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何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据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成果,建议从如下五个方面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以增强党员党性修养为核心,建立完善学习教育机制。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理论学习的经验,就必须把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修养这个核心,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的学习教育机制。一是坚持完善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坚持中心组、领导干部双周学习日、“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党员学习日、领导带头讲党课和作形势报告等党员学习制度,完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党员集中学习记录、检查、考勤、补课等制度,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
2、拓展学习内容,使学习培训纳入制度化轨道,确保广大党员及时、长期、经常、有效地接受教育。二是可以实行党员教育培训目标化管理。以支部为单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制定党员教育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明确教育培训要达到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党员教育培训目标体系。做到年初有部署安排,平时加强督促检查,季度分析汇报,年终总结讲评。三是强化党员教育培训的激励和约束。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教育培训通报制度与培训成果应用制度,把党员参加学习的情况作为党员评议的重要依据,把是否认真学习作为评价党员的重要一环。每个党员都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学习情况,讲述自己的认识和学
3、习体会。各级党组织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的党员学习先进典型,并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提高广大党员参与学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是建立健全学习载体和学习基地,为党员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党校的培训阵地作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分批到各级党校参加学习轮训,凡新入党新任职的党员都要到党校进行一次系统学习,遇有党内重要会议和重要决议,由党校举办专题授课、专题讲座、系列讲座等,集中辅导学习。建立层级式党员学习教育模式,完善市、区(县)、街道(乡)、社区(村)四级的学习教育阵地,层层建立理论培训、实验示范的党员学习教育网络体系,在强化组织学习的同时,还要鼓励党员自学,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以强化党员管理为核心,建立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必须从对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管理与教育抓起,构建组织健全、全员管理、方式多样的组织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组织。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软弱涣散和不起作用的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对党组织不健全的,加大工作力度,帮助健全组织;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不称职的,及时调整充实。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及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员管理工作,实行灵活的组建方式、多元的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发挥和放大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保证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基层党代表大会制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建立党代会代表与党员和下级组织的联系制度
5、。二是实行党员身份登记制度。统一制发“党证”,由发展入党的组织颁发,由长期关系所在党组织负责登记、统计,做到档证相符。三是规范党员管理。把好“入口”关,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队伍结构,确保新党员质量。对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情况严格要求,对检查考核中发现问题的,党组织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的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其进行整改;对考核评价较差,群众反映强烈、意见较大、问题较多的党员,经过党组织教育帮助仍不能改进的,要畅通“出口”,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处理,纯洁党员队伍。要针对党员管理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党员管理上存在的“盲点”。四是保证党员政治生活
6、经常化。定期定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除要求党员自觉参加组织活动外,党组织要强化组织管理责任,按照党员社会地位、行业岗位、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对党员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提出具体要求和检验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活动。以扩大党内民主为核心,建立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在发展党内民主上下功夫,保障党员享有的各项党内民主权利,建立和完善合理分权、规范用权、程序严密、制约有力的党内监督机制。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定期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畅通言路,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有效的党内监督。坚
7、持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确保凡重大决策和事项,都经过专家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提交班子集体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实行集体决策。二是建立完善评议党员制度。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各级党组织对评议的内容、被评议的对象、参与评议的人员及范围、评议的时间及次数、评议结果的运用等内容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根本上提高监督的力度和水平。三是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员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公示制度以及党内反馈机制,进一步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工作运行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8、。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民主选举制度,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介绍方法,改进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基层直选范围,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增强领导干部依法保护党员民主权利的意识。建立健全惩处制度,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充分认识到保护党员权利的严肃性,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四是实行严格的监督程序和有效的监督办法。把监督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步骤、结果程序化、流程化、固定化,确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使监督者能够主动、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实行责任追究。以贯彻群众路线为核心,建立完善联系群众机制。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深入群众、联系
9、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体现党的先进性的特质。一是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实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保证重大事项决策满足广大群众的合理诉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和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二是建立联系基层、联系群众责任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定期联系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每年都要抽出一段时间,深入基层一线蹲点调研,向联系对象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党委汇报联系情况。三是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每年抓住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几
10、个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民心工程”、“亲民工程”集中精力落实好、解决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吃水难、居住环境差等问题。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下岗职工技能缺乏、就业困难、生活无保障等问题。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与社区、乡村贫困党员、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通过深入开展扶贫解困、走访慰问、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问题,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四是广泛开展以服务群众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员志愿者服务、党员
11、义工活动等,积极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点”、“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队”等为载体,广泛开展社会性的为民服务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为核心,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必须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保持先进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结合党员目标管理,突出考核评估内容的科学性,增强考核评估指标的针对性,提高考核评估的可操作性,扩大考核评估的群众性,建立健全上级考核、支部党员民主评议、群众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激励、教育、奖惩功能,把考核评
12、价结果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职务升迁、工资晋升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积极构建充分体现民意、运转有效、保障有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在考察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实际,研究制定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干部考察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紧紧围绕提高干部考察质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差额考察和延伸考核的方法;不断扩大考察谈话的范围,注重听取各方面特别是服务对象的意见,把人选准用好,防止失真失察。在决策上,认真执行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总结县(市)党政正职任免实行全委会表决制的经验,积极探索区党政正职和重要岗位正职实行全委会表决制,不断提高民主决策
13、水平。三是关心爱护普通党员,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党组织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维护党员的各项基本权利,为党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关心党员的成长进步,正确引导党员的择业、提职需求,不断提高党员的个人素质,尽可能地为党员搭建施展才华的空间。关心普通党员的工作、生活,尽可能地帮助党员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经常性帮扶困难党员的制度,根据党员困难的不同状况,加强对困难党员的动态管理,适时开展一些技能培训、免费职介等集中帮扶活动。对艰苦条件下工作的党员,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重点提高再就业能力;对农村困难党员,重点帮助他们转变经营思路、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对生活困难的党员,重点从物质上给予帮助;对老党员,主要从感情、物质、政治待遇上给予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