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福建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多年来,我省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依然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加
2、快发展。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2021-2025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重要意义 近年来,城乡居民对乡村优质绿色农产品、优美生态环境、优秀传统文化需求快速上升。乡村作为兼具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区域综合体特征日益突出,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形成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产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格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才牢固。 发展乡村产业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发展乡村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把产业链增值
3、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才有基础、提升才有空间。 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发展乡村产业,将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引入农业农村,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第二节 发展现状近年来,我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嘱托,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全力以赴做好特色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一、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01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4、入20880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6%。2020年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个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二、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坚持产业集聚,“十三五”期间创建了1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7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了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培育了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光泽肉鸡等特色产业百亿强县,“福字号”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实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968”工程,突出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
5、产,全产业链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地加工,2020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4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2%。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2020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7.3%。实施一批农村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休闲旅游村,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3706家。四、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增强。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总面积达22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快实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进展明显,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三农”领域得到有效推广。五、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
6、。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超过17万家,形成了50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26家,其中国家级63家,永辉超市等3家龙头企业上榜“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超大集团等3家荣获“2020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天马科技跻身“亚洲品牌500强”,圣农集团等5家入选“全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20家企业入选“全国农业企业500强”。第三节 机遇挑战 乡村产业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的一个新词,以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手工业为主的二产,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的三产,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
7、战略并写入党章,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十届十一次全会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为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新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领域更加深入人心,为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和农业多种功能需求日益旺盛,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释放了巨大潜力。乡村产业振兴开局良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
8、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持续投向农业农村,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省乡村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产业链条延伸还不够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比较明显,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精端产品不足,还难以满足群众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还不够规范,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发展人才短缺,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全产业链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
10、多地向乡村产业汇聚。 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增强。茶叶、水果、畜禽、蔬菜、食用菌、水产、烤烟等七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
11、突破1.8万亿元,毛茶、食用菌等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整体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78万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3%。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农资、农产品和消费品经营网点覆盖全省所有较大村,力争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00亿元。休闲农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休闲农业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超过1.3亿人次。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建设一批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乡)、“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农村创
12、业创新更加活跃。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3万人以上,农业重点县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业农民持续增效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专栏1 2025年乡村产业发展目标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20年2025年年均增长七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万亿元1.321.86.4%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万亿元1.341.785.8%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13.2:13.3:10.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28311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亿元3465007.6%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亿人次/年0.51.321%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万人0.832.2注
13、: 为累计增加数。1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以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数据为基础计算。第三章 做强乡村特色产业第一节 突出优势产业茶叶产业。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高香型、制优率高、适制性好的茶树品种,扶持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绿色高效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示范推广茶树高优良种配套栽培技术、茶园绿色防控综合技术、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等。积极发展生态茶园,每年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生态茶园,不断提高生态茶园占比。着力推进茶叶初精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提高加工水平。加快系列化
14、开发速溶茶、保健功能茶、新式茶饮等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提升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坦洋工夫、福州茉莉花茶、政和白茶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茶叶企业品牌,增强“多彩闽茶”知名度、美誉度。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产量达47万吨,保持茶叶品质、产量、单产、全产业链产值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水果产业。优化水果区域布局,在闽南、闽东沿海地区发展柑橘、晚熟龙眼、晚熟荔枝、白肉枇杷等常绿果树,在闽西北、闽东山区发展早熟梨、猕猴桃、黄桃等落叶果树和柑橘,因地制宜发展百香果、蓝莓等新兴特色水果产业。着力改善果园道路、蓄水池等基础设施
15、,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微喷(滴)灌等设施,提高现代化生产要素集成应用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强化技术组装配套与推广,在葡萄、猕猴桃、桃、梨、杨梅、枇杷等果树生产上推广应用设施避雨栽培,扩大生草栽培、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应用,推进果树按标生产,进一步提高水果品质。建设一批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配备完善生产线,补足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短板,促进产后增值。加强果品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和配套建设,完善水果运输冷链体系,增强现代物流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果品商品率。到2025年,全省水果面积达530万亩左右,产量达720万吨,果树区域布局、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蔬菜产业。巩固
16、福建全国冬春蔬菜优势产区和南菜北运、主要蔬菜出口基地地位,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在闽江口以南冬春蔬菜优势区域,扩大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茄果类,花椰菜、甘蓝等十字花科类,以及苦瓜、黄瓜等瓜类蔬菜面积。充分利用鹫峰山、戴云山脉等中高海拔地区夏秋冷凉气候,大力发展夏秋高山蔬菜,提高我省夏秋蔬菜保障能力。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着力打造高优设施蔬菜优势产区,提高设施蔬菜在我省蔬菜产业中的比重和全国冬春季蔬菜市场占有率。扶持蔬菜主产县建设一批高标准钢架温室大棚,不断完善水肥一体化、温控、机械化作业等设施装备,增强抗风险性能。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打造一批
17、集约化专业育供苗中心,推广蔬菜新品种和优质种苗,减轻连作障碍影响,提高蔬菜产量、质量和效益。加快完善以大型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蔬菜批发市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蔬菜分级、包装、保鲜等采后商品化处理,支持发展速冻蔬菜和蔬菜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蔬菜运输冷链体系,减少运输损耗,提高蔬菜采后保值率、增值率。到2025年,省定标准的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达到20万亩以上,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30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550万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保持全国前列,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畜禽产业。按照
18、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产业基础、市场供求等因素,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及美丽牧场示范创建,推进畜禽产业转型升级,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重点支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引导养殖场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合理扩大养殖规模,支持建设多层养殖设施建筑。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专业化生产。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畜禽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稳定生猪生产,新建一批现代化规模生猪养殖场,做优做强南平、三明、宁德、龙岩主产区,提升福州、厦门、泉州主销区,稳定漳州、莆田、平潭产销平衡区。鼓励规模化家禽养殖,加快
19、发展地方特色家禽,扩大优质牛羊兔生产,提升黄羽肉鸡、水禽、草食动物和蛋禽比例。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提高奶业生产水平。持续推进生猪屠宰场标准化建设,提升屠宰行业整体水平,引导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推动畜禽就近就地屠宰,健全畜产品加工体系。实施品牌培育行动,推行畜牧业“三品”认证,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到2025年,新改扩建160个以上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新改扩建一批蛋禽项目,牛羊兔等草食动物产业项目,主要畜禽规模化率达90%以上,猪肉保持基本自给、禽肉自给有余、禽蛋自给率达90%以上,奶和牛羊肉自给率明显提高,肉蛋奶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禽规模化水
20、平和产业竞争优势居全国前列。食用菌产业。按照“专业化、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坚持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建设一批菌包(培养料)集中生产配送中心,打造一批食用菌强县、强镇、强村,推动银耳、海鲜菇等优势种类集群发展。推广食用菌设施化工厂化栽培模式,促进食用菌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改进生产工艺,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壮大食用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原辅料供应、机械装备制造、菌渣资源化再利用等配套产业。打响“福菌”品牌,打造一批区域特征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市场知名度高的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产学研协作,支持开展食用菌品种资源挖掘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促
21、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2025年,重点培育100个食用菌生产设施化智能化生产基地、100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全省食用菌产量突破470万吨(鲜重),食用菌产量、出口额、全产业链产值保持全国前列。水产产业。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延伸做强渔业产业链,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加快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在福鼎、霞浦、蕉城、连江、福清、泉港、东山等养殖主产区建立生态养殖集聚区。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水产业的推广应用,有序推进深远海养殖示范发展,大力实施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水产养殖基地。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建设境外水产
22、养殖基地。深化水产品精深加工,开拓水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水产冷链物流体系,形成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25年培育形成年产值超20亿元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12个。加快产业融合,培育渔业品牌,壮大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进一步夯实全国渔业强省地位。烟叶产业。充分发挥福建烟叶在自然生态、特色品种、科技创新、基层管理的优势,稳定烟叶种植规模,稳固福建作为全国重点烟叶产区的地位。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调整和优化烟叶产区布局,逐步做大质量特色明显、市场需求旺盛的核心产烟县。稳定烟稻水旱轮作模式,推进133.5万亩永久烟田与水稻生产功能区相融合,做好烟叶与水稻产业的政策协同、设施共享和
23、技术互利,建设烟稻双优基地。加快推进永久烟田保护机制建设。深化特色品种“翠碧一号”配套生产技术和工业原料使用研究,实现“翠碧一号”年产量100万担以上,占全省烟叶总产量的50%以上。专栏2 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目标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20年2025年年均增长蔬菜万吨1492.30155057.7食用菌万吨(鲜重)45247018园林水果万吨717.057202.95茶叶万吨46.14470.86肉类万吨259.3927010.61禽蛋万吨54.01602.1%奶类万吨17.48235.6%水产万吨830.3490069.66烟叶万吨8.6103.1%注: 为累计增加数。第二节 构建全产业链以拓展
24、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延伸产业链。做强产品加工,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工厂,在继续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工业的同时,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建设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豆制品、腊肉腊肠、火腿、剪纸、刺绣、蜡染、编织、制陶等乡土产品。做活商贸物流,鼓励地方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 打造供应链。对接终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
25、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连成一体、协同运作,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创新营销模式,健全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再造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提升价值链。提升品质价值,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提升特色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相,以品质赢得市场、实现增值。提升生态价值,开发绿色生态、养生保健等新功能新价值,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提升人文价值,更多融入科技、人文元素,发掘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和民间戏剧等文化价值,赋予
26、乡土特色产品文化标识。 第三节 促进集聚提升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形成“点、线、面”结合、功能有机衔接的发展格局,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强县、强镇、强村,推进农业集聚集群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围绕茶叶、水果、蔬菜、畜禽、水产、食用菌、现代种业等特色产业,突出全产业链开发,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全省建成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采取省级统筹布局、县级具体
27、实施方式,按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全产业链拓展,生产、加工、流通、休闲一体化发展的建设思路,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体系,强化先进要素聚集支撑,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形态由区域“小特产”升级为全省“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到2025年,建设20个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强镇。按照突出主业、融合发展,多方参与、协同推进,创新引领、聚集要素的原则,以镇(乡)为载体,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建设一批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聚集、多利益联结
28、、多模式创新的农业产业强镇。通过产业强镇建设,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形成以产兴村、产镇融合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建成100个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产村产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以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主导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壮大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培育经营主体、推动产业融合、提升发展动力为途径,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福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形成一村带
29、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培育2000个主导产业规模较大、集聚效应明显、品牌特色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一村一品”专业村。第四节 培育知名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积极构建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新机制。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每年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6个以上。开展“三品一标”培育行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提升“三品”占比率,每年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40个以上。实施农产品品牌打造行动,强化
30、政府公益服务,塑造“生态福建绿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培育打造一批“福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每年评选区域公用品牌10个和福建名牌农产品20个以上。强化品牌宣传,创新和优化品牌宣传形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式、高强度”宣传态势。到2025年,“生态福建绿色农业”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品牌价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专栏3 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1.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努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强县、强镇、强村。2021-2025年,全省创建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31、。2.“三品一标”培育。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稳步发展有机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提升“三品”占比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品牌培育、文化挖掘、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2021-2025年,每年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40个以上。3.农产品品牌打造与宣传。强化政府公益服务,塑造“生态福建绿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打造一批品牌标杆。强化品牌宣传,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式、高强度”宣传态势。第四章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第一节 完善产业结构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加快初
32、加工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围绕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禽等,重点建设预冷、清洗、分级、保鲜、烘干、包装等初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商品化处理能力,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发酵、压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骨干作用,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工程,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推广新型非热加工、自动分选、清洁生产等技术,发展果蔬、食用菌、茶叶等精细加工,开发果蔬、食用菌等干制、饮料产品;推进百香果、柑橘、柚子、青
33、梅等加工蜜饯、冻干食品、精油等产品;开展茶叶初制加工厂升级改造,建设精制加工生产线。创新超微粉碎、生物发酵、蛋白质改性等技术,推进茶叶、食用菌等深度开发,提取多酚、多糖、色素等营养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大力开发休闲食品、生物制剂、功能性食品等产品。健全以肉蛋奶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畜禽加工工艺升级,延伸畜禽产业链。推进综合利用。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选择一批特色农产品开发综合利用产品,推动加工副产物的梯次利用、循环利用、全值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采取先进的发酵、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茶梗茶渣、油料饼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宠物食品、蛋白粉、
34、生物材料、有机肥料、酒精等产品,提升增值空间。第二节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区、销区和园区聚集,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引导向主产区聚集。向优势区域聚集,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重心下沉,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向中心镇(乡)聚集,在农业产业强镇等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促进产镇融合。向重点专业村聚集,依托“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发展小众类的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产村融合。加强与主销区对接。在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
35、。推动沙县特色小吃、闽南焙烤食品、沿海米面制品、鱼糜制品等优势主食加工业发展,培育一批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大力推广“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定制”等产销模式。推动到加工园区集中。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加强山海协作,发展“外地经济”模式,采取合作方式异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园。支持创建一批省级
36、以上农产品加工园,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第三节 加快技术升级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加工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鼓励和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推进加工技术创新,研发一批储藏保鲜、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先进技术,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依托福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等,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对接生产、示范推广等技术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加工装备创制。鼓励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
37、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研发,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运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第四节 强化产业服务立足资源禀赋,强化金融投资、品牌提升、市场营销等产业增值增效服务,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当好投资向导服务。发布投资目录,搭建供需对接桥梁,引导社会资本、网络平台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引导金融机构“一对一”“点对点”式加大信贷支持,促进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企业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深化品牌引导服务。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提升行动,打造“生态福建绿色农业”品牌,引导加工企业融入
38、文化遗产、乡村气息、民俗风情等要素,提升产品内涵。鼓励加工企业使用区域公共品牌,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影响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贸易洽谈会、产品展销会等,宣传推介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加工产品。拓展营销传导服务。支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改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本地化、连锁化、信息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深化农产品加工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和物流平台合作,壮大市场销售网络,实现产销顺畅衔接。整合全省乡村农产品冷链仓储库资源,支持建设初级农产品区域冷链物流云仓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营销,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互联共享。专栏4 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1.建设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中心。重点建设农产品
39、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和冷藏点,每年新建或改造商品化处理中心、冷藏点200个以上,增加初加工能力4万吨以上。到2025年初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2.建设农产品加工园。重点支持果蔬、畜禽、粮油、蛋奶、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大县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园15个。3.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项目。新建或改扩一批白羽肉鸡、黄羽肉鸡、牛羊兔、生猪、禽蛋精深加工提质项目,建设一批奶制品加工提升项目、屠宰项目。新增加工肉品100万吨,新增乳品10万吨,新增生猪屠宰产能500万头。4.茶叶绿色加工提升项目。新建或改造茶叶厂房(含配套设备)200个以上。推广清洁能源,推动茶叶初制生产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5.食用菌精
40、深加工项目。加大精深加工产品科技攻关力度,支持企业开发食用菌冻干品、提取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5年,推动一批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第五章 推进休闲农业升级第一节 聚焦重点区域依托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休闲农业重点区,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发展,形成沿线成廊、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休闲农业格局。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特色圈。围绕福州、泉州、厦门等中心城市周边,依托都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城郊区位优势,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建设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农产品加工观光园、乡
41、村民宿和休闲农庄,形成都市休闲农业特色圈,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带。围绕武夷山、大金湖、太姥山、大戴云等景区和滨海、闽江、九龙江等临水自然资源,依托秀美山川、湖泊河流、湿地等地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发展以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特色农业游为主的休闲农园和农家乐等,以及健康氧吧、生态体验等业态,建设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带。打造乡土文化休闲农业特色区。充分开发福建红色、客家、闽南、畲家等乡土文化资源,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欢庆的民俗节日活动、多样的民族特色美食和绚丽的民族服饰,开发民族民俗特色产品,发展红色教育游、民族风情游、民俗体验游、村落风光游
42、等业态,形成乡土文化休闲农业特色区。打造传统农区休闲农业特色片。突出福建蔬果、茶叶、食用菌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依托传统农区的稻田、花海、梯田、茶园、养殖池塘、湖泊水库、海洋牧场等田园渔场风光,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观赏、休闲垂钓等业态,开发“后备箱”“伴手礼”等旅游产品,建设一批优质特色传统农区休闲农业特色片。第二节 注重品质提升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鼓励多主体参与,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休闲农业业态和产品,推动休闲农业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丰富产品类型。依据各类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细分目标市场,发展不同类型产
43、品。重视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创新研学教育、亲子体验、拓展训练、教育农园、观光工厂等产品模式。满足城乡居民“回归自然、健康生活”消费需求,丰富农耕体验、农业公园、户外运动、房车营地、农业嘉年华、摄影基地等业态类型。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改善田园养生、民宿康养、游憩康养等项目条件。突出文化底蕴。发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农事节庆等内涵,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红色旅游、民俗村、风情街等项目,创制独特、稀缺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和产品。发掘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开发特色工艺品、创作文化产品,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创造力、想象力、感
44、染力的休闲农业创意产品。推进融合发展。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深化休闲农业与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业、健康养生、文体教育、信息技术等产业深度融合,跨界配置多种产业要素,拓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投资开发,建设服务水平优、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齐全的休闲农业项目。鼓励农户自主创业,发展乡村民宿、农家餐饮、土特产商铺、小型农园等,或者以土地入股、订单合同、服务协作等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第三节 打造精品工程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建设重点县、重点线、重点村,串点连线成面,打造形成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点上提升。依托种养业
45、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培育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线上连接。根据休闲旅游消费升级的需要,突出优势互补、串点成线,拉动消费、提升效益,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面上拓展。以县域为单元,依托独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建设一批设施完备、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知名度高,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重点县。第四节 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舒心。强化规范管理。推
46、动各地制修订休闲农业行业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发挥休闲农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强化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辅导,提高综合素质,规范服务流程,为消费者提供热情周到、贴心细致的服务。加强省级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动态管理和监测,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掉队。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休闲农业点水、电、路、讯、网等设施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体验、购物、停车等设施条件。建设完善公共厕所、垃圾转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专栏5 休闲农业精品工程1.创建休闲农业重点县。到2025年,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休闲农业重点
47、县。2.培育精品景点。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250个以上。3.打造精品线路。到2025年,打造50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第六章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第一节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专业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服务类企业等服务组织面向小农户开展技术服务、生产托管、销售运输、产品加工等社会化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划算的农业生产问题。构建新型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培育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生产性服务组织,建设一批集收储、烘干、加工、保鲜、冷藏、配送、销售等领域的综合服务实体,探索建立农技指导
48、、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组织。推进服务主体的整合和服务资源的共享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发展,不断扩大对小农户服务的覆盖面。到2025年,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累计达1200万亩次。第二节 拓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养老托幼产业、餐饮住宿、物品维修产业、批发零售业、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典礼司仪、信息中介、文化演出等乡村服务业。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 +线下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第三节 发展乡村物流业大力发展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等网点设施,整合客货运、供销、冷库、村淘、农产品监测、路长办、公路养护站、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