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物理教学参考书.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5800074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DF 页数:81 大小:16.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物理教学参考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九年物理教学参考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物理教学参考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物理教学参考书.pdf(8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物理教学参考书目 录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二、质量三、密度四、测量物质的密度参考资料第十 一 章 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二、运动的快慢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四、力的作用效果五、物体的惯性参考资料第十 二 章 力与机械、-、四、五、力简力力擦杆他料重弹摩杠其资第十 三 章 压强和浮力一、压强二、液体的压强三、大气压强四、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五、浮力参考资料第 十 四 章 机 械 能一、动能和势能二、机械能及其转化三、功和功率四、机械效率参考资料第 十 五 章 热 和 能一、分子热运动二、内能三、比热容四、热机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参考资料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课程标准的要求1

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3、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5、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6、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7、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8、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全章概述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科学内容中,“物质”作为三大一级主题内容之一出现,其中有关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

3、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等二级主题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中具体化。本章是九年级的起始章,共设四个课节,即:“宇宙和微观世界”、“质量”、“密度”和“测量物质的密度”。课本从认识广阔无垠的宇宙入手,带领学生逐渐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本章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通过讲述质量和天平的使用方法,以及密度概念的引入和测量,使学生对物质及其属性有进一步定量的认识。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本节让学生知道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和原子都是物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第二节“质量”。课本将质量的概念以“物质的量”、“物体中

4、所含物质的多少”的程度引入,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因 此“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由于前一节介绍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物质的量”和“物质的多少”是比较容易的。必须明确一点,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课本直接给出了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通 过“小数据”栏目列举了 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关于质量的测量,课本介绍了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的使用方法。第三节“密度”。首先,课本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相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完成题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5、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其单位。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怎样使用量筒,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让学生学习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即,测量了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后,就可以通过p=m/V 算出物质的密度。在基本测量方面,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会使用量筒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或间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在实际应用方面,一是各课节“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综合性

6、的学习问题。二是学生已有许多与“物质世界”相关的知识基础,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多层次、多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本质属性。课时建议本章共分四节,建议5 课时。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课时第 二 节 质 量 1课时第 三 节 密 度 1课时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2.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

7、世界观。说明与建议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课本通过两幅模拟图帮助学生来理解宇宙的构成。课本图10.11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显示了银河系之大,宇宙之大。课 本 图10.12-1是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反过来结合课本图10.1-1,银河系又置身于整个宇宙众多的星系团之中。这样的关系进一步衬托出了宇宙的巨大。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宇宙的宽阔无垠:另一方面,

8、要让学生对人类探索太阳系及整个宇宙的漫长经历有所了解。建议结合本章参考资料的部分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以资料调查研究的形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探索也在越来越深入。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往往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课本直接指出: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这 里“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在教学中,最好结合一些学生熟知的东西来讲解。如,“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这样,学 生 对“物质”的理解会感到很具

9、体,在此基础上,推广到一切天体也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要回答好这些问题,自然需要引出“分子”的概念。想想议议课本是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教学中的难点是对问题中的分割“限度”一词的理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好课本中“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这句话的含义?实际上,学生难于把握的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确

10、切含义。建议进一步举出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摸得着、看得到的实例。如,可否以分割糖粒为例。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我们所说的“限度”就在于此。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这样引出分子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分子概念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知道分子的尺度大小。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课本图10.1一4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单原子)的照片,帮助学生消除对分子概念的神秘感,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拉近了我们与物质世界微观结构的距离。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用

11、分子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课本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针对课本中“物质认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的问题,学生首先往往会想到的是水变成冰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又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来支持自己的说法。这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本图10.15所示的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为例,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列举实例进一步加以说明: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如,钢水变成钢锭(凝固的面是凹陷的,最好能找到钢锭之类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电路

12、焊接忖使用的焊锡(学生可动手操作并观察)等。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这在教学中不会有太大困难。研究结果表明:水在汽化时,体积增大约1700倍;乙醛汽化时,体积增大约250倍。实际教学中,可采用相对比例图表示出液体变成气体后,体积的显著变化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教学中的难点是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不要把分子力讲得过细,与八年级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一样,点到为止。结合课本图10.1-6,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课本采用拟人的模型图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固态、

13、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将该拟人图示做成动态的软件形式加以演

14、示,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原子结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原子?可以考虑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糖,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质。如果再分下去,得到的就不再是糖。即,分子再被分割,得到的就是原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课本图10.1-7),也有的只由种原子组成(图10.1-4)这样处理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课本图10.1-2)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课 本 图10.1-8

15、、10.19)。接着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尺度,原子非常小,研究表明:原子的半径大约为m,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大约个原子!有关夸克的知识只要提及一下即可,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纳米技术是很前沿的技术,因此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纳米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阅读栏目中有关“纳米科学技术”的内容,不要求学生一定理解其中的一些术语,而是让学生知道“纳米”只是一个长度的单位,纳米科学技术是人类在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微观结构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学研究表明:当物质被细分到纳米尺度,即物质小颗粒的尺度小到1 100nm时,物质原有的属性

16、一般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这是由于每一颗粒内只包含几十或几百个原子、分子,所以使得纳米材料在许多物理、化学性质上既不同于日常的大块的固体,也不同于单个的原子、分子。例如,大块金子是黄色的,10nm的金颗粒是绿色的,而Inm的金颗粒是红色的。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研究正是利用它在某一特性方面的变化来改变原材料的效能。由此可见,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经历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反过来人类又通过对微观物质世界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影响着宏观物质世界研究发展的进程。本节教材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过程。即,首先让学生通过对摸得着、看得见的宏观物质世界的学习引发兴趣,然后带领学生逐渐走进微观物质世界,了

17、解人类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反过来,对微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又影响着宏观物质世界研究的发展进程。人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就是一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样一种辩证关系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动手动脑学物理1.结合课本中有关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的内容,针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下物质的特性,归纳、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让学生通过个性来寻找物质共性的东西,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2.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物质尺度的认识和了解。银河系相当巨大,其尺度在m左右,而用光年的长度单位表示则为十万光年左右,这样表示比较方便。3.略

18、4.可以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有关科学家已实现对分子或原子的操纵这一纳米技术,通过计算进一步了解纳米尺度的大小。要求学生在图上标出小人的长、宽、高,这只是一个估测值,约长:2.5nm,宽:0.5nm,高:5nmo如果两万个这样的“分子”人排列只有一根头发粗细,那么头发的直径大约是2.5Xm。第二节质量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

19、态度与协作精神。说明与建议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质量的概念只作“物质的量”的粗浅介绍,重点是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量质量的问题。质量教学时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几种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往往容易把“物质”与“物体”混为一谈,因此教学中要交待清楚。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而在这里所讲的物质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如,木制的桌子和椅子由木材构成;铝锅和铝勺由铝构成;铁锤和铁钉由铁构成。利用学生已有的“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张木制的大桌子比一把小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口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

20、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有了上节讲过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从“物质的量”的概念出发,把“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而引出,教学上会比较顺畅和自然。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是说质量表示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必须明确一点,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质量的单位课本直接给出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并给出相应的克、毫克、吨及换算关系。通 过“小数据”栏目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

21、质量尺度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1 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做质量。质量的测量天平是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课本中主要介绍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匕通过阅读课本,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熟记并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儿个有关问题。动手操作,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一样,天平也有它自己所能称量的最大质量。即,天平的“称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的值。如果超过,就会损坏天平支点处的刀口。2.不能用手触摸祛码是因为手上有汗泥,容易将祛码弄

22、湿、弄脏,从而使祛码生锈损坏。祛码生锈,其质量就会发生变化。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容易腐蚀天平托盘,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想想做做课本以“想想做做”的形式要求学生学会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具体选取什么物体作样品来称量,教师不必强求一致,我们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作为基本测量技能训练的测量仪器,不能仅靠阅读和教师讲解来完成,而是要一边思考,一边实际操作,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上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课本只将天平的使用方法中主要几项列出,建议教学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和课本后,要实际进行操作。1.放置天平的台子应该是水平的。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手中的天

23、平有没有检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装置?2.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每台天平都有一个平衡螺母,用来调整横梁的平衡。要求学生找到天平平衡螺母的位置,思考并动手调试,使横梁水平。3.确认祛码盒中最小的祛码质量是多少?要使天平能够分辨出比最小祛码更小的质量,那就要使用游码。让学生知道游码每向右移动一格,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小小祛码。天平不同,游码移动一个小格相应增加和减少祛码的质量数也不同。另外,学生必须明确:使用天平之前游码所应停放在标尺的中心位置,使用天平时,要求把待称的物体放到左盘,在右盘中增减祛码,一方面是人习惯上都是用右手来加、减祛码;另一方面祛码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保持技码的清洁不被损坏。4

24、.在左盘放好等待称量的物体,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祛码时,应该先从加质量较大的祛码开始。5.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因为摆动幅度相同,表明天平两侧的力矩已经平衡。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将自己认为天平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在课本上标识,真正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想想做做设计这两个实验,其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使用天平称质量,培养学生使用无平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获得体验,理解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而改变。实 验 1 比较容易理解。实验2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白糖溶于水后而

25、消失,从而总体质量就减少的错误结论。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白糖溶于水只是变成了白糖的水溶液,而不是液态的白糖。因此最好还是补充测量将冰块溶成水前后的质量变化的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1.本题要让学生知道质量是不随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在这里不要求学生弄懂“引力”、“失重状态”之类的术语的确切含义,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从“物质的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入手。换句话说,照片中的宇航员能像吃地球上的食物一样。组成物质(食品)的分子的个数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因此从地球带到太空的食品的质量没有变化。2.这是实验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托盘天平和学生天

26、平的精度不够,难以测量出单个小物体的质量,因此采取复数测量的方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如,要称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般采用复数法。即数出多个,如 数 100个大头针一同放到天平上称量,将称量的结果除以100便得到1个大头针的质量。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他的被测物体,如测量一枚邮票的质量、一个图钉的质量、一个曲别针的质量等。3.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不仅仅是天平,其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的台秤就是一种。台秤的秤盘和祛码盘相当于天平的两个盘,课 本 图 10.2-4 中标注的“槽码”和“游码”相当于天平的祛码、游码。判定它的横梁是否平衡,是通过秤杆是否水平或根据秤杆以水平线为中心上下摆动幅度是

27、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停止摆动。它的平衡螺母就是在秤盘下面称之为“调零螺丝”的东西。怎样调整才能使横梁平衡?将台秤放平,游码置于秤杆左侧尽头,秤盘和祛码盘不放任何东西,这时调节“调零螺丝”待秤杆水平或秤杆以水平线为中心上下摆动幅度相等。第 三 节 密 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说明与建议想

28、想做做首先,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枳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 块(实际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体枳相同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称量的结果会使学生认识到,体积大小-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学生进一步会提出如果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体积会怎样?这时可通过演 示 100g水 和 100g酒精体积的不相等,使学生再一次认识不同物质性质上的这种差异。探究学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上面“想想做做”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对初中学生来说,无论从生活经验,还是思维能力上的发展,这样的问题不是十分难理解的。例如,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割成两

29、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了两半,物质的量也被分割成了两半。因此他会有这样的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课本用铝块作实验样品,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 为横坐标,以质量m 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建议教学中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实验样品,并非一定要选取铝块。也可选取一组其他物质作样品。应该说明的是:课本举例以一种物质铝为研究对象,要使学生获得对密度这个反映物质基本性质物理量的认识,

30、最好再选取另一两种物质为样品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放在同一坐标中。通过定量测量的结果可以直接比较不同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中的测量样品选取1 2 块同种物质。而不同小组之间可以选取不同种物质进行测量。学生测量后要组织好全班的交流,这样学生通过测量数据或图像就可以判断出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一致。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将实验结果图像化,并根据图像的描述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

31、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上一册欧姆定律内容的数据处理上,虽然是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问题,即在电阻一定的条件下,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的关系问题,但是没有将实验数据图像化。本课节中实验数据图像化的问题尽管很重要,但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其主要原因是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还没有完全跟上。想想做做在上面的探究中,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利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密度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上述的比值是十分有意义的物理量,它反映了不同

32、物质的不同特性,因此有必要给它起个名字,物理学中就把它定义为密度,它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应该渗透一点研究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枳的比值是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要增加几倍,即质量与体枳成正比;质量与体枳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课本在学生“

33、想想做做”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比值的含义,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在后续的一些物理量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如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米和时间的单位秒组成。因此教学中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课本中给出了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这些密度值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提高准确性。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34、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例题作为示范,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动手动脑学物理1.将密度公式变形后,已知体枳和密度来求质量的问题。教学中可再补充几道相关的问题,但不宜过多和繁琐。2.属实践类题目。要测量硬币的密度,就必须测量其质量和体积。用学生天平测量多个硬币的质量,然后求出一个硬币的质量。体积的测量方法也很多,学生自己选定。根据学生测得的密度值对照密度表中的铝的密度,看是

35、否接近。要求写出选用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1角、5 角 和 1元硬币所用的金属是否相同,还是要根据实验测量得出其密度值加以判断。3.同第一题一样,已知体积和密度,根据密度公式求质量的问题。其中汽油的密度让学生从密度表中查出,计算的结果是:装水2.5kg;装汽油1.8kg。四、测量物质的密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迭。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

36、的科学方法。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说明与建议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I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1.

37、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 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 m 3)来标度的。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 有:50mL、100mL、500mL、1000mL 等。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枳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这里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

38、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可 采 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探究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课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

39、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枳的关系这一实验的

40、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两个问题属综合性的问题。有关物质的声特性、光特性、热特性、电特性等初步知识已在八年级中学习,处理该问题需综合考虑金属物质的各种属性,如,熔点、密度、物质的导热性能和导电性能等物理特性以及产量和市场价格。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参考资料近代物理学发展进程简介2 0世纪物理学革命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诺贝尔奖百年鉴从书中的本。该书

41、给我们描述了物理学的革命历程。其中,20世纪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成就的世纪,物理学在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上飞速发展,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2 0世纪之前,物理学家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还只是观念性的。2 0世纪前夕的1897年,人类才发现了第种基本粒子电子。在那以后,物理学家才真正开始了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的进程。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量子论就此诞生。其后,爱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1913年,玻尔提出了原子光谱理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原子模型。在20世纪20年代,矩阵力学、薛定谬方程、泡利不相容原理、海森伯不确定原理和狄拉克电子方程相继提出,为量子力学

42、奠定了基础。这 是2 0世纪物理学史上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与量子革命几乎同时.,爱因斯坦发动了 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场革命。1905年,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把自牛顿以来一直根深蒂固的绝对时空观从物理学中驳逐出去了。1915年,他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从而建立起引力的科学理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一起,成 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石。4 0年代,量子电动力学诞生,它利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电磁力进行了极为深入的阐述。50年代,发现了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现象。60年代,夸克模型成功建立。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电弱统一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相继提出,标准模型正式形成。标准模型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一个重

43、要的分水岭,堪 称2 0世纪物理学的又一场革命。然而,标准模型并不意味着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就此停止。一方面,将引力与电磁力、弱力和强力统一到一个完整的大统一理论一直是物理学家无法割舍的梦想;另一方面,实验和观测所提供的数据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20世 纪8 0年代以来,弦论的蓬勃发展,也许同样将是一场给物理学带来巨大影响的革命。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8日第7版(张白)质 量物理学的七个基本量之一。最初,牛顿把质量定义为物质的量,同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成正比。直到1 9 世纪下半叶,以马赫为代表的一批物理学家对牛顿力学的基础进行了认真的考查,对牛顿的质量定义提出了非议,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了

44、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概念。在牛顿运动定律中,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叫做惯性质量。在万有引力定律中,质量反映物体受到的和产生的引力的大小,与惯性无关,叫做引力质量。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反映的是物体的两种不同属性,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牛 顿 在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对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都用同 个“质量”的概念,隐含着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牛顿的这种作法是否正确呢?牛顿虽然没有提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概念,但他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并用单摆实验来求两者的关系。如 图 1 0 T 所示,设单摆摆长为1,摆球的惯性质量为m i,引力质量为m G。,在摆角a很小时,单摆的运动方程为:Xm i

45、a =-m G g /。由此求出摆球作简谐振动的周期为:T=2 n采用不同材料做成不同质量的摆球,但保证摆长相同,实验结果是周期全都相同。这就证明,对所有摆球,m i 与 m G的比值是一个普适常量。一。一.10 2上述实验的精度不高,只能准确到K F:1 8 9 0年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R.Ed t V 6S,1 8 48 1 9 年)提出一个精确的实验,以 I。的精度证明了上述结果。1 9 64年,美国的R.H 狄克改进了厄缶实验,图 1 0-2是狄克实验的示意图:在灵敏扭秤的横梁两端各放一个引力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球A 和 B,横梁只能绕竖直轴转动。A 和 B 既受地球吸引,也受太阳吸引。

46、地球的引力在竖直方向上,不能使扭秤转动。如果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之比不是常量,太阳的引力将使扭秤转动。设初始时横梁与阳光垂直,则有和5=。卞”号 仔):式中的G 是万有引力常量,是太阳的引力质量,r 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设 a为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加速度a。,则对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A、B 两球相对于他的加速度将是如果m G 与 m i 的比值是个普适常量,则 a A=a 口。,地球上的观察者将看不到横梁的任何摆动。如果 m G 与 m i 的比值随材料而改变,则观察者将因地球的自转而看到横梁以2 4 小时为周期的摆动。狄克以1 0”的实验精度证明了 m G 与 m i 的比值是个普适常量。后来,到

47、 7 0 年代初,布拉金斯基等人又把实验的精度提高到0.9 X 1 0”。既然m G与 m i 的比值是个普适常量,只要选取适当单位,就可以使二者相等,即 m G=m i。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再区分它们,而认为质量既表示引力质量又表示惯性质量。爱因斯坦深刻地看出了这个简单结论的重要意义,在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等效原理”,这一原理成为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密 度分布均匀的物质,它的密度定义为由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或单位体积内所含该物质的质量。用 m和 V分别表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用 p=m/V 表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的密度,则有。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

48、米,符号是k g/m 3分布不均匀的物质,可用质量与体积之比表示物体的平均密度:p平 均=m/V物质的密度随外界的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压强增大物质密度也增大,温度升高物质密度减小。水是-个例外,它在4密度最大。在给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密度p i 与另一参考物质的密度P 2的比d=p/m,叫做该物质的相对密度。相对密度是一个无量钢的量。密度的倒数称为比体积。物质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物体中各点的密度不同。某一点的密度p 定义为含有该点的体积元的质量m与4 V之比,当 收 缩 到 一 点 时 的 极 限 值:整个物体的质量可表示为如果质量分布在曲面或曲线上,则可类似地给出相应的面密度b和线

49、密度4的定义,及其与整体质量的关系:a=一式 中 的 表 示曲面上面元的面积,1表示曲线上线元的长度。第十二章运动和力课程标准的要求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知道二力平衡条件。5.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全章概述机械运动现象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进行过速度计算的训练;乂如,相对运动、惯性等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本章内容,可以充

50、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展开。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学生应该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用法,并会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生活中还常常利用估测的方法测量长度和时间,应通过活动使学生有所了解。对于速度的计算,要求学生会利用路程、时间求出,或利用速度公式中的两个物理量求出第三个物理量,教学中不宜做过深的引导,如追及问题等。课时建议本章共分五节,建议6课时。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第五节物体的惯性1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一、运动的描述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