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4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的教育概念是()A全民教育B终身教育C教育民主化D教育现代化2学生的“向师性”和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具有()A示范性B管理性C传道性D创造性3历史上最早把“课程”用作一个专门的教育术语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B杜威C斯宾塞D泰勒4培养学生的诚实、忠诚、敬老爱幼等品质属于()A私德教育B公德教育C职业道德教育D政治思想教育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
2、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6当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迟到时,刚进去时光线很暗,很难看清自己的座位号,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能看清楚了,这是暗适应现象,它表示我们的视觉感受性()A提高了B降低了C没有变D较差7看电影西游记后,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孙悟空形象是()A知觉形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8初中生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A动作协调性B具体形象性C抽象逻辑性D辩证逻辑性9在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发展任务为“建立同一感,克服同一性混乱”的阶段是()A学前期B学龄期C成年早期D青年期10提出有意义言语学
3、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布鲁纳B奥苏伯尔C加涅D班杜拉11我国教师法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的时间分别是()A1994 年 9 月 1 日和 2006 年 9 月 1 日B1993 年 9 月 10 日和 2006 年 9 月 1 日C1994 年 1 月 1 日和 2006 年 9 月 1 日D1994 年 9 月 10 日和 2006 年 7 月 1 日12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法律是()A1986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2006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3下列教育政策法规文献中属于教育政策的是()A 教师资格条例B 国家教育考
4、试违规处理办法C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D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14 根据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的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初中学生,学校应当()A予以开除B予以劝退C勒令退学D予以批评教育15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其确定依据是()A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B相关当事人的经济条件、责任的承担能力C相关当事人的过错性质、程度和悔过态度D相关当事人的态度与损害后果的严重程度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16体谅模式17教育法规18幻想19教育法律关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20简述备课的
5、基本步骤。21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22简述初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23我国教育法规的主要表现形式(或形式渊源)有哪些?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20 分)24结合实例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5联系实际试述教师如何履行法定义务。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14 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小芹是初中二年级的女生,智力正常,人际关系良好,上课和平时作业都比较认真,学习总体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但是自信心有些不足。这次期中考试,她的其他课程考试发挥正常,只有数学没有考及格。她认为数学没有考好是因为她比别人笨,即使她再努力,数学也是学不好。(1)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指出小
6、芹期中考试数学失利的归因属于哪一种因素,并指出这种因素在韦纳归因理论中的三个维度上的表现。(4 分)(2)分析小芹的归因对她以后的数学学习在其心理上产生的影响。(4 分)(3)如果你是小芹的数学老师,你会怎样帮助她正确归因,提高其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成绩?(6分)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终身教育理论是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的。【命题立意】考查保罗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错因分析】考生对基础知识识记不全面。2A【解析】题干的描述正是体现了教师角色的示范性特点。【命题立意】考查教师角色的特点。【错因分析】考生对教师角色的特点及体现理解不准确。3C【解析】“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
7、值一文中,他是最早把“课程”用作一个专门的教育术语的教育家。【命题立意】考查“课程”一词的渊源。【错因分析】考生对“课程”一词的渊源缺乏全面的掌握。4A【解析】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如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诚实、忠诚、上慈下孝(敬老爱幼)等。【命题立意】考查私德教育的内涵。【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三个概念的内涵。5A【解析】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命题立意】考查人
8、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错因分析】考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理解不透彻。6A【解析】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人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暗适应的概念的理解。【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暗适应和明适应。7B【解析】通常讲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记忆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感知的形象,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命题立意】考生考生对记忆表象的概念的理解。【错因分析】对记忆表象的概念的理解不透彻。8C【解析】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命题立意】考查中学生思维的发
9、展特点。【错因分析】重要知识点识记不清。9D【解析】12 岁18 岁的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命题立意】考查青年期学生的发展任务。【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发展任务。10B【解析】略。【命题立意】考查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提出者。【错因分析】考生不能区分不同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11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 1993 年 1o 月 31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20
10、06 年 6 月 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 2006 年 9月 1 日起施行。【命题立意】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错因分析】重要知识点识记不清。12B【解析】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法律为 1995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命题立意】考查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法律。【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13C【解析】A、B、D 项是教育法规,因此答案为 C 项。【命题立意】考查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14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
11、定,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命题立意】考查学校对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初中学生的处理方法。【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15A【解析】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决定后者的发生,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因果关系是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条件之一。【命题立意】考查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的确定依据。【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二、名词解释16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体谅”即教师要对学生“多关心,少评价”,确定了学校
12、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命题立意】考查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内涵。17教育法规是调整一切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规的概念。18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命题立意】考查幻想的概念。19 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三、简答题(答案要点)20(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
13、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此外,备课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命题立意】考查教师进行备课的基本步骤。21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即著名的“泰勒原理”。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命题立意】考查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22(1)友谊占据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2)小团体现象突出;(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4)易与父母
14、产生隔阂;(5)网络虚拟人际关系的建立。【命题立意】考查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23 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两种,我国主要采取以书面形式表现的各种成文法。教育法律规范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专门法源与共同法源,专门的法源指我国的教育法规的体系。(1)我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2)教育基本法律;(3)教育单行法律;(4)教育行政法规;(5)地方性教育法规;(6)教育规章。【命题立意】考查我国教育法规的主要表现形式(或形式渊源)。四、论述题(答案要点)24不同性质师生关系的形成往往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由此影响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人类的教育发展史上,师生关系随着社会和
15、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说及相应的实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1)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这是传统社会中典型的师生关系,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他们认为,教育的天职就是要将大量的知识快速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理所当然地成为权威,教师的传授就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主宰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学生完全成为一个被改造的对象、被灌输的容器。至于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反被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从而使教学进行得死板、枯燥、乏味。很显然,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支配与从属、控制与服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与此同时教师的主体性也丧失
16、了,因为他们也同样被知识所奴役,丧失了自己的精神自由。(2)学生中心(儿童中心)的师生关系。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社会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形成,以及对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发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逐渐受到批判,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以儿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他们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强调教育活动的成功必须以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为前提,因此十分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甚至认为学生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这种主张显然不符合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忽视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起主导作用的
17、教育者的存在,学生的活动就只能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水平和范畴之内。(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20 世纪 80 年代,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又提出了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主张作为社会的代表以及闻道在先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主导作用,而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则是其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二者都不可偏废。后来又有人提出师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即教师既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学生既是教师改造的客体,同时又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双方是主客体的统一。大量的教育学事实和心理学实验都证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坚持教师主导是教育活动的客观必然性
18、要求,因为中小学生不可能自行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目标。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在自发状态下的发展将是十分有限的,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年轻一代在知识能力、态度等基本素质方面的需求。因此,儿童中心论是错误的。坚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师主导的根本任务正是在于发挥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导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离开了这些,就失去了教师主导的主要内涵。因此,教师中心论也是错误的。目前,就国内中小学教育的现实而言,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因此也具有比较普遍和深刻的影响力。【命题立意】考查
19、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5(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义务);(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育教学义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义务);(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义务);(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
20、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业务水平义务)。【命题立意】考查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五、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26(1)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小芹将数学期中考试失利归因于能力低。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2)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
21、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3)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韦纳发现,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作反馈的影响。作为教师,应积极对学生成绩的结果结果进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防止学生形成消极心理。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动机。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
22、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学生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的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予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努力归因的同时进行现实归因。教师应引导小芹进行努力归因,即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小芹进行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其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其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