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设计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地理教案设计7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7篇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2、在地图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国家和首都,读图说出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运用地图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说明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4、熟悉正确处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 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教学难点 地形对于拉丁美洲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分组争论来源:学科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应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1-55 导入新课 源: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这里制造了绚烂的文
2、化,至今保存很多宝贵的历史遗迹。阅读51页资料,了解玛雅文明 展现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图 指导学生分组争论完成:(1)拉丁美洲的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国家及首都。 总结叙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局部, 包括北部的墨西哥 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邻太平洋。大局部地区位于热带。主要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印第安人的家乡 展现拉丁美洲地形图 学生活动:(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和河流。(2)分析安第斯山脉对于两侧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叙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
3、东西两局部,西部的高耸的安第斯山脉,他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潮湿气流,使东部平原降水稀有,草原宽阔,因此阿根廷以畜牧业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亚马逊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巴西高 原隐藏着丰富的铁矿。 二、地形与人类 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54页课本资料,了解安第斯山脉的状况。 展现拉丁美洲移民构成图 讲解:这里的居民构成特别简单,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隶贸易使白种人和黑种人也大量进入,各种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种。现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同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三、多姿多
4、彩的文化 展现玉米节 ,狂欢节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熟悉,说说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 总结应用 拉丁美洲 是一块漂亮而富裕的土地,这里生活着勤劳英勇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隶贸易使这里人种简单,以混血人种为主。地形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板书设计 第7课拉丁美洲 一、印第安人的家乡:1、原始居民:印第安人2、位置和组成3、主要国家 二、地形与人类活动:1、地形特征:2、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1、居民构成:混血种人为主。2、通用语言:西班牙语,巴西葡萄牙语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篇2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5、,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2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闻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
6、和对外经济联系非常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进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应缺乏,对外依靠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其次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局部,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长,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四周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
8、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依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根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缘由。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讨论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答复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
9、家? (二)展现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日本四周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拟 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日本第一顶峰在哪里? 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
10、提示:是丰富还是缺乏)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展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教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现材料,日本2023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23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许多,为什么消失这种状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四周,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完成表格 比照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缘由是什么? (五)风采展现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展展现。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11、 )为主。 A.山地、丘陵B.平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拟丰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习稳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海陆的变迁。 (1)缘由: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缘由。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育学生追求真理的士气和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帮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
12、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限)。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洁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争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现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根底) 二、讲授新课: 板书:其次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争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
13、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争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讨论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争论,再由教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熟悉:地球外表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觉,宏大的假说”。 展现
14、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看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莫非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像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局部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复: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似乎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觉的,他发觉,假如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似乎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宏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15、 学生活动: 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帮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竞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育学生认真观看的力量,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觉的喜悦和胜利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觉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索:毕竟是什么力气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局部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力量,采纳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16、活动: 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帮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洁净的细沙和泥糊”。 第一组:把木板上匀称地涂上有肯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看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其次组:在木板上匀称地涂上有肯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看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完毕:学生分析争论所看到的现象及消失此现象的缘由。 第一组争论结果:板块张裂,可观察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
17、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别)新的海洋消失(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其次组争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连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气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逝。
18、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连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逝)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详细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育学生力量。 展现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 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拟活泼,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
19、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索: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到达了。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把握使用地形图和地
20、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现“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根本的读图方法,观看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推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熟悉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绽开竞赛抢答,增加组内的合作意识,活泼气氛。 3、学生查图争论答复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 依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 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凹凸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现亚洲大陆沿北纬
21、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看区分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看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打算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答复:说出亚
22、洲的主要气候类型,熟悉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简单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缘由。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假如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假如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
23、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安排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简单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问,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熟悉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
24、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简单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熟悉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其次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区分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力量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力量和绘图力量。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熟悉四周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力量。 三、
25、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把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区分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预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预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外表某一区域的景物,按肯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比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
26、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浩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肯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肯定要学会区分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
27、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沟通: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确实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肯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依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
28、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常常要进展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争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 20 40 学生争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拟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展比拟、分子一样,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拟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北京及其四周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争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
29、幅大小一样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具体;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单。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识。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识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应: (1)填空 在浩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一样,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_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
30、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学问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纳了读图、比拟、计算、合作争论等学习方法。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篇7 学问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外表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把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力量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根本构造。 2.观看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1、 3.娴熟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外形和大小的熟悉过程,表达着人类熟悉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进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进展的眼光熟悉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化和进展。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神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学问,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教学方法 观看、比拟
32、、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预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熟悉地球的外形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其次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头呢?(学生谈论)对,从熟悉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头。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绚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光明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外形呢? 学生答复
33、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外表,是无法看到地球整风光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熟悉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索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答复学生答复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许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展以下几
34、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沟通印证。 试验行船试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比照小试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看照片观看“月食照片”。让学生观看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局部?(古铜色的局部)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外形?(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假如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索思索“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熟悉站在宽阔平坦的田野上,眺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
35、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白大地的确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想和推理,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展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白过去人们的猜想和推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36、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看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消失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经受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头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想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终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熟悉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争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争论沟通。 争论沟通教师组织学生争
37、论沟通。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当学习前人熟悉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抗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神秘的志趣;用动态的、进展的眼光熟悉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化和进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中,还准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
38、地球,人们要熟悉它,讨论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讨论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协作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看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争论、沟通,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依据学生争论、沟通的状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学问: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
39、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根底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地球仪上的能使之围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日这节课是我们“熟悉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熟悉。在此根底上,同学们还熟悉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忙我们更好地熟悉地球,学习地理。 依据板书
40、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学问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外形又有什么新的熟悉。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学问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觉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动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
41、活离不开地理。比方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学问。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外表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熟悉熟悉它们。 投影展现投影展现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力量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争论,完成新学问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纳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看,边争论填表,完成这局部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看地球仪争论以下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