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答案学生版.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5812706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答案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答案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答案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答案学生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5BABCD 6-10ADDCB 11-15CBAAA 16-20 CBACA 21-25DABBC 26-28DCA29.【答案】(1)(6分)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30【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

2、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3)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5BBCCB 6-10AADBC 11-15 BDDCC 16-20BBADA 21-25ADBCA 26.A27【答案】(1)原因:民众养成好战之风;士兵具有功利性;荀子提倡仁义思想。(2)评价: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严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缺乏仁义,导致逐利尚武的社

3、会风气。28【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9【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

4、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0【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5、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314、【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32.【答案】(1)刘康公:礼崩乐坏,战乱不断;(2分)汉文帝:经济凋敝,休养

6、生息;(2分)唐德宗:南方经济发展,藩镇割据;(2分)明太祖:君主专制加强;(2分)张之洞:西学东渐,民族危机。(2分)(2)因素:政权性质;时代大势;治国理念;内忧外患。(5分)第3讲 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 1-5ABDCB 6-10CBCBD 11-15AADCC 16-20CCDCB 21-25CCCCD 26-30CBCBC 31-35ACCAC 36-37DB38【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3)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7、;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39、【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 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40【答案】(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

8、选拔。(8分)(3) 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7分)41【答案】郡国并行制度。失礼仪,乱制度。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儒学成为正统。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第4讲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1-5AABCC 6-10DBABB 11-15BBCAD 16-20ACCDC 21C22,【答案】(1)共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

9、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3)要素: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23.【答案】(注:答案为教师自拟,非官方答案)(1)背景: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典籍遭到破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汉武帝重用文人贤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原因:身体力行,收集并整理先秦古籍;重视对古籍的考辩,力求真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24.【答案】略【解析】首先,读懂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据“阐述从上述

10、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可知,题目要求是发现现象,提出结论。其次,认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尤其注意相同的地方,如从良吏的事迹来看,都通过修德政、施仁政,消除了虎患,结合所学,汉代儒家思想盛行,其仁政理念影响地方官吏的治理行为,因此,可以选取这个角度作为现象进行阐释,如现象:东汉时期四位官员通过实施仁政、修德政解决了当地虎患;结论:儒家思想影响了地方官员的治理行为和历史记载。最后,依据所选结论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例如: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尊崇,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进而对官员的政

11、治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材料中的虎患,大多依靠官员多采用修德政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后汉书以“群虎出境”和“虎患稍息”作为材料中四位坚持仁政和民本官员的奖励和荣耀,称赞他们治理地方的功绩,说明历史叙述和历史记载,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25【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的表述可知二者的体例不同,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根据材料一中春秋“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而史记“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得出记载的时间不同,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得出二者记载的内容不同;第二小问状况,要结合材料中所列举的西汉的相关史实,选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如选择高祖本纪,可结合所学阐述西汉初期

12、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选择儒林列传主要围绕儒家思想的发展进行论述。选择大宛列传主要涉及汉代与西域的往来情况,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论述。【答案】(1)不同: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

13、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5DDBCC 6-10DBDBA 11-14BBAD15【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意义: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十五政治创新1-5ACAAC 6-10CDDCC 11-15DDBBC 1

14、6A(1)背景: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2)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贤相的典范;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岭南的认知。18【小题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

15、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小题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19.【小题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小题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小题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20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

16、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第7讲 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1-5BBCAD 6-10CBDDA 11-15DBCCD 16-20BCDCD 21-25CDCCC 26-27DD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宋夏金元的统治1-5ACADC 6-10CABBA 11-14BCBD15【考点】北宋选择开封为都城的利弊【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和史论结合的能力。首先,明确思路。题干所问是“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所以思考时要关注“继续”二字,说明之前北宋已经选择了开封作为都城,那就涉及到历史上开封作为都城的利

17、弊。另外,现实是“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所以据此也可以思考其利弊。所以无论是利还是弊,都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思考,思考的主要方向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其次,阅读材料,具体分析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信息。如,由材料一中的“东京有汴渠之漕,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可得出这是其中的利,就是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且开封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和巩固统治;由材料一中的“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可得其中的一个弊端就是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由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可得出,气温较低对位于北方的开封来说是不利的

18、,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从材料二中的“黄泛区示意图”可以看出,开封属于黄泛区,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不利于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结合所学,将宋太祖要迁都的洛阳和长安进行比较,得出开封继续作为都城的利处,就是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东移,而开封地理位置相对偏东,便于对全国的控制。最后,将利和弊的相关信息分别梳理,准确表达即可。【答案】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

19、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6【考点】历史的变革与延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析】首先,据材料“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得出论题:历史在承继中变革

20、。其次,论证:据材料“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结合所学得出顾炎武认为传统中蕴含着发展变化的因素,应该顺应这种变化的趋势适时变革;据材料“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结合所学得出北宋建立初期,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统治,沿用唐制并有所创设,在中央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宰相之权;据材料“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结合所学得出在地方保留节度使,但剥夺其实权,改派文臣知州事并设转运使等加强监管,由此,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最后,总结升华,承继传统、

21、顺应时势的变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答案】示例论题:历史在承继中变革。(2分)论证:许多思想家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顾炎武认为传统中蕴含着发展变化的因素,应该顺应这种变化的趋势适时变革。(2分)揆诸史实,历史总是在赓续中嬗变。如北宋建立初期,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统治,沿用唐制并有所创设。在中央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宰相之权;在地方保留节度使,但剥夺其实权,改派文臣知州事并设转运使等加强监管。由此,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6分)结论:综上所述,承继传统、顺应时势的变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2分)17书名:中华帝国的衰落:明清时

22、期论证: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经济上虽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仍然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且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文化上,科举制逐渐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思想上虽然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但是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外交上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使得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科技上虽然出现大量的科技著作,但是均是对传统文化的总结性文化巨著。综上所述,由于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外交

23、等方面的影响,明清时期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特征。第9-10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1-5DDCBA 6-10CADAC 11-15DABBD 16-20ACAAC 21-25DBBAC 26-30CCACD 31-35DACCD 36-40CCDBC41【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解析】据材料“南宋时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可得出论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南方开发的影响。阐释时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据材料“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

24、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及表格数据可知,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尤其是平均人口密度高的平原地区得到推广;据材料“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结合所学得出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南宋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答案】略42【答案】(1)来源:盐茶专卖

25、、酒利、商税等;(3分,一点一分)制度外的税费。(3分,答新增税费只给2分)(全抄材料给一分)(2)特征:北宋前期,财权高度集中,但中央拨留部分经费给地方;北宋中期至南宋,州对地方税费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划分税赋收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自筹经费,财权下移;清末新政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并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任意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若答出元代财政高度集权等相关特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43【答案】(1)途径:接受礼仪规范训练;参加宗族活动;学习儒家经典。(6分)(2)原因:儒家本位;科举制度;重文轻武;冠礼年龄下移。(6分)44【答案】(

26、1)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10分)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2分)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第1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1-5AABAB 6-10ADADD 11-15ABBBD 16-17BC18【考点】明代卫

27、所的设立【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旧教材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基础知识做依托,等于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卫所,这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可以获得,明确卫所实际上是军事组织,卫和所分别是上下两级防区,布置在要害地带。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画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画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思路就是分析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

28、国防相关的要害区域。据此可以得出,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都城、元朝残余势力附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遭受外来侵略的边疆地区。明朝的都城附近应该是一类,因为是皇宫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所以可以画在明朝先后两个都城中的一个(南京或者北京)附近;另外,明朝是灭亡了元朝才建立的,所以北部与蒙古族交界地带(大约长城一带),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也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会设置集中分布的卫所;还有就是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既是

29、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会设立集中分布的卫所。最后,就自己所画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注意表述符合明朝史实,且与题目所涉及到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相关就可以。【答案】略18【答案】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2分)阐述: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很多盛世景象,如:“开皇之治”“康乾盛世”等。在隋朝的“开皇之治”时,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中央为削弱相权,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确定州县两级制;同时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实行大索貌阅;又开通漕运,同时减轻百姓的负

30、担,形成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清朝时,“康乾盛世”之下,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中央设立了军机处,到乾隆时设特科取士,始修四库全书,从而形成了“康乾盛世”的景象。(8分)总之,在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加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古代的诸多的盛世景象。(2分)第12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5DCAAA 6-10ABABA 11-15DBAAD 16-20BAADD 21-25DDCCB 26-30DDDBB 31-35BBADB 36-40DDBCC 41-45CDBAB46-50ADCAB51【考点】“海禁”政策十三行【解析】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

31、要求“评析”,即评价分析,一般从评析对象即十三行兴衰的背景、十三行的职能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如兴盛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根据材料一中“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可知,由于一口通商,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 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职能上,根据材料二中“清廷颁布防范

32、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可知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衰的背景,由于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洋人在华进行自由贸易,且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根据所学,由于急需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

33、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最后,对十三行的兴衰作整体评价,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清朝前期曾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1685年清政府放开海禁,次年广州开始设立十三行。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 十三行因此走向兴盛。十三行是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新型的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然而,此时清政府对西方人仍抱有疑惧心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洋商的管控,限制其

34、在华进行自由贸易。 由于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难以扩大,引起它们的不满。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因此开始衰落。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十三行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因为不能适时应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2【答案】(1)价值: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

35、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2)影响: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史料: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53【答案】(1)趋势:隋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2)略【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由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和图例可以看出,从供需关系看,从隋至明,粮食的供应是呈现大于需求的趋势,清朝则是呈现出供应小于需求的趋势。而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秦汉至宋元

36、,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明清则呈现下降趋势。第二小问影响因素,则可以从古代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包括人口多少,社会环境稳定与否、气候变化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耕作技术是否改进、物种引进是否存在、水利灌溉是否充分、耕地面积大小等都是影响因素。(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根据所学选择一个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提取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首先,考生要围绕题目主题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时段,提取出符合所选时代特征的一个观点。如,选择明清时期,可以提取的观点是:明清时期粮食产量的提高对人民的生活具有双重影响;选择秦汉时期,可以提取的观点是:秦汉时期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人

37、民生活;等等。然后,围绕自己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意要结合所选择的时代,从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粮食产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粮食人均占有量的变化、从粮食产量提高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或者是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等)等角度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证充分和符合逻辑即可。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述的正确性,也可以升华或者深化自己的观点。54【答案】(1)特点: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共计有260多种。(2分)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或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

38、物等多个方面。(2分)内容来源多元 或 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2分)(2)比较: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2分)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2分)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55.【考点】1517世纪的中、西方时代特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解析】在作答本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时代特征”,即中、西方自画像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进行具体阐释时,我们要把在15到17世纪,中国和西方在自画像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进行明确

39、。对中国而言,明清时期,自画像数量增多,写实风格明显,画中人物独立呈现,画家追求表达自我;对西方而言,1517世纪的西方,自画像数量增加,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画中人物独立呈现,写实风格突出,借助签名强调自我;然后再结合当时中国和西方在社会方面所出现的新面貌与材料中所述的新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具体阐释。对中国而言,这(材料中的新变化)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对西方而言,这(材料中的新变化)与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进步密切相关,折射出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肯定人的价值

40、的时代特征。说到底,本题目主要考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唯物史观。【答案】参考答案示例中、西方自画像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明清时期,自画像数量增多,写实风格明显,画中人物独立呈现,画家追求表达自我。这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1517世纪的西方,自画像数量增加,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画中人物独立呈现,写实风格突出,借助签名强调自我。这与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进步密切相关,折射出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

41、特征。56.24【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解析】(1)据材料“公元1年,中国人口估计0.6亿”“公元1100年,中国人口估计1亿”“公元1600年,中国人口估计2亿”可知,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缓慢;从不同时期来看,人口有增有减,具有阶段性;据材料“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2)14001800年是明清时期,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经济因素可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新航路开辟使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

42、系松动(明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特点:增长缓慢(2分);具有阶段性(2分);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2分)(2)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4分);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2分);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2分);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等词意给2分;仅出现经济发展等词意给1分。57【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58【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