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附件: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2013年5月为加快辽宁省教育强省建设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建设覆盖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环境为基础,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根本任务,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统筹整体规划
2、,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各类标准,强化应用效能,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努力为每一个师生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公平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形成与全省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较高水准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前列。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大力推进网络个人学习空间人人通。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技术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
3、实验区、实验校。三、主要工作(一)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1.目标及分解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小学和教学点接入带宽达到10M以上,中心校以上学校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其中普通高中实现500M以上光纤接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入带宽达到200M以上;高等院校接入带宽达到1000M以上,基本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教学点:2013年,全部教学点配备卫星信号接收单元、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单元、播放设备和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2014年,100所教学点实现宽带接入4M以上;2015年,全部教学点实现宽带接入10M以上。基础教育:2013年,全部城
4、镇中小学校和80%的农村学校实现“校校通”,普通高中实现200M以上光纤接入;2014年,全部农村学校实现“校校通”,2000所农村学校带宽达到10M以上,全部普通高中实现300M以上光纤接入;2015年,中心校以上学校网络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其中普通高中实现500M以上光纤接入,村小学带宽达到10M以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全部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光纤100M以上接入;2014年,80%的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光纤200M以上接入;2015年,全部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光纤200M以上接入。高等教育:2013年,全部高等院校实现光纤200M以上接入;2014年,全部高等院校实现光纤500M以
5、上接入,部分高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2015年,全部高等院校实现光纤1000M以上接入,高校基本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2.实施策略与方法(1)按照国家标准,结合“村村通工程”、“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积极与通信运营商和IT企业合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选择”的发展模式,组织实施“校校通”工程建设。(2)根据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技术方案总体要求,以改善教学点办学条件,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建设。(二)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实现优质资源
6、班班通1.目标及分解到2015年,基础教育中心校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络,村小学搭建局域网网络环境,改善教学点办学条件,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乡镇中心幼儿园以上和中小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设备,其中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占50%以上,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职业教育依据自身特点建设信息化环境。中等职业学校90%以上拥有基础性核心技能训练数字化实训教室;建成10个具有物联网特征的数字化实训基地;探索专业数字化职业体验馆建设。高等职业学校全部拥有基础性核心技能训练数字化实训教室;建成20个具有物联网特征的数字化实训基地;探索专业数字化职业
7、体验馆建设。基础教育: 2013年,城镇学校80%的班级、农村学校50%的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全面改善教学点办学条件,重点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全覆盖;2014年,城镇学校95%的班级、农村学校80%的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基本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全覆盖;2015年,中心校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络,村小学搭建局域网网络环境,全面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全覆盖,并使所有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2013年,25%以上学校拥有基础性核心技能训练数字化实训教室;选择国家示范校探索具有物联网特征的数字化实训基地、职业体
8、验馆建设。2014年,50%以上学校拥有基础性核心技能训练数字化实训教室;选择6所国家示范校建成具有物联网特征的数字化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在骨干专业实现职业体验馆建设。2015年,90%以上学校拥有基础性核心技能训练数字化实训教室;国家示范校建成具有物联网特征的数字化实训基地;一般学校在长期开办专业、骨干示范专业至少实现一个专业职业体验馆建设。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30%以上学校拥有基础性核心技能训练数字化实训教室;6个学校建成具有物联网特征的数字化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在骨干专业实现职业体验馆建设。2014年,60%以上学校拥有基础性核心技能训练数字化实训教室;13个学校建
9、成具有物联网特征的数字化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院校在骨干专业实现职业体验馆建设。2015年,全部院校拥有基础性核心技能训练数字化实训教室;20个学校建成具有物联网特征的数字化实训基地;一般学校在长期开办专业实现职业体验馆建设。2.实施策略与方法(1)制定“班班通”建设标准,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建设,全面提升应用能力。(2)组织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提供多种形式的资源服务,探索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广泛共享并能够持续更新。(3)探索学校自主服务、教育部门和企业统一服务等多种模式,建立硬件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保障体
10、系。(三)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大力推进学习空间人人通1.目标及分解到2015年,全部教师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并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师:2013年,50%的教师实现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2014年,80%的教师实现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2015年,全部教师实现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学生:2013年,30%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2014年,70%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2015年,全部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2.实施策略与方法(1)探索“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网
11、络学习空间建设运营机制。按照“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原则启动实施,逐步覆盖到全部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2)加大网络学习实名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指导。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师研修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3)创建“名师工作室”、“教师研修社区”等虚拟教育社区,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等活动;开展专题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四)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目标及分解到2015年,建立辽宁数字教育资源中心、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辽宁省义务教育名师数字课程资源工程,全面形成覆盖各级各
12、类教育、功能完备、服务优良、具有辽宁特色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构架建设,实现4000用户并发量;2014年,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试运行工作,实现20000用户并发量;2015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50000用户并发量。优质教育资源库(基础教育领域): 2013年,按义务教育新课标,组织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制作各学科2个版本24门精品视频课程;建设40个辽宁省“名师数字课程录制基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2000节新授课的录制。遴选2
13、8所名校(小学、初中各14所)开办网络专递课堂。2014年,继续完成义务教育阶段13000节新授课的录制。2015年,组织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制作高中通识选修课视频精品课例500节;遴选14所高中名校开办网络课堂;完成义务教育名师数字课程更新任务,完成地方课程开发任务。优质教育资源库(中等职业教育领域):2013年,建成公共文化基础、公共专业基础、公共技能基础网络课程各17个;建设对接辽宁产业集群,支持核心课程的大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2014年,建成公共文化基础、公共专业基础、公共技能基础网络课程各17个;建设对接辽宁产业集群,支持核心课程的大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2015年,建成
14、公共文化基础、公共专业基础、公共技能基础网络课程各16个。建设对接辽宁产业集群,支持核心课程的大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4个。优质教育资源库(高等职业教育领域):2013年,建成公共文化基础、公共专业基础、公共技能基础网络课程各35个;建成引导性数字资源库3个专业大类,30个专业方向,300个典型岗位;建设对接辽宁产业集群,支持核心课程的大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2014年,建成公共文化基础、公共专业基础、公共技能基础网络课程各35个;建成引导性数字资源库3个专业大类,30个专业方向,300个典型岗位;建设对接辽宁产业集群,支持核心课程的大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2015年,建成公共文化基础、公共专
15、业基础、公共技能基础网络课程各30个;建成引导性数字资源库4个专业大类,40个专业方向,400个典型岗位;建设对接辽宁产业集群,支持核心课程的大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4个。优质教育资源库(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加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网的硬件建设及功能开发工作,探索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机制;推进辽宁省精品开放课建设工作。2013年,建成10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建成10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5年,建成10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实施策略与方法(1)成立辽宁省教育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数字教育资源的顶层设计,制定各类教育信息资
16、源建设规划和标准,建设辽宁省“名师数字课程录制基地”,发展数字电视专业频道和数据广播,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视频点播学习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2)建立“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机制。依托通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接,加快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各级各类学校使用的具有辽宁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课堂、网上教研等实现资源推广、资源共享和持续更新。(3)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共建与共享的顶层设计,成立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网建设专家工作组和辽宁省精品开放课建设专家工作组,制定优质课程资源及共享平台的建设规划和标准。建立“政府引导、
17、企业投入、学校使用”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五)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1.目标及分解到2015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的原则,建成辽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高校,建设辽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区域分平台和容灾备份中心;完成国家和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与应用工作,建立省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为加强教育监管,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支撑。 2013年,完成平台基础架构建设,启动区域分平台和容灾备份中心的建设工作;制定数据标准、采集、更新、维护、使用规范;完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学生资助、校车管理等子系统
18、的省级部署工作;完成高校教职工管理系统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系统等10个省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已建的省级业务应用系统一期整合任务。2014年,完成区域分平台和容灾备份中心一期建设工作;完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子系统的省级部署工作;完成高等教育基本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管理系统等10个省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工作,完成已建的省级业务应用系统二期整合任务。2015年,完成辽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整体建设工作;完成区域分平台和容灾备份中心二期建设工作;完成教育系统表彰奖励管理系统和高校就业监测与服务系统等14个省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工作,完成已建的省级业务应用系统三
19、期整合任务。2.实施策略与方法在辽宁省教育厅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与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完成省级平台、区域分平台和容灾备份中心物理环境建设与整合,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完成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与应用。(六)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1.目标及分解到2015年,基础教育基本完成中小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组织参加国家考试;完成中小学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高级研修1800人;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技术人员培训并适时组织参加考试。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
20、试认证体系建设;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到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础教育:2013年,启动幼儿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完成60%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组织参加国家考试;完成600余人中小学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高级研修。2014年,完成90%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组织参加国家考试;完成600余人中小学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高级研修。2015年,力争完成100%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组织参加国家考试;完成600余人中小学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
21、级高级研修。中等职业教育:2013年,完成300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2014年,完成4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试认证; 2015年,完成全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试认证。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完成300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2014年,完成4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试认证; 2015年,完成全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试认证。2.实施策略与方法(1)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相关人员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完成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2)完善省级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平台,依据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发中小学各学段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
22、培训课程资源库、技术人员培训课程资源库和管理人员培训课程资源库。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面授培训为辅的混合式培训方式。省教育厅负责教育技术能力各市县区培训者和省级名师及骨干教师培训,各市县区负责全员培训。省招办负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的组织工作。(3)省内高等师范院校,要依据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好教育技术公共课,并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国家考试。(七)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目标及分解到2015年,省内各级各类学校应建成有相应数量与程度的数字化校园。其中基础教育学校达到15%、中等职业学校30%、高等学校基本实现校园数字化;部分高校探索智慧校园建
23、设。同时,要不断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科研、服务与管理中的作用,实现50%的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创新。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具备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与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开展基于网络的生师互动“寓教于乐”学习活动,具有较丰富的网络优质资源,且应用效果突出。基础教育领域:2013年,完成对传统功能教室改造,50%学校配备学科教学工具软件,办学基础条件优越的学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2014年,80%学校配备学科教学工具软件
24、,中心校以上学校有条件的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2015年,100%学校配备学科教学工具软件,15%以上的学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等职业教育领域:2013年,完成对传统功能教室改造,50%学校配备学科教学工具软件,10%的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2014年,80%的学校配备学科教学工具软件,20%的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2015年,100%的学校配备学科教学工具软件,30%的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高等教育领域:2013年,在普及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装备的基础上,要开发和广泛应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管理服务系统以及校园文化等支撑信息系统,推动高校内部各应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系统集
25、成,推动校园网平台建设,实现从校园网络向数字化校园的转变。同时,调动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2014年,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设虚拟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特色信息化设施, 扩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大型仪器设备和开放实验室资源的共享计划,不断完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力争50%的高校实现数字化校园。2015年,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领域的能力,通过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建立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形成将科研数据转换为教学资源的运行机制,不断发展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
26、探索辽宁特色的高水平开放教育模式。省内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条件好的高校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率先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为未来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探索经验。2.实施策略与方法(1)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推动各学校的校园网向数字化校园转变。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结合物联网技术发展积极开发各种智能化教学环境,探索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途径。(2)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转变教育观念。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拓展师生教学的学习空间,鼓励各校选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大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推进资源
27、的共享、共建。(3)重视教育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调动教育工作者与软件技术开发者双方的积极性,支持优质教育资源与软件的开发。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4)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实验区、实验校。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确定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厅定期对国家级教育试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察与指导,完成全部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的检查评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开展省内先进区、示范校的评选,促进全省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升。(5)表彰一批在信息化建设中业绩突出的教师、学生、班级,加强高校间、区域间的工作和技术交流,共
28、享建设与发展的先进经验。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成立辽宁省教育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并下设辽宁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负责制定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和标准,总体部署、组织实施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完善教育信息化专家库建设,成立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为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各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配备信息化专职人员,统筹协调,理顺关系,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效益,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
29、、特色发展。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省教育信息化推进办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各市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二)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协调制定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和相关教育机构在网络接入等方面的资费优惠政策。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法规。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将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专业技术职务评
30、聘办法。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协调制定扶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教育信息化产业纳入辽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国家税收优惠等调控手段,培育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形成良性竞争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环境。(三)做好技术服务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认证和应用推广。制定辽宁省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确保数字教育资源、软硬件资源、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考核、评估、安全保护、技术服务、运维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立长效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机制、评
31、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创新支撑体系。整合设立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以多种方式设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广项目,支撑适应辽宁省情的教育信息化技术自主创新、经济可行的特色研发与推广。创新教育信息化宣传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案例展示中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加强教育信息系统安全标准研究和制度建设,切实开展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确保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强化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强化对网络行为的指导与监管力度。制定和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加强网络有害行为
32、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进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四)落实经费投入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公用经费购买信息化服务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
33、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特别要加强对农村、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鼓励多方投入。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倡导用市场化的办法,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根据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特征,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培训、服务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规范项目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五)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法律
34、、技术、管理上对信息化科研成果、创新教育技术、数字教学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最大限度保护信息化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保护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资源的利用。提升教育工作者对信息化知识产权申请和维权的认识,积极运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中的知识产权咨询、代理、司法鉴定、专利数据分析等各项基础服务,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相关知识产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相关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教育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相关产业的专业市场和重大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教育信息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支持的力度。建立建设项目、产业发展项目的知识产权优先扶持机制,对其给予政策与资金的优先扶持,加强知识产权的转化力度,促进知识产权的广泛应用。-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