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 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 年)》.pdf(10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 划(2 0 2 0 2 0 3 5 年)文本图集(征求意见稿)2022年5月目录第 一 章 总 则.1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现状与规划实施评估.2第三章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价值研究.4第四章规划原则和目标.7第五章总体格局与分区保护要求.8第六章分类保护利用措施.1 3第七章潜在保护对象挖掘.1 8第八章规划管理与实施保障.2 2 7附表.2 6附表1: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一览表.2 6附表2: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一览表.2 7附表3: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一览表.2 8附表4:云南省中国传统村落一览表.3 0附表5:云南省历史文化街区一览表.6 6附表
2、6:预备历史文化名城建议名单.6 8附表7:预备历史文化名镇建议名单.6 9附表8:预备历史文化名村建议名单.7 01云 南 省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工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保护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特制定本规划。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 0 0 8)(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 0 1 7 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 0 1 1)(4)历史
3、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 0 1 7 修改)(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 0 0 3)(6)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2 0 0 8)(7)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 0 1 3)(8)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 2 0 1 4 第 2 0 号)(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 2 0 0 3 第 1 1 9 号)(1 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 2 0 0 6 第 1 4 6 号)(1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 B/T 5 0 3 5 7-2 0 1 8)(1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
4、0 1 2)第3条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范围是云南省行政辖区,总面积3 9.4 1 万平方公里,包括下辖的 1 6 个地级行政区,其中8 个地级市,8 个自治州。1云南省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 0 2 0-2 0 3 5年)4 一第4条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 0 2 0-2 0 3 5年。其中近期为2 0 2 0-2 0 2 5年,远期为2 0 2 6-2 0 3 5 年。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现状评估第5条保护对象截至目前,云南省有历史文化名城1 6座,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历史文化名镇2 6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 1个,省级历史文化
5、名镇1 5个;历史文化名村3 8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 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 7个;中国传统村落7 0 8个;历史文化街区3 5片,其中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片 一,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 4片。第6条保护成效(1)初步搭建起历史文化保护管理的法规体系。云南省于2 0 0 8年施行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相继出台保护条例、管理办法或规定。(2)探索了多样化保护利用模式。云南省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实践与摸索,逐步形成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保护和发展模式。比如以原味保护为主的“沙溪模式”(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以自发保护为主的“周城模
6、式”(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以分类保护为主的“景迈模式”(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景迈村);以群落保护为主的“西庄模式”(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以利用社会保护为主的“和顺模式”(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水碓村)等。2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3)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已公布了三批共3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各个历史文化名城均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公布了历史建筑。(4)公众对于历史保护的关注程度较高,历史文化保护意识较强。第7条主要问题(1)保护规划编制和报批管理的力度有待加强。云南省部分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
7、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修编工作较为滞后,尚未开展2 0 35版保护规划编制及报批工作。(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系统性保护不足,对云南省整体价值挖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跨州(市)、县重要历史文化廊道、区域的整体保护框架,各个历史城镇村呈现散点保护为主的状态。云南省各民族和建筑文化类型的多样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有些世居民族聚落没有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中得到反映。(3)保护工作模式亟待创新。现阶段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工作基本采用自下而上申报模式,缺乏自上而下的认定管理,没有体现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的顶层设计。部分地方政府对列级申报、历史建筑确定等工作积极性不足,有一半以
8、上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和9 0%以上的传统村落没有公布历史建筑。(4)保护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省级层面的保护条例亟需修订,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尚未制定专项管理办法。随着行政机构改革,各 州(市)、县(市、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数量偏少,专业人才稀缺。保护资金存在较大缺口,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资金筹措渠道有限,各 州(市)大多没有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与保护工作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尚未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管理和实施情况缺乏实时监管和反馈。3云南省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4 一-_ _ _ _ _ _ _
9、 _ _ _ :,第三章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研究第8条西南地区古人类发祥地与多元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云南省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史前聚落见证了人类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从古猿进化至文明社会的漫长历程。先秦时期繁荣的云南青铜文明标志着中国早期原始国家初步形成。迨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西汉王朝继之,云南成为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唐至宋时期,云南先后出现了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等地方政权,是云南土著民族与汉族融合政权的代表,并将中原文化引入,带动了西南地区的发展。历代中央王朝在云南采用的郡县制、羁縻州制、土司制、屯田移民、改土归流等制度渐进式地推进了国家力量对南部边疆、少数
10、民族地区的渗透,将边疆地区纳入国家中央行政体制,反映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云南以原有的本土民族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了来自各方面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成彼此相互交融的地方性特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主要载体有:昆明市、巍山县、大理市、通海县、建水县、石屏县、黑井镇、双廊镇、新安所镇、郑营村、通海县御城街区、石屏县古城区街区等。第9条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门户和战略通道云南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在东亚中华文明和南亚印度文明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南方丝绸之路始于先秦、盛于汉唐,纵贯川滇两省,历经千百年变迁,逐渐形
11、成以大理为中心,西北方向连通吐蕃,内接中原,外通东南亚、南亚诸国的古老贸易交通线,滇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皆通过这条交通线传播开来,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为连接东方与西方之间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纽带。茶马古道始于唐、兴盛于宋明、迄于清代,以国家实施的“茶马互市”为主、民间茶叶贸易为辅,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4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代商路,也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际商贸通道。滇铜京运线路以会泽和东川为起点,经四川泸州,顺长江过湖北、湖南到杭州,抵天津,进北京,不仅促
12、进云南地区采铜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云南地区、长江沿线、运河两岸的交通与城镇的发展,形成了以“铜政、铜运、铜商、铜马古道”等为核心的特有的“铜政文化”。主要载体:大理市、丽江市、会泽县、威信县、建水县、漾溪县、豆沙镇、沙溪镇、束河镇、大回村、白雾村、东莲花村等。第10条西南边疆多样性民族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实物载体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聚居着汉、彝、白、哈尼、傣、壮、苗等世居民族,见证了中国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本底造就了多样的生产生活聚落,各民族的传统建筑、生产技艺、民间工艺千百年来不断传承发展,堪称一座活态博物馆。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民居、不同信仰和用途
13、的宗教建筑、怡情养性的园林等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展示了人类适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以创造性劳动优化自然,以及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共生运行机制的范式。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系统为代表的传统稻作农业生产系统,见证了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云南特殊地理与气候下的生活生产方式,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奇观。以白族扎染、傣族手工造纸、纳西族东巴造纸、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纺织技术及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实物见证。主要载体:大理市、剑川县、丽江市、香格里拉市、孟连县、广南县、喜洲镇、磨黑镇、石羊镇、阿者科村、哑口村、诺邓村等。第11条 近代红色革命、抗战斗争与民族自
14、强、振兴边疆的重要基石云南具有深厚的民主革命传统,是率先响应辛亥革命的地区之一,护国运动的首义地。云南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之一,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等先后从云南渡过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为云南红5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色革命播下火种。云南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生命线,云南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一批高等教育机构保存了抗战时期国家的重要科研教育力量,滇缅公路、滇越铁路、驼峰航线从陆地和空中打通了国际物资运输通道,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提供重要保障。近现代云南地区民族工业崛起,在水电建设、铁路建设、桥梁事业、航空事业
15、等多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就。建国后,云南是中西部地区实现国防科技发展、经济社会转型与快速城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20世纪中期的三线建设与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级战略,推动了云南的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主要载体:昆明市、会泽县、威信县、腾冲市、建水县、石屏县、娜允镇、州城镇、石鼓镇、云南驿村、扎西老街、祥云县城街区等。第12条云贵高原腹心区域多元化地缘景观形成的重要基础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是我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省区之一。不同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境内风格迥异的自然地理景观:滇中有高原湖光山色、滇西南有雨林河谷风光、滇东南有喀斯特地貌、滇西北有高山峡谷和雪域景观。多种多
16、样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得云南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素有 植物王国”“天然花园”“动物王国”等美誉。复杂的自然条件、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民俗民风,不仅从形式上影响着各民族的物质文化活动,还从内涵、功能上影响着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各地区呈现不同的文化景观,形成了多样文化交融的人文地理格局。不同区域的历史聚落选址建设与其所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沿山、滨河、环湖、坝区等各种聚落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天人合一的营建智慧。主要载体: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市、建水县、腾冲市、巍山县、会泽县、保山市、双廊镇、沙溪镇、诺邓村、尼汝村等。6云 南 省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
17、(2020-2035年)(工第四章规划原则和目标第13条规划原则(1)系统保护原则。从历史延续性、区域整体性、文化关联性等多重视野出发,加强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等各项要素的关联性研究,从分散保护走向协同保护,讲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云南故事。(2)整体统筹原则。从省域统筹出发,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列级申报制度,增补完善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街区等各项要素的名录,上下联动,变抢救保护为主动保护,为体系化管控指导奠定基础。(3)动态开放原则。随着保护理念扩展、价值认知提升以及要素普查挖掘的深入,不断补充和丰富从古代、近现代至当代体现云南地域
18、文化、优秀人文精神、建设发展成就的各类载体一并纳入保护体系。(4)强化管理原则。省、州(市)、县各级联动,完善管理机制,分级落实任务和明确责任,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列级名录、信息平台、监督检查制度等管理手段,加强资金和技术支撑来保证保护措施落地。第14条规划目标建立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保护好云南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全面展现云南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和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的突出贡献。(1)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风貌得到良好保护和延续,城乡风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历史文脉和传统文
19、化基因融入现代生活。(2)省域系统保护格局进一步凸显。跨行政区的线性遗产和资源富集、文化7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特征鲜明的地区得到整体保护,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茶马古道、滇铜京运、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等文化廊道,对构建全国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形成有力支撑。(3)列级保护对象进一步增加。到规划期末,各级历史文化名城达到35个左右,名镇名村数量达到120个左右,传统村落数量达到1000个左右,历史文化街区数量达到6 0个左右,各类保护对象数量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均排在前列。(4)保护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起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管理体
20、制以及配套法规政策、保障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积极主动的保护体制和社会环境。第五章总体格局与分区保护要求第一节省域保护格局第1 5 条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的空间分布和文化关联性为基础,以重要文化线路为骨架,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历史源流、民族分布等情况,构建“两核、四廊、一网、多片,多斑块”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第1 6 条两核(1)以大理、巍山、佥1 J川、漾潺为中心的滇西历史文化核心聚集区,是历史上南诏、大理时期的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多条历史交通线路交汇之处,突出体现了茶马商贸文化、古国文化、长征文化等价值特色。(2)以昆明、建水、石屏、通海为中心的
21、滇中历史文化核心聚集区,是历史上中央王朝建立政权、屯田教化的重点区域,也是近代云南对外开放的8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先行地,突出体现了屯田文化、儒家文化、近代工业文化、抗战文化等价值特色。(3)对历史城镇村、文化线路、山水环境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进行整体保护,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发挥两大核心区域历史资源富集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体系的支撑极核,引领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示范和系统展示。第17条四廊(1)长征文化廊道,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红军长征在云南途径昆明、楚雄、大理、丽江、迪庆、曲靖、
22、昭通等地,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为云南红色革命播下火种,是云南人民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2)滇越铁路近代文化廊道。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是近代云南开埠和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见证,也是抗战期间运输物资的“大动脉”。(3)滇缅公路抗战文化廊道。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为打通抗战大后方的运输通道而修建,是抗战期间连接云南与国际的“生命线”。(4)滇铜京运文化廊道。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特有的“铜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会泽和东川矿区为起点,途径曲靖市和昭通市,促进了沿线的交通与城镇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铜政文化。(5)进一步挖掘廊道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聚落,揭示其关联性。突出文化遗产的统筹和串
23、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示范段重点展示,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遗产保护展示和旅游发展相关的支撑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沿线各城镇、乡村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产业发展。第18条一网(1)即云南茶马古道网络,是古代马帮以及茶叶、丝绸等贸易依托的历代官方驿道和民间商道系统的集合,见证中国古代云南与多国、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融和、贸易往来历程。(2)保护修缮古道及沿线相关遗存、历史环境。通过集绿道、风景道、慢行9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道、水道等多类型的线性载体,串联驿道、驿站、古桥、古树、古庙等遗存及沿线的历史城镇村以及自然景观。沿线村
24、镇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示空间以及多类型文体休闲活动,带动乡村振兴。第1 9 条多片(1)即多个沿边民族文化片区,是中国少数民族与境外人民及其文化进行交流碰撞融汇的地带,见证了历代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开发边疆、捍卫边疆的历史。(2)以边疆不同少数民族聚集生活的区域及特色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保护独龙族、保傣族、怒族、哈尼族、傣族、景颇族、低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苗族、壮族等居住在国境沿线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城镇村、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空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点挖掘和保护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等地区的干栏式、井干式、土掌房等特色民居
25、建筑,保护少数民族生活的生态环境、村寨聚落;传承各民族服饰、饮食、歌舞等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习俗;深入研究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文化贸易往来的历史,展现文化融合的特色;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在留下每个民族聚落遗产基因样本的同时,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第2 0 条多斑块(1)即云南省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分布集中、文化特征鲜明、保存的遗产品类和数量非常丰富、空间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包括呈簇群分布的历史聚落、文化遗产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2)保护各个历史城镇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并深入挖掘其个性文化特征,基于其空间分布、类型特征和发展定位等,形成多个特色鲜明、错
26、位互补的集中保护展示空间,并以其中的名城名镇为支点,推动区域文化品牌的创立和相关产业的发展。10云 南 省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工第二节分区保护要求第2 1 条 文化地理分区综合考虑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历史演变、资源本底情况和行政管理的可操作性,在全省划分六大文化区,基于各片区的典型文化特征,对片区内的历史城镇村、文化线路、山水环境等资源作为一个次级体系加以保护,加强片区内文化关联性、整体景观风貌特征的保护和延续。第2 2 条滇中高原湖泊农商文化区(1)范围和特征: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是红军长征线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滇铜
27、京运、滇缅公路、滇越铁路等重要文化线路的主要交汇点,以昆明、曲靖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以会泽为代表的铜政文化,以“千年盐都”黑井镇为代表的盐业文化等价值突出。(2)保护要求:整体保护环滇池区域城镇村体系及景观环境,重点保护辛亥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遗产,加强各文化廊道沿线遗产的保护,在昆明市、曲靖市、楚雄市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示范区。第2 3 条滇西山谷湖泊农商文化区(1)范围和特征: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历史上曾是南诏国、大理国统治中心,历史积淀深厚,拥有南诏国(巍山古城)、大理国等著名的古都遗存。这里也是云南西部与南亚、东南亚交流的重要通道
28、,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长征、滇缅公路等文化线路的承载地。这里还保留了长征线路、保山革命根据地、云南驿中缅印战区军事基地等革命文化遗存以及白族、傣族、景颇族等多样的民族文化。11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2)保护要求:系统保护“古都-古镇-古村落”的格局,重点保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线路沿线的相关聚落,展示马帮文化和多民族交汇文化;加强长征、滇缅公路等文化廊道沿线遗迹的挖掘和保护,在大理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示范区。第24条滇西北高山峡谷农猎文化区(1)范围和特征:包括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便傣族自治州,自古以
29、来就是滇川藏交通要冲,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滇藏 川“大三角”的纽带,保留并延续了以藏、俅像族、白、纳西族为主的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和宗教文化,见证了历代茶马互市、近现代红军长征和革命抗战的历史进程。(2)保护要求:重点保护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等独特的格局及周边环境,保护民族建筑、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系统保护怒江沿线、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长征等文化线路沿线遗产,促进滇川藏区域文化资源的联动保护,在丽江市、迪庆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示范区。第25条滇西南河谷雨林农耕文化区(1)范围和特征:包括普洱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邻近缅甸、老挝,是茶马古道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30、,拥有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茶叶文化,是研究民族发展史和民族文化的活教材。(2)保护要求:重点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传统民居,保护土司古建筑群、马店、商铺、古宅、古桥、古道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和古茶园等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抢救性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风俗、技艺;依托茶马古道、古驿道等文化线路,促进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第26条滇东南高原梯田农耕文化区(1)范围和特征: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古12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以来就是云南通往我国广西、广东、华南沿海,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枢纽地区,也是近代云南对外开放口
31、岸,有滇越铁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重要文化线路经过,红河州北部也是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屯田移民地,军屯戍边文化突出,中原文化、哈尼稻作文化、彝族铜鼓文化等在此交融。(2)保护要求:重点保护建水、石屏等县市的古代府-县行政体系、卫所军事体系及相关古城古镇;联动保护滇越铁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沿线聚落,保护人和自然高度结合的哈尼梯田农业稻作系统,突出多民族文化特色。第27条滇东北山地河谷农牧文化区(1)范围和特征:包括昭通市,拥有滇川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一一位于豆沙古镇的“入滇第一关”,巴蜀文化和古滇文化交相辉映,可以体验到“上云南,下四川”奇特的地理现象,也是滇铜京运、长征等文化线路经过的
32、地方,是红军长征路上扎西会议等重要事件的发生地。(2)保护要求:重点保护红色文化、铜政文化相关遗产,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示范区;保护具有地域特色建筑风格的“吊脚楼”、“四合院”“串架房”等民居,联动四川和贵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凸显云贵川文化融合的特色。第六章 分类保护利用措施第28条历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历史文化名城16座,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详 见 附 表1)。各历史文化名城均保留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在城选址环境、空间13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格局、建筑和
33、环境风貌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特色,但整体格局风貌保存状况具有较大差别,规划综合考虑构成古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各要素保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将现有名城分为三类,分别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1)格局风貌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整体形态和历史风貌保存完整,传统格局、街巷肌理清晰;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不协调建筑总用地面积小于历史城区建筑总用地面积的1/3,包括巍山、丽江、建水、石屏等历史文化名城。继续加强格局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城垣轮廓、历史轴线、街巷格局、院落肌理、重要节点等空间特征;保护与名城选址、建设密切相关的山水环境和景观视廊,严格控制历史城区周边建设及天际线,避免对历史城区整体
34、格局风貌造成不良影响。(2)格局完整,风貌整体性有一定欠缺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传统格局清晰完整,街巷尺度有一定变化;历史风貌局部集中成片,整体性有所不足,不协调建筑总用地面积小于历史城区建筑总用地面积的1/2,包括大理、会泽、通海、佥IJ川、腾冲、香格里拉、广南、孟连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城区格局和肌理,保护历史街巷空间尺度,严格控制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整治改造不协调建筑,合理引导新建改建建筑风貌。(3)格局不完整,风貌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原有轮廓和格局依稀可辨,但大部分街道尺度已发生变化;历史风貌不连续,碎片化,以现代建筑风貌占据主导,仅局部保存有一定规模的
35、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昆明、漾潺、威信、保山等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突出重要景观界面、街巷界面的风貌特征;进一步挖掘保护要素,延续传统文化基因,控制和引导建筑高度和形式,鼓励继承创新,彰显城市特色,避 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第29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历史文化名镇26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5个;历史文化名村38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4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7个(详 见 附 表 2、附 表 3)。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仅保存有丰富的文物
36、古迹,在空间形态、格局风貌上也体现了云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各名镇名村整体格局风貌的真实性完整性,将现有名镇名村分为三类,分别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1)格局风貌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村镇的传统格局形态清晰,整体风貌保存完好,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不协调建筑很少,包括剑川县沙溪镇、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孟连县娜允镇等。加强名镇名村格局风貌及山水环境的整体保护,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要素。加强对新建、改建建筑的管理,探索政策创新,开辟镇(村)新的集中建设区,在保护的前提下满足居民提升生活条件的需求。(
37、2)格局风貌局部有破坏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村镇的传统格局基本清晰,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有一定数量的不协调建筑穿插其中,包括宾川县州城镇、洱源县凤羽镇、大姚县石羊镇、勤腊县易武镇、姚安县光禄镇、大理市双廊镇、盐津县豆沙镇、宁洱县磨黑镇、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禄丰县金山镇炼象关村、师宗县竹基镇淑基村、建水县西庄镇新房村等。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修缮,整治不协调的建筑,保护和恢复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风貌。严格控制新建、改建建筑高度与外观,与历史风貌相协调。(3)格局尚存,风貌不完整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村镇的传统格局依稀可辨,历史风貌局部保存,连续性较差,不协调建筑较多,包括蒙自市新安所镇
38、、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彝良县牛街镇、禄丰县妥安乡琅井村、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村、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等。抢救性保护现存的历史遗存,延续原有格局特征,根据影响程度分批对不协调建筑进行整治改造,逐步恢复历史风貌。15云 南 省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工第30条传统村落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中国传统村落708个(详见附表4)。传统村落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结晶。传统村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保护村落本身,还要保护其所在的自然山水环境,不仅要保护物质载体,更要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发展来实现
39、活态传承。(1)保护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传统村落所在的地理环境以及村落与山水之间的和谐关系,保护和延续村落所依托的农田、茶园、林地、水塘等生产生活要素,体现云南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2)保护特色民居,延续传统格局风貌。保持和延续传统村落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建筑肌理,保护宗祠、学塾、民居、古桥、古井、古树等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要素。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修缮,尽量使用原有的材料和工艺,如确实无条件的,可采用外观相似的新材料和工艺代替,但应延续传统建筑风格和色彩,并保留有价值的构件和装饰。加强对新建、改建建筑的管理,延续传统风貌。(3)创新农村农
40、业发展道路,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传统村落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引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族体验、商业服务、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新功能,探索多元化利用方式,在延续特色、彰显价值的同时促进传统村落的活态发展。第31条历史文化街区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公布历史文化街区35片,其中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4片(详见附表5)。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体现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承载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既要保护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完整的格局风貌,也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16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
41、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1)保护街区传统肌理,延续历史风貌。保护街区传统结构、空间轴线、街巷空间、院落和建筑肌理、建筑和环境风貌、历史环境要素等,对街区内的建筑实行分类保护,保护历史街巷的走向、尺度,不得拓宽。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整治。落实街区的“精细化”保护与治理,小规模渐进式推进街区保护工作,严禁大拆大建和拆真建假。(2)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根据历史建筑保存状况、实施条件、使用需求等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分批分期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研究和制定历史建筑的修缮技术标准,在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等方面给予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指导和
42、保障历史建筑有效修缮。(3)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活条件。在历史街巷不拓宽的前提下,改善街区内的市政管线和各类基础设施。合理确定人口密度,进行住房成套化改造,禁止整体搬迁居民,保持街区内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和生活延续性。修缮整治后的建筑优先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用房,补齐社区公共服务短板。(4)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活化利用。针对每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制定活化利用策略,合理、适度引入文化展示、旅游、商业、文创等新业态,提升街区活力,成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的窗口。对历史建筑鼓励以用促保,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加建、改建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促进建筑功能
43、置换。简化审批程序,拓宽活化利用方式,推动历史建筑利用为文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办公设施等,让建筑活起来,用起来。17云南省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 0 2 0-2 0 3 5年)4 一第七章潜在保护对象挖掘第32条历代行政治所、军事卫所、屯田移民、驿道驿站相关历史聚落重点挖掘体现西南地区人类发祥地与多元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价值的历史聚落。对应的空间格局要素包括历史文化核心区、历史聚落斑块和茶马古道网络等。(1)挖掘历代行政建制的治所及土司治所所在的历史聚落。重点调查区域为德宏、临沧地区,包括建水官厅镇(元纳楼部治)、梁河九保镇(明清南甸宣抚司治)等。(2)挖掘军事
44、卫所与屯田移民产生的历史聚落。重点调查区域为明代十八寨守御千户所所在地弥勒虹溪镇、明代置百户军屯并设置驿站的永胜清水村等。(3)挖掘秦汉起古代各时期驿道驿站相关的历史聚落。重点调查区域为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驿道途径地等。第33条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滇铜京运沿线历史聚落重点挖掘见证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与多国、多地域、多民族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历程的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滇铜京运等通道沿线的历史聚落和历史遗存。对应的空间格局包括茶马古道网络、滇铜京运文化廊道等。(1)挖掘茶马古道沿线与茶叶生产加工、运输、交易、中转相关联的历史聚落。重点调查区域为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运输、转运的景洪、思茅、临沧
45、、勘海、景谷、石鼓、奔子栏等地以及重点线路段,包括剑川至德钦段、大理至宁洱(主线经景东、镇沅,支线经凤庆、临沧)段,永平沿怒江峡谷至丙中洛段,保山经瑞丽、腾冲出境段,扬武经石屏、建水、蒙自经河口出境段等。(2)挖掘南方丝绸之路沿线与商贸交易、水陆转换相关联的历史聚落。重点18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调查区段为保山经腾冲出国境段,祥云至盐源段(省界止),大理经楚雄、昆明至曲靖段等。(3)挖掘滇铜京运沿线与铜矿开采、加工、运输相关联的历史聚落。重点调查区段为东川经昭通、盐津至宜宾段(省界止)等。第34条云南少数民族列级空白和民族建筑、特色
46、手工业突出的历史聚落重点挖掘反映西南边疆多样性民族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实物载体价值的历史聚落。对应的空间格局为多个沿边民族文化片区和历史聚落斑块等。(1)挖掘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列级空白的历史聚落,使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聚落得到列级保护,留下基因样板。重点调查区域和民族包括西双版纳(基诺族等)、普 洱(拉祜族等)、德 宏(德昂族、阿昌族、景颇族等)、文 山(布依族、苗族、瑶族等)、怒 江(独龙族、普米族、怒族等)、元 阳(瑶族、苗族等)、曲 靖(水族等)。(2)挖掘干栏式、井干式、土掌房、合院式等不同建筑类型在民族细分形式下的典型聚落。重点调查区域包括德宏、西双版纳、普洱、怒江、文山等干
47、栏式传统建筑代表聚落;怒江、丽江、迪庆等井干式传统建筑代表聚落;元阳、迪庆等土掌房传统建筑代表聚落;滇中、滇东北、滇西等合院式传统建筑代表聚落等。(3)挖掘采茶、制盐、制陶、纺织等特色手工业聚落。重点调查区域包括普洱茶原生地九大茶山区域;古滇九井分布区域;制陶、纺织、刺绣、器物制作等手工技艺传承聚落等。第35条红军长征、滇越铁路(含个碧石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沿线以及见证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兴起的历史聚落重点挖掘反映近代民主革命、抗战斗争与民族自强、振兴边疆的重要基石价值的历史聚落。对应的空间格局为历史文化核心聚集区、长征文化廊道、19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
48、(2020-2035年):滇越铁路文化廊道和滇缅公路文化廊道等。(1)挖掘红军长征沿线经过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及相关遗迹。重点调查区域包括红军长征经过的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丽江、迪 庆7个州 市3 0个县市区。(2)挖掘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沿线站点所在的历史聚落。重点调查区域包括石林县以南全线,墨江县、蒙自市、石屏县、建水县、永胜县、德钦县、玉龙县等。(3)挖掘滇缅公路、驼峰航线沿线运输、补给、转运相关联的历史聚落。重点调查区域包括滇缅公路:昆明-安宁-禄丰-楚雄-祥云-大理-漾潺-保山-龙陵-芒市-嘛町一线;驼峰航线:香格里拉、丽江、云龙、云南驿、腾冲、保山、楚雄等机场所在地等。(4)
49、挖掘近现代水电站、铁路、桥梁、航空等民族工业发展兴起的城镇。重点调查区域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等一五二五、三线建设等时期遗存丰富的城镇村等。第36条代表多元化地缘景观类型的历史聚落重点挖掘反映云贵高原腹心区与多元化地缘景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的历史聚落。对应的空间格局为多个沿边文化片区和历史聚落斑块等。(1)挖掘坝区、环湖、沿河、山区等类型的历史聚落。重点调查区域包括云南省主要的坝子里及周边、湖泊沿岸、河流沿线、山区坡地、山脚缓坡和其他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区域周边等。(2)挖掘能够代表高山峡谷农猎文化、山地河谷农牧文化、高原湖泊农商文化、高原梯田农耕文化、河谷雨林农耕文化、山谷湖泊农商文化等不同地
50、理文化区域环境特色、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历史聚落。第37条列级名录申报认定工作计划通过挖掘价值载体、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地方调查与上报等多种方式,丰富完善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保护列级名录。20云 南 省 历 史 文 化 片 城 (俄村街)保护体系规划(2020-2035年):云南省名城主管部门汇总调查信息,根据列级标准提出预备名录,确定公布或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主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1)第 一 阶 段(2 0 2 1-2 0 2 5年):加快各类型国家级名录申报工作。推动大理州剑川县、昭通市威信县、保山市腾冲县、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红河州石屏县申报国家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