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知识要点归纳总结.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5797854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DF 页数:235 大小:3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知识要点归纳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5页
药理学知识要点归纳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知识要点归纳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知识要点归纳总结.pdf(2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规律,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动力学)的基本规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一、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使机体功能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使机体功能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二、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药物未吸收入血流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当药物吸收入血流后所出现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药物对所接触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其它器官的效应称为间接作用。四、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

2、物吸收后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作用很弱或几无作用,这种作用称为选择性作用。五、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与防治疾病目的有关的作用称为防治作用。与防治目的无关甚至有害的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等。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引起的与防治疾病的目的无关甚至有害、但对组织器官无损害的作用。毒性反应:指药物过量或久用产生严重的功能紊乱、组织损伤的作用。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个别特异质机体接触某些药物时所引起的病理性异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与特异质有关,与药物的剂量无关。继发反应:是继发于治疗作用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习惯性:是指长期用药停药后有继续用

3、药的欲望。成瘾性:是指长期用药停药后有戒断症状。六、药物作用的机理:1、改变理化环境;2、酶促或酶抑作用;3、对代谢影响;4、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5、影响活性物质释放;6、作用于受体。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细胞核膜、小囊泡膜)总称为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6 0-7 5%)与不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2 5-4 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蛋白质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有些则嵌入膜内部。膜 上 有 膜 孔(直径约8 A)及特殊转运系统。由于生物膜主要由脂质构成,故脂溶性药物易通过;由于具有膜孔,所以水及水溶性、非极性小分子药物也能通过:

4、由于有特殊的转运系统,所以水溶性大分子物质也能选择性地通过生物膜。二、药物转运:(-)被 动 转 运(简单扩散):药物经膜孔扩散和脂溶扩散通过生物膜。特点: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直至膜两侧浓度相等(动态平衡);不需酶,不耗能;无饱和现象,也不受其它转运物质抑制;多属外源性物质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包括膜孔扩散和脂溶扩散。膜孔扩散(滤过):膜孔直径约8 A(埃,l A=l(r 米),直径8 A或分子量V 1 0 0的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均易通过膜孔扩散。脂溶扩散:即非离子扩散,细胞膜具有类脂结构,脂溶性药物可溶于类脂质透过细胞膜,药物的脂溶性越大越易扩散。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浓度梯度及药物在膜内的

5、溶解度。受药物解离度的影响也很大。药物离解成阴、阳离子后,极性增加,脂溶性下降,难穿透类脂质屏障。(二)特殊转运:主要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又名“上坡”转运:特点:是一种载体转运,靠酶促,耗能;可逆浓度梯度透过细胞膜;两种药物转运机制相同时,可出现竞争性抑制;有饱和现象;多属内源性代谢物质的转运方式。易化扩散:是通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多肽蛋白质来进行的。药物与膜蛋白外侧亚单位(载体)结合后,引起该蛋白质构型改变,将药物甩向内侧,再由该蛋白质的内侧亚单位通过构型变化,进一步把药物甩入细胞内。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是顺浓度梯度,不需酶促,不耗能;所需载体在药物浓度高时可被饱和,转运系统可被某些

6、物质抑制或竞争。三、药物的体内过程:即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全部历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属物理变化称为转运。代谢属于化学变化亦称转化。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规律,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一)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称为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1、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吸入舌下肌注皮下直肠口服皮肤。2、药物性质:(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快;(2)水溶性:易溶于水的药物易吸收;(3)离解度:不解离部分脂溶性较大,易吸收;而解离部分,由于带有极性,脂溶性低

7、,难以吸收。口服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比率,即给药量与吸收量的比率称为生物 利 用 度(或生物可用度)。(二)分布: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大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快。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与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3、药物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率:结合率大小与疗效有关。结合后:(1)无活性;(2)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影响分布和作用;(3)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大,不易从肾小球滤过,也不受生物转化的影响;因此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也延长。4、血流量大小:脑、心肝、肾等组织器官血管丰富,血流量大,药物浓度较高,有利于发挥

8、作用,也易引起这些组织器官损害。5、特殊屏障: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极性小而脂溶性大的药物较易通过,对极性大而脂溶性小的药物则难以通过。(三)代 谢(生物转化):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也可发生在血浆、肾、肺、肠及胎盘。1、药 物 代 谢(转化)酶:(1)肝微粒体药酶:药物在体内主要靠肝细胞微粒体的药酶。其中最主要的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其由三部分组成:血红蛋白类,包括细胞色素P-4 5 0及细胞色素从;黄素蛋白类,包括还原型辅酶I I -细胞色素C还原酶(或称还原型辅酶I I -细胞色素P-4 5 0还原酶)及还原型辅酶I-细胞色素h还原酶,是电子传递的载体:脂类,主要是磷脂酰胆

9、碱,功能尚不清楚。此三部分共同构成电子传递体系,使用使药物氧化,三者缺一,药物代谢就不能完成。(2)细胞浆酶系:包括醇脱氢酶、醛氧化酶、黄噂吟氧化酶等。一些药物经微粒体药酶氧化生成醇或醛后,再继续由醇脱氢酶和醛氧化酶代谢。(3)线粒体前:包括单胺氧化酶、脂环族芳香化酶等。单胺氧化酶能使各种内源性单胺类(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和外源性的胺类(乳酪或酵母中的酪胺等)氧化脱氨生成醛,再进一步氧化灭活。(4)血浆酶系:包括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酰胺酶及假胆碱酯酶等。前二者可氧化血浆中内源性或外源性单胺类物质。(5)肠道菌丛酶系:能将某些营养物质变为胺类、竣酸或烧类

10、等有毒物质,肠道菌大量繁殖,产胺过多,可能诱发严重肝功不良者的昏迷,故临床上口服新霉素的目的是杀灭肠道菌丛减少胺类生成,从而减轻肝昏迷。2、代 谢(转化)类型:可分两类。第一类包括氧化、还原及水解过程;第二类为结合过程,第一类转化产物再经与体内某些代谢物结合,产物一般水溶性加大,利于排泄。(1)第一阶段反应(第一类型):氧化、还原及水解等。氧化,如醇氧化、醛氧化、单胺氧化、氧化脱氢及N-氧化等;还原,如硝基还 原 成 氨 基(-N H?)。(2)第二阶段反应(第二类型):即结合反应,使药失效,随尿排出。含羟基、竣基、胺基的化合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酯、醛、酰胺化合物;硫酸可与酚类药物及酚性类固醇

11、结合成硫酸酯;N-甲转移酶使伯胺、肿胺及叔胺甲基化,以S-腺首甲硫氨酸作为甲基供应体;磺胺类及芳香族氨基等在乙酰辅酶A参与下乙酰化。3、药物代谢的意义:(1)解毒,绝大多数药物通过代谢后失去药理活性,称为解毒。肝药酶活性低时,应用主要在肝灭活的药物时要特别慎重。(2)活化,少数药物经代谢变化后效力反而增强,称为活化。4、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某些药物可促进药酶对其的降解,又可促进其它药物的药酶的降解作用,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有些药物能抑制药酶的活性,从而延缓药物的降解,长期应用可产生积蓄中毒。(四)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此外还有肺、胆汁、乳汁、唾液腺、支气管腺、汗腺、肠道等。1、肾脏排泄包括肾

12、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泌。肾小球滤孔约6 0 0 A,分子量6 5 0 0 0均可通过。肾小管排泌是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两类转运系统(两种载体):有机酸转运系统,转运有机酸药物;有机碱转运系统,转运有机碱药物。有饱和现象,对同一转运系统有竞争性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也具类脂结构,药物可通过脂溶扩散从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中去,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是未离解的脂溶性药物,改变尿液p H可影响药物的离解度,能显著影响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的重吸收;相反,增加弱酸性药物的离解度,可减少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加速其排泄率。故弱酸性药物中毒时,宜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速毒物排出。肾功能不全

13、者慎用或禁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2、从胆汁排泄的药物,除需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外,分子量要超过300才可以。分子量超过5000的大分子或蛋白质很难从胆汁排出。药物从肝细胞向胆汁的转运是主动转运过程,需有载体,有饱和现象。肝细胞至少有三个转运系统:有机酸类转运、有机碱类转运和中性化合物转运。属同一转运系统的药物,有竞争性抑制。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有些从粪便排出,有些可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入血液,形成“肝-肠循环”。3、某些药物可从乳汁排泄,可能引起乳儿中毒。4、某些挥发性药物可从肺排泄。5、有些药物可从支气管排泄。6、有些可从汗腺排泄。二、蓄积作用与半衰期概念:(一)蓄积作用:药物的吸收大于消除

14、、多次给药时达到有效血浓度,称为蓄积。过多蓄积药物出现蓄积中毒。肝、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蓄积中毒,用药时应注意。(-)半衰期:血中药物的最高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称为半衰期,常 用3 2表示。半衰期与体内排泄量有密切关系。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和体重: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及代偿适应能力逐渐衰退,用药量应减为成人量的3/4。小儿剂量多按体重计算。(二)性别:男女生理机能不同,对药物反应也不同。(三)个体差异:在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生活条件等相同情况下,不同个体仍可出现对药物反应的量与质的差异,称为个体差异。有三种情况:1、高敏性:个别病人对于某种药物的作用特别敏感,

15、用较小的剂量就可产生较明显的药理作用,称为高敏性。2、先天耐受性:少数病人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很低,用一般常用量无效,用到中毒量也不出现中毒症状,称为先天性耐受性。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机体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称为后天性耐受性。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称为耐 药 性(或抗药性)。3、特 异(体)质:过 敏 体 质(可产生过敏反应)或遗传性生化缺陷病者在服用某些药物时,可产生某些特殊的反应,称为特异质反应。(四)病理状态:可使机体的机能状态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五)精神因素:病人的精神状态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影响,须足够重视。二、药物方面的因素:(-)药物的结构:是决定药物理化性质

16、的物质基础,化学结构的改变,能影响药物的作用及体内过程。(二)药物的剂量:过小的剂量在体内不能引起明显的药理作用,称为“无效量”。达到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 为“最小有效量”。接近中毒的剂量称为“极量”。开始出中毒症状的剂量,称 为“最小中毒量”。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安全范围。安全范围愈大,用药就愈安全。最小有效量和极量间,可产生治疗效果而又不易中毒的剂量,称 为“治疗量”。临床上为使治疗效果明显而又安全,在治疗量中采取比最小有效量大些,比极量小一些,疗效显著的那部分剂量,称 为“常用量”。引起半数动物有效的剂量,称为半数有 效 量(E D5 0),值越大疗效越弱。引起半

17、数动物死亡的剂量,称为半数致 死 量(L D5 0),值越大毒性越小。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称为治疗 指 数(或安全系数)。三、给药方面的因素:(一)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可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量及作用快慢与强弱,有的甚至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二)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多数药物可按半衰期长短来给药,通常给药间隔时间约为一个半衰期。(三)配伍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称为配伍用药。配合用药后疗效增强或毒性增强的称为协同作用。协同效果等于各药作用相加总和的称为相加作用;如协同效果大于各药相加总和的称为增强作用。配合用药后疗效减弱或毒性减弱的称为拮抗作用。配合用药后发生不良后果的称为配伍禁忌

18、。配合用药后疗效减弱或毒性增强的称为药理性配伍禁忌。配伍用药后产生氧化、还原、水解、中和、沉淀等变化的称为化学性配伍禁忌。油剂和水剂配伍(分层)或酊剂加到水剂中发生沉淀的称为物理性配伍禁忌。二章抗痈痫药癫痫是常见的慢性惊厥性疾病。发作时,脑部病灶发生一种异常的高频放电,并向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扩散,引起脑细胞广泛的兴奋,从而出现特有的惊厥症状,并伴有运动、感觉、意识、行为、植物神经等功能障碍.可分为四类:1、大 发 作(羊痫风):意识突然丧失,发出尖叫声,跌倒在地,全身 抽 搐(惊厥),口吐白沫,瞳孔扩大,面色苍白后转为青紫,因呼吸肌痉挛而致呼吸暂停等。抽 搐 13 分钟后停止,意识恢复或转入沉

19、睡,12 小时后苏醒。若大发作连续出现,病人持续昏迷,则称为癫痫持续状态,危险性甚大,须迅速控制。2、小发作:(1)失神小发作: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突然停止活动,瞪目直视,手中持物落地,但不发生抽搐,持续数秒后迅速恢复常态,一日可发作数十次不等,多见于儿童。(2)肌阵挛性小发作:表 现 短 促(12 秒)的双侧肌肉阵挛,多见于颈部、上肢、躯干的屈曲肌,偶见全身,导致倾跌。(3)非典型小发作:为一种继发性癫痫的表现,多属弥散性脑病,常伴有智能发育障碍。很象失神小发作,但时间较短,意识障碍较短。3、局限性发作:为大脑皮层局部神经细胞群受病理性刺激所引起。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时,从一侧口角、手

20、指或足趾开始的局部肌肉抽搐,以后扩散至同侧半身,抽搐停止后可出现轻度瘫痪;另一种则是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即一侧身体感觉发生异常。4、精神运动性发作:不丧失意识,也不抽搐,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意识模糊,做一些无意识的动作(伸舌、咂嘴、吞咽、抚摸衣扣等),有的表现为精神失常(吵闹、歌唱、出走、恐惧、忧郁、幻觉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日不等。一、常用抗癫痫药:(一)常用于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药物:1、苯 妥 英 钠(大仑丁)D i l a n t i n,P h e n y t o i n S o d i u m:特点:作用较强;疗效高;为大发作首选,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次之,对局限性发作也有较好疗效,但

21、对小发作无效甚至恶化;无嗜睡作用;安全范围大;作用缓慢,口服一般需3 4天才显效,用于预防发作及维持治疗;而控制症状则以苯巴比妥为主。苯妥英钠抑制了 N a 内流,从而使细胞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加大与阈电位的距离,提高了脑细胞的兴奋阈,稳定膜电位,从而阻止了病灶放电的扩散。还能使脑中抑制-氨基丁酸的含量升高,这也与其抗癫痫作用有一定关系。苯妥英钠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有止痛作用,可能与稳定神经细胞膜电位有关。对洋地黄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较佳。应引起注意的不良反应主要有:(1)齿龈增生: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发生率约2 0%,因其抑制垂体-肾上腺系统,抑 制A C T H、糖皮质激

22、素分泌,使胶原组织增生。维生素C或保持口腔卫生可减轻此增生,停 药3 6个月可消失。(2)长期服用可致佝偻病和骨质软化:药酶诱导剂可加速维生素D代谢,致缺钙。用D 3和钙剂可预防和提高疗效。(3)久服骤停可引起发作,甚至诱发持续状态:(4)其它:略。2、苯巴比妥P h e n o b a r b i t a l,L u m i n a l:抑制大脑皮层运动区,提高惊厥阈,直接抑制病灶放电,又能限制放电扩散,使大发作脑电恢复正常。作用快,维时长(6 h r),毒性低,安全性较大,可作控制大发作首选;对小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的疗效差。不可突然停药,长期应用可致成瘾。3、扑 米 酮(去氧苯巴比妥,扑

23、痫酮)P r i mi d o ne,M y s o l i ne:在体内转化为苯巴比妥和苯乙基丙二酰胺(P E M A),对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都有较好疗效,但不如苯妥英钠。儿童对其有耐受性,故用量较大;体内消除较慢,长期应用有蓄积性;不可突然停药。(二)常用于癫痫持续状态药物:1、安 定(苯甲二氮卓)D i a z e p a m,Va l i u m:静注显效快,为持续状态首选,对大发作作用差。不良反应少,久服骤停可引起惊厥;婴儿、青光眼、重症肌无力者忌用。2、氯硝基安定C l o ma z e p a m,C l o ma p i n:抗惊厥作用较安定强5倍,抗癫痫谱广,

24、疗效稳定,作用快,维时长。不可骤停,连服半年可产生耐受性。(三)常用于小发作的药物:1、乙琥胺E t h o s u x i mi d e:为失神小发作首选。但能加重大发作,并有大发作者应合用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钠。不可骤停。2、苯 琥 胺(米隆丁)P h e ns u x i mi d e,M i l o nt i n:似乙琥胺,用于失神小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3、三 甲 双 酮(解痉酮)T r i me t h a d i o ne,T r i d i o ne:降低大脑皮层和间脑兴奋性,缩短其后放电活动,对小发作疗效显著,但作用缓慢(2 4天才显效),仅用于预防。久服易蓄积;毒性较大,胃肠道

25、反应为严重反应先兆。4、香 荚 兰 醛(香草醛)Va ni l l i n:为天麻提取成分,能对抗戊四氮引起的惊厥及其诱发的癫痫样脑电,对各型癫痫有效,尤其是小发作。不良反应轻。5、乙 酰 嗖 胺(醋氮酰胺)A c e t a z o l a mi d e,D i a mo x:为碳酸好酶抑制剂,增加尿中N a K H C C h排出,人为造成酸血症和低血钾,使脑-氨基丁酸生成增加及膜电位超极化,使神经肌肉兴奋性下降,还可减轻脑水肿。对小发作疗效较好,对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也有明显疗效。本品与磺胺有交叉过敏反应,此类患者忌用。(四)常用于精神运动性发作的药物:1、磺 斯 安(硫唾嗪)Su l

26、t h i ame,O s polt:为强碳酸酎酶抑制剂,作用较强。用于精神运动性发作。2、酰 胺 咪 嗪(痛 惊 宁,叉 癫 宁,退痛)C ar b amaz e pi ne,Te g r e t ol: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最有效;对大发作和混合型癫痫疗效与苯妥英钠相似;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较苯妥英钠好;具抗利尿作用,可能是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可用于尿崩症。(五)广谱抗癫痫药:1、丙 戊 酸 钠(抗癫灵,二丙基乙酸钠)Sod i u m2-P r opy lv ale r at e,Sod i u m Valpr oat e,D P A s 不抑制癫痫病灶放电,而是阻止异常放电的扩散。对所有类型的

27、癫痫都有效,尤其是对小发作优于乙琥胺;对大发作较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差,但对这两药无效的患者,本品仍有效;为小发作的首选药。长期毒性低,不良反应少。-氨基丁酸转氨酶,促-氨基丁酸分解,使脑中抑制性递质-氨基丁酸含量增加3050%,神经肌肉兴奋性下降,而产生作用。2、癫 健 安(二丙基乙酰胺)Valpramide:抗惊厥作用较丙戊酸钠强2倍。不良反应少。3、抗痫灵Antiepilepsirine:对各类癫痫都有效,尤其对大发作为佳;还有镇静作用;不良反应轻。抗癫痫药的用药原则:1、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控制发作为限;2、单一用药,无效时才考虑合用,一般不超过3种;3、有规律服药;4、不宜随便换药,

28、确需换时,应在逐渐减少原用药物的剂量同时,逐渐增加新用药的剂量,防止诱发发作;5、坚持长期治疗,可减少复发,一般多在12年内逐渐减量直至停药;6、坚持逐渐减量停药原则;7、用药时注意不良反应,如皮疹、皮炎等,定期查血、尿及肝功能;8、用药时若有嗜睡症状,应加服咖啡因(0.02 0.04g/次,3次/日),或麻黄碱(2 5mg/次,3次/日);9、患者应生活规律化,忌烟酒,低盐少水饮食,不要过饱,避免过度紧张,忌激烈运动,避免高空、水边及机械电机旁工作,以免发病时发生危险。1 0、孕妇服药有潜在致畸可能,应加注意。三章抗精神失常药精神失常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异常的疾病,包

29、括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忧郁症等)和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痣病、焦虑症等)。一、抗精神分裂症药:(一)吩睡嗪类:1、氯丙嗪(冬眠灵,氯普马嗪)C h l o r p r o m a z i n e,W i n t e r m i n:作用(1)抗精神病作用:能选择性地抑制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主要是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即抑制D A 对腺音酸环化酶的兴奋作用)镇静作用:可阻断传入冲动从侧枝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即阻断),从而抑制外周感觉刺激引起的惊醒反应,使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产生镇静及嗜睡。能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显著增强催眠药、麻醉药及镇痛药的效果。(3)镇吐作用:是阻

30、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多巴胺受体的结果。大剂量时直接抑制呕吐中枢。(4)降温作用:能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5)降压作用:阻中枢,使血压下降。(6)抗组织胺作用:能显著阻断组织胺H 1-受体。用途(1)治疗精神病:对偏狂、躁狂型疗效较好,对脑器质性、更年期型也有明显疗效。但对单纯型、紧张型较差。对郁忧症可恶化。(2)神经官能症:对焦虑、紧张性失眠、瘪病等有效。(3)增强中枢药作用;镇吐,但对晕动病几无效。(4)人工冬眠:配合物理降温(冰袋、冷敷等),可使体温降至3 4 c 左右,配合异丙嗪、杜冷丁等到中枢抑制药,可使机体进入一种类似动物冬眠的深睡状态,故称“人工冬眠工作用为解除血管痉

31、挛,改善微循环,减少重要组织器官耗氧量,延缓恶性循环发展。适用于严重创伤、重症感染、大面积烧伤等。(5)低温麻醉:降温至34 左右,降低基础代谢率,延长手术部位循环阻断时间,利于心血管、脑、肺部手术。不良反应(1)嗜睡、心悸、体位性低血压;(2)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 35%):如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氯丙嗪阻断纹状体内多巴胺受体,使多巴胺抑制性功能减弱,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功能相对占优势,使骨骼肌张力过强,产生锥体外系症状。女性、老年患者易发,可诱发癫痫。可用抗胆碱药治疗。(3)中毒性肝炎、过敏、内分泌紊乱等。(4)忧郁症、严重肝功不全、癫痫病忌用;尿毒症、心血管疾病者慎用。2、乙酰

32、丙嗪(乙酰普马嗪)A c e p r o m a z i n e:作用似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较弱,而镇静及增强中枢抑制药作用较强,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较弱。3、奋乃静(羟哌氯丙嗪)P e rp h e n a z i n e,T ri l a f e n:抗精神病和镇吐作用较氯丙嗪强5 1 0 倍,但镇狂、镇静和降压作用较氯丙嗪弱。4、乙酰奋乃静A ce p h e n a z i n e:作用似奋乃静。5、氟奋乃静(羟哌氟丙嗪)P l u p h e n a z i n e,A n a te n s o l:抗精神病作用为氯丙嗪的5 0倍。6、其它:三氟拉嗪(甲哌氟丙嗪)T ri f l u o

33、 p e ra z i n e,T ra n q u i s、甲飒哒嗪 M e s o ri d a z i n e、哌普嗪(安乐嗪)P i p o th i a z i n e 等。(二)丁酰苯类:1、氟哌咤醇(氟哌丁苯,卤哌醇)Ha l o p e ri d o l,S e re n a s e,Ha l d o l:作用原理同上,为兴奋躁狂首选药。锥体外系症状较氯丙嗪多。2、其它:氟哌咤(哒罗哌丁苯)D ro p e ri d o l,D ri d o l、三氟哌咤醇(三氟哌丁苯,氟哌哆)T ri f l u p e ri d o l,T ri p e ri d o l、哌迷清 P i

34、m o z i d e(为长效药,锥体外系症状不明显)、五氟利多P e n f l u ri d o l等。(三)睡吨类(硫杂葱类):1、泰尔登(氯丙硫:慈)T a rd a n,T a ra cta n,Ch l o rp ro th i xe n e:抗焦虑及抗忧郁作用较强,抗胆碱作用更强。癫痫、休克者忌用。2、其它:氨飒噫吨(甲哌硫丙硫禽:)T h i o th i xe n e、三氟嘎吨(羟哌氟丙硫葱)Fl u p e n th i xo l 等。(四)苯二氯卓类: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而对纹状体多巴胺受体影响很小,保留了抗精神病作用而锥体外系作用很少。大剂量可引起癫痫样发作。如

35、氯氮平Cl o z a p i n e,Le p o n e x、氯曝平Cl o th i a p i n e,D e l i to n。(五)其它类:1、舒必利(止呕灵)S u l p i ri d e:有显著的抗忧郁、抗幻觉妄想及抑制精神运动性兴奋作用,但无明显的镇狂作用,具有强大的镇吐作用。嗜倍细胞瘤患者忌用。2、舒多普利S u i to p ri d e:能控制部分兴奋躁动和行为紊乱者。二、抗躁狂忧郁性精神药:躁狂忧郁性精神病,简 称“躁狂忧郁症”或“躁郁症”,亦 称 为“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患者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迅捷、动作增多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有躁狂症状的表现。忧郁症:亦 称

36、“抑郁症”,包括内源性忧郁症、反应性忧郁症、更年期忧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的忧郁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动迟缓、疲乏无力,常自罪自责、消极悲观,甚至有自杀企图,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病。中枢内的N A可使情绪高涨,5-H T则有稳定调节情绪的功能。若5-H T不足,可致情绪不稳,若再伴有N A增多可引起躁狂症,伴 有N A减少可引起忧郁症。(一)抗躁狂症药:氯丙嗪如前述,此处不再重复。碳酸锂L it h iu mC ar bo n at e的作用特点:(1)具有镇狂和抗忧郁的双相作用,对躁狂症作用较氯丙嗪等吩噬嗪类强,抗忧郁作用似丙咪嗪。(2)无嗜睡和动作迟钝等副作用,但有效量

37、与中毒量较接近,中毒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可能的作用原理:抑 制N A释放,促进神经末梢对N A的再摄取而减少受体部位的N A;能增加脑内5-H T及其前体5-羟色氨酸(5-H T P)的浓度。主要用于躁狂症。(二)抗忧郁症药:1、三环类抗忧郁症药:能抑制中枢神经末梢对5-H T和N A的再摄取,增加受体部位递质浓度,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在抗忧郁(提高情绪、提高动力)的时,并不引起“欣快感”,却表现为镇静、抗焦虑及嗜睡。主要有:丙咪嗪I m ip r am in e,T o f r an il、去甲丙咪嗪D e s ip r am in e、氯丙咪嗪 C h l o r im ip r a

38、m in e,A n af r an il、三甲丙咪嗪T r im ip r am in e-去甲替林 N o r t r ip t y l in e、普鲁替林 P r o t r ip t y l in e、阿米替林 A m it r ip t y l in e、多虑平(凯舒)D o xe p in,A dap in 等。2、四环类抗忧郁药:主要是麦普替林M ap r o t i l in e,L u dio m il,具有较强的抗忧郁、抗焦虑、镇静、安定及抗胆碱作用。主要是抑制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不良反应少。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M A 0)是5-H T、N A、多巴胺等

39、单胺递质灭活的氧化酶。结果是单胺类递质浓度增大。但肝脏毒性较大,已不大应用。如苯乙肝(拿地尔)P h e n e l z in e,N ar dil、异噗脏(闷可乐)I s o car bo xaz ide,M ar p l an、苯环丙胺 T r an y l cy p r o m in e 等。4、精神兴奋药:能促进中枢神经末梢N A释放,并阻止再摄取,又称为“拟交感神经药”。对外源性忧郁症(反应性忧郁症)有一定疗效,对内源性忧郁症几无效,且有成瘾性,己少用。主要用于儿童多动症、遗尿症及发作性睡病,以利他林疗效较好并多用。(1)利他林(哌醋甲酯)M e t h y l p h e n i

40、d a t e,Ri t a l i n:能兴奋大脑皮层,作用温和,能增强组织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有轻微心率加快和升压作用。无欣快感和成瘾性。(2)苯丙胺(苯齐巨林,非那明,安非他命)A m p h e t a m i n e,B e n z e d r i n e:用于轻型反应性忧郁症、发作性睡病、儿童多动症、儿童遗尿症、中枢抑制药中毒等。由于其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神经衰弱、老人等存在不确定的严重不良反应,并久服亦可成瘾,目前在我国己被禁用。(在日本等国仍可应用)。(3)其它:哌苯甲醇(米拉脱灵,匹普鲁多)Pi p r a d r o l,M e r a t r a n、苯异妥英(匹

41、莫林)Pe m o l i n e,D e l t a m i n e,去氧麻黄素 D e s o xy e p h e d r i n e 等。四章镇痛药疼痛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疼痛包括锐痛和绞痛。锐痛是指体表急性剧烈疼痛,如创伤、烫伤、烧伤等;绞痛是由于内脏平滑肌剧烈痉挛性收缩所引起,如胆绞痛、分娩痛等,。慢性疼痛(钝痛)是指深部肌肉、骨骼、关节、内脏等慢性瘾痛,如头痛、神经痛、肌肉痛、腰痛、月经痛等。镇痛药能选择性地缓解疼痛,可分为强镇痛药和弱镇痛药。强镇痛药是指抑制中枢痛觉区的镇痛药,包括成瘾性或麻醉性镇痛药和非成瘾性镇痛药。弱镇痛药是指作用于外周痛觉感受器的镇痛药,常称为解热镇

42、痛药。一、成瘾性镇痛药丘脑是痛觉的高级中枢。疼痛是由于强烈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冲动沿感觉神经通路经丘脑(具有综合痛觉和向大脑皮层痛觉区传递的功能)传至大脑皮层痛觉区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感觉。在丘脑、下丘脑、杏仁核、脑干网状结构、脊髓、蓝斑及胃肠道存在吗啡受体;杏仁核、下丘脑等边缘系统的吗啡受体兴奋时,与镇静、痛觉的情绪变化和欣快感有关,无镇痛作用;延髓的吗啡受体兴奋与呼吸抑制有关;迷走核的吗啡受体兴奋与恶心呕吐有关;延髓弧束核的吗啡受体兴奋可能与镇咳有关;丘脑的吗啡受体兴奋与镇痛仃关。体内存在“内源性吗啡样多肽”,包括脑啡肽和内啡肽。脑啡肽为吗啡受体激动剂,贮存在神经末梢内。疼痛可使脑

43、啡肽释放,并依赖钙离子,正常情况下约有2 0%3 0%的吗啡受体与脑啡肽结合,起痛感调控作用,发挥生理性止痛机能。内啡肽仅在垂体前叶被证实,除镇痛作用外,还与精神活动有关。服用吗啡可消除病人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苦恼等,使病人感到无忧无虑极感舒服,即欣快感。多次服用后一旦停药,会出现严重病态(戒断症状),如忧虑、激动不安、兴奋失眠甚至惊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流泪流涕、出汗、肌肉震颤、腹部下肢痉挛、疼痛加剧等,称为成瘾。欣快感是产生此类药物依赖性的基础,故称为精神麻醉药或麻醉性镇痛药,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此类药品需特殊管理,其中称此类药品为“麻醉药品”。海洛因(二乙酰吗啡)比吗啡更易引起欣

44、快感。(一)阿片类镇痛药:1、吗啡 M o r p h i n e:(1)中枢抑制作用:镇痛,仅在其它药无效时才用;镇静,仅用于内脏大出血,可减少出血;镇咳,仅用于肺出血或肺外伤剧烈咳嗽时;呼吸抑制等。(2)中枢兴奋作用:兴奋中脑动眼中枢(缩瞳核),针尖样瞳孔为其中毒标志之一;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产生恶心呕吐,妇女特敏感;兴奋脊髓,膝反射增强;(3)外周平滑肌兴奋作用:可抑制A C T H释放,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减慢胃肠蠕动,促进组胺释放,引起便秘。此作用也可用于止泻;可使胆道平滑肌痉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道内压升高,胆绞痛者不宜用;可导致尿潴留。因其易于成瘾,非必要时不用。2、可待因(

45、甲基吗啡)C o d e i n e:作用似吗啡,但较弱。无明显镇静、降压、便秘、尿潴留等,成瘾性较弱,为典型中枢性镇咳药,用于严重干咳和中等度的疼痛。3 乙基吗啡(狄奥宁)A e t h yl m o r p h i n u m,D i o n i n:作用似可待因。(二)合成镇痛药:1、哌替咤(杜冷丁,度冷丁)P e t h i d i n e,D o l a n t i n:为吗啡的优良代用品,主要有镇痛、镇静和呼吸抑制作用。无止泻、止咳作用。成瘾性较吗啡轻。2、安侬痛(安那度)A n a d o l,A l p h a p r o d i n e:作用似哌替嚏,适用于小手术后、泌尿科器

46、械检查、分娩等短时止痛。3、镇痛新(戊理星)P e n t a z o c i n e,T a l wi n:为混合型激动拮抗剂,可触发戒断症状。镇痛作用较哌替咤强。4、美沙酮(美散痛,非那酮)M et ha do n e,P hen a do n e:镇痛作用较吗啡略强,呼吸抑制作用似吗啡,不良反应较哌替咤轻。5、芬太尼F en t a n y l:为速效、短效、强效镇痛药,镇痛作用较吗啡强100倍,加大剂量不增加镇痛效果。而其它作用均较吗啡弱。可用于各种剧烈疼痛;将氟哌咤与芬太尼按5 0:1(W/W)配成氟尼合剂,可产 生“神经安定镇痛”状 态(N eu r o l ep t a n a

47、l ges i a),即精神恍惚、活动减少、不入睡而痛觉消失的特殊麻醉状态;作用为麻醉药辅助药,可 产 生“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用量。6、其它:去痛定P i m i n o di n e、强痛定P o r t a n o dy n,A P-23 7、双氢乙烯啡(双氢埃托啡)D i hy dr o et o r p hi n e(D H E)(镇痛作用为吗啡的确1200倍,但时间短;副作用少,主要不良反应是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等。二、非成瘾性镇痛药1、平痛新(肌舒平)N efo p a m u m,B ez o x a z o ci n e:镇痛作用似可待因,有轻度解热作用,尚有肌肉松

48、弛作用。但无镇静、成瘾、呼吸及循环系统抑制的作用。2、其它:奈福潘N efo a p m、克痛宁(克痛灵)、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Tet r a hy dr o p a l m a t i n e、罗通定(颅痛定,左旋延胡索乙素)Ro t u n di n,L-Tet r a hy dr o p a l m a t i n e 等。附 吗啡受体拮抗剂1、丙烯吗啡(纳络啡)N a l o r p hi n e:为吗啡受体混合型激动拮抗剂。一方面能拮抗吗啡的兴奋作用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镇痛和呼吸抑制作用,无成瘾性,但能迅速促发成瘾者的戒断症状。只用于麻醉性镇痛药急性中毒的解救。2、纳咯酮N a

49、l o x o n e:为吗啡受体拮抗剂。无成瘾、呼吸抑制作用,能迅速促发戒断症状。用于麻醉药品急性中毒的解救,可使患者从昏迷状态迅速恢复。3、纳屈酮N a l t r ex o n e:结构和作用都似纳络酮,但可口服(纳络酮则会因首过效应大部分被肝脏代谢失效而不能口服)。五章中枢兴奋药一、呼吸兴奋药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故又称延髓兴奋药。也会兴奋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压升高,能改善呼吸循环功能。1、咖啡因(咖啡碱)C a f f e i n e: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小剂量(0.1 0.2 g)时兴奋大脑皮层和收缩脑血管(但扩张外周血管),能振奋精神,减轻疲劳,改善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可降低

50、颅内压,加强解热镇痛药治疗头痛的效果。中剂量(0.5g)忖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兴奋心脏,使心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循环改善,可作为呼吸循环衰竭急救首选药。一般用于急性感染、中枢抑制药、酒精中毒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呼吸循环衰竭的急救;也用于神经衰弱症及解热镇痛药合用组份。中毒量 l g。2、尼可刹米(可拉明)N i k e t h a m i d e,C o r a m i n e:主要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也可作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对血管运动中枢、脊髓和大脑的兴奋作用较弱。为吗啡中毒和触电呼吸抑制的首选药。3、山梗菜碱(洛贝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