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化学全册优质说课稿.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5800129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DF 页数:97 大小:18.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化学全册优质说课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化学全册优质说课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化学全册优质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化学全册优质说课稿.pdf(9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一年级化学全册说课材料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 .本节地位及作用本节安排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从学科内容方面讲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高考的热点,同时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十分重要。因此,本节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2.2 过程与方法从狭义的定义入手

2、上升到广义的定义,由简单到复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以 问题 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2)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2.4 教学重、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二.说学情学生知识状况: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

3、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三、说教法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任务或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即 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本节课我以 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任务。通过设 障 立 疑,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决的境地,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使学生处于 愤 与 俳 的状态。四、说学法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生长,是由同化和顺应构成的平衡过程。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上,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指引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从狭义的认识上升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广义角度。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投影:切

4、开的苹果表面颜色的变化;铁钉生锈;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问题知道它们的原理吗?由情景问题引出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意识。复习旧知 问题在C+2CuO=CO2+2Cu反应中,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物质发生的反应?设问 氧化还原反应中是否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呢?问题 卜面呈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反例证,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投影例 证1:H2+CUO=CU+H2O(氧化还原反应)例 证2:Fe+CuSO4=Cu+FeSO4(氧化还原反应)例证3:2N a+C I/娑2NaCl(氧化还原反应)例证4:H2+CI2 2HCI(氧化还原反应)例证 5:2HCI+CaCO3=CaCI2+CO2+

5、H20(非氧化还原反应)例证 6:2NaOH+CuSO4=Cu(OH)2+Na2s。4(非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追问 能否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C+2CUO=CO2+CU反应得到启发,归纳化合价的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何发生变化?实验探究实 验 1:将锌片插入C u S 0 4 溶液中实验2:将锌片和碳棒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插入C U S O 4 溶液中 问题1 .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2 .实 验 2中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何有源源不断的电子?2.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虽然没学

6、原电池知识,但由现象能认识到本质是相同的,再在初中电流和电子得失知识上,体会到反应中有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展示 动画展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直观教学,让微观世界形象化。过渡 接下来从原子结构微观角度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理解电子转移两种形式一一得失和偏移。以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为例投影并讲解教学到此,分三个层次强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问题 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巩固练习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例证1、2、3、4中物质发生的反应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设计中运用 问题教学法和 讨论教学法 的相关理

7、论。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知识深入和拓宽,重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网络。氧化还原反应说 课(整节)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属于C级要求。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也很

8、广泛,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与氧化还原反应打交道。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巩固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认识

9、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学会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三.教 学 重 点、难点重点:用化合

10、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 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 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会讨论式学习方法。四 教 学 方 法学生在一年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从知识储备上来讲,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相对简单,高一一上来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的教学。因此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复习引导式、问题讨论式五.学习方

11、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六教材分析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节教材主要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分三课时学习:课 时 1:化学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课 时 2:氧化剂和还原剂,双线桥 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课 时 3:课堂小结、训练及作业评析。教材首先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让学生自己举例复习,用时约5 分钟。通过对两 个 反 应(H 2+CUO=CU+H 2。,Fe2O3+3CO=2Fe+3CO2)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

12、降、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首先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之间的关系,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进而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有化合价升降的范围。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打算引导学生从钠和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从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分析电子对偏移的情况,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13、同时利用穿插多媒体演示并抓住课本中的漫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扮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如慷慨解囊、互不相让来形容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从而更好的突破难点。从第一部分的最后,还通过讨论,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一课时)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记忆口诀:失高氧得低还。引导学生讨论已学过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加以补充。并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内容。再花相当的时间进行“双线桥 法分析氧化还

14、原反应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如箭头的表示,得失电子的数目等)。并进行相应的练习。本节最后简介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七.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复习:从复习初中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入手,进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H2+CUO=CU+H2O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讨论:完成课本讨论(投影片打出)产生疑问:从讨论结果中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究竟属于那种类型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到底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引出课题:今天的主要任务:学习氧化还原反

15、应 讨论:仍从反应H2+CUO=CU+H2。中化合价升降分析(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由同学展示讨论结果)。追问:若没有氧的得失呢?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提问: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讨论、回答)分析: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讨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二课时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并举例说明。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方面的体现,并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讨论并小结:记忆口诀 举例:初中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补充: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阅读:课本最后两节内容,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危害。八.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1.概念

16、:从得失氧分析H2+CuO=Cu 4-H2O得氧:H2氧化反应 化合价升高失氧:CuO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QE分 解 反 必失电子得电子图1-7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二节离子反应 强、弱电解质(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

17、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顺序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离 子 反 应 一 嘀 子 方 程 式。本节重点:电 解 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定义的引出。2.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16、1 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本质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

18、观本质。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美国布垃拇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含义;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技能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练习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思想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

19、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学序:|创设情墙|提出引品,饰返 实验研究|引 导 分 析 I 引导归纳 I 巩I固练习学习序:|明 确 问 颗 川 实验研留 分析现象 I形 成 殛理解应用三、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

20、质一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既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相同吗?演示:同浓度的NaOH溶液、HCI溶液、NaCI溶液、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借助多媒体进一步阐明原因,从而导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演示:NaCI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AgNCh溶液与NaCI溶液混合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本质得出离子反应,为下一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好铺垫。2.归纳总结,形成概念让学生归纳本节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利用软件作以小结。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用计算机出示6道辨析选择题,通过学生应答给以成功或失败的乐曲,增强

21、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说课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在高考中,其重现率达100%。教材涉及: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一节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高一化学第五章第五、六节有关物质结构知识。高三化学第一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高 二 化 学 第 二 章 第 三 节A1(OH)3的两性知识。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通过对初中

22、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平衡体系,并依据该原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说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认识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认识

2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体系,并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3.德育目标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三、说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

24、难点。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教法、程序本节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掌握各个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演绎和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第二课时以巩固知识、训练应用电离平衡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可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整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程序为:从复习初中化学酸、碱

25、、盐 的 性 质(导电性)入手,分析得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规律;通过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同,引出电解质电离程度问题;由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结合物质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电离的三种情况,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概念。联系化学平衡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应用电离平衡理论解答化学问题,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节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第二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第二部分的内容,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

26、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本课时的教学目的:知识方面:工、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

27、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二、教法方面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

28、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 改 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堂理论转化为

29、生动,形象的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三、学法方面(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孔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30、。四、教学程序1.谈谈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提问:(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2)是离子反应?(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结论:Ag+CF=AgClxlz CO32-+2H+=H2O+CO2个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 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

31、,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 改 是教学中的难点。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而书写第二步指出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32、例:CaC03 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is(溶解平衡)CO32-+2H+=H2O+CO2个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

33、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第四步 查 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 断 正 误(1)Fe2+CI2=Fe3+2Cr(2)2M nO j+7H2O2+6H+=2Mn2+6O2个+10出0 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

34、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主体 地位。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1)Ba(OH)2溶液能否导电?(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3)在 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

35、酸,硫酸钠。(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 习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镒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说明并不是

36、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钱和熟石灰反应。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 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五、板 书 设 计(用幻灯片)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离子方程式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程

37、序 思 路 设 计 一两 组 实 验:起 酸,氯 化 钠 溶 液 和 硝酸 银 溶 液 反 应盐 酸,硝 酸 溶 液 和碳 酸 钠 溶 液 反 应(_1)-子应及生件离反以发条弓I出方定意子式和离程义义(三)对 比 电 离 方 程式,化 学 方 程 注,离 子 方 程 式 的 定义删查 三 个 守 衡)写改 突 破 关 键 词 的 理 解)练 习 结果 的 反馍双 固 练 习 分 三 挡)(五)布 置 作 业附:巩固练习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C3+2H=Ca2+C C 2 个+”0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滨水反应

38、r +Br2=2Br+l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一 离孑方程式的方法厂 印 制 的 物 质 I步 小4座电离的物质G酸,弱%力I用化学式,氧化物,单质,气体1(质量守衡,蛹 守 新 电 州 失 守 街)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GS,K2s。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三.几个慨念的对比四.应用:富子的分离和检验3.用法 O.2mol-L-1 的 H2S 溶液 100 ml 与 O.lmol-L-1 的 NaOH 溶液 300 ml 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第二章碱金属第 一 节 钠 说 课 稿一.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

39、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也将是中学阶段唯一系统学习的一族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的第二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介绍了铁等金属,以及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碱金属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与其它主族元素相比,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相对更简单、更容易,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和运用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知识。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主族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将有利于其它主族元素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2.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

40、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和钠的存在及主要用途,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而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则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考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B、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C、让学生掌握钠的化学性质D、让学生了解钠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用途2).能力目标A、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B、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归纳出钠的有关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C、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

41、学变化及其对应的钠的性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方法。D、学生在实验后,让他们展开讨论,以培养其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E、通过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二、说程序、教法1、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先复习初中已学习过的铁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举出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铁的用途很广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再提问: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还有没有其它的金属元素?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除铁外,还有很多金属元素,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碱金属元素也是金属元素,而且它们也有很广的用途。从而引入新课教学。2、新课讲授1)钠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钠的样

42、品,并阅读课本关内容,归纳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2)钠的化学性质。先给出钠的原子结构,让学生根据其原子结构推测钠可能的化学性质,并通过课本上实验去验证,最后得出钠的化学性质。3)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钠的存在形式和主要用途。3、新课小结教师在讲授完新课后,要小结本节课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明白这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也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加深印象,使他们清楚本节课的知识主线。4、巩固练习1)为什么大多数碱金属单质保存在煤油中而锂单质却保存在液体石蜡中?2)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为什么跟盐酸或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时,考虑情况不一样?5、布置作业课本第31页:一、

43、二、四做在书上;三、五两题做在作业本上。三、说教法讲授新课采取的主要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1)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真正体会和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但教师一定要强调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教育。2)尽可能让学生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3)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每个学生在做完实验时,让学生调动所有感观,认真观察,并且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补充。4)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引用高压钠灯和节日焰火等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

44、总结。四、说学生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知识,同时还学习过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知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五、说学法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如何教,还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使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1、学生要先预习本节内容。学生在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后,在听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要特别强调预习实验的内容,知道实验的操作

45、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课堂上才能达到边讲边实验的目的。2、学生要认真做好有关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操作要求和安全要求,完成每一个实验内容,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学生要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4、学生要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自己得出钠的性质,以加深印象,真正理解性的记忆新知识。5、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巩固练习,达到巩固、运用新知识的目的。六、说板书设计I.左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色、态、硬度、密度、熔沸点、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I I.中板书:二、钠的原子结构及化学性质:1、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式:2、钠与氧气的反应:2Na+02=Na2O(现象、解释)3、钠与水的反应

46、:2Na+2H2O=2NaOH+H2(现象、解释)III.右板书三、钠的存在和用途(化合态、游离态)第三章物质的量第 一 节 物 质 的 量 说 课 教 学 设 计 稿1.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 工具性 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因而目前高中各版本教材中均将此部分知识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对靠前的地方进行介绍。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

47、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 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关于 物质的量”的讨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2.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 质量”进行的。因而 物质的量 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

48、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 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 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的一个 堆量,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4.使学生掌握气体物质的量、气体微粒数目、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知道标准状态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掌握溶液溶

49、质的物质的量、溶液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过程方法 1.使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2.通过对于表格数据的观察,使学生初步体会如何分析表格数据,并得出有效结论3.使学生掌握配制一定体积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于概念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发明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应用;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难点 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由配制溶液的过程形成物

50、质的量浓度的概念。4.教学总体安排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计划3 课时新课,每节新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主要目的如下图所示: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教学主要内容教学主要目的5.具体教学设计流程(第1课 时 一)教笄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6.板书设计和作业1-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 单 位:摩尔(mol)1.意义:联系宏观数量与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2.1mol的含义:1 m ol任何微粒所含微粒数与0.012kg1仁所含原子数目相等3 n NA、N 的关系Nn=-Nx阿伏加德罗常数二、摩尔质量 单位g,mol或 kg mol-11.意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2.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