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的真谛。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因此人生的境界有也就不同。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舍弃了尔虞我诈的宦海生活,最终选择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其五),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2、。 二、探索新知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写作背景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3、。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认准字音 车马喧(xun) 东篱(l) 一词多义 自 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 归来倚仗自叹息(副词,独自) 词语解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倒装句 采菊东篱下(宾语前置,应该是“东篱下采菊”) 二、整体感知
4、 1、师:注意朗读节奏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提示:读出诗歌韵味 (1)本诗偶数句入韵,押“n”韵,韵脚有“喧”“偏”“山”“还”“言”,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 (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
5、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师:试着翻译古诗 预设: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仔细研读 1、师:请给本诗划分层次? 预设
6、: 第一层(14):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第二层(510):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2、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 预设:诗里根本没写酒,但题目却叫“饮酒”,这是因为这首诗可能是陶渊明喝完酒之后写的。 3、师:品读课文,找出作者“心远”的原因。 预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4、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预
7、设:“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师:“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预设: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5、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写了什么景色? 预设:一静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6、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
8、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预设: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
9、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7、师:“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预设: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8、师: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预设: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9、师: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预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
10、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10、师: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师哪个? 预设: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11、师: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预设: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12、师: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预设: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
11、,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随堂测验 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
12、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3、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4、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 5、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6、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7、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句子是: 。 总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