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设计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刻舟求剑教学设计8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8篇 教学目标: 1、熟悉、会写“剑、舷、号、催、准”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 学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肯定难度。,诵读文章时也会有肯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特殊是朗读的停顿,培育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明白求剑人的想法错在哪里,从而体会课文中
2、要说明的道理:挖苦那些死心眼,不懂得变通的人。 教学预备: 录音文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醒课题,引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讲完后师述:每个成语故事都会告知人们一个道理。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的字面意思。(出示课件)刻舟求剑:指的是在小船上刻个记号,再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宝剑。师述:那么这个成语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仔细听故事。 2)听课文录音(课件出示要求)要求学生轻声
3、跟读,留意故事中人的语气,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现在教师要检查一下刚刚大家听故事听得怎么样。教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出这些词语。师纠音。再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生字中易错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导书写。大家已经标出了课文中的生字,请大家再认真观看每个字的写法。留意把字写标准。 6)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思索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三)活动(探究课文,感悟文义) 1)请一名学生答复上面问题。并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句子。 2)学习其次、三自然段。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其次自然段。提问
4、:这个人宝剑掉 到江里后他是怎样的神情?(一点也不焦急)你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学生读出句子。船舷是什么意思?船两边的木沿上。 3)提问:那么这个人宝剑掉了,别人是怎样说的?请一个同学答复。有人催他:“还不赶快捞!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啊?” 4)提问:那么这句话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焦急。这句话应当怎样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请一名学生读出焦急的语气。 5)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人的宝剑掉了,别人很焦急,而他反而只在船舷上做了个记号。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来找出答案。留意让学生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的语气,使学生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不慌不忙是指不慌张不焦急的
5、意思。 师:大家看到文中消失了两个“这儿”这两个“这儿”指的是哪里呢?那个人认为指的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船舷做了记号的地方。其实船已经到岸了,那还是同一个地方吗?不是。 6)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读完了,你们想一想:这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四)练习(争论沟通,悟出寓意) 1)学生争论最终那个人最终没有把剑捞上来,他错在哪里?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现在再请同学们说说学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学生答复,教师补充: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进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五)测试:师述:这则成语故事我们就学完了,故事告
6、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你能不能把这个道理背诵给大家听呢?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刻舟求剑。 2、把这个故事说给同学听。 3、续写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才智。 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明确字词读音。 (2)结合书下解释,尝试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模块一:教学目标 教师出镜: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是“刻舟求剑”,同学们应当都很熟识这个故事。但是,当熟识的情节用不太熟识的文言文写出来的时候,同学们还有信念把文章理解清晰吗?这节课就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能
7、不能运用上节课把握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来理解这篇文言文。详细来说,就是能够读准字音和停顿PPT2读准字音和停顿,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的意思。PPT2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才智。PPT2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才智。 模块二:疏通课文 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把文章读顺畅。下面教师就为同学们朗读课文,同学们留意文中字词的读音。 PPT3遽(j)、契(q)、乎(h)。请同学们参看书下解释,理解这字词的意思。“遽”是立即的意思;“契”是刻的意思;“乎”是一个特别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通常表示疑问语气。PPT3立即;刻;吗 教师在这里给同学们强调一下“
8、契”这个字。“契”在我们现代汉语里是“契约”的意思,PPT3契约但在这篇文章里“契”却是“刻”的意思。同学们可以发觉,“契”的字形并没有变,字义却有了不小的差异。古汉语中有大量字词,古代和今日的字形一样,但是意义用法却不一样,这样的自此现象叫做“古今异义”。PPT3古今异义:字形一样,字义变化。 教师再把文章读一遍,请同学们留意教师在朗读中表现的停顿。 PPT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在教师朗读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在文章中标注出停顿来了。教师从文中选取了两个句子,分别请一位同学读读看,该
9、表现出怎样的停顿? PPT5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为什么要这样来读?请两位同学来说说理由。 “楚人”是人物;“涉江”是楚人所做事情。“剑”是事物;“舟中”是剑起初的位置;“坠于水”是剑的去向。句子内容的不同层次,在朗读中就要以适当的停顿来表现。所谓“适当”,就是上一节课给同学们强调过的“意断气不断”。教师再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两个句子,大家听听他们读出了文言文语句的舒缓、流畅吗?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留意体会精确读音和正确的停顿。(点评齐读,如效果不抱负,可进一步指导并再次齐读。) 模块三:翻译课文 刚上课的时候教师就说,这是同学们很熟识的故事。接下来,教师想换一种方法来帮大家回
10、忆这个故事。PPT6播放动画片刻舟求剑 短片看完了,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家复述一下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只复述故事情节,不要求学生说明寓意) 重温“刻舟求剑”的故事之后,同学们翻译文章的难度就小多了。我们可以依据已经知道的情节来推知文中难懂的字词,也就是运用我们前面教过的“上下文推知”。固然,还有另外两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接翻译”和“组词推敲”。PPT7上下文推知、直接翻译、组词推敲 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PPT7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同学们在翻译的时候,已经能够的
11、运用组词和上下文联系的方法来理解字词。这其中有三个词我们要关注。 “自”,在郑人买履中我们学到过“先自度其足”,那时候的“自”是自己的意思。PPT8先自度其足,自己而在本文中“自”是“从”的意思,PPT8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表示剑是从舟上掉下来的。像这样的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句或者文章里消失不同的意思,叫做“一词多义”。PPT8一词多义:同一字词,不同词义。“坠”,假如根据直译来看的话,应当是下落的意思。假如我们联系剑从舟上掉入水中的状况来看,就应当作为“掉落”来理解。“求”假如我们用组词推敲来理解,就会消失,寻求、追求这样的意思。假如我们联系是要找寻水中的宝剑,那就应当把“求”理解成“捞取
12、”。PPT9自:从;坠:下落-掉落;求:寻求、追求-捞取。 这就提示我们,在文言文翻译时,要重视上下文的意思通顺,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组词推敲,都要符合上下文需要的意思。 模块四:理解内容 读准了字音和停顿,翻译了文章,我们再朗读课文的话就应当更加流畅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同学们,这篇文章似乎并没有把故事写完,“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大家觉得楚人下水之后,能捞到自己的剑吗?PPT10楚人能捞到自己的剑吗?同学们都认为不能。那就请大家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楚人不能捞到剑的缘由。“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PPT10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同学们都发觉楚人捞不到剑的缘由了,这其实是个很简洁的道理。但是,楚
13、人在刻舟的时候觉得自己能捞到剑吗?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楚人的描写思索这个问题。 我们看他立即在船上刻下记号,还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PPT10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他的行动多么快速,语气也很坚决,他以为自己肯定能从船身标记的.地方找到剑。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刻舟求剑前传。PPT11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有一天他和妹妹在山上练习剑法时,不慎将剑掉入山下,他要去找剑,可是天色已晚。妹妹劝告道:“我在你掉剑的地方做个标记,明天上山再来找确定能找到那把剑。”其次天,他果真找到了那把剑。原来,楚人曾经遇到过丢剑的事情,正是在山上做了记号才找回了剑。PPT12刻山求
14、剑-胜利;刻舟求剑-失败那么,为什么这一次没有胜利?PPT12状况发生了变化。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PPT13楚人之“惑”楚人毕竟“惑”在哪里?PPT13没有留意事情的变化,一味照搬以往的做法那么,从楚人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PPT13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模块五:文言现象归纳 学习了两篇短小的文言文,同学们已经初步把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朗读是我们走进文言文的有效途径,读准字音、节奏;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内涵,甚至读出文采都需要朗读来体会。PPT14读准字音、节奏;读懂内容;读出内涵,读出文采翻译文言文也有法可依,“直接翻译、组词推敲、上下文推知”。PPT14直接翻
15、译、组词推敲、上下文推知 当一篇文言文读通读懂之后,我们的学习任务还并没有完毕。教师在上一节课开头的时候就说过,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既有区分又有联系,读起来不太简单。想要读通读懂更多的文言文,我们就必需勤于积存。这种文言文学习的积存,主要集中在字词方面,也就是实词和虚词的积存。下面,教师就以古代寓言两则为例,给同学们介绍实词、虚词积存的方法。 对于实词,我们主要关注这样的四种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PPT15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两则寓言当中,我们学到了哪些通假字? “坐”和“反”。PPT16坐、反在详细归纳时,每种字词现象
16、都有固定的格式,比方通假字就应当这样归纳。坐:“坐”同“座”,座椅。PPT16坐:“坐”同“座”,座椅。同学们留意,通假字的归纳既要明确通假字,更要指出本字,并将通假字的意思解释出来。请大家仿照教师的方法,把“反”字的通假现象做个归纳。PPT16反:“反”同“返”,返回。 通假字是实词归纳中最重要的一种,接下来就是古今异义。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就重点讲过,两则寓言故事中的古今异义是“契”字。PPT17契如何归纳呢?请同学们留意看教师的示范。契:古义,刻;今义,契约。PPT17契:古义,刻;今义,契约。归纳重要把古义和今义的差异清晰的呈现出来。 一词多义主要指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字词消失了不同的
17、解释。这两则寓言中有一词多义吗?“度”和“自”PPT18度、自 一词多义的归纳和前几种稍有不同,由于是同一个字词所表现的不同解释,为了明确不同的词义,需要我们把例句也整理出来。比方“度”,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PPT18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 请同学们仿照教师的方法,归纳“自”的一词多义。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坠于水,从。PPT18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坠于水,从。 词类活用是一类很特别的实词现象。词类就是词性,这里归纳的就是同一字词在古今运用中的词性差异。这两则寓言的学习中,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此类活动,度,名词作动词,衡量。PPT18度,名词作动词,衡量。
18、从刚刚的归纳可以看出,实词的整理主要关注词义和词性的变化。而虚词并没有固定的词义,所以归纳时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用法”,也就是虚词在详细句子中发挥的作用。教师给大家做个示范,之:置之后坐,代词,代尺寸。至之市,语气助词,不译。而忘操之,代词,代尺寸。反归取之,代词,代尺寸。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子。PPT19之:置之后坐,代词,代尺寸。至之市,语气助词,不译。而忘操之,代词,代尺寸。反归取之,代词,代尺寸。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子。请同学们仿照教师的方法,归纳两则寓言中消失过的“其”、“而”、“以”和“于”。 PPT20其:先自度其足,代词,代郑人。而,而置之后坐,连词,表承接。而剑不行,
19、连词,表转折。以,何不试之以足,介词,用。于,自舟中坠于水,介词,到。 如此细致的将实词、虚词归纳出来,我们就能够把握古代寓言两则中主要的文言现象了。长期坚持在每篇文言文学习之后,都做这样的整理。随着学习的课文变多了,我们自己积存的文言现象也会越来越完备。渐渐的,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就能做到见怪不怪、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自己轻松的读通读懂文言文了。 模块六:拓展延长 今日才是我们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也才做了一点初步的积存。但是,这两则寓言中把握的文言现象,积存的文言字词,就已经可以帮忙我们自己来读文言文了。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篇课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来检验大家学习的状况。 PPT17楚人有鬻盾与
20、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行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行同世而立。 鬻(y):卖。誉:夸耀。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或:有的人。弗:不。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发表谈论,表述观点。 这其实同学们很熟识的一则寓言故事,信任对情节的熟识可以帮忙大家读懂文章的意思。请同学们自读这篇文言文,小组争论,疏通文章内容。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争论题,来检验同学们有没有读懂这篇文章。 PPT181、为文章取一个适宜的名字。(自相冲突) PPT182、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坚(结实)、应(答复)、世(世间)、立(存在)。
21、 PPT193、以下句子中与“吾矛之利”中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D) A.而置之后坐(代词,代尺寸) B.至之市(语气助词,不译) C.入水求之(代词,代剑) D.不陷之矛(构造助词,的) PPT204、翻译句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很锋利,没有刺不破的东西) PPT215、这篇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什么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全都,不能消失难以自圆其说的状况。 教师出镜:同学们,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古代寓言两则。这是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一个良好的开头,能够让我们今后更加自如的学习文言文,所以两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特殊重视了文言文
22、学习方法的探讨。学习郑人买履,我们重点探讨了用朗读来指导我们理解课文的方法,并且初步把握了三种文言字词理解的方法。学习刻舟求剑,同学们独立运用“直接翻译、组词推敲、上下文推知”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有了珍贵的胜利体验。学习刻舟求剑把握了文言字词归纳积存的方法。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遇到的重点字词都要准时的进展整理,形成系统的文言文学问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自如的学习文言文,读通读懂更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名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进一步稳固学生田字格的书写,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
23、的话叙述这个寓言故事,懂得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懂得做事肯定要遵循事物的进展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懂得寓言的寓意。 2、教学难点:理解“刻舟求剑”的含义,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学预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提醒课题。 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学生沟通)。 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予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篇数。“二则”就是两篇。 二、
24、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 (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登记来。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说一说你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利用课件指导书写“掏”和“催”(要领:掏字左右构造左窄右宽,留意横中线的“一”;催字也要留意竖中线的“亅” 4、学生练习写两个。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刻舟求剑 (一)板题,解题。 1启发谈话: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学生跟着书空题目 2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 (二)看课文视频,整体感知。 思
25、索,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本段。 思索: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是什么? 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当心”的意思。(一不留神、一不留意、一时疏忽),用“一不当心”说句子。 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指明读、自读。 2学习其次自然段: 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焦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用“由于?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焦急。 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一点也不焦急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明读,思索: 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非常焦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同桌争论,并请
26、代表汇报发言。(“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立刻捞。) 齐读读第1句,思索:“还不”能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去掉就没有不理解和批判的意味了。 指明读第2句,思索:“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还可以怎么说?你觉得哪种说法语气更坚决,心情更急迫?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督促的语气和急迫的心倩。(自由读、指明读,齐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重点段) (1)指明读第四段。 思索:别人都替他急,而那个人却不急。课文用那个词语来形容? (2)学习“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27、思索:那个人不慌不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说明什么?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3)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督促的语气和急迫的心倩。(自由读、指明读,齐读) (4)分角色对读三四自然段. (5)他能把剑捞上来吗?为什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 (五)提醒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3、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比方什么? 4、学了这则寓言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需依据状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状况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六)小结: 今日我们积存了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它
28、比方不懂事物已进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通过这个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那我们应当怎么做呢?(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五、作业: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刻舟求剑 宝剑不动船在动 用变化的眼光处理问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4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育观看和思索问题的力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力量训练点: 培育学生观看和思索问题的正确方法及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需依据状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状
29、况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解决方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醒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知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
30、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索,答复: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查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查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认真观看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看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当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其次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
31、(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焦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焦急? (2)(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焦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索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其次句,思索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根底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督促的语气和急迫的心情。 4
32、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肯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行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熟悉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看和思索问题的正确方法) 5争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33、 (2)这个成语故事告知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需依据状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状况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其次课时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熟悉字形。 求是球字的一局部,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 号:上下构造,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 慌:左右构造,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局部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 急:由?、彐、心三局部组成。彐其次笔不出头。 靠:上下构造,告、非各占一半。 (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 (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
34、先让学生看思索题背诵。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当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索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剑、宝、催、靠这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育学生用进展的观点观看和思索问题。 4、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需依据状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状况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理解这则寓言
35、的寓意。 3、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醒课题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l)认读生字词卡片,留意正音。 (2)指名答复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辨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再读课文,思索、答复: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索
36、: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真观看图上人物的装束:从图上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是什么意思?联想一不当心宝剑掉进江里去了的情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答复: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焦急) (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焦急?(指名读句子)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 (4)用由于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焦急。 (5)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3自
37、然段: (1)指名读,思索: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读第1句,思索: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或赶快捞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替他焦急。) (3)读第2句,思索: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你觉得哪种说法语气更坚决,心情更急迫?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督促的语气和急迫的心倩。 4、学习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肯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
38、有把握。) (4)这个人难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争论、分析理解到:由于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行能捞到剑的。) 出示:刻舟求剑故事的动画。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熟悉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看和思索问题的正确方法。) 5、争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学了这则寓言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需依据状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状况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指导
39、朗读(读全文) 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其次至四自然段。其次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焦急的语气。第三、四自然段的对话,可分角色练习朗读,要读出同船的人催他时焦急、疑心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非常自信的语气。 (五)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其次课时 (一)朗读课文,指导讲故事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先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教师接下面的问题引读课文。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当心
40、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神态怎样?还说了什么?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 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二)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练习 1、学生自学生字,分析字形。 2、沟通识记字形的方法。 (1)宝、剑、靠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或两个熟字组成的,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识记字形。 (2)求是球的一局部。 (3)重点指导: 催:右下与难比拟。 靠:上下构造,告、非各占一半。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3、指导书写,提示学生留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
41、书写运笔方法。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催:左窄右宽,左边是单立人,右边的上半部是山,下半部是隹。 宝:上面是宝盖儿,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折。 剑:左右构造,左宽右窄。左边是佥,第七笔是提,不是横。 靠:上边告要写扁一些,下边非要写短一些。 4、学生在田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察,个别辅导。 (三)扩展综习 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寓言,并练习讲娴熟,预备参与班级的讲故事竞赛。 随堂练习 1、加偏旁或部件组成新字,再组词。 2、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1)刻舟求剑的这个人真_ (2)_果真_ 3、绽开想象,把那个人求刻的情景
42、写下来。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独立识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 3. 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4. 渗透古文学习的方法。(重点) 教学预备:幻灯片 船和剑的贴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虽小,但却告知了我们一个大道理,我们把这种故事称作? 生:寓言 板书:寓言,提示“寓”字。 生书空,说笔顺 2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翻书P56,看看刻舟求剑是出自哪儿? 生汇报 (PPT出示)师简介吕氏春秋 2 今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首先,请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寻常所学习的课文有何不同?课文由哪两局部组成? 生:本文分为古文和译文两局部 师:这两局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结合“译文”这个词语来分析。 生举手作答 3 师:古文是古人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