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西省重点中学九江六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高一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 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 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5题。材料一: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 纹。
2、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 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 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 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 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因之,这种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 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 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 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
3、会 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 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 主义。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警喻,自己总是中心, 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I)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4分)译文(2)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4分)译文14.材料一中,唐太宗引用古语及尚书中的话,分别想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 述。(3分
4、)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杜甫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寒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送天威力【注】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违:冒 犯。天威:指唐朝的威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地僻”“山高”号出秦州的环境特点,暗寓诗人思家未归的感伤。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口光暗淡的边德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声威不足。C.颈联中的“常” “屡”既凸显军情紧急,又渲染出唐朝将士勇赴国难的豪迈。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
5、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16 .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抒发的感情 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据史书记载,谢灵运好游山水,他备有特制的鞋子专门用于登山,李白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运用了这典故。(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楼阁依地 势而建、精致工巧的特点。(3)苏河在六国论中用“,”写出了六国国君的先辈们开疆 辟土的艰辛,短短六字,言简意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6、820题。这趟开往太行山深处的绿皮慢火车,时速不到每小时45公里,而且每逢村庄必作为 停靠站。它貌似与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高铁时代”格格不入,但在山高路险的偏 远山区,却是当地 的交通工具,被村民们称为“铁公交”。村民们只要花 费很少的钱,就可以把大上里的蔬果、家禽等运到大山外的集市,既增加收入又开阔 眼界。慢火车让村民们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慢火车所经之处 ,优美的景色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孔庄以前是一 座 的小村庄,很少有人知道。慢火车开通后,乘车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愈发高涨的“旅游热”使得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 日子越过越红火。孔庄的变化
7、仅仅是个缩影,沿途的上党、后寨等村子也发生 着 的变化。昔日闭塞的小村庄如今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这一抹悠然前行的绿色,将继续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情怀,书写在广袭的神 州大地上,助力广大乡村走向振兴之路。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答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 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20 .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要求:使用对偶成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6个字。 (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玉米自明朝传入我国,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成
8、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人们难免好 奇,作为“餐桌主力”的玉米,是果实还是种子呢?其实,从植物学角度来说,玉米粒常被称为果实;但在农业上,。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和玉米粒本身特殊的构造有关。一般而言,果实组织包括果皮和种子。从植物进化角度来说,()。当裸子植物在 地球上占主要地位时, ,而是裸露在外面。被子植物的种子被包裹在果皮 内,它的出现时间,要大大晚于裸子植物。玉米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属被子植物,具有完整的果实和种子结构。不少人 觉得玉米粒只是种子,实际上, 。玉米果实属于颖果,只含一粒种子,成熟时果皮与种皮合在一起不能分离,呈闭合状态。尽管按照植物学定义来说,玉米籽粒属于果实,但是在
9、农业上,我们依然习惯性地称 玉米粒为种子。试想下,“播种”是不是比“播果”更符合我们传统农业生产的习惯?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2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果皮是伴随着植物的进化而出现的B.果皮是植物进化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C.植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使果皮出现D.植物进化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果皮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儒家倡导“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追求入世,鼓励人们勇于进取,敢于担 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倡导“知足
10、少欲”,鼓励人们放下自我,超脱对 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倡导“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不妄 为”的人生智慧,鼓励人们如庖丁解牛,顺应规律,依道而行,这可以概括为“想得 开”。“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了精 神营赛。以上材料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思考人生、社会有很大帮助。请结合材料写一篇 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西省重点中学九江六校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 .【答案】D【解析】A项,“每一个人终其
11、一生所能动用的圈子完全不相同”说法过于绝对,材 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B 项,因果倒置,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这说明是因为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所以导致彼此的 道德观念不同。C项,“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错误,材料一倒数 第二段说的是“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 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与君王私人间的关系”,这说明“忠” 并不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2 .【答案】C【解析】C项的意思是“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
12、里的国家,如果由我冉有去治理, 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使百姓生活富足”,这不能体现“差序格局”中的以“己”为中 心。3 .【答案】D【解析】“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错误,应是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4 .【答案】对比论证。在团体格局中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差序格局中人们 是有远近、亲疏的差序的,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两者的不同。比喻论证。作者把 形成团体格局的宗教观念、行为规范比喻为“架子”,把形成差序格局的路线比喻为 “绳子”,形象生动。(每点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分析I分。源于文本且合理 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5 .【答案】(1)句可以论证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的观点。“修己以敬”“修 己以
13、安人”都强调提升自我修养,通过提升自我修养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 即强调以“己”为中心。(2)句可以论证在差序格局中有远近亲疏的等级的观,点。“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指对不同的人持以不同的态度,即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和 自己关系不同的人,这说明人际关系有远近亲疏的等级。(3)句可以论证在差序格 局中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的观,点。孔子在回答樊迟关于“仁”的问题 时,仍以“恭”“敬”“忠”等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阐释,这说明差序格局中没有超 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任选两句分析即可;每句3分,其中观点2分,分析I分。 意思相近即可)6 .【答案】C【解析】“这说明他淡泊名利”错误,张老板
14、不轻易和人交手的原因是对以往痴迷于 台球的后悔,他虽然台球技艺高超,但从他砍下自己的手指来看,他对自己以前沉迷 于打台球一事非常后悔,并决定痛改前非,由此可知,并非“淡泊名利”。7 .【答案】A【解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两次提到“维持生计而已”只是说明张老板的 生意情况,并未推动情节的发展。8 .【答案】“我”自以为张老板七老八十的了,和“我”打球完全没有胜算,所 以除了所有的钱,“我”还加上手表作为赌注,以及在看到张老板用球杆的大头击球 后“狂跳着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这些描写体现了 “我”的自负、得意和对张老 板的轻视。张老板突然犹如神助,瞬间扭转了局势,“豆大的汗珠,从我的全身
15、一 下涌出来”,不管怎么击打,球就是不进网,这些描写体现了 “我”的紧张、慌乱。 张老板击败了 “我”,“把我定在那里”,大家都散去了,“我”还在那里发呆, 这些描写体现了 “我”的惊讶、失落。(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 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9 .【答案】小说的情节微小,本篇小说叙述了 “我”不求上进,沉迷于打台球赌 博,后来受到张老板的教育而改过自新的故事。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如“我”和 张老板打台球,以及最后张老板把钱和手表都还给“我”等情节,都出人意料,曲折 起伏。小说最后点出了 “读书才是正道”的主题,引导人们努力读书,积极向上, 主题是深刻的。
16、(每点2分;只要能够联系文本,从“情节微小”“情节跌宕起伏” “主题深刻”三个方面合理分析即可)10 .【答案】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疲/请奏赦囚徒/冀蒙福佑。(每处I分。断句超过三 处,整题不给分)【解析】原文标点为: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痿,请奏赦囚徒,冀蒙福佑。H.【答案】A【解析】A项,含义相同,都解释为“希望”“期望”。B项,含义不同,第一个“过”解释为“过错”,第二个“过”解释为“驶过”“经过”。C项,含义不同,第一个“易”解释为“改变”“变更”,第二个“易”解释为“容易”。D项,含义相同, 都解释为“如果”。12 .【答案】B【解析】“要从汉朝法令经常变更导致种种弊端中吸取教训”错误,材
17、料一第三段是 说“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唐太宗是称赞汉朝法 律的稳定统一。13 .【答案】(1)梁武帝每年多次赦免犯人,最终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义 的做法,是对大仁义的伤害。(“数” “卒” “谋” “贼”各1分)(2)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在期限之后回来的。太宗赞许他们诚 实守信,原谅了全部囚犯。(“诣” “后” “嘉” “悉”各1分)14,【答案】引用古语,想说明的道理是:治理国家不能对罪犯进行赦免,对罪犯 的赦免就是对好人的伤害。引用尚书中的话,想说明的道理是:法律要稳定, 不能随意变更。(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全对给3分;意思相近即可)
18、【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天下愚笨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人不会 做坏事,无知的人却喜欢触犯法律。大凡国家赦免宽恕的恩典,只是惠及那些不遵守 法律的人。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 人不再发表意见。凡是养护稹莠之类杂草的行为,就会伤害到禾苗;恩惠施予作奸 犯科的人就会伤害好人。从前周文王制定刑罚,对触犯刑罚的一概不予赦宥。诸葛亮 治理蜀国十年不教,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多次赦免犯人,最终导致倾覆败亡。这 种谋求小仁义的做法,是对大仁义的伤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来,绝不颁发赦令。如 今天下安宁,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我担心愚笨之人常希望
19、被侥幸救免, 只想犯法,而不能改正过错。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传臣说:“国家的法令,一定要简约,不可以一个罪名定很多种 处罚条令。条款太繁项,官员不能够完全记清楚,反而会生出许多奸诈的事端来,如 果要开脱犯人的罪名就会援引从轻的处罚,如果要把罪名硬加到别人头上就会用从重 的处罚。多次变更法令,实际上不益于法治,应该让有关官员仔细审定,不要使法律 条文互相矛盾抵触。”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诏令格式,如果不能经常稳定,就会让人产生许多 疑惑,奸诈行为就会更加多地出现。尚书说:“谨慎地下达命令,命令一出就要 坚决执行,不可反悔。汉高祖事务繁忙,没有空闲,箫何出身于小吏,可制定出的律 令,都整齐划
20、一。如今我们应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不可轻易颁发诏令,一定要小心审 定,让它有一个固定的形式。”长孙皇后生病,日渐危重。皇太子向皇后请求说:“所有的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 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期靠上天保佑母后痊愈。长孙皇后说:“生 死都是命里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修福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向来没做过坏 事;如果(平素)做善事没有效果,那么又去乞求什么福分呢?教兔犯人是国家的大 事,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了国家的法律?不能依从你的话。”材料二:贞观六年,太宗亲自审查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 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
21、有在期限 之后回来的。太宗赘许他们诚实守信,原谅了全部因犯。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 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有天下之后未尝多次赦免 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犯了法而希望能够侥幸免罪啊。”15 .【答案】C【解析】“渲染出唐朝将上勇赴国难的豪迈”错误,颈联的意思是“边境的烽火台常 发出危急的警报,听说飞骑屡屡急送檄书”。其意主要是写吐蕃侵犯,军情紧急,边 境战乱频发,并没有写唐朝将士之勇。16 .【答案】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吐蕃冒犯大唐天威、侵犯边境的愤怒。吐蕃上 表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却又背信弃义,冒犯天威,诗人对此进行了痛斥,表达了 愤怒之情。登岳阳楼尾联表达了作者
22、对边境不安、时局动荡的感伤。诗人听闻 北方战事,倚窗流泪,抒发了对现实的悲痛之情。(每点3分,其中对每首诗尾联所 抒发的感情概括正确2分,联系诗歌内容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17 .【答案】(1)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暴霜露 新荆棘(每空I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18 .【答案】不可或缺:山清水秀: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人迹罕至、无人 问津):翻天覆地(每空1分,只要符合语境即可。所填的必须是成语,否则不得 分)【解析】处的语境是强调慢火车对偏远山区的重要性,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 处的语境是慢火车所经之处景色优美,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处的语
23、境是 孔庄以前没有名气,无人前来,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处的语境是说变化很 大,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19 .【答案】这趟开往太行山深处的绿皮慢火车,时速不到45公里(速度不到每小 时45公里),而且每逢村庄必停靠(而且把途经的每个村庄都作为停靠站)。(原 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时速每小时”重复累赘,二是“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 句式杂糅。改对一处给1分,两处全对给3分)20 .【答案】示例:搭乘绿皮慢火车,奔向红火新生活/“铁公交”谱写乡村振兴新 篇章(4分,其中能准确概括新闻内容2分,修辞手法使用正确2分)21,【答案】玉米粒往往被称为种子它们的种子并无果皮包裹玉米粒是玉米的 果实(
24、每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22 .【答案】B【解析】从上下文具体语境来看,所填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果皮”,这样才能衔接自 然,而C、D两项的主语是“植物”,故排除。从后文“被子植物的种子被包裹在果 皮内,它的出现时间,要大大晚于裸子植物”来看,果皮是植物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A项不符合这个语境,故排除。23 .【写作指导】从材料来看,材料首先阐释了焦、佛、道三家的思想主张:焦家“拿 得起”,追求人世,鼓励人们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使命担当:佛家“放得下”,并非倡导看破红尘,通入空门,而是鼓励人们不为名 利所累,超脱物外;道家“想得开”,教导人们要善于从逆境中把自己
25、解脱出来,面 对逆境不能陷于痛苦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应该顺应规律,安时处顺。然后,对三家观 点进行了总体评论,认为“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精神营养”。“三 家各有所长”,即意味着“三家各有所短”,如此才需要“互为补充”,人们取三家 之长,补三家之短,才是正确的做法。从导写语来看,导写语交代了写作者的身份一一我们,“我们”指考场上的考生,即 当代青年;交代了 “启示”可延伸的范围一一人生、社会;提出了 “结合材料”的写 作要求,即行文不能脱离材料。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 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社会结构里,
26、团体格局是 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 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 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 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现念建筑在 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 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
27、德体系, 葩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 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复礼”。这是 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 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 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 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第子入则孝,出则佛,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佛、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 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
28、”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 而另一方面却又层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 么时,他却又退到了 “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 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 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 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上。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 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都是清楚明白的
29、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我们有时把“忠”字招出来放在这位置上, 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 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茏,就是负有政治贵任的君王,也得 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 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 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材料二:(1)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巳乎? ”曰:“修 己以安人。”(论语宪问)(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30、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 语宪问)(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 语子路)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圈圈波纹,每一个人终 其一生所能动用的圈子完全不相同。B.西洋的“团体格局”道德体系与西洋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其和中国乡土社会 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 系,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D.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各种道德要索都与私人关系有关,
31、在传统的道德里, 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2 .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A.为政以德,曾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一论语为政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一礼记大学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先进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3 .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 代相传的血缘联系。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的延续,薛宝钗成了宝二奶奶。B.贾南村攀附贾家后官复
32、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 这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C.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看中贾芸 背后的贾府,所以借银子给贾芸,这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D.大观园里先是住着林黛玉、薛宝钗,后来人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 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湖孙散,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4 .在论证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的不同时,作者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并作分析。(4分)答:5 .孔子的儒学观点同样根植于乡土中国,材料二的论语三章分别能够论证费孝 通先生“差序格局”中的哪个观点?请
33、任选四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69题。台球张萧怒我叫他张老板。其实,他比我这个穷学生多不了几个钱。他在骆家塘的街头,守着几张台球桌维持生计而已。的确,只是“而已”。按年纪,他其实可以做我的“伯伯”。大学快毕业的那个学期,陆陆续续有用人单位来我们学校招人。招聘单位除了看看相 貌以外,更多地就是看看简历和分数。说起来很惭愧,这四年大学,我把很多时间都 奉献给了我那温柔的被窝,或者是金华的大街小巷,还有就是那么一大堆文学书和我 自己藏在抽屉里的破小说。所以,我的简历上空空荡荡,我的成绩单上,也没有像父 亲拾掇农田那样挂满黄灿灿的稻穗
34、,只剩下“补考”、“重修”的屈辱历史。很多同学被用人单位选中,我却成了张过期的船票。一次次的失望,后来就变成了绝望。真的绝望,也就无所谓了。于是,我重新走上“历史”的轨道。继续游荡,继续寻找别样的快乐。台球,就这样再次走进我的生活。在这里,我用了 “再次”这个词。早在读小学的时 候,因为堂叔家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张台球桌,我就近水楼台地玩起了这时髦的游 戏。最显而易见的成果,就是这“免费的游戏”把我培养成了台球高手,一度打遍全 村无敌手。现在,有事没事,我总跑进骆家塘的台球室里。有时候,那里一个顾客也没有,我就 一个人自娱自乐,类似于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渐渐地,我在那里“打”出水平,“打”出
35、点儿名气来了。再后来,就有点像武侠片里的那样,有人上来挑战了。而且,是打那种带点彩的球。 不多,一局十元或者一包烟什么的。一开始,我的确也有点儿紧张。毕竟,自己还是个学生,也就那么点儿生活费。但有 时候,人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面子活,何况是二十岁出头,正是死要面子的年龄。这一豁出去,球就好打了。一段时间下来,我是赢多输少,收获不小,甚至创下了“一 杆清台”的纪录。张老板,就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我的历史。其实,他一直在我的历史里顾客和店家 的关系,但一直没走进来。那天晚上,我像一头得胜的公鸡一样,骄傲写满整张脸。就在我准备回学校的时候, 张老板说,等一下。很多人和我一样,停了下来。我想,这老头儿大概
36、是见我嬴钱,忌妒眼红,想弄点抽头。于是,我满不在乎地掏出 十块钱说,恭喜发财,谢谢张老板你的福地,今天就算分红了。这老头儿哈哈笑出声来:“我想和你来一局。”此话一出,我差点儿喷饭。别想着自己经营这么个螺胸摊,看我们打球很简单,也不 想想,自己都七老八十的了,还想和我来赌。但,我的话却很有风度:“张老板,你想怎么来? ” “就赌你兜里所有的钱吧。”这句话,怎么听都觉得不顺耳。我顺手捋下手表说:“加这个吧。” 围观的人,起了哄。有个人自动当起了裁判,从裤兜里摸出枚硬币来。是我先开的局。我轻轻地打出去。白球的走位,也恰到好处,没有给那个老头儿留下进攻的机会。一看那老头儿的握杆架势居然是用球杆的大头击
37、球的。我狂跳着的心,一下子安 替下来。而且,我第一次看清延了他的左手。那左手的小指居然没有了。四个手指畸 形地按在球桌上,在那盏昏黄的灯下,露出狰狞的面目。周围的人.都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硼讽来。接下来的局面,似乎成了一边倒。我的球,大部分已经安静地精进了网兜里。而那老头儿的花色球,在台面上,从这边滚到那边,队伍完整,也在帮着我一起嘲笑 那老头。就在我的球还剩下一颗的时候,老头儿突然掉转了球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局势,是瞬间扭转的。那老头儿此刻有如神助,噂里啪啦几下,花色球瞬间就被消灭成只剩下一颗了。豆大的汗珠,从我的全身一下涌出来。那最后一颗色子球,似乎也故意和我作对,无论我怎么击打,就是不进网
38、。老头儿以一记漂亮的“回力球”,把“8”号球送进了网兜。也顺势击中了我的心脏, 把我定在那里。后来,其他的人如鸟兽散去。轲我在那里发呆。那老头儿,把我叫进了他的小矮屋。他把我所有的钱和手表,塞进了我的口袋。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眼泪一下子来了。“好好读书去吧,”他拍拍我的肩膀,晃了晃左手说,“这根手指,被我自己砍下来 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那个时候,我就可以一杆清台了。”我点点头。还记下了这句话:读书,才是正道。(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大学时没努力奋斗,成绩和简历都不好看,因而毕业时没找到工作,又再 次迷上了台球。B.小学时,“我”就是乡间的
39、台球高手;如今,在骆家塘的台球室里,“我”也是 名气响亮,胜多负少。C.张老板台球技艺高超,能够“一杆清台”,却深藏不露,不轻易和人交手,这说 明他淡泊名利。D.虽然台球比赛中,“我”被张老板击败了,但在张老板的教导下,“我”认识到 了读书的重要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对张老板进行了简单介绍,其中两次提到“维持生计而已”,强调了张 老板的经济处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B. “我像一只得胜的公鸡一样,骄傲写满整张脸” 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 动地写出了 “我”战胜对手时的骄傲。C.前文写“那左手的小指居然没有了,后文通过张老板之口,交代这根手指
40、是被 他自己砍下来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D.小说虽然运用较多文字塑造了 “我”的形象,但小说的主人公是张老板,“我” 对张老板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8 . “我”在和张老板打台球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小说画线部 分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9 .精彩的微型小说往往具有“尺水兴波、文短意长”的特点,即精彩的微型小说虽 然情节微小,但跌宕起伏,主题深刻。请据此分析本篇小说的特点。(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日:“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 人好犯宪章。
41、凡赦宥之恩,惟及不就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 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粮莠者伤禾稼,惠奸完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 就。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放。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 恐愚人常翼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日:“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 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数易法者,实不 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日:“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周 易称涣汗其大号,言
42、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书曰:慎 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 画一。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容请奏救囚徒真蒙福祐。” 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 求?赦者国之大事,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材料二:贞观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 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日,一 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
43、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宰免也。(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注】诏令格式:唐代法律的表现形式。日不暇给:指事务繁多,时间不够。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3分)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癖清奏赦囚徒冀蒙福佑。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将恐愚人常冀侥幸”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冀” 字含义相同。B. “惟欲犯法,不能改过”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 “过”字含义相同。C. “数易法者,实不益道理”与“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两 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D.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
44、”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认为,不能对同一罪行制定轻重不同的处罚条款,条款繁多易生奸诈,想 为人开脱罪行就用轻判的条文,反之就用重判的条文。B.唐太宗告诫群臣,要从汉朝法令经常变更导致种种弊端中吸取教训,不可轻率地 发布法令,而法令一旦制定颁布,就不能够朝令夕改。C.长孙皇后认为,生死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而大赦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为她一个 妇人就扰乱天下之法,因此没有接受皇太子的请求。D.从两则材料来看,唐太宗虽然反对对罪犯颁布赦令,认为这样做会使愚笨之人怀 有侥幸心理,但实际上,他也曾赦免死囚近四百人。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