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树叶在风中的振动和变形研究.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5884930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树叶在风中的振动和变形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构树叶在风中的振动和变形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树叶在风中的振动和变形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树叶在风中的振动和变形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构树叶在风中的振动和变形研究 摘要:通过风洞试验争论垂直于来流悬挂的构树叶在025m/s风速段的形态重构现象。依据构树叶分裂状况将其分成心形、单侧分裂、双侧分裂3种, 迎风面正、反面各半。在试验风速段内, 构树叶存在3类形态 (飞翼形、锥形、薄三角翼形) , 主要有3种卷缩方式 (U形、形和形) .统计数据表明, 树叶分裂状况会在发生概率上影响重构的形态和卷缩方式, 但不会从根本上准备某一形态或卷缩方式的消逝。与正面迎风比较, 反面迎风的失稳重构次数削减, 气动性能更佳。叶片角在风速小于6m/s时随风速增加锐减, 然后变化速度减缓, 最终风速大于14m/s后在0四周几乎不变;随着雷诺数增加,

2、构树叶的阻力系数减小, 最终稳定于0.05四周。 关键词:构树叶; 形态重构; 叶片角; 阻力系数;树叶的气动特性的相关争论成果被广泛运用于飞行器的形态设计1和新型风力发电技术的争论2, 因此树叶在风中的振动和变形争论具有相当高的有用价值。Vogel3-4通过风洞试验首次发觉:叶柄较长、具有裂片的树叶 (如红枫、鹅掌楸) 或羽状树叶, 在风中具有形状重构的力气;随着风速的增大, 可以自动卷缩成近似流线体的锥状以减小所受的气动阻力并避开消逝猛烈振动。Miller等5-6在水槽中进行试验, 发觉一些阔叶植物叶片在较高流速下同样卷成锥形, 且会在锥体内部形成再循环区域进行减振。Speck7争论了芦竹

3、在风中的形状重构及迎风面积变化, 证明芦竹也有形状重构减小迎风面积以减小风阻力的力气。Shao等8-11发觉, 当树叶垂直悬挂时, 杨树、鹅掌楸、梧桐等树叶也消逝形状重构现象。此外, 树叶垂直悬挂时在时均气动力的作用下, 叶柄会发生弯曲, 叶片角会发生较大变化。Shao10利用天平测试3个方向力和3个方向的力矩, 依据天平测量结果近似计算出鹅掌楸树叶叶片角随风速变化的趋势, 但未在试验证明。本次试验主要争论构树叶的重构形状和卷缩方式, 并探究构树叶的形状和迎风面的不同对其的影响, 同时记录叶片角和阻力系数的变化状况。1 试验材料构树叶为广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 长625cm, 宽518cm, 先

4、端渐尖, 基部心形, 不分裂或15裂, 柄长215cm, 依据分裂状况可分为心形、对称分裂、单侧分裂3类, 是Vogel的争论3-4中特殊理想的具备形状重构力气的树叶。试验选用的新颖构树叶涵盖各种形状, 且均叶柄笔直, 采摘于浙江杭州, 试验时间5月到10月。如图1, 构树叶在自然状态下朝上一面为正面 (光照面) .试验树叶共120片, 三种形状、两种迎风面各20片, 他们的叶片面积、叶柄粗细接近正态分布, 叶柄长度在各类叶型分布均匀。试验风洞是回流式低速流体力学风洞, 试验段透亮, 流速范围为0.550m/s, 湍流强度小于0.5%.试验天平是扬州科动电子生产的KD460030系列应变式六重

5、量风洞天平, 量程030N.试验使用photronfastcam mini高速相机, 搭配尼康镜头进行拍照。试验前在风洞试验段顶端中部开一小口, 伸入直径6mm的不锈钢棒, 其上端通过螺丝与测力天平 (六重量天平) 连接并固定, 试验时用细丝线将叶柄端部 (约3cm) 结实地绑在钢棒下端, 使树叶为垂挂状态, 如图2. 图1 3种构树叶形状Figure 1 Three forms of leaf 图2 叶片在风洞的悬挂方式Figure 2 Sketch of the leaf in wind tunnel 试验开头后用两台高速相机记录叶片的变形和振动, 一台位于侧面, 记录侧视图, 一台位风洞

6、于底部, 记录仰视图, 相机的拍照帧率500s.在两台相机的对应试验段面布置坐标纸, 以便计算叶片角和振动状况。测力天平的采样速率为54kHz.每次试验开头后, 风速从零开头, 风速调整后等待20s待风速稳定后再采集数据。叶片所受的气动力可分解为流向力Fx (阻力) , 垂直向上的升力Fz, 以及侧向力Fy, 如图3. 图3 叶片受力模型简图Figure 3 Sketch of concentratedaerodynamic load on the leaf 2 试验结果分析在试验风速段内, 构树叶在时均气动力作用下振、稳交替, 一般存在2到3个稳态 (27%树叶存在4个稳态) , 并以振动的

7、形式 (有时会扭转) 来完成状态调整, 但每一次振动或稳定都不是必需发生。2.1 正面迎风形态变化图4是一片正面迎风构树叶的风振过程, (a) (g) 为侧视图, (a) (g) 为仰视图。风速较小时, 树叶静态变形, 当风速上升到6.2m/s过程中, 树叶先由平展上包成飞翼状 (U形卷缩) , 然后慢慢形成锥状 (形) , 随着风速增大到9m/s, 叶片10Hz上下, 叶梢28 Hz振动, 第一次振动发生。然后在15.9m/s时叶柄扭转, 在17.2m/s时快速重构呈薄三角翼状 (形) , 这期间未发生持续性振动。最终风速达21.5m/s时, 薄三角翼状稳定被打破, 叶柄23Hz振动, 叶片

8、5Hz大幅开合, 此时叶梢被吹断, 边缘高速振动 (超过500Hz) , 这是其次次振动。 图4 心形构树叶正面迎风状态变化Figure 4 Front surface facing the wind:status changes with wind speed 图4的树叶在试验风速段一共消逝了3个典型的稳定形态飞翼状、锥状、薄三角翼状。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相应的形态, 又定义了三种卷缩方式, 分别是U形 (图5 (a) (b) ) 、形 (图5 (c) (f) ) 和形 (图5 (g) (h) ) , 此外也存在S形等其他方式 (图5 (i) (j) ) .叶片变化的简洁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使得卷缩

9、形状千变万化, 因此图5中只列出了典型形状, 实际上它们会存在任意角度的扭转及上、下或左、右的互换。另外两种形状的构树叶的典型振、稳过程与心形树叶类似, 同样经受叶片上包 (稳态) 、振动、稳定、再次振动、重构稳定、再次失稳这样的历程。它们形成的稳态形状也同样类似。比较特别的是在试验过程中, 一旦发生高频振动, 构树叶很快就会被撕破, 而且被破坏的总是叶梢部分 (图4 (g) ) .当然, 树叶形状不同, 他们在风中的振、稳变化必定存在差异。前面已经提到过, 振动与稳定并不是必定发生的, 统计发觉心形构树叶消逝稳态4的频率最高 (70%) , 它的形态变化最多, 而只有25%的双裂型构树叶存在

10、稳态4, 大部分维持振动2或稳态3直到最高试验风速。不仅如此, 统计数据显示, 树叶形状会影响形变类型和树叶弯卷方式。以正面迎风时稳态2为例, 心形树叶没有消逝U形、飞翼状稳态, 其他各截面形状比例相当;单裂型树叶以形、锥状为主, 各种形状均有消逝;双裂型54.4%的形、锥状, 36.4%的形、薄三角翼状, 剩下9.1%为U形、飞翼状。不同的稳定阶段构树叶的典型稳态也有区分, 表1是正面迎风的构树叶4个稳定状态的典型整体形状。从稳态1到稳态4, 树叶的形变基本遵循先包再扁的规律, 薄三角翼状的树叶会因多次包、卷形成锥状, 不过绝大部分的薄三角翼状稳定的树叶都会在之后的振动阶段被撕破。 图5 典

11、型卷缩方式Figure 5 Sketch of typical rolling-up way 表1 三种形状构树叶正面迎风各阶段典型形状Table 1 Typical forms of 3shapes in different steadies with the front surface facing wind 2.2 迎风面对形态重构的影响反面迎风时形态重构没有正面迎风那么多, 表2中处于最大试验风速时, 只有7.1%的反面迎风树叶处于稳态4 (没有树叶处于稳态4之后的状态) , 而正面迎风树叶在该风速处于稳定4及其后的状态的树叶占比为38.7%, 即:迎风面的不同影响构树叶状态变化的进程

12、, 与正面迎风比较, 反面迎风会延缓甚至消退某些会在正面迎风时消逝的状态。比较正、反面构树叶的风振历程后发觉, 超过一半的正面迎风的构树叶或前或后发生了叶柄的扭转, 而仅有2片反面迎风树叶有叶柄扭转现象, 同时它们的形态重构也较多。假如把开头消逝振动1、稳态2、振动2、稳态3、振动3的风速分别称为第1, 2, 3, 4和第5临界风速, 并分别用V1, V2, V3, V4和V5表示, 表3给出正、反面迎风时5个临界风速的期望值, 很明显反面迎风的各个临界风速均比正面时要大, 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反面迎风会延缓相关状态的消逝。反面迎风时典型的树叶形状和弯卷方式与正面迎风时全都, 但是在消逝频率上有

13、区分。同样是稳态2, 反面迎风的心形树叶消逝了飞翼形稳定, 单裂型没有消逝飞翼状, 双裂型树叶中75%的都是锥形。 表2 正、反面迎风树叶在最高风速时所处状态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the leaf status at the highest wind speed 表3 正、反面迎风各临界风速的期望值Table 3 Expected values of each critical wind speed 2.3 叶片角和阻力系数随风速变化如图2定义叶片长度方向与来流的夹角 (忽视在垂直来流的平面上的重量) 为叶片角, 用表示。实际中取构树叶中脉线三分之一点 (构树叶叶梢如

14、图2在风中上扬) 四周的切线方向与来流方向的夹角。3种叶型正、反面迎风6片树叶的叶片角随风速的变化如图6 (图6和图7中A、B、C, 分别表示心形、对称分裂、单侧分裂, f、b分别表示正面与反面迎风) , 他们的变化曲线都在风速6m/s前锐减, 然后变化速度变缓, 中间可能会由于状态的变化消逝确定的波动, 最终在风速14m/s后基本稳定在某较小的角度四周 (相当于水平, 由于构树叶中脉前段本身存在弯曲) . 图6 叶片角随风速变化Figure 6 Blade angle of leaf vs wind speed 定义叶片阻力系数Cx为式 (1) 中 为相应风速下的时均阻力, 表示空气密度,

15、V为实时风速, S为叶片的平展面积4 (用切割法近似计算, 误差不大于4cm) .定义雷诺数式 (2) 中为空气运动粘度, L为叶片长度。从图7可以看出, 叶片不同, 阻力系数也不尽相同, 但他们的变化趋势相像:风速较小时, 阻力系数较大, 随着风速增大, 雷诺数增加, 阻力系数减小。当雷诺数大于810以后, 阻力系数变化幅度很小, 最终在2.610后稳定于0.05四周。振动会引起阻力系数的小幅波动。 图7 阻力系数随雷诺数变化Figure 7 Drag coefficients of leaf vs Reynolds number 3 结论在0.525m/s的试验风速段内, 垂直来流悬挂的构

16、树叶在时均气动力作用下振稳交替, 不过每一次振动或者稳定都不是必需发生的, 大部分的树叶只消逝部分状态。随着风速的增大, 构树叶重构的形态基本遵循先包再扁、再包、再扁这样的规律, 以不断减小受风面积。重构形态可分飞翼形、锥形、薄三角翼形3类, 其中飞翼状一般在风速较小时消逝;卷缩方式主要有U形、形和形3种, 也存在S形等其他形式。叶片尾流的旋涡脱落频率与叶柄或叶片的固有频率接近时, 树叶发生高频大幅振动, 构树叶尾极简洁被撕破。统计数据表明, 树叶分裂状况会在发生概率上影响重构的形态和卷缩方式, 但不会从根本上准备某一形态或卷缩方式的消逝。与正面迎风比较, 反面迎风时树叶难以发生扭转, 形态重

17、构次数削减, 气动性能更佳。阻力系数和叶片角随风速增大而减小, 表现了构树叶良好的重构减阻力气。参考文献1岑海棠, 陈五一。仿生学概念及演化J.机械设计。2007, 24 (7) :1-2.CEN H T, CHEN W Y.Conception and evolvement of bionicsJ.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 2007, 24 (7) :1-2.2HADHAZY A.Power plants:Artificial trees that harvest sun and windto generate electricityJ.Scientific Am

18、erican, 2009, 306 (5) :31-32.3VOGEL S.Drag and reconfiguration of broad leaves in high wind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1989, 40 (8) :941-948.4VOGEL S.Leaves in the lowest and highest winds:temperature, force and shapeJ.New Phytologist, 2009, 183 (1) :13-26.5MILLER L A, SANTHANAKRISHNAN A, JON

19、ES S, et al.Reconfigur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 in broad leav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2, 215 (15) :2716-2727.6MILLER L.Reconfiguration of broad leaves into conesJ.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3, 49 (7) :4168-4171.7SPECK O.Field measurements of wind sp

20、eed and reconfiguration in Arundo donax (poaceae) with estimates of drag forces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3, 90 (8) :1253-1256.8SHAO C P, CHEN Y J, LIN J Z.Wind induced deformation and vibration of a platanus acerifolia leafJ.Acta Mechanica Sinica, 2012, 28 (3) :583-594.9邵传平, 朱园园。鹅掌楸树叶在风中的变形与振

21、动J.力学学报, 2017, 49 (2) :431-440.SHAO C P, ZHU Y Y.The deformation and vibration of tulip Leaves in WindJ.Chine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2017, 49 (2) :431-440.10SHAO C P, ZHU Y Y.The steady and vibrating statuses of tulip tree leaves in wind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2017, 7 (1) :30-34.11朱园园, 邵传平。鹅掌楸树叶气动特性争论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15, 26 (4) :411-415, 422.ZHU Y Y, SHAO C P.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liriodendron leaves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etrology.2015, 26 (4) :411-415, 42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