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专题报告-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银联数据-2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专题报告-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银联数据-2022.pdf(9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目 录 前前 言言 .1 1 第一章第一章 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行业背景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行业背景 .4 4(一)商业银行业务概况及(一)商业银行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资产表现 .4 4 1.近五年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上升近 5 个百分点.4 2.2021 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 2.8 万亿元,贷后管理需求持续增加.5 3.信用卡不良率上升,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上升.7(二)消费金融公(二)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司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 .9 9 1.专注个人消费金融服务,线上+线下联合驱动业务发展.9 2.行业不良率超 2%,风险回落幅度不及信用卡资产表现.10 3.资产拨备率
2、为 4%-5%,高拨备覆盖率体现审慎经营态度.11(三)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三)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 .1212 1.消费金融线上化的驱动者,母公司背景决定业务定位.12 2.用户下沉风险日益暴露,头部机构不良率较 2018 年翻倍.14 3.各平台风险指标差异大,头部机构不良率曾超 7%.15(四)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政策环境(四)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政策环境 .1616 1.支持性政策:为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17 2.规范性政策:对逾期资产清收流程提出合规要求和指引.19(五)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行业发展历程(五)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
3、收与处置行业发展历程 .2222 第二章第二章 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方式与现状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方式与现状 .2626(一)传统催收(一)传统催收 .2828 1.内部催收与委外催收结合,提高处置效率同时降低成本.28 2.应用催收评分卡,制定各阶段差异化催收策略.29 3.回收率随逾期期数下降,不同银行可相差 30 个百分点.30 4.灵活配置催收方式与结算模式,实现催收成本控制.32 5.催收服务商彼此竞争,推动行业壁垒成型并不断抬高.34(二)司法清(二)司法清收收 .3535 1.司法清收渗透率低于 5%,金融机构意愿逐步提升.35 2.主要包括委托律所诉讼、诉催结合、仲
4、裁等形式.36 3.新型处置方式出现,科技应用与监管支持提升清收效率.37(三)不良资(三)不良资产证券化产证券化 .4040 1.2016 年重启,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序扩张.40 2.个人信用类发行数量占比超六成,全国性银行为主力发起机构.42 3.2021 年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近 40 支.46 4.一般消费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起步较晚,2021 年共发行 6 支.49 5.多种增信措施保障基础资产信用级别得到有效提升.51(四)不良资产收益权流转(四)不良资产收益权流转 .5555 1.信托机构设立信托计划受让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55 2.2020 年流转规模达到高峰,
5、10 单产品原始金额超 200 亿元.56 3.收益权流转与资产证券化各有优劣,需结合实际进行选择.59(五)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五)不良资产批量转让 .6060 1.从萌芽到试点,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全面放开可期.60 2.18 家试点银行开放转让,批量受让不受地域限制.62 3.事前沟通寻求潜在意向方,成交机制保证竞拍公平.63 4.试点银行积极参与,不同类型资产包特质各异.65(六)财务核销(六)财务核销 .6969 1.政策框架趋于完善,核销标准明确.69 2.账销、案存、权在,核销后可持续推进回收.70 第三章第三章 消费金融逾期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痛点与对策资产清收及处置痛点与对策
6、 .7373(一)合规管理方面(一)合规管理方面 .7373 1.数据安全监管趋严,各机构需通过系统应用保障数据安全.73 2.委外作业不规范引发客户投诉,全流程质检势在必行.74 3.恶意逃废债产业化,行业协同治理打击“反催收联盟”.75(二)效率提(二)效率提升方面升方面 .7676 4.委外催收费率博弈,引入催收评分卡优化资源配置.76 5.诉讼清收困难重重,可尝试仲裁等司法催收方式.77(三)资源整合方面(三)资源整合方面 .7878 6.失联修复难度大,合规对接运营商数据或为破局关键.78 7.催收号码紧缺且停封难申诉,机构积极参与监管白名单试点.78 8.不良资产转让缺乏公允定价,
7、大数据等技术助力合理估价.79 第四章第四章 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行业展望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行业展望 .8282(一)信用体系逐步完善,行业声誉重塑(一)信用体系逐步完善,行业声誉重塑 .8282(二)金融科技广泛应用,助力降本增效(二)金融科技广泛应用,助力降本增效 .8282(三)行业集中程度提升,头部机构显现(三)行业集中程度提升,头部机构显现 .8484(四)平台服务优势凸显,合规高效并重(四)平台服务优势凸显,合规高效并重 .8686(五)跨界联动监管加强,行业标准完善(五)跨界联动监管加强,行业标准完善 .8888 结结 语语 .8989 1 前前 言言 近年来,随着
8、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金融市场加速发展,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我国消费信贷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在近 6 年的时间里,与美国狭义消费信贷渗透率的差距缩减了超过 14 个百分点,普惠金融发展进程进一步加深。未来,在消费作为推动 GDP 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力驱动这一基本趋势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我国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而科技水平的进步、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居民信贷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也将促进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规模进一步上升。伴随着消费金融贷款规模的增长,贷后管理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市场与消费金融行业蓬勃共生。随着行业渗透率的提升和业务发展的逐步深化,
9、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对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的需求更加迫切,与此同时,在个人信息保护、金融数据安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以催收为代表的贷后资产处置工作也亟需在合规的框架下寻找到高效的业务开展模式。本报告旨在通过研究消费金融行业不同参与者的逾期资产现状、分析各类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方式的模式与特点,从而针对行业痛点提出对策建议,为银行等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的贷后管理业务发展提供参考,并对行业发展作出展望。根据所持有牌照类型的不同,我国消费金融服务的供给方主要可分为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和小贷公司等持牌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虽然并非持牌金融机构,但借助其流量与技术优势,通过控股或
10、参股小贷公司或网络小贷公司甚至消费金融公司,现已成为我国消费金融行业无法忽视的一个主体类型。如下图所示,消费金融业务包含广泛,不同类型参与方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各有不同。根据所涉消费场景及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金融、信用卡及一般消费性贷款,其中一般消费性贷款又根据是否限制资金具体使用场景而分为现金贷与场景贷。2 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主要参与主体及主要产品类型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主要参与主体及主要产品类型 住房抵押贷款与汽车消费贷款均涉及具体资产的抵押或担保,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方式相对明确,不在本报告研究范畴内。本报告本报告仅对仅对信用卡及一般消费贷款的逾信用卡及一般消费贷款的逾
11、期资产清收与处置期资产清收与处置展开研究。展开研究。3 (一)(一)商业银行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商业银行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 (二)(二)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 (三)(三)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 (四)(四)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政策环境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政策环境 (五)(五)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行业发展历程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行业发展历程 01 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行业背景行业背景 4 第第一章一章 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行业背景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及处置
12、行业背景 (一一)商业银行业务概况商业银行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及资产表现 1 1.近五年近五年个人消费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占比上升近上升近 5 5 个百分点个百分点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服务体量庞大、产品种类丰富,自 1981 年央行开展小规模消费信贷业务试点以来,在此后长达 30 年的历程中,银行均是市场的绝对参与者,直到 2008 年和 2009 年相继开展小贷公司试点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才结束了这一格局,但超过一半消费金融公司大股东背景为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小贷公司较大的杠杆率限制并未改变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行业的绝对地位。根据借款人性质,贷款可划分为机构类贷款与个人类贷款,个人贷款中,根据贷款资
13、金目标用途,又可划分为经营类贷款与消费类贷款。近年来,消费类贷款占整体贷款业务规模的比例逐年上升,自 2016 年以来,消费类贷款占比上升了 4.4 个百分点,2016 年末,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余额为 24.6 万亿元,占存款类金融机构境内贷款的比例为 23.3%,而 2021 年末消费贷款余额已经实现翻倍增长,达 53.3万亿元,占比上升到了 27.7%。从需求端来看,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增加的原因是消费升级带来的金融需求增加和个人信用消费意识的逐步提高。从供给端来看,金融机构近年增加个人信贷产品供给导致个人贷款占比的较快上升,但整体而言个人贷款一直处于未被充分发展的状态,伴随着银行业“
14、大零售”转型浪潮,预计未来几年个人贷款占比仍会保持增长趋势。5 20162016-20212021 年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余额及占比年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余额及占比 2 2.20212021 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 2.82.8 万亿元万亿元,贷后管理需求持续增加,贷后管理需求持续增加 贷款业务规模的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对于消费贷款贷后管理需求的相应增加。商业银行通常对其发放的贷款进行分级管理,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为不良资产。虽然从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上看,近年来数据保持平稳或下降,但这主要是因为整体贷款规模的增加速度较大,不良资
15、产的绝对规模也在逐步攀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余额均持续上升,关注类贷款余额从 2016 年第一季度末的 3.2 万亿元上升到了 2021 年末的 3.8 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也从 2016 年第一季度末的 1.4 万亿上升到了 2021 年末的 2.8 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规模在 5 年间实现了翻倍的增长。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 年第二、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度上升至 1.94%和 1.96%,贷后管理需求与压力均处高位,银行通过审慎放款、适度展期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等方式逐步降低了不良率,但不良贷款余额规模仍较高。6 2019Q120
16、19Q1-2021Q2021Q4 4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及关注类贷款余额中国商业银行不良及关注类贷款余额 2016 年第二季度末到 2021 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由 1.75%、3.07%和 175.96%上升至 1.73%、3.40%和 196.91%,受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指标要求和银行盘活现金流的需求等影响,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贷后管理方式对逾期资产进行清收和处置。2 2019Q1019Q1-2021Q2021Q4 4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标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标 7 3 3.信用卡信用卡不良率上升,不良率上升,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处置压
17、力上升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上升 随着银行资本约束趋紧,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零售业务因具备利润率高、资产消耗低和风险分散等优势而成为商业银行加速转向轮的布局重点,各家银行纷纷将零售转型提升到战略高度,加大了零售业务的资源投入,“大零售”转型浪潮来临。零售贷款中,虽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但近些年银行面对个人用户的贷款结构不断调整,在新的风控数据、风控手段及金融科技服务商的介入下,在个人贷款结构中,高回报的信用类消费贷款占比不断提升。在个人消费信贷中,信用卡贷款始终占据最重要的比例,多年来信用卡贷款余额占狭义消费信贷余额的比例始终处于 50%左右的水平,虽然近几
18、年受互联网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影响,信用卡余额占比有所下降,但 2020 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的一系列变化对信用卡业务产生利好,预计未来几年信用卡余额占比将上升。2 2014014-20252025 年中国信用卡余额及其占狭义消费信贷余额比例年中国信用卡余额及其占狭义消费信贷余额比例 但是,信用卡贷款与一般消费贷款因具备额度低、期限短、无抵押等特点,其对于贷后资产管理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零售贷款余额规模的快速上升和用户群体逐渐下沉等原因带来了更大规模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余额,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处置需求规模增加。目前,在商业银行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中,信用卡是除住房按揭贷款外占比最大的 8 资产,其近
19、年来面临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也逐步上升。2017 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率为 1.74%,2020 年末为 1.84%,而调研数据显示,同期,我国信用卡不良率由 1.72%上升至 2.14%。2 2017017-20202020 年中国商业银行整体与信用卡不良率年中国商业银行整体与信用卡不良率 从结构上看,测算数据显示,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占商业银行个人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自 2013 年以来一直保持在 40%左右的水平,信用卡贷款与一般消费贷款的不良率高于住房按揭贷款,因此,中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处置的压力很大程度来源于信用卡与一般消费贷款。此外,信用卡与一般消费贷款的不良资产处置也
20、可以为个人经营贷款等业务的贷后管理积累经验。随着消费金融渗透率的进一步上升和房贷投放受上限管控等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卡与一般消费贷款的规模将进一步上升,所面临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需补充说明的是,2019 年,银保监会提出了将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的硬性要求,并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审慎地将逾期 60 天以上的贷款也纳入不良,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将逾期 60 天资产计入不良,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银行参与其中。更为严格的不良资产划分标准意味着资产处置需要更早介入,随之而来的则是更高的资产处置需求。9 20202020 年部分上市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年部分上市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 (二
21、二)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 1 1.专注专注个人消费金融服务个人消费金融服务,线上线上+线下联合驱动线下联合驱动业务发展业务发展 消费金融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服务于商业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目的是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相比小贷公司,持牌金融公司 10 倍的杠杆率优于小贷公司,在拓展业务规模上更具优势;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具有牌照优势。早期,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通过线下营销获客,如以捷信消费金融为
22、代表的“驻店”模式和以兴业消费金融的“网点+直销团队”模式等。其中,兴业消费金融借助其大股东兴业银行的网点优势设立线下事业部,同时线下直销团队“上门收件,亲核亲访”,有效实现风险管控。当然,也有以招联消费金融为典型代表的在成立之初就具备十足互联网基因的纯线上获客的消费金融公司。随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浪潮来袭,以往偏重线下获客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受到一定冲击,纷纷开始进行线上化迁移。目前,行业已经形 10 成了以线上+线下获客模式为主流、纯线上或线下获客模式为辅助的业务结构。2 2.行业行业不良率超不良率超 2 2%,风险风险回落幅度不及信用卡回落幅度不及信用卡资产表现资产表现 在小额信贷领域,
23、由于银行信用卡持有人相对是最优质的一批用户,银行信用卡风险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国消费金融行业风险变化的比较基准。通过观察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比变化可以发现,2016 年到 2019年,该指标始终在下降,整体下降了 4.2 个百分点。但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表现并未能跟得上银行信用卡的水平,我们通过两种口径对我国消费金融公司不良率进行了估算,口径 1 为加权平均不良率,口径 2 为算数平均不良率,在口径 1 下,不良率在 2016-2018 年间有所上升,到 2019 年回落并低于 2016 年水平,这体现了监管收紧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内有一定的效果;在口径 2 下,行业整体
24、风险表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 2018 年达到最高,这也体现了行业整体风险水平的攀升。观察近几年数据变化,考虑到行业风险凸显与规模间的滞后性,2018 年的风险达到峰值与 2016、2017 年行业规模快速上升不无关系。20162016-20202020 年中国消费金融公司与信用卡风险对比年中国消费金融公司与信用卡风险对比 注释:头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率的计算口径:口径 1 为头部持牌消金公司不良率根据各自业务规模的加权平均值;口径 2 为头部持牌消金公司不良率的算术平均值。其中,由于部分公司未披露部分年份的不良率,2016-2018 年结果为根据捷信、招联、马上、兴业和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不
25、良率测算,2019年结果为根据捷信、招联、马上、兴业和中邮消费金融公司不良率测算,2020 年结果为根据捷信、招联、马上和兴业消费金融不良率测算。11 具体到头部消金公司的情况来看,近几年的不良率也体现出一定的分化规律。2016-2019 年,招联消费金融与马上消费金融的不良率上升,而捷信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的不良率几年来相对平稳且有所下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不同公司不良率变化趋势产生分化的原因如下:一方面,招联和马上消费金融的不良率在 2016 年的时候表现最优,因基数小使得增长率更大;另一方面,招联消费金融与马上消费金融均采取了典型的线上化业务模式,虽然线上产品通常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但
26、用户更为庞杂,资质参差不齐,对机构的大数据风控能力要求更高。2020 年受到疫情影响,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收缩明显,但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小,以及各家公司业务逐渐向线上化的迁移,行业风险可能会进一步的提升,各家公司需要更加审慎、并做好相应的准备。20162016-20202020 年头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良率年头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良率 随着消费信贷渗透率的提升,目标用户持续下沉,这也预示着行业风险可能进一步上升,消费金融公司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抵御水平,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变化。3 3.资产拨备率资产拨备率为为 4 4%-5%5%,高拨备覆盖率体现,高拨备覆盖率体现审慎经营审慎经营态度态度 资产拨备率为
27、贷款损失准备金占总资产的比率,拨备覆盖率为贷款损失准备金与不良贷款的比率。从资产拨备率角度来看,2016 到 2019 年间,行业头部玩家的拨备率从显著分化逐步趋向于 4%-5%区间,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各家公司经过多年的业务沉淀,积累了相应的风险管理经营,选择了趋同化的拨备比率。12 20162016-20192019 年头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拨备率年头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拨备率 从拨备覆盖率角度来看,我们发现,除招联消费金融的指标波动性较大之外,其他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这一指标近年间均相对平稳,集中在 150%-200%,高于监管所规定的 150%,体现了相对审慎的经营态度。2020
28、 年 11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在做实资产风险分类、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实现将逾期 60 天以上的贷款全都纳入不良以及资本充足率不低于最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可申请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降至不低于 130%”,监管政策的支持将缓解消费金融公司的财务压力,促进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发展。与商业银行大而全的业务范围不同,消费金融公司是专注于消费金融业务的持牌金融机构,是典型的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承担了特殊的社会责任,这使得消费金融公司在把握业务边
29、界、应对资产风险方面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在业务策略上要与传统银行保持差异。(三三)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业务概况及资产表现 1 1.消费金融消费金融线上化的驱动者,母公司线上化的驱动者,母公司背景决定背景决定业务定位业务定位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申请、审核、放款和还款全流程的消费金融业务。广义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包括传统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狭义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仅指互联网公司创办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13 2013-2014 年,分期乐、京东白条、趣分期、爱又米等互联网消费分期产品纷纷上线,互联网消费金融爆发,一大批互联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迅速在消
30、费金融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互联网消费金融改变了传统以人力为主要驱动的发展模式,将获客、风控等核心业务环节转移到线上,突破了地域性限制、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优化了用户体验,亦使行业形态更加多元化。2013 年以来,多项政策出台支持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也提高了行业风险与社会风险,一度出现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负面事件。为控制行业风险、保障消费金融行业有序发展,2017 年以来,一系列规范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对行业整体和从业主体发展予以规范,同时也为合规运营的从业主体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行业乱象得到遏制,监管环境审慎放开,并陆续出台各项文件引导消费金融合规、健康发展,对
31、从业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 年,金融科技元年开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将互联网在消费金融领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态势引发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关注,传统金融机构迅速布局其消费金融业务的线上化与科技化进程,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业务实现了线上化,消费金融业务线上渗透率越来越高。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定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定义 根据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背景,可将其分为两类:1)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消费金融平台:头部互联网企业依托自身强大的技术、流量和数据能力布局消费金融领域,这类参与者具有天然的互联网基因和庞大的流量规模,大量的数据积累使其在了解用户、服务用户等方面具备更强的能力
32、,对于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具有良好的驱动作用,如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经营优势较为显著。2)独立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不依托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或互联网企业的业务背景,开展以消费金融业务为主的信贷业务的平台,这些平台通常是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早期的入局者,业务初期便以消费金融业务为核心,是深耕该领域的垂直玩家,14 先发优势使该类平台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口碑与用户体量,如乐信等。不同的背景决定了两类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业务定位,故其在业务模式、产品特点、用户画像方面均具备着明显差异,具体如下: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主要参与者及特征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主要参与者及特征 2 2.用户下沉风险日益暴露用户下沉风险日益暴露
33、,头部机构不良率较头部机构不良率较 2 2018018 年翻倍年翻倍 与商业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不同,互联网金融平台因不具备金融牌照无法直接进行放贷。虽然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收购或申请小贷牌照开展业务,但小贷公司受杠杆率限制较大,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平台日益增大的业务规模,故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通过“助贷”的方式开展业务。通常,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具备用户体验不足、无法覆盖长尾人群、授信审批时间较长等缺点,业务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金融机构通常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随着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数据积累、技术研发、风控水平等方面都积累甚多
34、,相比传统信贷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用户流量获取和对用户的理解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但在金融牌照和资金实力方面处于劣势。为寻求业绩增长,在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方面具备技术优势的信贷科技平台纷纷开始寻求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为金融机构输出用户流量和风控能力的方式实现价值变现,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流程中各环节职责开始实现分工和 15 细化,不同从业机构间的合作也实现了优势互补。但是,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初始定位即为覆盖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用户,虽然随着业务规模与用户规模的增加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用户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重合度越来越高,但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整体上更为下沉,所面临的风险也
35、相对较高。近几年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业务规模与不良资产规模均经历了快速扩张过程,且逾期与不良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更快,行业整体逾期率和不良率几乎翻倍增长。以蚂蚁集团为例,其作为行业中规模最大、用户最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30 天和90天以上的贷款本金余额逾期率分别从2018年末的1.43%和1.01%上升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末的 2.70%和 2.01%。2017Q42017Q4-2020Q32020Q3 蚂蚁集团消费信贷业务逾期率蚂蚁集团消费信贷业务逾期率 3 3.各平台风险指标各平台风险指标差异差异大,大,头部头部机构不良率机构不良率曾曾超超 7 7%如前所述,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消费金融平
36、台用户群体资质相对优于独立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其风险指标表现也通常更优,但当前行业内平台数量众多,业务表现良莠不齐,头部与中尾部平台的风险表现数据差距非常大。据统计,在已上市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中,2020 年部分机构的不良率指标可达 10%以上,一些头部平台 2020年不良率也曾一度超过 7%,长尾市场平台的不良率则会更高。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逾期与不良资产处置需求巨大,但不同于持牌金融机构可通过不良资产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方式相对较少,现阶段主要通过催收与财务核销的方式进行处理。16 2019Q42019Q4-2021Q22021Q2
37、部分头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不良率部分头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不良率 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四四)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消费金融逾期资产清收与处置政策政策环境环境 近年来,受宏观层面稳健货币政策导向下流动性合理充裕、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高,互联网金融服务和透支消费理念快速普及,以及微观层面各家银行金融机构发力布局零售板块等因素交织影响,我国消费金融业务发展较快,授信总额、应偿信贷余额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相对于业务规模扩张,行业整体风控管理能力和规范化程度的提升相对滞后,具体体现在逾期资产清收处置环节存在债务人信息非法买卖和隐私泄漏、过度骚扰债务人及相关人甚至暴力清收、委外管理粗放
38、等问题,这也成为了监管关注的重点。我们对 2017 年以来清收行业相关的监管政策进行了梳理,包括支持和规范两个方面,体现了宽严并济、重点整治的施策原则。在监管持续作用下,清收行业可能呈现的发展趋势如下:一是监管趋细趋严,跨行业联动监管加强;二是行业标准化建设试点起步;三是资产方及委外清收机构从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构建合规能力转变,更加注重通过数据驱动和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益,具备合规管理、业务增值、资源整合能力的平台型第三方服务商将发挥重要作用。17 1 1.支持性政策支持性政策:为:为消费金融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行业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支持性政策主要包括鼓励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保护银行
39、金融机构债权并严厉打击逃废债、支持创新逾期资产清收处置方式、推动贷后风险管理相关技术应用等方面,为行业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环境。1)鼓励发展消费金融业务 我国高度重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关键环节的重要意义,围绕全面促进消费,作出了一系列导向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政策安排,如2021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稳定和扩大消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指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各部委、地方政府
40、则依照各自分工职权,因地制宜落地了一系列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具体到金融领域,相关监管机构明确支持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以此作为金融侧支持全面促进消费的配套举措之一。如 中国银监会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74 号)和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876 号),相继提出“进一步拓展消费金融业务,积极满足居民在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发展消费信贷”等。2)保护银行金融机构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41、件下的债权人权利、债务人及担保人义务作出了基本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则为银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债权保护提供了基本依据,指出“借款人到期不归还信用贷款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责任”。近年来,监管主要从两个方面为金融债权保护提供坚实保障:一是从司法角度,推进案件速裁快审,同时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加大对被执行财产线索的追查跟踪,严肃问责财产转移,对相关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等,如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 3388 号建议的答复(财金函202137 号)指出,将推动“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积极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协调,提高逃废银行债务案件的受理、审理、保全、裁判效率,压缩逃废银行债行为的获利
42、空间”;二是从长远角度,把金融债权保护纳入信用社会构建范畴,通过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约束,从更源头上遏制失信行为,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 18 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5 号)就提出“以加强信用监管为着力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3)支持创新逾期资产清收处置方式 在传统清收处置方式外,监管支持培育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和批量转让、互联网法院和仲裁等创新方式,丰富了逾期资产清收处置的策略组合,也使清收处置行业同资本市场、司法仲裁领域紧密衔接,推动资产估值、证券承销和登记、增信评级、财税法顾问、数字化办案解决方案等中
43、介服务或 SaaS 服务方加快进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方面,自 2016 年初国务院批准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个人消费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产品陆续发行,但总体规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方面,中国银监会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74 号)提出“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等业务盘活信贷资源”。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便函202126 号)正式批复“同意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试点方式进一步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和处置方式”,明确指出“参与试点的个人贷款范围以已经纳入不良分类的个人
44、消费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信用贷款为主”,通知同时允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跨区域批量收购个人不良贷款。此外,目前外资参与我国不良资产处置也已有多种途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将所收购的不良资产包转让给外资机构,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均已开展跨境不良资产转让业务。互联网法院方面,2017 年 6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同年 8 月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运行;2018 年 7 月审议通过关于增设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于 2018 年 9 月发布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
45、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816 号),明确将“签订、履行行为均在互联网上完成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小额借款合同纠纷”纳入受理范畴,为银行金融机构通该渠道清收不良资产提供了基本依据。4)推动风险管理相关技术应用 2015 年以来,国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战略布局明显加快,多份重要规划相继出台。这些规划普遍强调将推动先进技术在金融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部分规划还针对金融风险管理环节,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技术应用指导意 19 见,如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 号)就提出“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
46、。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银发2019209 号)也明确提出“完善金融业务风险防控体系,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优化风险防控数据指标、分析模型,精准刻画客户风险特征,提高金融业务风险识别和处置的准确性”。又如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 年 11 月 15 日关于印发“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工信部规2021180 号)提到“推进面向行业企业智能服务应用。面向金融、电信、能源等行业,推动智能 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构建智能服务体系。选取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 型支撑平台建设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提供商。”
47、2 2.规范性政策规范性政策:对逾期资产清收流程对逾期资产清收流程提出提出合规要求和指引合规要求和指引 规范性政策主要包括对逾期资产清收流程的合规性要求和具体指引,强调银行金融机构清收收业务管理的主体责任,重点关注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催收乱象治理、委外催收规范。1)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 从顶层设计上看,2021 年 1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和先期发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共同奠定了我国在数据合规方面的法律基础,其他下位法则从不同层面进行细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据合规管理框架。中国中国数据合规管理框架数据合规管理框架 法
48、律法律 民法典 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 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20 部委规章部委规章 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引(续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国家标准 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8448-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GB/T 37964-2019 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指南 GB/T 35273-2020 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
49、息保护规范 GB/T 39335-2020 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指南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行业规范和监管发文行业规范和监管发文 JR/T0068-2020 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 JR/T0071-2020 金融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 JR/T0171-2020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 JR/T0197-2020 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分级指南 JR/T0218-2021 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 JR/T0223-2021 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 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银
50、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 银保监会 关于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与客户信息保护有关事项的通知 银保监会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 截至 2021 年 11 月 1 日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这一数据合规管理框架为银行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中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提供了从原则到细则层面的基本遵循。而在零售信贷领域,银保监会也在规范银行金融机构展业的相关办法中,明确提到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内容,同数据合规管理框架形成呼应。如商业银行互 21 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指出,商业银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