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特训卷(五)(苏州专用)(全解全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特训卷(五)(苏州专用)(全解全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特训卷(五)1.【答案】(1)琢;迁;恒;蕴(2)媚改魅;壁改碧(3)时刻都攒动着关注她的人们的心【解析】(1)“雕琢”此处指雕刻玉石,注 意“琢”的正确写法;“变迁”的“迁”别误写为“迂”;“永恒”的“恒”别误写为“桓”;“底蕴”此处指文化的涵养,注意根据字义辨别“蕴”的正确写法。(2)“媚力”应 为“魅力”,魅,能吸引人的,与语境相合;“壁玉”应 为“碧玉”,碧,青绿色的,与语境相合。(3)首先要明确,这是否定句改为肯定句,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其次转换的要点是否定词的运用,“无时无刻不”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可改为“时时刻刻都”。2 .【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
2、际(2).恨别鸟惊心(3).春望(4).岑参(5).都护铁衣冷难着(6).后天下之乐而乐(7).会挽雕弓如满月(8).赢得生前身后名(9).留取丹心照汗青(1 0).心却比(1 1).男儿烈【解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岑、着、雕、赢、汗。3 .【答案】(1)匡超人;因为潘三哥有恩于匡超人,曾帮他娶亲生子,安家置业,补贴亏空。(意思对即可)匡超人面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朋友潘三身陷牢狱,却找借口拒绝探视,如“自己替朝廷办事要严明赏罚”、“怕被上司知道自己进监探视而成为一生官场之玷”等。这番话说得天衣无缝,掩盖得不留痕迹,足以暴露他的忘恩负义、虚伪和贪婪,充
3、分体现这部小说讽刺方式的委婉曲折。(意思对即可)(2)D【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了解。根据小说内容可知,选文中的A是匡超人。小说中潘三有恩于匡超人的具体内容有:潘三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他利用匡超人为自己服务。如勾结差人黄球,拐卖乐清县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一个使女给姓胡的财主,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而潘三也很豪爽的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匡超人从中尝到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0接下来在潘三的安排下,他又顶替金跃上考场,并中了秀才,又赚了二百两银子。潘三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取了亲。从私人的关系来看,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因此
4、,蒋刑房会努力劝说匡超人去监里探望潘三哥。这道题考查对小说写作手法的理解。从选文中的“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可以看出,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却找借口拒绝探视,展示出他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习成果”一一寡情薄义、虚伪、撒谎。这个昔日的纯朴少年已经变得虚伪透顶,狡诈至极,借助人物的语言描体现出这部小说委婉曲折的讽刺艺术。(2)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的积累。A.小福子是邻居二强子的女儿;B.“得阳江畔
5、”应 为“潺阳江畔”,“张横”应该是“张顺”;C.“面对真假猴王,唐僧、玉帝、阎王、如来佛祖等均无法分辨,最后请来观音识破六耳擀猴,用金钵盂擒住掰猴”表述有误,应该是:面对真假猴王,唐僧、玉帝、阎王、观音等均无法分辨,最后请来如来佛祖识破六耳擀猴,用金钵盂擒住赛猴;故选D。4.【答案】(1).(1)示例一:我觉得好,接地气,简单明了,句式整齐,对比鲜明。“呼吸机”“I C U”让人联想到一个病人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输氧的画面,强烈表达出不戴口罩、随便出门的严重后果,能起到警醒作用,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示例二:我觉得这样的标语虽然表达出不戴口罩、不宅家抗疫的后果,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但是不仅内容
6、粗俗,而且带有恐吓、歧视、诅咒的意味,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要求。(2).(2)山川和河流不在同一国界,月光与清风来自同一天空。虽然身处两地,但是悲喜相通。引用、对偶修辞,意蕴丰富(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考查对标语的鉴赏。赞同或不赞同均可,理由要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看法,理由阐述充分合理,语句通顺流畅即可。如赞同,可从这条标语的语言不十分华丽,用语通俗,接地气,运用了幽默的语气,向人们展示了出门戴口罩的重要性,对人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等来回答。如不赞同,可从标语带有威胁、诅咒性,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语句太直接,语气不够委婉,略显浮夸,语言不生动形象,缺少文采等来解答。(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7、。“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对仗很工整。“域”是地,对“天”;“山、川”对“风、月”。山与川,都在地上,依附于地。一个国度的山川,不可能跑到另一个国度;天上的风月,则不受此局限,不同国度的人可以共见。意思是虽不在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人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意蕴丰富。【答案】5.示例一:此句采用视听结合,通过描写彻夜回荡的号角声和天空中的月色,突出了四周环境的清冷寂静,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悲凉。示例二:此句采用拟人,赋予号角以人的情感,通过描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来反衬四周环境的清冷寂静,从而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悲凉。6.因躲进战乱,飘零辗转,与亲朋好友音信断绝;关塞
8、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无奈人幕府任职,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有志难伸,内心愁苦。7.示例一:“独”字;因为这个字能统摄全篇,直接表现出诗人躲避战乱,暂居幕府任职时内心的孤独、愁苦和失落。示例二:“残”字;因为这个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蜡烛残光的映照下,月夜独宿幕府,难以入眠的孤寂、愁苦和不安。【解析】5.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写诗人“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或:“悲自语”“好谁看”表达了诗人
9、孤独寂寞,悲伤和愤怒的思想情感。从景与情的表达技巧看,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点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6.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意思是:月上中天,皎洁明媚,但是谁又能有心观赏呢?答题时在诗歌中找到诗人无心观赏的原因即可,也就是把握诗人的感情。”风尘荏苒音书绝”,“风尘”是战争的烟尘,“音书绝”是指和亲朋音信断绝,因为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诗
10、人当然无心赏月。“关塞萧条行路难”战争持续不断,关塞萧条,归行之路已断,无法回乡,诗人因此也无心赏月。“伶傅”,流离失所,“强移栖息”勉强停息,是指诗人久经辗转,只不过暂时栖息幕府,壮志难酬,自然无心赏月。据此可知诗人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这一悲叹的原因。7.此题考查朗读技巧的把握,需要结合诗歌的炼字来分析。如:“寒”字应该重读。这个字不仅表现了秋夜天气的寒冷,也烘托了作者此刻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或:“独”字应该重读。这个字是一诗之眼,表现了作者夜不能寐的情状,作者因为战争而辗转流离,内心苦闷,这个字是作者心情的折射,应该重读。【答案】8.D 9.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人们)携手
11、并肩而来。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10.重点写了中秋之夜(月夜)赛(斗)歌的场面,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等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画面,场面由繁闹到幽静,整个过程有鲜明而自然的层次感。11.写听众的专注、投入以及沉醉,从侧面衬托了歌声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虎丘赏月赛歌的盛大场面和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虎丘赏月赛歌盛况及民间艺术的赞美和与民同乐的情怀。(“与民同乐”不做硬性要求)【解析】8.A.大约/可以;B .因为/认为;C.并、排列/等到;D.都 是“连接”;故选D。9.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
12、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重难点词语有:至,至 是,这;日,一天;倾城,全城;阖。闭。重难点词语有:布,安设;初,刚开始;若,如;聚,团聚。10.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描写思路的理解。结合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可知中秋时节游人在虎丘聚饮斗歌侧面的描述,描述又独特地借助于“布席之初”到“未几”“已而”“比至”的表示时间观念的词语的微变,带动出意象的轻转,使一幅幅情状图画冉冉扑来。作者描述的这一声态情景是流动、变化的,场面由喧闹导向幽静,境界由单一的唱描述到声、景、情的烘托渲染。布席之初唱者千百,未几数十人,已而三四辈,比至-夫。从不
13、可辨识至音若细发,却响彻云际,境界每一移位,则主体审美情思便深入一层。从开始“唱者千百”到最后“壮士听而下泪”,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到一个充满了艺术美的境界里。这一大段作为全文描述重心,不是在横长的空间感上取胜,而是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上使意境导向深入,并以鲜明的层次加以显示。1 1.考查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是说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倾城阖户”突出中秋月夜赛歌对于游人的诱惑之大;“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
14、可辨识”是说斗歌者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嘈杂的声浪,莫之能辨。通过写听众的反映,侧面衬托出斗歌者歌声的美妙,吸引人,突出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的盛况,表达作者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点睛】参考译文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上至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下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边,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壁
15、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己。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己。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
16、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喷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答案】1 2.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1 3.用指尖由内向外按压鼻夹金属条,并顺着鼻梁向两侧移动。(或:将鼻夹金属条根据自己鼻梁按压实。)1 4.示例一:选1,巧用比喻,既提醒人们在行动上要养成戴口罩的好习惯,又告诫人们在思想上更要保持警惕,生动形象,句式工整(意思对即可);选2,运用
17、仿写,告诉人们戴好口罩对防疫的重要性,同时也倡导要主动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读起来琅琅上 口(意思对即可);选 3,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突出了戴口罩防病毒的作用,“罩”和“跑”还能押韵【解析】1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翻译诗句一般是把凝练的诗句进行扩写,丰富的表达其意思。翻译诗句:两地青山同承云雨,一轮明月之下,我们又何曾身处两地?13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解的第3步中,小人已经戴好了 口罩,两个指尖按住鼻梁部分的口罩,挤压下去,目的是让口罩更贴服,没有空隙。故可以概括表达:用指尖由内向外按压鼻夹金属条,并顺着鼻梁向两侧移动。(或:将鼻夹金属条根据自己鼻梁按压实。)14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18、明确思路:选择其中一条标语,结合这条标语的优点进行分析,可以结合其内容、语言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陈述理由。示 范 1:我选第四条,语言非常的简练,并且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同时非常直接的指明了戴口罩、勤洗手的两条重点要求,清晰明了,易于理解。示范2:我选第五条,直接的提出了少出门、戴口罩的两点要求,切合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要求,易于理解,清晰明了。【答案】15.父亲带小伟去钓鱼 父亲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 小伟向父亲解释自己的本意16 .(1)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父亲为什么晚上去钓鱼?引发读者兴趣。(2)引出下文,为父亲抓蛤蟆鱼、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做铺垫。1 7 .这一连串词语的运用说明小伟此时己
19、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知道父亲天天去朋友圈里关注自己后内心的感动,表达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与深爱。1 8 .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灯塔的灯是为别人照亮前行的道路,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而父亲更像一盏明灯,照亮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作 者 以“灯”为题,意蕴丰富,突出了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对自己人生的指引。)1 9 .有些人朋友圈屏蔽父母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自己,报喜不报忧,这样的孝心可以理解。有的人是不希望父母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希望父母约束、干预自己太多,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不考虑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牵挂则不好,如文中的父亲时时关注“我”的朋友圈,
20、了解孩子的成长,发现问题能及时通过合适的方式教导,避免孩子犯错误,对于父亲和孩子都是有益的事。(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 5 .考查对小说情节内容的把握。由情节“小伟回乡看望父亲”可定位到2段,由情节“小伟感到很踏实”可定位到2 4-2 5 段,根 据“谁怎么样”的答题思路,3-1 0 段的内容可概括为“父亲带小伟钓鱼”,1 1-1 8段的内容可概括为“父亲借钓鱼教导小伟”,1 9-2 3 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小伟向父亲袒露心迹,消除误会”。16.考查小说重点段落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写出了小伟内心的疑问,设置了悬念;从结构上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父亲提议去钓鱼这件事。开启下文,为父亲抓蛤
21、蟆鱼这件事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17.考查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由“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想着父亲的种种举动,小伟恍然大悟”可知,“一热”写出了小伟从父亲时刻关注自己的朋友圈,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内心感动。“潮湿”写出了小伟因被父亲感动,眼里有了泪意的情态。“挥了挥”写出了小伟内心有所触动,他想掩饰一下自己稍显激动的情绪,下意识地做了挥舞手的动作。这几个词语不仅解开了父亲为什么要带自己来钓鱼的疑惑,也传达出小伟的感动之情。18.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的把握。表层含义指蛤蟆鱼的灯,蛤蟆鱼用张扬的手段来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父亲”想借蛤蟆鱼让小伟明白为官不贪,
22、做事应低调的道理。灯塔的灯是为了别人照亮前行的道路,是为他人谋利,敢担责,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深层含义指父亲更像一盏明灯,照亮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以“灯”为题目,内涵丰富,耐人寻味。19.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有些人朋友圈屏蔽父母,一是因为父母太唠叨,有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为避免不必要的问题,不得不屏蔽。二是为了让父母安心,不让他们过于担心和牵挂自己,只想报喜不报忧。三是价值观的不同,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引发不必要的价值观的冲突,只得屏蔽。当然这是从孩子的角度看来,屏蔽父母,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孩子的好心和孝心,但却忽视了父母的内心期待。本文中的父亲时刻关注小伟
23、的朋友圈,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和孩子沟通,这样做非但没有引起孩子的屏蔽和反感,反而让孩子深受感动,从中体味到了浓浓的父爱。20.【答案】参考例文:美好不曾远离轻轻合上手中的书本,揉揉干涸的已挤不出一滴眼泪的眼睛,望向窗外,冥冥之中,我与它相见一一棵挺拔的郁郁葱葱的小树,嫩黄色的花粒隐在一片青翠中,娇羞地垂着脑袋,似一身素衣作一曲惊鸿之舞的翩翩舞女,又似一群扇翅欲飞的彩蝶。一阵夹杂着淡淡花香的清风轻轻拂过脸颊,风中那甜而不腻的清香,充斥了心扉。我索性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整个人都沐浴在沁人心脾的清香中。哦,从未发现,原来,一阵淡淡的花香里也隐藏着如此甜蜜的美好。回到家,如往常一样,爷爷正
24、坐在阳台上,轻轻地晃着他那把陈旧的太师椅,惬意地晒着四溅的阳光。我悄悄放下手中沉重的书包,同时也放下了学校里经历的所有不快,与爷爷一起,享受这温馨一刻。我顺手拿起一份报纸,静静地阅读。不知何时,“吃饭啦!”奶奶在厨房里大声呼唤道。我正看得入迷,爷爷也似乎没有听见,继续闭着眼假寐。奶奶见没人应她,便跑到阳台上,看我和爷爷都没反应,不禁笑骂道:“你们爷俩还真是一个德性,吃个饭也要别人催促几遍。”爷爷调皮地睁开了眼,我与爷爷相视一笑。哦,从未发现,原来,一句平常的话语里也隐藏着如此温暖的美好。吃罢晚饭,想起今天没什么作业,便陪着爷爷奶奶出去散步。走在小路上,两旁种着高大的枫树,有些叶子已经泛黄,挂在
25、枝头摇摇欲坠。终于,落叶归根,它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无意中踩到一片枯叶,脆脆的声音真让人心生欢喜。我于是找到另一片枯叶,然后踩下去。玩够后,抬头忽然发现爷爷奶奶已经渐渐走远。我没有追过去,而是静静地跟在他们后面。两个老人相携着向前走去,夕阳为他们镀上一层金边,似真似幻,那两个修长的影子似乎溢满了醉人的幸福与温馨。哦,从未发现,原来,一对相携的背影里也隐藏着如此令人心安的美好。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美好从未远离,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解析】本题为半命题作文。“不曾远离”意思是一直在身边,结合提示中“总有一些人、事、物、景一直相伴身边”,结合我们成长过程中,身边的人给我们的关
26、爱帮助,身边的景物给我们的感悟,可立意为:母爱不曾远离,写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对我的关爱,表现伟大的母爱;朋友不曾远离,写我和朋友相处的事情,表现我们真挚的友谊;书籍不曾远离,写我的读书经历,表现我对读书的热爱;善良不曾远离,写陌生人之间的帮助,表现人们的善良;还可立意为:温暖不曾远离,美好不曾远离,鼓励不曾远离,亲情不曾远离,家乡不曾远离等。本题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写记叙文,可以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来表现“不曾远离”这一感受。【点睛】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