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范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范文【4篇】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看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留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育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聘请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拟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熬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从张骞、班超的经受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
2、舍的坚韧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念、恒心才能取得胜利。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绚烂。我们应当为辉煌的中华文明傲慢骄傲。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展了广泛地沟通,使中华民族不仅汲取了其他区域文明的很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绚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
3、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_的消失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严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亲密。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确实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斗、和平,经过经济文
4、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熟悉到西域是汉朝的一局部,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局部。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幅员。从今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沟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确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拟简单,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简单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舞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大事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肯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细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加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
5、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急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舞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展比拟。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例如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拟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
6、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日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日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制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掌握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制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非常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
7、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剧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缺乏,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实行和亲政策,以避开匈奴的_扰。匈奴掌握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静。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逼。 经过汉初的疗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打算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状况就打算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适宜的人选,打算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
8、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急等。) 在这种状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洁状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访西域图教师进展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鼓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受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最终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
9、,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答复教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到达出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状况,具体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其次次出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最终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其次次出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沟通。(展现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
10、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展军事、行政治理的长官,其职责是治理西域事务,爱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承受中心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幅员是我国领土不行分割的局部。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行-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剧烈的责任感等。 其次: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头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沟通,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11、?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头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奉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奉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_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常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掌握了西域,向各国讹诈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
12、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访西域。 1.班超出访西域 教师形象的叙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眠人由于担忧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拓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有意向甘英夸张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识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进展和经济文化的沟通供应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头,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出色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
13、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坚韧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亲密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亲密,文化沟通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相互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觉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
14、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沟通。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二 大河流域 目标 学问与力量: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学问。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争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索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学问,培育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熟
15、悉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才智和力气制造的一大世界奇观。 重难点 重 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金字塔的建筑;汉谟拉比法典。 难 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把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华。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制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育学生
16、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古埃及何时消失奴隶制小国?何时消失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 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公布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时消失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展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
17、,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学问(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相互沟通。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展展现、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一、金字塔的国度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学问信息。 2组织学生争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争论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
18、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2.简洁叙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叙述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进展。 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争论: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制造的? 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分?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将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建立、进展以及它们的文
19、化遗存。 5、学生熟记本课学问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稳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答复,准时稳固新学问。 2.布置课堂作业:根底训练第2课局部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状况,发觉问题准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第2课 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1.尼罗河的馈赠 2.金字塔与木乃伊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两河流域2.古巴比伦王国3. 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印度河、恒河流域2.雅利安人与种姓制度 初中历史学
20、科教学设计 篇三 人类的形成 目标 学问与力量: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消失的概况、氏族社会形成的缘由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争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索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育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看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题,使学生熟悉到:社会经济的进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重难点 重 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 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21、 1、要求学生了解人类从古猿到人的演化历程,明白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和制造并使用工具对人产生的作用,同时把握氏族社会的特征。 2、引导学生争论,用辩论的方式探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必定性。 3、通过对人类起源的学习,对学生进展唯物主义教育,培育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熟悉。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1、现代人类是从哪一洲进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什么人?人类距今约多少万年形成? 2、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哪一阶段?人种的差异在哪一阶段消失? 3、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三大人种?人种的差异是什么缘由影
22、响的? 4、母系、父系社会各有什么特征?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展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学问(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相互沟通。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展展现、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 (一)人类的消失 1.“完全形成的人”现今所发觉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索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
23、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消失?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 (二) 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消失)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别,消失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为什么最早消失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消失的?有什么特点? 私有制和阶级的消失,标志着原始社会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头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人类的形成、氏族社会的进展。 5、学生熟记本课学问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稳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
24、、提高题(根底训练1课)。学生当堂答复,准时稳固新学问。 2.布置课堂作业:根底训练第1课局部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状况,发觉问题准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2课: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消失 1.“完全形成的人” 2.人种的差异 二 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消失)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别,消失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四 西周的盛衰 教学目标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
25、人_,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斗的缘由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斗的性质,从而培育学生观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力量。 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缘由、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化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进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熟悉到西周奴隶制经济进展之所以快速进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仆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建议 学问分析 商朝最终的商纣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从今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的富强时期。 教法建议 难点突破: 指导学生阅读等级
26、制度并且用图示法将其内容描绘出来,教会学生通过简洁图表概括理解简单内容的方法。 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答复“为什么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教会学生使用比照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对学生进展的影响 通过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灭亡缘由的分析,使学生熟悉朝代更迭并能将其放置在历史进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提醒朝代变迁的缘由。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重点。由于正是通过这场战斗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讲清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是另一个重点。由于这种制度正是西周奴隶制进一步进展在政治上的表现。而且这种制度对于后世影响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课难点。分封的缘由,诸侯国
27、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关系相对简单,而且学生接触较少,不易理解。 教学设计例如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分封制 教法设计: 由于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争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_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_,使学生理解但凡违反历史进展潮流、违反人民意志实施_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缘由,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进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难奋斗,和特殊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获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
28、学生依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缘由,用比拟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展分析周胜商败的缘由?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争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斗?:(商纣王的_,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进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抵抗和阵前倒戈。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斗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进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讨论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
29、下根底。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争论:学生能够答复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稳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展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需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阔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进展 农业的进一步进展 手工业的进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拟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进展有什么
30、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进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进展是建立在广阔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根底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二、国人_和西周灭亡 1.国人_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_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quot;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根底上,进展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争论国人_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叙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建议教师结合西周、东周详细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讨论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根底。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4篇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范文,盼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肯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