时,可按附录A.5规定的方法推算工程对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影响,并计入其水位变化值。6.3.7在电站

32、日调节引起枢纽下游河段枯水位变化明显时,可采用附录A.6规定的方法进一步考虑枢纽下泄非恒定流对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影响。6.3.8枢纽下游通航建筑物和涉航建筑物邻近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应进一步考虑采砂、航道升级、通航和涉航建筑物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衔接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值应通过研究论证。9DB45/T215120207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7.1一般规定7.1.1山区河流受枢纽运行影响的整治河段,应根据枢纽上下游滩段不同的特性,确定不同的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7.1.2浅滩的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应统筹考虑、相互协调,并应按不同的组合进行验证,优选工程实施后冲刷强度与冲刷历时达到最佳的组合

33、方案。7.1.3滩情复杂的浅、急、险滩河段,其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宜通过河工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研究综合确定。7.2整治水位7.2.1枢纽上游变动回水区航道浅滩的整治水位应根据河段的不同壅水情况分别计算或观测研究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变动回水区上段浅滩的整治水位可参照山区天然航道的有关方法确定,并应根据滩段泥沙淤积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延长消落期的冲刷历时,加强冲刷效果。山区天然航道浅滩整治水位可采用优良河段平滩水位法、多年平均流量法、造床流量法或经验法等,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当滩段有足够的实测水文资料时,可采用造床流量法推求与第二造床流量相应的水位,并同优良河段平滩水位和多年平均流量相应的

34、水位相比较,结合本河段的整治经验综合分析确定;2)采用经验法,可参考同类河流的实践经验,结合本河段实际条件分析确定。当缺乏参考资料时,整治水位高于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经验取值可采用:对小型山区河流为0.5m1.2m,对大中型山区河流为0.8m2.0m。b)变动回水区的中段和下段宜以浅滩上端脱离壅水影响的水位作为整治水位的依据,并应考虑浅滩逐渐淤积抬高的趋势,将沿程整治水位与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差值逐步加大;c)变动回水区的复杂浅滩、支流河口、分汊河段和港区水域浅滩的整治水位宜通过动床河工模型试验或水沙数值模拟研究综合确定。7.2.2枢纽下游航道浅滩整治水位的确定,在考虑枢纽运行调度对下游航道影响的

35、基础上,参照山区天然航道的有关方法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枢纽下游航道的整治流量宜以枢纽运行调度以后的下泄流量资料计算第二造床流量,下泄流量资料应进行校核;b)枢纽下游航道整治水位可根据枢纽运行调度方式、滩段冲刷具体情况适当降低,降低值宜通过动床河工模型试验或水沙数值模拟研究综合确定。7.2.3急滩和险滩整治水位应根据成滩碍航期的上限水位、下限水位和最汹水位,结合整治线宽度综合分析确定。7.3整治线宽度7.3.1枢纽上游变动回水区航道浅滩整治线宽度的确定符合下列规定:a)变动回水区上段浅滩整治线宽度可参照山区天然航道的有关方法确定,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窄,增强消落期的冲刷强度。山区天然航道

36、浅滩整治线宽度可采用优良河段模拟法、实测河宽与水深关系法或理论计算方法等,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当采用优良河段模拟法时,应在同一河流内,选择水沙条件与整治滩段类似的若干个优良过渡段,以平滩水位的水面宽度平均值作为整治线宽度;10H1hH.(2)B2=.(3)HJ12Q整治流量(m/s);DB45/T215120202)当采用实测河宽与水深关系法时,可在滩段及上下游水沙条件相似的河段内选取若干横断面,量取相应于整治水位时的水面宽度和设计航宽范围内的最小水深,点绘河宽与水深关系图,参考点群的下包线选取满足航深条件的水面宽度作为整治线宽度;3)当采用理论计算方法时,整治线宽度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

37、)一般河流整治线宽度按公式(2)确定;yB2=KB1式中:B2整治线宽度(m);K系数,一般情况取1,复杂情况取0.80.9;B1整治水位时整治前的水面宽度(m);H1整治水位时整治前的断面平均水深(m);水深修正系数,根据优良河段断面形态或本河段工程实际选取,估算时取0.70.9;H整治水位时设计的航道水深(m);y指数,河床稳定的河流取1.67;以悬移质造床为主的河流取1.33;以推移质造床为主的河流取1.21.4。(2)来沙量较少和河槽较稳定的河流,整治线宽度按公式(3)确定;Qn532式中:3n河床糙率;H2整治水位时设计的断面平均水深(m);J水面平均比降。b)变动回水区中段和下段航道因泥沙累积性淤积,引起比降逐年调平且流速沿程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