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pdf(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1-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22-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36-第四章 水的运动.-55-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72-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下面三幅图中的箭头指向)。C4.自转周期名称1日长度参照物恒星日23时56分4秒遥远的恒星太阳日24时太阳5.自转速度北极(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 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每时。(2)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微思考 如果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做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提示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易误提醒 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是人们日常的计时单位,是指太阳东升西落再东升的周期,对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教材思考1.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提不:从教 材 图 1.3中显示的信息去归纳总结即可。2.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提示:从教材图1.3中显示的信息去分析即可。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如 图 中“*”所示。3.公转周期名称
3、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4.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回归年太阳3 6 5 日5时 4 8 分 4 6 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恒星年其他恒星3 6 5 日6时 9分 1 0 秒公转的真正周期5.公转速度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A点1 月初最快近日点B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 微思考“五一”劳 动节至“六一”儿童节期间,地球公转速度怎样变化?提示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 .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 3。2 6 二2 .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2)周期
4、:-个回归年,即 3 6 5 日 5时 4 8 分 4 6 秒。图表点拨 教 材 P 5图 1.5,该图展示出:(1)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轨道;(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3)黄 赤 交 角 为 2 3。2 6,;(4)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 4 其与黄赤交角互余。教材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 8 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 7 9 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教材图1.4 中的信息中比较地球公转在夏半年和冬半年的速度快慢即可。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运动形式
5、自转公转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地轴空间指向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运动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昭 占/、,、1恒星日=2 3时56分4秒1恒星年=3 6 5日6时9分10秒以太阳为参照点1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现象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约为157时(或174分)平 均 约17天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1 670km/h)向两极(0 km/h)递减平均约30km/s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
6、道平面(黄道平面)目前存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2.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1)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节省燃料。(2)气候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3)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高(平坦开阔利于地面设备跟踪测控;纬度相同,地势高则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4)气象条件:要尽量选择晴朗天气多、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的地区。(5)地质条件:地质稳定。(6)交通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7)人 口密度条件:航天基地最好布局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以保证安全。4MM53-1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
7、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2)极点法: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同理,看到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南极上空。(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N S极点局部图西经法极点局部图东经法(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2.黄赤交角的特点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 和 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特点含义一轴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两
8、面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三角度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2 3。2 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为 6 6。3 中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90 三个地轴指向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黄赤交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23。26,不变角大小运动方向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特别提醒(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范围。(2)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太阳直射点能达到的最北、最南纬度数。(3)极圈的度数=90。一黄赤交角的度数。(4)若黄赤交角增大,则热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
9、减小,寒带范围增大。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 作1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季节移动可以用下图来表示:2326023 26SN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9万23日前后3月21日前后次年春分日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匹1、日前后一的 瓦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 图i(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 图2。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 图3。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
10、,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 定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D D e图1 图2 图3教 材 P6活动提示:1.画出三条特殊纬线。-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2.描绘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一 一 一 空 且-北回归线秋分日-冬莹-白 南回归线3.画出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春分日夏至日秋 分H北回归线春分日赤道女至日南回归线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 为 昼半球,线 AOB为晨线。f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
11、不透明的球体(2)形成原因J 工十才行皿占任 地球不停地自转(3)交替周期周期:1 个太阳日=24小时。周期长短适宜、温度变化小,利于生命有机体的意义生存和发展、影响人类的作息,太阳日成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易误提醒 假如地球不自转,只有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2 .时差(1)地方时地球同一纬度地东边比同一瞬时,自西区,东边比西边的不同经度的向东 西边的地点 地点时 地方,地方时自转先看到日出间要早不同r|/经度每隔此,地方时相差1 小时(2)规律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 分钟(3)时区与区时名称区时时区属性时间范围产生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
12、时全球共分为9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 度 1 5 关系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3 .国际日界线(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舌晨(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意义:“全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易误提醒 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等。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北京位于116 E,其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教材思考为什么国际日界线会有曲线?提示:国际日界线基本上是按180。经线划定的,按规定日界线划分,则两侧日期是不同的,但180。经线会穿过陆地或岛屿,为了所经过的陆地或岛屿在行政管理上的方便,日界线在此会出现弯曲而从海洋上穿过。二、沿地
13、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1.原因:地球的自转。2.偏 转 规 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没有偏转。3.影响:影响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4.地转偏向力(1)定义: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2)影响: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囱,不影响其速度。轻巧记忆 巧记水平运动物体偏向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归纳提升1.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的两点为其分界点。(2)晨昏线(圈)是过球心的大圆,平分地球和赤道。(3)晨昏线(圈)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4)晨昏线(圈)自东向西每小时移动15%(5)晨昏线(圈)上各点太阳
14、高度同为0。,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6)晨昏线(圈)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夏(冬)至时与极圈相切。2.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晨线和昏线判断的依据是地球自转方向,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自西向东”中的东与西两个方向。晨线昏线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昼半球西侧)的昼夜分界夜半球西侧(昼半球东侧)的昼夜分界线时间法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6 时的那条昼夜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1 8 时的那分界线条昼夜分界线线1图不Ai为晨线Nb为外线90W6634N2326rN02326fS6634Sq 为昏线值为展线2.地方时计算太阳光线(1)早晚判断由
15、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的甲、乙(如上图)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东,乙地时刻较早。(2)同一经线等时上图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3)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士(4 分钟/I。)*两地经度差。经度差:同减异加(同为东经或西经相减;一个东经和一个西经相加)。时间差:东加西减(同在东经度或同在西经度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一地东经度,一地西经度,求东经度地点用加)。如图中甲与丁的经度相隔60。,地方时相差4 个小时,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若丁地的地方时为6 时,则甲地的地方时为2 时。2.区时计算时区的推算时区中央经线的推算区时的计算
16、公式X4-15=n+A(X 为已知的某地经度,n 为求得的整数,为余数)中央经线=11*15。(11为已知的某时区数)Tm=Tnm n 两地的时区差(Tm、Tn为区时)说明7.5时,时区数为(n+1)。X 为东(西)经度,则 n为东(西)时区n 为东(西)时区,则中央经线为东(西)经度。中央经线经度数分别力 口、减 7.5。得到时区的经度范围“东力口西减”oTm 24,则区时减去2 4,日期加一天。T m 7.5。,所以时区数为东七(6+1)区西 九 区 中 央 经 线=9X15=135W,范围为127.5 W-142.5W北京时间8 时时西五区的区时:T 西五区=8:00(8+5)=5+24
17、=19:0 0,日期比北京时间晚一天3.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6 月7 日从甲地(120。0 起飞,经过10小时飞行,到达乙地(30听)。计算到达时乙地当地时间。起飞时甲地时间加 行时加1到达时中地时间根描时差计算乙地时间&E时乙地时间加飞行时何-到达时乙地时间点拨 行程计算,即 在“知三求一”的基础上往往要考虑旅程出发与到达的过程因素。1.图示法求时间即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18030 W 012时120 E1802.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1)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
18、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2)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3.日期变更线(1)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如下图:自然界线(随时改变,并向西运动)(2)两种日界线的区别比较项目0时日界线国际日界线延伸特点完全与经线重合。西十二区两侧经度或时区的差异两侧可能全为东经度(或东时区),或者全为西经度(或西时区);或一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另一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西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东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日期的变更东侧加一天,西侧减一天东侧减一天,西侧加一天
19、2.区分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分析思路(1)自转法:自西向东或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日期减去一天的为人为日界线(如下图中OB),加上一天的为自然日界线(如下图中的OA)。日期加一天经过的经线A 顺地球自转方向 为。时经线,如61(即自西向东)日期减一天经过的经线为180。经线,如a1 5(2)时间法:根据时间计算结果为。时的经线为自然日界线。3.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分析思路方法一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时。方法二 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信息,先求出0 点所在经线,然后求出新的一天(
20、从 0 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经度数,旧的一天(从 0 点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的经度数(如下图)。;昨日!今日:例如:若北京时间为7 月9 日12时,求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方法一 由题意可知东八区为12时,则 180。经线地方时为16时,则新的一天跨16个小时,即跨240,占全球的2/3(旧的一天跨8 个小时即跨120,占全球的 1/3)o方法二 由东八区区时为12时,可求0 点所在经线为60 W,可绘图求解如下:60W 120E 180由上图可知,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6(T W 向东至180。,跨 240个经度,占全球的2/3。4.地转偏向力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因受
21、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原理应用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图:一 聚 落啰”/-海-一 洋防洪堤坝 港北半球河流、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教 材 P9IO活动提示:1.莫斯科(东三区
22、)时间为2018年 6 月 1 4 日17:3 0 时,我国北京时间(东八区)为 2018年 6 月 1 4 日22:30o2.原因是邮轮航行方向是自西向东,航 行 至 180。经线附近海域时,老大出生,其出生日期是2018年 1 月 1 日,接着邮轮向东航行越过了日界线,日期应减去一天,因此随后出生的老二的出生日期就成了 2017年 12月 3 1 日。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成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2.特点: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
23、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时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夏半年)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冬半年)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南半球赤道昼夜长短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昼夜等长分布规律纬度越高,昼越近,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特殊现象夏至日,北半球昼最近、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冬至日,北半球昼最通、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X 易错提醒(1)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例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
24、射点向北移,若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和极夜的范围越大。(3)同一条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同一条纬线(除赤道外)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天相同,这两天近似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节气最大值地区最小值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 微思考 从春分到夏至期间,
25、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怎样变化?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春分、秋分赤道极点 提示 逐渐增大。特别提醒 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若某地太阳高度为90。,则说明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正午1 2时,该地点为太阳直射点。四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四季更替(1)成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2)四季更替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天文四季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春季:3、4、5月气候四季 夏季:6、7、8月 -(北温
26、带)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划分(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2)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微思考 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为20。,则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提示 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图解知识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 归纳提升1.昼夜长短的判断(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位置决定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以北半
27、球为例,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A(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b(昼变短,极昼范围变小)(昼长夜短R 昼变长,极昼范围变大)aD(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A :C (昼变短,极夜范围变大)昼短夜长H 昼变长,极夜范围变小)d*B(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2)从晨昏线的倾斜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图D o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此时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春秋分日(图2)。全球昼夜等长,均 为1
28、 2小时,极地地区无极昼极夜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图3)o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此时极夜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3)极昼与极夜范围的确定方法若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a,则该日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为(p=9()o a(如右图所示)。如:太阳直射1 0。犯则这一 十 诲 厂天发生极昼的范围为8 0 N及其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的范围为8 0%及其以南地区。2.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
29、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X 2=(日落时间一12)义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X 2=(24 日落时间)X 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同一日期,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如下图所示:夏至日一奈人春秋分日-素不
30、冬至日:,族不正午太阳高度r90正午太阳高度90。1南极圈Lo 赤道北极圈t南回归线t北回归线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纬度数值“远小近大”的特点,可以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正午太阳高度=90。一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 数“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变化作有规律的变化。其 数 值 具 有
31、“来增去减”的特点,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如下图所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四度渐减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增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I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I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减I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增I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地区最大值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次最大值(6月2 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 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一次最大值(1 2月2 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 2日前后)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 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 2日前后)赤道两次最大值(3月2
32、 1日前后 和9月2 3日前后)两次最小值(6月2 2日前后和1 2月22日前后)图示法记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逐渐变短 逐渐变长律 是 日 出 最 长 一 正 午 最 短 一 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4)计算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
33、,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a+h=90。(如下图)。太阳光线水箱y真空管A支架、正侧面图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x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
34、也称构造运动。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图表点拨 教材P 19图2.3,该图展示出:(1)岩层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压力,岩层出现弯曲,从而发生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2)岩层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张力,岩层被拉伸、断裂,从而发生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3)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表现形式(1)风化作
35、用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过积下来。3.作用特点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图表点拨
36、教 材 P20图 2.4,该图展示出:岩石破碎崩解成大小不一的碎屑和颗粒,这是由于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另外岩石中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也都会对岩石起破坏作用。在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和高寒地区,物理风化作用较为强烈。易误提醒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2)地表形态
37、的塑造过程。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3.物质循环过程r-(一;若 卜 bc质岩卜上-1-c Tc j dJ-LAJ?(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逢却凝固。微思考 在三大类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吗?提示 不能。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
38、而形成的,不会含有化石。教材思考 教材第24 页思考问题: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是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提示:(1)对第一种说法的理解: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这几种岩石在地表以下的深处熔化,形成岩浆。岩浆渗入岩石裂缝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39、形成岩浆岩,可形象地认为岩浆岩是 浴火而生”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搬运来的产物在低洼处沉积、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当岩浆岩、沉积岩深埋于地壳中或临近岩浆时,高温和高压使其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2)对第二种说法的理解: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成沉积岩或变质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但沉积岩和变质岩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归纳提升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概念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运动方向
40、水平挤压水平张裂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对地袤的影响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形成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运动形态示意图后盆寸_了陆艮隹举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指点迷津 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必须是自然作用;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2.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
41、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1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侵蚀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
42、移滨海地带3.堆积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冰川堆积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磺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 小 的 后 堆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
43、”形谷、冰磺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海(m)5 000r4 0003 0002 0001 (XM)0.E2 S3 SIA B C D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磺丘陵、冰磺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3.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形成过程突出特点常见岩石用处举例岩浆M-
44、I石喷出U-4石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流纹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侵入LU石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矿物结晶颗粒较大-+-3一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碎屑物质,再经风力、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实固结作用而成具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成具有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大理岩
45、、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原料2.岩石匿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序号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石uu 浆j/r 石u_i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岩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
46、”,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教 材Pl9活动提示:1.a现象反映的是地壳运动;b现象反映的是地壳运动;c现象反映的是岩浆活动。2.a现象说明沉积岩形成之后,随地壳的抬升作用而成为高山,实现了海陆的变迁。b现象说明神庙所在区域经历了地壳的下沉运动,后又经历了地壳的上升运动。3.有些内力作用发生迅速,有些内力作用则发生得极其缓慢,但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教 材P22活动提示:1.波浪的侵蚀搬运作用导致滨海地区的岩层逐渐演变成海蚀柱。2.波浪的不断侵蚀导致其倒塌。3.将来这
47、些海蚀柱会被海浪侵蚀掉,所在之处演变为海滩。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地貌1.地质构造的含义:岩层的变形和变位。2.常见类型褶皱概念: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褶皱基本形态山岭图中地层最老,地层最新。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但常被侵蚀成杳地(如上图中字母虫处所示)。b.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地貌一般发育为谷地,但因耐侵蚀反而形成也脸(如上图中字母上处所示)。(2)断层含义: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对地貌影响 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垂
48、直方向上的位移相对上升相对下降 块状山或高地谷地或低地I山地地区: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辨析比较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是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础,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判断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向斜山、背斜谷、断块山等均为构造地貌类型。特别提醒 在山地,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
49、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遮层之上,一直在运动2.板块运动|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I比较活跃3.对地貌的影响(1)板块相向运动:形成巨大山系、涯沟、岛弧等。(2)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图表点拨 教 材P 29图2.20,该图展示出:(1)六大板块的范围,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2)板块间的运动方向,有的是相互碰撞的,有的是相互张裂的。(3)板块交界处是地球上火山、地震比较活跃的地区。三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L原因: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2.主要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50、。(2)线路选择:多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线路设计: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3.注意事项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 效 防 范 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特别提醒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山区道路建设中的桥隧所占比重增大,缩短了线路路程,但也增加了建设成本。-微思考 在山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公路运输?提示 山区地势起伏大,修建铁路受地形的坡度限制较大,在山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工程造价都比修建公路高,故优先发展公路运输。归纳提升常见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特征岩层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