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6008028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洁的现象。 6、通过演示试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看、比拟、想象、归纳的力量。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学问的根底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由于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熟悉。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拟清晰的详细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

2、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试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力量,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试验或观看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打算因素。最终,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学问,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试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一样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试验或多媒体资料发觉动能大小的打算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学问,

3、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打算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一样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供应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展总结,留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例如 第一节 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

4、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亲密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供应学生思索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详细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试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状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亲密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事。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看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

5、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忙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依据学生的详细状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忙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打算因素 试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看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要思索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缘由;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白什么;做功多少说明白什么;

6、试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试验步骤2:观看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试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思索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缘由;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白什么;做功多少说明白什么;试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一样,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 新授

7、课:势能 1) 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打算因素 引导学生观看分析重锤具有做功力量,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打算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拟、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打算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

8、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拟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功能关系。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学问理解分析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迁移理解功能关系。 2、通过观看知道动能、势能的存在。 3、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4、在争论、探究试验中总结出影响动能及势能的因素

9、 5、在争论、探究试验中总结出各因素对能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受根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进展科学探究力量,形成敬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展思想教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1、观看归纳得出动能及势能的概念。 2、通过试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功能关系 【教学用具】 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斜面,铜圆柱、铁圆柱,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细)弹簧,长度一样、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导线,开关,小灯泡。 【教学组织】 将学生分4人一组分为10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

10、、创设情境、趣味导入(2分钟) 1、播放小鸟撞飞机新闻报道。学生观看。 2、师:小小的小鸟为什么会撞坏巨大的飞机?要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要学习能量的相关学问。能量这一词我们并不生疏,在八年级电学局部我们已正式接触过了。下面我们先来复习电学中能量学问。 二、功能关系(5分钟) 师:出示一节干电池。并提问:你怎样推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接入一个小灯泡,假如亮,就说明它存有能量。小灯炮发光,说明有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流正在做功。 师:假如我们断开开关,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说出你推断的理由。 生:也有。假如把电路连通,会看到小灯泡发光,电流会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11、师:很好。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推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沟通,再给出结论。完毕 师投影: 1、现在正在做功。 2、现在没有做功,接通电路后,能够做功。 师:在电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推断电源是否还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学中,我们如何推断一个物体是储存有能量呢? 师投影如下列图片,并提问:请推断以下各图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1、流淌的河水 2、黄山上屹立的巨石 3、拉弯的弓 生思索与争论。毕。沟通 生1:流淌的河水具有能量。由于它对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所以流水对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黄山上屹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现在它虽然没有做功。但一旦从山上滚下

12、来,就可以对其它的物体做功,所以它确定具有能量。 生3:拉弯的弓具有能量。它现在虽然没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对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师:力学里我们又该怎样推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总结:也分两种状况: 一、物体正在做功,确定具有能量。 二,物表达在没有做功,但条件转变时,如杲它能够做功,也具有能量。 师:大家请看教材中是如何推断的? 生找到并阅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投影:一、功能关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刚刚我们得出推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要分两种状况。可是教材所给的方法中没提呀。问题出在哪儿? 生(缄默后):能够。 师:

13、能详细点吗? 生:能够做功,包含了两种状况: 一、现在正在做功。 二、现在没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力量。 师投影:“能够”的两层含义: 1、一个物表达在正在做功; 2、一个物表达在没有做功,但条件转变时,它具有做功的力量。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看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及分析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

14、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叙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展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由于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熟悉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洁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依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试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

15、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看,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展讲解。引导学生观看弹簧测力计的形状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洁的说明:在肯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当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着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终向学生简洁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

16、1N的大小形成详细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试验的教学建议 本试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试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试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和读数,把试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试验根底上可让他们思索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

17、学生去发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拟,以提快乐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头试验前争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开弹簧破壳子卡住。假如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展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依据自身的阅历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预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看。然后引导学生争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分。为了精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展力的测量。并指出在

18、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篇4 (一)教材: 物理通报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试验本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折射现象,把握折射规律。 (2)使学生能作简洁的折射光路图。 应到达的目标: 能说明什么是折射现象; 把握折射时的规律; 能作出简洁的折射光路图; 知道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斜射入两种媒质的界面上,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 (三)课型: 规律课。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具:演示仪器:烧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盘,光源。 (留意:本课中的试验需要在暗室进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规律?

19、(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课: (1)演示: 将一支筷子斜插入烧杯的水中,看到:筷子似乎在水面处折了向上弯。 再透过玻璃砖看一支粉笔时看到什么现象:一局部同学看到粉笔的位置似乎错位了,由于位置关系,还有局部同学看到没错位。 教师:筷子并没折,粉笔也没有错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讨论光的折射状况。引出课题光的折射规律。 3、授新课: (1)演示:在玻璃水槽内固定白色刻度盘,使水槽内的水面位于刻度盘的一半处,让一束光线沿着刻度盘面斜射入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为清晰看到刻度盘上的刻度及光线,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2)问:哪位同学来指明哪一束光线

20、是反射光线?其特点是什么?(提示:其特点是在O处又被反射回到空气中)。 问:进入水中的那束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什么地方开头偏折? 学生答复后引出板书: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强调定义中“斜”、“入”、“另一种媒质”及“界面”几字的函意。 (3)让学生画出试验图形,并指定一位同学将图形画在黑板上。 教师介绍图中各局部名称,其中进入水中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由试验可知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可同时发生。反射定律中说明白反射现象中的规律,那么折射现象中有什么规律呢?下边我们来做试验,观看发觉其中

21、的规律。 (4)演示: 入射光线斜射入中心O处的水面上但射线不沿盘面进展。观看:折射光线在哪儿。 再将入射光线沿盘面斜射到盘中心O处的水面上,并转变入射角的大小。观看: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学生争论,教师总结归纳得出:(板书) 2、折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师:在试验中可以看到:当入射角转变时,折射角也随之转变,但总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结论: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呢? 问:(对比板图)若改CO为入射光线时,它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会在哪儿呢?(依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线会

22、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射出,即:OA。 问:此时,折射角还小于入射角吗?(否)(如有条件在此可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的试验,以证明:折射角不是总小于入射角。) 问:在什么状况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时,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书) 光从真空(或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综合以上两条即为折射规律。 (6)问: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质中呢?(强调“斜”字)看以下试验。 演示;让入射光线垂直(沿法线)射入水中。 问: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线在哪?(按原路返回)

23、,折射光线在哪?(传播方向不变)说明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种特别状况。(板书) 留意: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媒质中时,其传播方向不转变。 教师:到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看玻璃砖后面的粉笔时,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了,而这两种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观看这一现象时所在的位置不同。当粉笔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里时,在玻璃砖内仍按原来的传播方向射至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因还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传播方向仍不转变,如图。若观看者恰在这一光束的路径上,逆着其传播方向看去,则不会感觉到粉笔错位了。那么如何解释“错位”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课下争论讨论。 4、课堂学习:(1)p19练习一,1、2题并订正答案 (2

24、)就书中的“想一想”,让全班学生画出光路图,并令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全班订正。 5、总结新课: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订正,同时强调: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中的区分;可以把折射规律中的其次条内容缩写成“光疏密,折近法”说明其函意。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总结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中的一样点和不同点。 (3)p20的第3题做试验,并回答下列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初三物理复习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复习稳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2.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并对并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结

25、论性的熟悉。 二、重难点 1、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得出。 2、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演示试验和师生共同论证、表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教具 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五、师生活动 1、提问在串联电路中电阻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是怎么得到的? 要求学生答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串联的各导体的电阻之和、这个关系是通过试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到的、 通过电阻串联的学习解决了用几个小电阻去替代一个大电阻的问题、现在提出一个相反的问题能不能用几个大电阻去替代一个小电阻?启发学生思索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在长

26、度、材料肯定的状况下,横截面积越大电阻就越小、假如将一5 的电阻与另一个电阻并联起来,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它们的总电阻就应当小于5 了,这样的猜测对不对?本节课我们将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第五节 电阻的并联 2、展现学习目标: 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并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 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出示自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习: 如何利用设计试验来检验猜测? 试验的结论是什么? 怎样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4.检查自习状况: 回忆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你是如何设计试验来验证你的猜测的? (等效法、伏

27、安法),设计电路图。 并联电阻试验(测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详细做法:将 并联接在a、b两点间,如图,闭合开关前,提示学生,把已并联的电阻 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对待)、 闭合开关,调整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读数为一便于计算 的数(如 0.2A),电压表的读数为 0.66V,依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R 它小于10 也小于5 ,与我们事先的推想相符、可见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 的任意一个电阻都要小、 应用欧姆定律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分别以 支路和总电路为讨论对象,利用欧姆定律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在并联电路中并联后的电阻为( 3.3 )。 这与试验结果全都、 说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28、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实质: 并联导体的电阻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比其中任一导体横截面积要大,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小、 5.当堂训练: 运用公式计算 例1将 和 的电阻并联起来、求并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答出依据的公式、 解题过程(略) 5 与10 并联后的总电阻和6 与10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拟可得 两个电阻并联,若将其中一个电阻增大,并联的总电阻也将增大,但总电阻总小于任何一个电阻、 提问: 若将3个或多个电阻并联,如何计算总电阻呢? 让学生按上面的思路练习计算,最终总结出 若将多个一样阻值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将如何,启发学生答出 提问: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且U1/ U2 = R1 / 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局部,电流的安排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安排跟电阻成反比,即:I1/ I2 =R2 / R1。 六、小结 并联电跟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七、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末练习1、2;本章末习题8。 2、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依据学问构造图写出方框内的学问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